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芍药属丹皮酚类化合物的化学分类学意义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芍药属Paeonia 3个组14种及2亚种植物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这些成分在牡丹组sect. Moutan、芍药组sect. Paeonia 和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中的存在和含量情况。sect. Moutan中, 丹皮酚类化合物是所有种类的高含量成分; sect. Paeonia有4个类群即芍药P. lactiflora、川赤芍P. anomala ssp. veitchii、美丽芍药P. mairei和块根芍药P. intermedia检测出微量的丹皮酚类成分, 北美芍药组中不含有丹皮酚类成分。丹皮酚是结构简单和在植物中比较常见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减少和缺失可能是进化的结果。可推测芍药属三个组的关系为木本类型的牡丹组最为原始, 最先从芍药属的祖先类型中衍生出来, 而草本类型为次生类群。在草本类型中, 与牡丹组关系较近的是芍药组。在牡丹组中, 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Vaginatae的种类较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 Delavayanae种类的丹皮酚类成分为少, 表现出较后者更进化一些。牡丹组中, 含微量丹皮酚类成分的几个类群除美丽芍药外均是分布于中国的二倍体种, 特别是芍药和川赤芍形态上属于芍药属的原始类群, 而芍药组中形态特化的种类均未发现含有丹皮酚类。  相似文献   

2.
以牡丹果荚为原料,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微波辅助提取牡丹果荚中芍药苷和丹皮酚的主要因素(料液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牡丹果荚中的芍药苷及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0∶1、微波功率253 W、微波时间10 min,牡丹果荚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得率分别为2.92、0.91 mg·g-1。与传统提取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方法不仅提取时间短,原料使用量少,而且提取率高,是一个高效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牡丹种壳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方法,以芍药苷和丹皮酚得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对于影响牡丹种壳中芍药苷和丹皮酚得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提取分数70%,液料比10∶1、微波功率230 W、微波时间10 min,浸泡时间1 h,提取次数1次,牡丹种壳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得率分别为2.88和0.52 mg·g-1。同时,对于选取的微波辅助提取方法的稳定性,回收率和重现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微波辅助提取方法是一个稳定的、可靠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和比较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完成测序的毛茛科33种植物、芍药科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材料,采用分析软件CodonW在线软件CUSP和R软件对叶绿体基因进行密码子特征分析。用MAFFT 软件,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和毛茛科植物(耧斗菜属除外)叶绿体基因组高频密码子一致性高,具有29个高频密码子,基本偏向与于A/U结尾,但最优密码子存在差异。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形成因素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且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大于毛茛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和基于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表明,芍药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和基于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虽然部分不同,但都可以被划分为芍药组和牡丹组。毛茛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关系不符合中国植物志分类关系,但支持把毛茛科划分为4亚科14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也支持芍药科独立于毛茛科和毛茛目,被划分到虎耳草目,同时证明了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DNA条形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收获期芍药根中芍药甙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HPLC法分析了江苏省东海县中药种植场内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在9-11月间根中芍药甙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他各主产地芍药根中芍药甙含量。结果表明:芍药甙的含量在9-11月间的变化趋势是低→高→低最后趋于平稳,在10月初含量最高;一天中以中午采集时芍药甙含量最高;芍药甙含量与根直径成反比(Y=-1.50X 5.787),即根直径越小,芍药甙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比较了连丹皮、刮丹皮、栓皮、木心、须根这五个牡丹根加工过程中分成的不同部位成分差异,探究牡丹药用部位的科学性,评价牡丹根部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的价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牡丹根不同部位特征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牡丹根不同部位中酚及酚苷组分、单萜及其苷组分、鞣酸组分等类别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中可指认的7个及含量大于0.1 mg/g的化学成分作为定量分析指标,进行成分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连丹皮、刮丹皮和须根三者化学成分相似;木心和栓皮与前三者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木心中化学成分较少,且含量均较低;栓皮化学成分最为丰富,且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占比较大。本研究表明连丹皮、刮丹皮与栓皮等部位在主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为牡丹皮在产地加工中...  相似文献   

7.
