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相似文献   

2.
三叶虫掘头虫科古掘头虫属Protoryctocephalus Chow(Zhou)in Lu et al.,1974b由周志毅根据贵州丹寨南皋寒武系乌训组的标本命名,至今共有4个种:Protoryctocephalus wuxunensis,P.balangensis,P.elongatus,P.arcticus。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其中的2个种:P.elongatus及P.arcticus。P.elongatus首现于"清虚洞组"上部,上延至凯里组下部;P.arcticus命名于格陵兰北部Peary Land的Henson Gletscher组中部,位于寒武系第5阶首现分子Oryctocephalus indicus层位之下,为格陵兰北部Peary Land的Henson Gletscher组与凯里组下部及"清虚洞组"上部的地层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有助于寒武系第5阶地层对比。八郎"清虚洞组"P.elongatus及P.arcticus的发现具有演化及国际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州剑河八郎一带发育一套以灰岩为主的"清虚洞组",中上部的泥岩、灰岩中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其中褶颊虫类三叶虫共6属7种,包括2相似种:丹寨南皋盾甲虫Nangaops danzhaiensis,横宽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 transversus,南京幕府山虫(相似种)Mufushaniacf.nankingensis,优美小丹寨虫Eosoptychoparia(Danzhaina)lilia,大型小遇仙寺虫Yuehsienszella magna,高洞始褶颊虫Eoptychoparia gaodongensis,云南始褶颊虫(相似种)Eoptychopariacf.yunnanensis。这些褶颊虫类三叶虫以Nangaops及Eoptychoparia为主,Nangaops,Balangcunaspis,Mufushania及Eosoptychoparia(Danzhaina)均上延至凯里组,Eoptychoparia为典型清虚洞组的常见分子。"清虚洞组"中上部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的发现,不仅完善了本区"清虚洞组"褶颊虫类三叶虫的组成面貌,而且为认识早期褶颊虫类的演化和研究寒武系都匀阶的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5.
华南若干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本文用铀系法测定了我国华南地区的建德乌龟洞、大冶石龙头、长阳龙洞、马坝狮子山、柳江通天岩、柳州白莲洞、桐梓岩灰洞、黔西观音洞、水城硝灰洞、桐梓马鞍山和呈贡龙潭山3号洞等11个旧石器时代地点的年代,根据测定结果,汇同我们发表的华北地区旧石器年代数据排列了它们的年代序列。  相似文献   

6.
马坝人     
正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1.5公里处有一座山,它是由南北并列一高一矮两座玲珑秀丽的石灰岩孤峰组成的,北面叫狮头峰,南面叫狮尾峰,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眺则如雄狮起舞,因而得名狮子山(见题图)。岩内洞穴纵横,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等。这里便是闻名中外的"马坝人"遗址所在地。1958年,当地农民阿才在北  相似文献   

7.
白莲洞的喀斯特化经历了无数个喀斯特旋廻。喀斯特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阶段。关于  相似文献   

8.
<正>"欢欢獾,你进洞时千万千万要小心,这些草原犬鼠的洞曲里拐弯的,你可别磕着……"郊狼华里叨叨个没完,可欢欢獾一点儿也不觉得烦。它乖巧地仰着头,眼睛闪闪地盯着华里。"它真关心我,我一定要加倍报答它。"欢欢獾握紧小爪子,头也不回地钻进鼠洞。遇见一只吹牛獾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洞道气体环境对了解其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利用土壤原位气体测定仪,对高原鼢鼠采食活动洞道、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及无洞道土壤内的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监测。通过One-Way ANOVA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1)高原鼢鼠活动洞道氧气含量,除10月、11月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小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二氧化碳含量,除7月、8月份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大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内甲烷含量各月均显著高于地表空气甲烷含量(P<0.05),与非活动洞道、无洞道土壤的月季差异各异。(2)高原鼢鼠活动洞道内氧气含量的最小值和二氧化碳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和9月,其它处理下氧气最小值和二氧化碳最大值均出现在6-8月;4个处理下甲烷含量最小值在1月与12月出现,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9月。(3)月份、处理以及月份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高原鼢鼠生存在低氧、高二氧化碳和较高甲烷含量的环境中,且洞道内部的气体环境会受季节和高原鼢鼠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树化玉     
大圭 《化石》2007,(2):28-28
最近,我应邀参加了一次名为"树化玉"的展销会,会上的展品都是不同形状的"树干玉石".这些"玉石",外形是实实在在的树木的一段,有的还有分杈、有树结、有树洞、甚至还可见年轮,但质地却晶莹剔透,甚像玉石,人们因之称其为"树化玉".  相似文献   

