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L—酪氨酸合成L—多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正> 缬氨酸是人和动物营养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它是脂肪族的中性氨基酸。1856年 Gorup-Besanty 从胰脏的提取液中首先发现。但直到1901年才被 E.Fischer 从蛋白质水解物分离成功。并证明它是蛋白质中的组成成份。同时,缬氨酸还是多种抗菌素如青霉素,短杆菌肽,  相似文献   

3.
<正> 酪氨酸是芳香族含酚基的氨基酸,它在1847年首先被李比格(Libig)发现和分离出来。最早来沅于干酪素,因而取称为酪氨酸。De、La、Rue.W.第一个提出它的分析正确数据,指出其实验式为 C_8H_(11)NO_3,②1947-1957年期间及有博普(Bopp)等人。进一步多种蛋套质酸水解物中分出酪氨酸来。酪氨酸以蚕丝、蚕蛹、猪毛等含量较为丰富。除了为蛋白质组成存在外,尚有以溴代酪氨酸或碘代酪氨酸及 L—多巴等,酪氨酸的衍生物形存在于自然界。此外,还有作为新陈代谢调节剂的动物激素(催产素、释放素等)及某些菌素(放线菌素等)的组成而存在。酪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生化试剂,也是合成二碘酪氨酸、L—多巴及含酪氨酸的多肽素,抗菌素等药物的原料。其用途正逐步扩大,需要量也日益增加。最近,我们用它进行小猪生长影响的试验。发现它能起促进小猪生长和节约蛋白质饲料的作用。③添加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酪氨酸,就能比对照增27-65%。  相似文献   

4.
L—缬氨酸     
缬氨酸是人和动物营养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它是脂肪族的中性氨基酸。1856年 Gorup-Besanty 从胰脏的提取液中首先发现。但直到1901年才被 E.Fischer 从蛋白质水解物分离成功。并证明它是蛋白质中的组成成份。同时,缬氨酸还是多种抗菌素如青霉素,短杆菌肽,  相似文献   

5.
<正> N—乙酰—L—谷氨酰胺(N—Acetyl—L—Glutamine)为L—谷氨酰胺的乙酰化衍生物。具有抗痉挛活性。它比L—谷氨酰胺更易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的功能以维持其良好应激机能。适用于肝昏迷及脑外伤、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等引起的昏迷等。并可调整变态代谢,在体内不会很快消  相似文献   