芍药科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芍药科Paeoniaceae为单属科,芍药属Paeonia L.共30种,隶属三个组,牡丹组Sect.Moutan DC.为该属的木本类型,有6种,分布在中国的一个局部地区,从云南的中部(景东24.4°N)和西藏东部(札囊,90°E)向东北至安徽的巢湖(117.7°E)和陕西延安(36.5°N)。6个种中滇牡丹P.delavayi分布最广,其余5种分布区都比较局限。北美芍药组Sect.Onaepis Lindley 仅2种,是该属最狭域的组,仅分布于北美西部,从太平洋沿岸的俄勒岗州至蒙大拿州,南起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32.7°N),向北至华盛顿州与其它两组成间断分布。芍药组Sect.Paeonia是该属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组,包括22种,从亚洲温带东部的色丹岛(146.6°E),至欧洲最西部的葡萄牙和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Demnat省,向南至我国云南的宁南,北缘进入北极圈。本文按照一般学者所能按受的演化趋势,并结合细胞学、生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初步结果,推论了该属性状演化趋势。结合在世界各区中种数的比较、各区特有种的比较和在中国的分布,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牡丹组Sect.Moutan是芍药属中最原始的组;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既有一些原始性状,又有特化性状,它是直接从木本类型分化发生的类群,芍药组Sect.Paeonia 是该属最大,分化强烈、有若干复合体,又有不少特化的类型,因而它是芍药属中相对年轻、特化的类群。 (2)东亚区(尤其是中国中部)是芍药属的多样性中心,该区的中国东亚部分,特别是从云南至山西,陕西一线是现存芍药属原始类群分化发展的中心,地中海区是芍药属的种的分化中心,是次生分化中心。(3)随着Sect.Paeonia的成员从中国东亚部分向西、向北迁移,具四倍性和根纺锤状加粗等特化性状的种数增加。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标本和文献比对,对秦岭地区芍药属(Paeonia)植物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修订。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分布有芍药属8个野生种及1个栽培种,可分为牡丹组(Section Mouton DC.)和芍药组(Sect. Paeonia)。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芍药组内4个种:草芍药(P. obovata)、美丽芍药(P. mairei)、芍药(P. lactiflora)、川赤芍(P. anomala subsp. veitchii)和牡丹组中的牡丹(P. suffruticosa Andrews)、紫斑牡丹(P. rockii)为秦岭广布种,卵叶牡丹(P. qiui)和杨山牡丹(P. ostii)为秦岭中东部分布种,矮牡丹(P.jishanensis)为秦岭东部分布种。根据修订,给出了秦岭地区芍药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牡丹组植物的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与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干燥根皮自古以来就有入药的传统,尤其在中药和民族药中被广泛使用。为阐明牡丹组植物在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和民族药中的利用现状,该文对中国八部经典医学古籍、37部地方志和民族药传统知识进行整理,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方法,对牡丹组植物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的入药种类、地理分布、入药部位、炮制方法和功效等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考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古籍中记载的牡丹组植物种类被考证为2种,分别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滇牡丹(P.delavayi),有14种炮制方法和18类功效;现有9个民族药使用4种牡丹组植物入药,为牡丹(P.suffruticosa)、滇牡丹(P.delavayi)、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牡丹(P.suffruticosa)入药的频率高于其他品种;古籍以根、丹皮和花入药与民族药记载相一致,入药部位以根和丹皮的使用频率最高。芍药属牡丹组植物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肺炎、急性高烧、乌头中毒、急性阑尾炎、中风、癫疾、炭疽,以及安神、润泽肌肤等多种药用、保健和护肤功效,为该类植物资源的研发提供了知识原型和应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芍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的醇提液经大孔树脂处理后,在其有效部位分得6个化合物,鉴定为苯甲酸(Benzoic acid Ⅰ)、没食子酸(Gallic acid Ⅱ)、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 Ⅲ)、芍药甙(Paeoniflorin Ⅳ)、氧芍药甙(Oxypaeoniflorin Ⅴ)和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 paeoniflorin Ⅵ)。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药白芍原植物分类鉴定及根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主产地的白芍(Radix Paeonia alba)原植物10个居群进行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鉴定结果为:川白芍原植物粉红花居群为原变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白花居群为芍药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 var.trichocarpa(Bunge)Stern;毫白芍原植物线条居群和蒲棒居群均为芍药;杭白芍原植物红花、白花、粉红花居群均为毛果芍药;陕西韩城、江苏东海、山东荷泽白芍均为芍药,各居群在花色及形态上有明显而稳定的变异。根横切面解剖结构显示,按木质部的排列方式可将白芍原植物10个居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呈两个不相连的扇形中央导管群,并且有狭长、具分枝的从形成层到根中央部分连续排列的木质部,基本上是原植物芍药的植物特征,其中毫白芍线条居群兼有毛果芍药和芍药的特征;第二类为具有不明显的根中央扇形导管束,导管束呈环状围绕中央排列,并且有粗短不分枝的靠近形成层处成群的导管,与原植物毛果芍药的特征基本一致,其中杭白芍红花居群与川白芍白花居群根中央导管群呈现较明显的2个分离扇形排列,类似芍药。白芍原植物的种分类定位与花色无密切关联,但由于性状的稳定,可以考虑作为变种或变型定位。  相似文献   

12.