12.
<正>"种"自己的小鳗鱼小丑鱼尼莫正在海葵丛里打着盹,突然听见旁边的沙地上传出细微的声响。到底是谁在制造噪声呢?尼莫透过海葵触须的夹缝,瞥见了一条行为鬼祟的彩色小鳗鱼。这条小鳗鱼专注地"玩"着海底沙——只见它将全身肌肉拉紧,这样原先还十分柔软的身体便变成一根"棍",然后它将自己尖尖的尾部深深地插入沙底。一旦钻到足够深的地方,它便摇摆背鳍,将洞中的沙子推出,看起来就像在打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清虚洞组"剑河生物群的高肌虫化石。化石壳体呈圆形,背边平直,前、后背角均钝,壳前背部具有"V"形槽。符合Qingquanella Cui et Huo,1985的属征,与模式种湖北清泉虫Q.hubeiensis相似,将其厘定为湖北清泉虫相似种Q.cf.hubeiensis。本属产于湖北水井沱组、石牌组及陕西辛集组,黔东地区"清虚洞组"发现清泉虫Qingquanella,增加了清泉虫的产地信息、新的类群,其壳体形态由切卵变圆形,生态环境由浅水向深水变化,为高肌虫的形态分类、早期演化与辐射分异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苏晓梅  黎道洪  杨卫诚 《生态学杂志》2007,26(12):1981-1987
2006年7月对贵州省织金县紫烟洞和莲花洞内肉眼可见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标本的采集,紫烟洞共获标本661个,隶属3门5纲32科68种或类群。莲花洞共获标本265个,隶属3门5纲18科25种或类群。根据2洞内各光带中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不同,将其划分为6个动物群落:紫烟洞有光带(ZY1)、紫烟洞弱光带(ZY2)、紫烟洞黑暗带(ZY3)、莲花洞有光带(LH1)、莲花洞弱光带(LH2)和莲花洞黑暗带(LH3)。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丰富度、多样性、最大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最高的群落分别是ZY1、ZY1、ZY1、LH1、ZY1。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2洞穴内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中Ca含量、温度、湿度、N2、O2、水中Ca含量、CO2、pH值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其中湿度和CO2为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四种同域分布洞巢鸟的巢址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巢鸟集团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巢址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群落动态的内在机制。作者于2008年4-7月,对吉林大岗林场4种主要洞巢鸟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多尺度(巢树、巢址和活动区)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的关系。共发现160个繁殖巢,其中初级洞巢鸟58巢,包括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24巢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21巢;次级洞巢鸟102巢,包括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38巢和普通?(Sitta europaea)45巢。初级洞巢鸟对巢树无显著选择性,而次级洞巢鸟对巢树有显著选择性,以白皮柳(Salix pierrotii)为主。灰头绿啄木鸟的洞口主要朝南,而其他3种洞巢鸟对洞口朝向没有显著的选择性。初级洞巢鸟巢址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巢树和巢址尺度上,而次级洞巢鸟在3个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区分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洞巢的关键因子为洞口直径和洞巢内径,即洞巢的大小;区分白眉姬鹟和普通?洞巢的关键因子为巢树树冠高度和洞口深度。也就是说,初级洞巢鸟之间以及次级洞巢鸟之间巢址特征的最主要差异均在巢树尺度上。判别分析表明,普通?倾向于选择灰头绿啄木鸟提供的洞巢,而白眉姬鹟偏好于大斑啄木鸟提供的洞巢。由于啄木鸟所凿洞巢的大小不同,导致了次级洞巢鸟对其巢址的差异性选择。因此,洞巢的大小是影响同域分布的洞巢鸟巢址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大洪山南部早寒武世晚期的三叶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描述的三叶虫,系1974-1976年笔者与本队的一些同志,采自大洪山南部京山县惠亭山、占家巷、殷家冲、观音崖以及钟祥县红灯等地下寒武统顶部.这一地区下寒武统上段地层,一般沿用鄂西峡区石龙洞组一名,但与标准地点相比,岩性有所变化,泥质成分增加,上部还夹有黄绿色页岩,并含有丰富的三叶虫、腕足类化石.故本文暂用"石龙洞组"来代表本区下寒武统上段地层.  相似文献   

17.
文中首次报导贵州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或乌训组)宏观藻类,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and Zhou,1997和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and Erdtmann,1991,它们是澄江生物群最常见的两类宏观藻类具有澄江生物群宏观藻类的组合特征。"清虚洞组"位于黔东统上部,介于杷榔组和凯里组之间,该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为寒武纪宏观藻类演化链的完整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鼠兔洞穴系统的恢复是其种群恢复的关键指标之一,洞穴分布的变化可以反映种群的动态。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青海省祁连县对2.79 hm2高寒草甸内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密度、洞穴密度和洞穴的相对位置进行跟踪观测。其中包括6个50m×50m 的灭鼠堵洞处理、6个30m×30m 的灭鼠处理和3个50m×50m的对照处理。分别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平均拥挤度指数分析洞穴系统中有效洞、弃洞、粪坑和嬉戏坑的分布模式及洞系表现面积,并对各参数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鼠兔种群密度恢复过程中(1)有效洞的空间格局由随机向离散分布转变,弃洞由随机向聚集分布转变,粪坑和嬉戏坑无明显变化趋势;有效洞和弃洞分布格局的恢复都朝向灭鼠前状态,但恢复的都不充分;(2)有效洞最近邻指数与其自身密度正相关;弃洞最邻近指数与其自身密度负相关;粪坑、嬉戏坑最近邻指数与其自身密度无显著相关性;其中,仅粪坑的分布最近邻指数与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3)有效洞与粪坑、嬉戏坑表现面积的变化情况较为一致,与弃洞呈互补态势;洞系表现面积的变异性远小于洞穴密度。结果说明:(1)高原鼠兔洞穴分布格局和洞穴密度的恢复具有滞后性;(2)有效洞、弃洞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洞穴密度的影响;(3)高原鼠兔种群的恢复过程中对洞系面积的需求优先于洞口数量。  相似文献   

20.
Duyunasp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是黔东、湘西北杷榔组掘头虫类三叶虫的重要分子。本文描述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Duyunaspis,这些新材料的头鞍中部膨大且向前略有收缩,前颊类型面线,成虫具10个胸节;而杷榔组的Duyunaspis duyunens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头鞍桶状,背沟较平直,后颊类型面线,成虫10个胸节,二者明显不同。本文将"清虚洞组"的Duyunaspis定为一个新种:剑河都匀盾壳虫Duyunaspis jianheensis sp.nov.。研究显示,D.jianheensis与杷榔组的D.duyunensis具有形态相似性,后者可能为其祖先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