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辅助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我院116例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免疫炎症介质[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H.pylori根除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10%(54/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2)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4)观察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为91.38%(53/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41/58)。(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7/58),与对照组的13.79%(8/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7,P=0.782)。结论益生菌辅助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治疗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H.pylori根除率,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改善肠道菌群分布、下调血清免疫炎症介质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时机下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四联疗法在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失败患者补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西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90例经标准四联疗法根除H. pylori失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A(A组)、研究组B(B组)与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患者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补救四联疗法治疗。B组患者在补救四联疗法结束后序贯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2周。C组患者单独采用补救四联疗法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H. pylori根除率。结果A组、B组、C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90.00%(27/30),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0,P=0.010)。A组、B组、C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4/30)、16.67%(5/30)、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2,P<0.001)。A组、B组、C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分别为60.00%(18/30)、63.33%(19/30)、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502,P=0.039)。A组与B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91)。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四联疗法可提高首次四联疗法根除H. pylori失败患者H. pylori根除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同干预时机下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H. pylori根除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经14 C呼气试验(14 C-UBT)检测确定为H.pylori感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情况、溃疡愈合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留取全部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结果观察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8.3%、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和76.7%(P0.05),不良反应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B/E值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B/E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常规抗H.pylori治疗易引起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肠道定植抗力。益生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提高H.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益生菌在标准四联疗法的不同阶段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补救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首次根除失败因病情需要接受H.pylori补救根除治疗的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每次服用埃索美拉唑钠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220mg+阿莫西林1 000mg+呋喃唑酮100mg)进行治疗。其中A组为单纯四联治疗,不加服金双歧;B组为四联治疗前2周服用金双歧2 000mg/次;C组为标准四联治疗同时服用金双歧2 000mg/次;D组为四联治疗结束后开始加用金双歧2 000mg/次。疗程均为2周,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4周,记录其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症状。疗程结束4周后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ylori是否根除。结果A组、B组、C组和D组患者ITT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78.0%(38/50)、80.0%(40/50)、74.0%(37/50)和72.0%(3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6,P=0.778);4组患者PP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81.3%(39/48)、85.1%(40/47)、78.7%(37/47)和78.3%(3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828)。4组患者7d、14d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0d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ylori感染根除率较高(80%),可作为首次根除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治疗方案,在补救治疗的不同时期加用益生菌并不能明显提高根除率,但能降低7d、14d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150例于我院住院并诊断为慢性胃炎且~(14)C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根除H.pylori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丽珠维三联。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C组患者在B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分析3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为70.95%,B组为88.00%,C组为89.47%。B组和C组患者的根除率均高于A组(均P0.05),但B组和C组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829)。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8%,B组为8.00%,C组为10.53%。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χ~2=4.362,P=0.037),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683)。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疗法能显著提升患者H.pylori的根除率,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但益生菌+益生元联合四联疗法与单纯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相比,未能体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标准四联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H.pylori相关性消化道溃疡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胶体果胶铋的标准四联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标准三联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周的临床症状缓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4,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6.2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81.25%(χ2=9.014,P0.05)。观察组溃疡愈合率为88.7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7.5%(χ2=4.449,P0.05);观察组H.pylori根除率为91.2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6.25%(χ2=6.613,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05)。