6.
L—苯丙氨酸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L—苹果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8.
L—精氨酸L—门冬氨酸盐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YY  Wang JY  Fu YL  Wang C  Peng SQ 《生理学报》2001,53(4):303-306
用血小板聚集、粘附、释放实验和出血时间测定观察L-精氨酸*L-门冬氨酸盐(DR)对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DR15mg/kg静脉给药,可明显抑制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P<0.01);15mg/kg单次口服给药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其药效可持续8h以上(P<0.01);DR7.5、15、30mg/kg灌胃给药(Bid×3.5d),可明显抑制ADP、胶原或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P<0.01),并延长出血时间(P<0.05)。DR30mg/kg可明显抑制大鼠血小板粘附,并促进血管内皮释放前列环素(PGI2),但对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拴素(TXA2)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发现,DR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这些作用部分是由于DR增加了血管内皮PGI2的释放。此结果为血小板功能的调节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9.
<正> 前言现在,已有许多生产L-异亮氨酸的报导,但是,由于菌株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碳源,而且转化率很低,所以,这些方法的效果很差。本文描述了一种具有高产潜力的L-异亮氨酸的新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以L—谷氨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氨解、酸解等工艺路线制备L—谷氨酰胺的方法。本工艺综合了德国和日本专利所报导的合成方法,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在酰化反应后不将所生成的L—谷氨酸—r—甲酯分离出来,而采用低溫酯化以控制L—谷氨酸二甲酯的生成,并在产品精制过程中采用树脂方法,分离少量未反应完全而混入产品中的L—谷氨酸。此法优点是:中间产物不用分离,减少了工艺步骤;操作简便,易实施工业大生产;减少了设备投资。采用本法生产的L—谷氨酰胺质量符合日本味之素公司的质量标准,收率达到理论值的52.8%。本工艺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武汉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运用国产732、717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从批量900kg毛发酸水解提取CYS后的母液中,分离提取Arg的全过程。每柱产量达到了Arg9.3kg以上。本文提出了以自来水代替部分无离子水的方法;还指出了用乙醇和活性炭作脱色剂,比单用活性炭脱色的效果好。产品质量达到了日本味之素公司同类产品的标准。本方法经过试生产,产量和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2.
<正> 1、发明的名称: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2、专利申请范围: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属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以及对L—苯丙氨酸类似物及磺酰胺有抗性的突变株制造酪氨酸的方法,该突变株在培养基中可以生成和积累L—酪氨酸。3、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用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已知的有谷氨酸微球菌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的制造方法、短杆菌属等的对一氟苯丙氨酸抗性株或棒状杆菌属的L—酪氮酸及L—苯丙氨酸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的制造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以L—谷氨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氨解、酸解等工艺路线制备L—谷氨酰胺的方法。本工艺综合了德国和日本专利所报导的合成方法,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在酰化反应后不将所生成的L—谷氨酸—r—甲酯分离出来,而采用低溫酯化以控制L—谷氨酸二甲酯的生成,并在产品精制过程中采用树脂方法,分离少量未反应完全而混入产品中的L—谷氨酸。此法优点是:中间产物不用分离,减少了工艺步骤;操作简便,易实施工业大生产;减少了设备投资。采用本法生产的L—谷氨酰胺质量符合日本味之素公司的质量标准,收率达到理论值的52.8%。本工艺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武汉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4.
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6.
L—精氨酸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运用国产732、717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从批量900kg毛发酸水解提取CYS后的母液中,分离提取Arg的全过程。每柱产量达到了Arg9.3kg以上。本文提出了以自来水代替部分无离子水的方法;还指出了用乙醇和活性炭作脱色剂,比单用活性炭脱色的效果好。产品质量达到了日本味之素公司同类产品的标准。本方法经过试生产,产量和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18.
L型细菌在国外研究较多,主要见于临床报道。本文主要介绍L型细菌的基本特征。 (一)L型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L型细菌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而胞壁内膜完整,在一定的渗透压下,不影响其生存和繁殖,细胞呈多种形态,有的能通过细菌滤器,又称“滤过型菌”。这种菌首先由英国的李斯特(Lister)医学研究院发现,以该研究所名称的第一个字母“L”命名为L型细菌。L型细菌大小差别较大。自细菌变成L-型菌的过程中有中间型。在这些中间型内,有的菌落自溶,有的呈显A、B和C三型菌落。A型菌落中有一型称为3A型。它形成瘤状的小菌落,即使在没有诱发剂存  相似文献   

19.
发酵法生产 L—酪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发明的名称: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2、专利申请范围: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属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以及对L—苯丙氨酸类似物及磺酰胺有抗性的突变株制造酪氨酸的方法,该突变株在培养基中可以生成和积累L—酪氨酸。3、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用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已知的有谷氨酸微球菌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的制造方法、短杆菌属等的对一氟苯丙氨酸抗性株或棒状杆菌属的L—酪氮酸及L—苯丙氨酸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的制造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发酵合成L—缬氨酸—15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含有稳定同位素15N-硫铵为主要氮源的专用发酵培养液配方和相应的工艺条件,在国内首次微生物直接发酵研制成L-缬氨酸-15N高丰度精制产品。产品15N丰度97.68%,反比原料15N-硫铵丰度下降0.53%,L-缬氨酸-15N产酸率最高达4%以上(未校正)。每克15N-硫可得到1克以上的L-缬氨酸-15N(分析值)提取精制收率平均为80-90%(单程),最高达到95%以上(二次提取)。实际每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