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雀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常见的、分布最广的、而且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也最密切的一种鸟,可是以往对它的生物学研究却做得非常少。我们前(1953—1956年)在河北昌黎产果区进行食虫鸟类调查工作时,曾附带观察麻雀的生态和生活史,並采集了5百余号标本。自1955年冬间开展消减四害运动以来,复在北京近郊,于1—3月间采得3百多号麻雀。所采的麻雀,经剖验嗉囊和胃部后,所得结果加以统计分析,总结为本篇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准格尔旗沙镇地区麻雀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雀在农作区的夏秋季节,危害作物严重,但在象沙镇这种半荒漠草原地带,农、林、牧兼营地区,麻雀的食性资料尚缺。我们于1965—1971年的不同季节内,对成鸟及雏鸟的食性做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一些防除实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鲵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分布较广、体型较大的有尾两栖类,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分析大鲵的食性可为人工养殖和保护大鲵提供资料。1985年10月—1988年3月,作者对大鲵的食性做了观察和分析,现整理报道如下。 方法 1985年—1988年,共采集大鲵标本71尾。每年除1—2月气温低河水冻结,无法采集标本外,其余3—12月份每月均可采到标本3—5尾。把采到的大鲵立即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并在腹腔内注射福尔马林液。然后解  相似文献   

4.
上海麻雀食性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鸟类食性及其季节性改变的研究,是鸟类生态学中重要的一环。作者在研究上海麻雀生态习性的同时(钱国桢,1964),也注意到了麻雀对食物的偏嗜及季节变化。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寿振黄早在1944年就已注意到(按郑作新等,1957),近来更有较详细的工作(郑作新等,1957;潘炯华等,1960;周世锷,1960;梁启燊等,1958)。本文拟仅就上海近郊地区的麻雀食性,作一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畸形麻雀     
1987年7月25日在新疆发现一只畸形麻雀(Passer montanus),标本采自新疆南部库尔勒地区四里城,由黄根荣同志所采到。 巢位于多年没有人住的破屋墙缝内,距地面高约3米左右,巢内共有雏鸟4只,一只为畸形,3只正常,雏鸟仍由亲鸟饲育。采集时,畸形个体进食等活动均正常。  相似文献   

6.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冬季麻雀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雀(Passer montanus)与人类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日益引起重视。1983和1984年的冬季(当年10月—翌年3月),我们在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对麻雀冬季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常见鸟类食性的季节性动态,2014年8月—2015年8月观察记录了常见鸟类的组成、食物种类及取食频率,统计分析了其食物的种类组成。采用Levins指数和相似性百分率指数计算了5种常见留鸟的食性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鸟类均为留鸟,分别是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麻雀Passer montanus、乌鸫Turdus merula和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2)5种鸟类对植物性食物种子的取食频率最大,为55.33%;3)白颊噪鹛的食性受季节影响最小,白颊噪鹛与乌鸫在夏季的食性最专一,白头鹎、麻雀与珠颈斑鸠在春季的食性最专一;4)5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较高,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为乌鸫和麻雀(79.9%)。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开封近郊夏季常见的几种鸟类中有:喜鹊(Pica pica sericea Gould)、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interposita Hartert)、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cathoecus Sucinhoe)、黄鹂(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 Sharpe)、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 Lesson)、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 ceniralis Tugarinor)等.为了了解以上几种鸟类的夏季食性以及它们对农林业的关系,作者于1956年7月下旬进行了采集,并对它们嗉囊和砂囊中的食物进行了分析. 7月下旬在开封近郊农田中的早秋作物如高粱、玉米、谷子等,都将近成熟.园圃中的甜瓜、西瓜、苹  相似文献   

9.
当1960年作者参加麻雀研究工作时,在北京近郊昌平发现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e Ste-jneger巢中有许多青原丽蝇幼虫在麻雀雏体上寄生,一巢中最多达180头,严重的可导致雀雏死亡。爰将其种类请邓国藩同志加以鉴定,又对其生活习性作了观察。发生世代青原丽蝇的各个幼期均在鸟巢内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尸食性蝇类的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禄仕 《昆虫学报》2004,47(6):849-952
2000~2002年在贵州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高度,设置采样点12个,在每个季度中间月份的中旬日用诱饵法采集一次尸食性蝇类标本,分析了贵州地区与尸体有关的蝇类及其分布。采集到的尸食性蝇类经鉴定隶属于5科15属25种,其中12种是在贵州首次发现,文中列出了尸食性蝇类名录,分析了它们在贵州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丰富了昆虫学和法医昆虫学的内容,为法医学推测死者的死亡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婷 《四川动物》2006,25(2):390-392
1997~2005年3月,先后对2只周氏闭壳龟进行人工饲养,介绍了周氏闭壳龟的一般活动、行为、食性、冬眠、繁殖、生长和疾病资料.测量了12只活体和5只标本的身体量度.  相似文献   