结论标准四联对H.pylori相关性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H.pylori根除率高、溃疡愈合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枸橼酸铋钾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H.pylori根除率,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血清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0%,H.pylori根除率为90.80%。患者治疗后腹胀、嗳气、腹痛、纳差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H.pylori根除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血清hsCRP水平,但会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四联疗法对比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上述2种方案根除H.pylori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0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取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RCT(共1 6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四联组患者对比铋剂四联组的H.pylori根除率按ITT分析为:80.6%vs81.2%;按PP分析为:81.2%vs 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T分析:RR=0.99,95%CI:0.95~1.04,P=0.76;PP分析:RR=0.97,95%CI:0.93~1.01,P=0.17);益生菌四联组的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0%vs 34.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7~0.57,P0.01)。结论现有证据显示,益生菌四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的H.pylori根除率相当,但益生菌四联疗法的不良反应低于铋剂四联疗法。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上述结论有待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酸菌素片结合标准四联疗法对社区消化性溃疡(PU)患者胃电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社区PU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酸菌素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治疗效果、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胃电图(胃肠电节律紊乱、平均频率)、胃肠激素[胃蛋白原Ⅰ(PGⅠ)、生长抑素(SS)、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肠道菌群(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水平,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PU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31%)、H.pylori根除率(87.50%)及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胃电图检测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餐前、餐后平均频率及胃肠电节律紊乱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SS水平高于对照组,PGⅠ、Ghrelin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肠道革兰阴性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革兰阳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U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酸菌素片结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社区PU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调控患者胃肠激素,提高H.pylori根除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评价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联合三联方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 将90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I组:常规三联方根除治疗1周的同时,口服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根除治疗结束后,继续服用爽舒宝1周.治疗Ⅱ组:常规根除治疗1周的同时,口服爽舒宝,根除治疗结束,继续服用爽舒宝3周.对照组:常规根除治疗1周,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观察记录三联方根除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4周内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Ⅰ组和Ⅱ组H.pylori检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pylori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Ⅱ组H.pylori检测值低于治疗Ⅰ组,H.pylori根除率高于治疗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方根除治疗中,治疗Ⅱ组和治疗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Ⅱ组和治疗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方根除治疗结束后4周内,治疗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其次是治疗Ⅰ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爽舒宝联合三联方根除H.pylori,能够提高H.pylori根除率,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根除治疗结束后再服用3周的益生菌,能彻底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三联方根除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将223例经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疗程10 d);B组(三联疗法+阿泰宁,疗程10 d);C组(三联疗法+阿泰宁10 d后再继续单独服用阿泰宁20 d),三组疗程结束后停药4周再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比较各组H.pylori的根除率、消化道症状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治疗过程中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共208位患者完成随访,对A、B、C三组的根除率分别行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显示B组根除率(77.3%、84.1%)稍高于A组(72.2%、77.6%,P0.05),C组根除率(89.5%、94.4%)均高于A、B组(P0.05);(2)对三组消化道症状缓解率进行PP分析:B组症状缓解率(81.2%)稍高于A组(74.6%,P0.05),C组(93.1%)明显高于A、B组(P0.05);(3)对三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PP分析:B组(11.6%)低于A组(19.4%,P0.05),C组(8.3%)均低于A、B组(P0.05);对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PP分析:A组(14.9%)明显高于B组(8.7%,P0.05)及C组(4.2%,P0.05);(4)对A、B、C三组影响因子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吸烟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低于不吸烟患者。结论阿泰宁序贯联用三联疗法10 d后,继续单独服用阿泰宁20 d可明显提高H.pylori根除率,增加消化道症状缓解率,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此外,发现吸烟可降低H.pylori根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疗程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个月内行~(13)C-UBT或~(14)C-UBT检测H.pylori结果呈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36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铋剂四联组患者采用枸橼酸铋钾胶囊220mg/次+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次+阿莫西林胶囊1 000mg/次+呋喃唑酮片100mg/次,每日2次口服,共10d;2周益生菌组患者在上述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自用药第1天开始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 000mg/次,每日3次,共2周;4周益生菌组患者在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自用药第1天开始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 000mg/次,每日3次,共4周。治疗结束停药至少4周后行~(13)C-UBT或~(14)C-UBT检测,结果为阴性者视为H.pylori根除成功,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铋剂四联组、2周益生菌组和4周益生菌组患者PP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91.3%(94/103)、92.7%(101/109)、91.7%(99/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P=0.929);3组患者ITT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78.3%(94/120)、84.2%(101/120)、82.5%(99/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7,P=0.485);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腹胀、便秘、呕吐等,停药2周内症状均减轻或消失。2周益生菌组和4周益生菌组患者恶心、腹胀、腹泻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均低于铋剂四联组。