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是"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重、难点,概念多且抽象,学生易混淆、难理解。在教学中采用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既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一滴血的旅行为线索,围绕"血液沿着怎样的途径在心脏与血管之间循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4个环节构建生物模型,通过展示、讨论、互评、合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活动,用"以画促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的重要概念,并将此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的教学中,基于进化思想,通过对不同类型动物心脏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四腔心脏的由来,以及心房、心室、瓣膜等结构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同时,结合心脏模型观察、猪心解剖、资料阅读与分析、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的构建与修正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为"人体血液循环路径"的学习做铺垫。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2课时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北京自然博物馆"神奇小屋"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开设"模型材料超市",启发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根据选择的材料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在自己动手中轻松构建概念;利用构建概念图活动,深化概念,发现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效实现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5.
模型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构建并丰富重要概念。"拒绝吸烟"一节的教学设计以模型为基础,帮助学生感知事实,丰富和转变前概念,进而构建科学的概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血液循环途径”一节的教学中,围绕体循环与肺循环过程构建模型,关注对模型的评价与改进,在逐步完善模型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及迁移创新等学科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细胞基本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以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学生实验观察获取形象素材的基础上,设计语言描述细胞结构、绘图呈现细胞结构、深入完善细胞结构、制作细胞模型等环节,帮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平面到立体逐步构建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尿的形成"一节为例,论述了生物学教学应围绕重要概念展开,在概念的习得过程中,要关注从模型到实物间的认知矛盾,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过程,关注科学探究历程与科学结论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前概念至科学概念形成的转变,引导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  相似文献   

9.
前概念一旦形成,易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定式,不易移除并干扰着正确的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例,阐述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进行前概念转化教学,以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一节为例,阐述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使学生能有效地构建概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概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的《动物学》和《生理卫生》教学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循环途径中的动态变化,是教学的难点。我应用自制的血液循环动态模式教具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动态模式,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套模式教具,演示清晰,整个循环过程可在一次演示完成。  相似文献   

12.
基于概念构建的需要,将探究思维融入概念教学,可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发展探究思维。以"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内容为例,探讨概念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以"人类的性别决定"为例,立足课堂实践,用"理想模型法",通过模型的制作和使用,为学生自主构建概念体系提供时空、载体、活动,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型,实现初中生物学教学"宏观、微观、概念"统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血液循环在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时序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06年以来,作者已陆续在一些杂志,网站和学术会议[1-3]上发表一些文章和证据,主要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讨论各种脑电波现象的起源,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血液循环三者之间关系.(2)提出了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时钟的作用;提出其可能的一个分子机制,其中H 浓度,O2浓度,微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NMDA受体的H 位点是几个关键因素.(3)大脑如何感知时间的生理机制.提出时间感(或者时间流逝感)其实是一种压感,来源于当血液流经大脑的血管网的时候,造成的压感;而大脑对连续物理过程的感知则是大脑中记录情景(照片)的一个细胞群序列兴奋的信号和压感通过"捆绑效应"整合给人的感觉(即有点像放电影).在本文中,将对这些观点和证据进行回顾:文章第1节在整体上叙述所建立的脑电波模型,和"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上具有时序控制作用"的观点.第2~5节将从各方面给出支持第1节中所叙述模型和观点的证据,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第6~8节将该模型应用于解释一些脑电波和神经生理现象,解决目前一些问题(例如α波的起源问题,睡眠的脑电现象等).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分别研究各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建立、分析、研究能量流动模型,总结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能量流动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节约粮食的意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科学思维并形成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  相似文献   

16.
利用简易材料构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构建血液循环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在"神经-体液调节"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打破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教材章节划分,以"辣觉产生的信息传递机制及应用"为大情境贯通,整合了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信息交流在生命系统中重要作用的认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概念的构建,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落实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论证CER模型对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环境与稳态》模块第2章第3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论证的三大要素"证据、主张、推理"出发,结合实验方案设计、资料探究论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控和负反馈调节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解决问题,以达成概念教学和论证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观察哺乳类动物心脏在血液循环器官一章教学上的必要性正确掌握心脏构造的知识和活瓣启闭的原理,是理解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主要关键之一。因此,在“血液循环器官”这一章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它活动的原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除了  相似文献   

20.
"以学定教"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血液循环"一课为例,阐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