12.
麻雀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向东 《动物学杂志》1989,24(6):44-48,11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是世界性分布的食谷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树麻雀分布极广,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其的研究工作(Shaw,1935)。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鸟类学工作者曾对树麻雀的食性、分布、繁殖、种群动态,生态生理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数工作至七十年代终止。八十年代只有少量的工作继续进行。然而,国际上对麻雀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很快,研究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和深入,而且开始注意到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  相似文献   

13.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曾是一种在国内外广泛分布的优势鸟类,其生命力极强,但是30年前却在国内不少地区销声匿迹。本文作者在2015年3月—2015年5月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及近郊一系列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树麻雀数量自进入21世纪以来正在恢复中,其空间分布有较大改变,主要分布区由农村的居民点及其附近的农田转变为市区。分析发现导致树麻雀空间分布的改变原因极有可能与农药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二种——海南棱蜥和黑带腹链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年8月4日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石龙子科标本;10日,在湖南城步明竹老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标本。经分类鉴定后确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麻雀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麻雀(即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的繁殖习性,国外Witherby(1938)、Bannerman(1953)、清栖幸保(1954)等,国内寿振黄(1936)、潘炯华(1960),均有零星记载或报导。近几年来,我们在河北省昌黎县凤凰山(1955—1956)、北京南郊和义农场(1957)及河北省大兴县李营(1960)等地,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以补以往工作的不足,令将所得结果,加以分析整理,供有关方面参考。 参加这项工作的,除执笔者外,还有尹达云、刘炳谦、常庆顺等同志。在总结过程中,夏武平先生和钱燕文同志给予很大帮助,王林瑶同志特地供给了麻雀雏鸟食性的材料,这里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蝗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凯  印象初 《昆虫学报》1986,(3):295-301
湖南省蝗虫方面的资料报道甚少,夏凯龄先生在中国蝗科分类概要一书中记载分布于湖南的6种(冠以△号)。1983年我们将近年来采集的蝗虫标本进行了鉴定,计39属,50种,隶属2总科,4科,13亚科。其中2种系新种,现分别记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相似文献   

17.
麻雀繁殖期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性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鸟类的食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通过食物判断种间关系(Anderson,1978,Orians & Horn,1969),分析资源利用(Anderson,1978),结合食量研究生产力及能流(Pinowski,1968),研究食物对种群生育力及死亡率的影响(Anderson,1977;Pinowski,1968)等。我国学者在麻雀(Passer montanus)食性方面曾做了大量工作,报道了除青藏、云贵等地以外,几乎全国各地区的麻雀食性。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农作区,非繁殖期是以谷物及草籽为主食,在繁殖季节取食动物性食物,但成鸟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雏鸟则以动物性食物为  相似文献   

18.
近半年来,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济南近郊的一些蜘蛛进行了采集。在实践中,我们摸索了一点采集蜘蛛标本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1.圆蛛的采集园蛛隶属结网型蜘蛛,常在庭院、树木之间及屋角、檐下等处张车轮状大网。有的只在夜间蹲在网心,白天躲在网附近的“隐蔽所”里,有的则昼夜蹲在网上。昼伏夜出的圆蛛,在网心和“隐蔽所”之间有一根或一束“电极线”。根据这种丝,可找到它们。也可用小草轻轻拨动它的网,使它们从“隐蔽所”跑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杨荷芳  刘喜悦 《生态学报》1982,2(4):390-390
本项研究选择麻雀及黄胸鹀为对象。着童分析比较了麻雀(留鸟)与黄胸鹀(候鸟)在化学体温调节季节变化方面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 试验材料取自北京近郊南苑附近。于春、夏、秋、冬各季分别测定了由5℃至35℃ 7种温度等级的耗氧值(温度间隔为5℃)及试验前后的体温变化。共测定2,760只次,其中麻雀2,084只次,黄胸鹀676。用密闭呼吸室及自动测氧装置测定耗氧值,并用热电偶与EKO指针式检流计联用测试体温。现将所获结  相似文献   

20.
山麻雀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时有  王燕 《四川动物》1990,9(2):23-25
本文报道山麻雀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雏鸟生长发育等。山麻雀在调查地区5—8月进行繁殖,每年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88%;育雏期12—14天,雏鸟成活率59.09%。根据其食性分析,提出该鸟在调查区内是有益于农林业的益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