清晰的物种概念是材料正确鉴定的基础,是DNA条形码技术应用的前提.本文通过芍药属牡丹组植物DNA条形码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牡丹组植物的进化谱系及其与分类上“物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DNA条形码技术在牡丹组植物中应用的可能性.同时,以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为例,讨论DNA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材料包括牡丹组植物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的变异类型(种或种下分类群)共40份.DNA序列来自叶绿体基因组ndhF,rps16-trnQ,trnL-F和trnS-G4个基因,共有(含插入/缺失)5040个位点,包含96个变异位点,其中信息位点69个;核基因组GPAT基因2093~2197bp,变异位点(含插入/缺失)总数279个,其中信息位点148个.叶绿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所揭示的包括四川牡丹、矮牡丹、卵叶牡丹和紫斑牡丹在内的进化线与根据形态所建立的物种限定不吻合:(ⅰ)叶绿体基因分化明显但核基因没有明显分化——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的各居群系统;(ⅱ)核基因分化显著而叶绿体基因分化很小——矮牡丹和卵叶牡丹.因为这些居群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出现这种两个基因组数据背离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居群系统在进化历史中捕获了其他居群系统的叶绿体基因组.这些基因作为牡丹组植物DNA条形码的适合性分析显示,叶绿体基因在种间或居群系统之间的变异是种或居群系统内变异的4.82倍,GPAT基因在种间或居群系统之间的变异是种或居群系统内变异的2.21倍,说明这些基因可作为牡丹组植物的DNA条形码.种间或居群系统之间完全分化位点的统计结果表明,这些种或居群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区别所必需的位点.通过牡丹组植物DNA条形码分析,认为:(ⅰ)物种概念对DNA条形码技术能否成功应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拟应用DNA条形码的类?  相似文献   

13.
芍药根精油     
芍药根精油乌拉尔芍药(PaeoniaanomaIaL)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牡丹科(Paeoniaceae)。该植物整株均含香精油。研究人员从西伯利亚西部采集来乌拉尔芍药,并从它的根部提取精油。实验表明,这种精油含有很高的抗微生物活性,是一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牡丹籽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毛茛科芍药属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2,13-dehydromicromeficacid(2)、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3)、山奈酚(kacmpferol,4)、木犀草素(luteolin,5)、芹菜素(apigenin,6)、柯伊利素(chrysoeriol,7)、反式葡根素(trans-ε-viniferin,8)、顺式葡根素(cis-β-viniferln,9)、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豆甾醇(stigmasterol,12)和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的种子部位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时丹皮和芍药根皮进行鉴别比较.两者有很大的差别,芍药根皮不能混作丹皮入药.本试验方法可准确鉴别出芍药根皮与丹皮,为二者鉴别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宣晶 《生命世界》2014,(4):94-95
正自汉唐以来,牡丹一直名动天下,自古便有"花王""国色"的美誉。人们对其中的一些著名品种津津乐道、耳熟能详,不仅栽花、赏花,而且咏花、赞花。关于牡丹的奇趣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牡丹在分类学上属于芍药科芍药属,根据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确定山奈酚-3,7-双葡萄糖甙和山奈酚为木贼科的特征性成分; 山奈酚-3- 双葡萄糖甙为木贼属的特征性成分; 槲皮素为问荆属的特征性成分。此外,还分离、鉴定了 山奈酚-3-双葡萄糖-7-葡萄糖甙、异槲皮甙和琥珀酸等化合物。其中,山奈酚-3-双葡萄糖和琥珀酸系首次从中药木贼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牡丹根皮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的作用效果,首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丹韧皮部丹皮酚,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丹皮酚的浓度,配制含不同丹皮酚浓度梯度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口腔细菌,37℃恒温过夜培养,通过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得出丹皮酚对口腔细菌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属毛莨科芍药属,是一种美丽的灌木,色香俱备,庭园中常见栽培观赏,古来有花王之称。牡丹的根经过加工后在中药上称为“丹皮”,主要供调经和健体之用。因此,牡丹不但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药用植物和芳香油料植物,值得我们重视。牡丹原产我国北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