而2周益生菌组、4周益生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以及具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铋剂四联疗法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2周及4周方案均不影响H.pylori的根除率,但均降低了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考虑到成本—效益比,建议采用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2周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50例。A组(四联疗法)给予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7 d;B组(序贯疗法)前5d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后5d给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C组(标准三联疗法)给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治疗7 d。疗程结束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A组根除率为94%,B组根除率为90%,C组根除率68%。A组和B组优于C组(P<0.01);A组、B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H.pylori根除率优于标准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疗效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患儿肠道菌群、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段于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13C同位素呼吸试验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观察组患儿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患儿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4序列进行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同时分析患儿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00%vs 30.00%,χ2=6.100,P=0.015)。治疗后非感染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感染组(92.45%vs 78.72%,χ2=3.900,P=0.048),复发率显著低于感染组(24.53%vs 44.68%,χ2=4.510,P=0.034)。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门、科水平上肠道菌群结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患儿肠道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感染组,同时其拟杆菌科、瘤胃菌科、链球菌科、双歧杆菌科、巴斯德菌科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感染组(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HSP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影响HSP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同时降低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不同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方案(1种PPI+1种铋剂+2种抗生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思联康治疗,C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荆花胃康治疗。3组患者均于根除治疗结束停药1个月后复查~(13)C呼气试验以评估疗效。对各方案的H.pylori根除率进行评比,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成本-效益情况。结果按ITT集分析时,C组与A组患者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2,P=0.056),B组与A组和C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9、0.130,P0.05)。按PP集分析时,C组患者根除率最高,A组患者根除率最低,B、C组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4.419,P0.05),B、C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按PP集计算分别为50.0%、7.9%和26.7%,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结论综合有效性、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比分析,铋剂四联+思联康方案具有H.pylori根除率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成本效益比低的优势,提示此方案为本研究的最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益生菌对老年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H.pylori阳性的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包含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胶体果胶铋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将四联疗法中的胶体果胶铋替代为枳术宽中胶囊,并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7天为1个疗程,全部患者治疗2个疗程。停药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及H.pylori根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益生菌可明显缓解老年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同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治疗CAG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金双歧联合含左氧氟沙星和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纳入180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治疗;B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胶体果胶铋治疗;C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胶体果胶铋、金双歧治疗。疗程10d。观察各组H.pylori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H.pylori根除率B组(83.3%)和C组(90.0%)高于A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90.0%)高于B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31.7%)和B组(30.0%)高于C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1.7%)高于B组(3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南院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300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采用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B组(50例,在A组基础上联用金双歧治疗)、C组(50例,采用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治疗)、D组(50例,在C组基础上联用金双歧治疗)、E组(50例,采用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呋喃唑酮和四环素治疗)、F组(50例,在E组基础上联用金双歧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B、C、D、E和F组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按PP分析分别为81.4%、95.7%、82.2%、95.8%、97.9%和97.9%,而各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按ITT分析分别为70.0%、88.0%、74.0%、92.0%、92.0%和94.0%,A组和B组,C组和D组H.pylori根除率的PP分析和ITT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根除率的PP分析和ITT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E和F组的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0.2%、10.9%、31.1%、10.4%、53.2%和22.9%,其中A组和B组,C组和D组,E组和F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四联疗法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可推荐用于H.pylori感染患者的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失败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内科首次根除H.pylori失败的H.pylori感染胃溃疡(Hp-GU)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兰索拉唑片(30 mg/次,1次/d)、阿莫西林胶囊(1.0 g/次,2次/d)、克拉霉素片(0.5 g/次,2次/d)和枸橼酸铋钾颗粒(220 mg/次,2次/d)口服治疗,连用2周。2周后继续使用兰索拉唑片30 mg/次,1次/d,再用4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溃疡愈合情况、H.pylori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H.pylori清除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四联疗法对首次根除H.pylori失败的Hp-GU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有利于提高溃疡的愈合率和H.pylori清除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