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石龙宇  孙静 《生态学报》2018,38(15):5461-5472
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低碳城市理念和内涵,构建了由6类(碳排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指数,并结合中国35个城市2010—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趋势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城市名单无明显变化,且深圳市在2010年和2015年均为低碳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与2010年相比,杭州市、银川市、郑州市、石家庄市和昆明市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相对持平,而成都市、长沙市、合肥市和大连市有所下降。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城市碳排放、经济、社会、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够造成的。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人与环境中的诸要素形成了一个多元结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单元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维持着相对的生态平衡。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外界的干扰、破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许多种自然因素或是人为的因素,都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就能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在松毛虫体上宿存侵染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几种人工的或自然的环境下白僵菌在马尾松毛虫体上的宿存与侵染过程,描述了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形成中的形态变化,讨论了致病效果与环境的关系,对林间应用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在25℃和95%的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较快,萌发率和侵入率较高;白僵病的发生需要85%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是自然环境中防治效果的制约因子;在松毛虫每年发生2~3代的我国林区,冬季放菌做法不宜提倡,6月份放菌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 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 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 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 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 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方法, 建立了该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函数模型, 得到相应适宜性评价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范围, 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 影响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是气温、蒸发量、海拔、植被NPP分类及坡向, 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351%。研究区整体上属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区, 人居环境适宜性不高, 空间分布不平衡, 高低值聚簇现象显著, 适宜性指数介于0.13-0.63之间, 由高原东南部呈半月形向西北部腹地递减。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自然要素最佳组合使其成为高度适宜区, 面积占比12.64%, 为各区最少(326741 km2); 分布于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及“一江两河”流域的比较适宜区面积占比14.89%, 在各区中的乡镇数量(616个)最多; 一般适宜区分布范围最广, 主要为柴达木盆地、那曲高原及藏南谷地, 面积占比49.30%, 达1274024 km2; 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恶劣, 面积占比23.18%, 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 此外青藏高原乡镇数量、分布范围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出现不一致现象揭示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不单受自然环境因子制约。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近年来日益突出的自然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界都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技术,现代化的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崭新的途径,本文将对生物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董仁才  苟亚青  刘昕 《生态学报》2013,33(8):2350-235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结构日趋复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干扰愈发严重,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的复杂.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但直接体现在其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中,也通过许多市政综合管理要素和对象呈现出来.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2009年6月至11月的城市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立案数据的归类分析,结合东城区地形图和专题图矢量数据,从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他设施等因素,分析了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及其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把从市政管理信息中提取出的城市管理部件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土、气、噪声、视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关键要素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挖掘东城区生态系统在组成和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和规律性,阐明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时空关系的复杂性,以期为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演变与城市地表覆被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概括与体现,目前对城市热岛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热岛效应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大多还是从对某些影响因子的测定入手,缺乏对区域热环境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与分析.近年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在利用Landsat 7 ETM+热波段数据反演上海地区地表温度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不同尺度下上海城市地表温度场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不同的驱动因子.进而,采用决策树方法构造城市热环境系统的分类和预测模型,建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场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挖掘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揭示出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心城区热环境空间格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驱动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性特征,各种影响因素在空间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决定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趋势.运用决策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影响热环境形成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成因机制及其空间差异,并可以进一步用来预测分析未来城市地表温度场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群 (居民 )为核心 ,包括其它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和周围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8] 。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城市中大气和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而对城市土壤的相关研究开展的相对较少 ,对于直接受土壤质量变化影响的土壤动物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也不多。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分解有机物质 ,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并通过群落及细胞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因此 ,开展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 ,拓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园林绿化是一个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打造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缓解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随着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勇,原有的自然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有害生物也不断的出现。长期以来,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普遍重视程度不够,防治手段单一,有害生物防控水平较低,普遍采用化学防治手段治理,部分高毒化学农药使用仍十分普遍,这些正在毁掉我们居住周边的生态系统,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使害虫繁殖激增,危险性有害生物不断爆发,短期内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解决方案。有害生物的防治,对保证园林绿化效果,确保城市环境不被破坏有着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胡廷兰  何孟常  杨志峰 《生态学报》2004,24(7):1493-1499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 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的发展需要凭借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支撑。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由多个因子组成 ,瓶颈要素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中阻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因子。基于供需平衡原理 ,建立了以瓶颈指数和瓶颈等级为基础的瓶颈要素评价方法 ,并采用此方法对不同情景下各目标年广州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进行了辨识。分析结果表明 ,在当前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水平情景下 ,广州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不能适应广州城市未来的发展 ,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 ;在实施生态调控策略情景下 ,瓶颈要素的制约作用有所缓解 ,广州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支撑能力得到极大扩展 ,为城市生态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42,自引:11,他引:31  
以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一过程一功能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城市格局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度人工化、高度的时空异质特性、破碎性、不稳定性是城市景观格局最为显著的特征。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城市格局的基本骨架——交通系统和城市职能是影响城市格局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城市景观结构决定了其生态过程。综合研究城市景观格局-过程-功能的关系,认识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各种植被类型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育的,其现有分布也就是综合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最好标志。各类植被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一般特点,而且也从主要的方面反映了自然环境及植被本身的生产潜力。通过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全面认识,将有助于更为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植被和有关的自然资源。 云南省是一个山峦起伏的高原地区,素来以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多采而著称。全省由南而北跨越8个纬度(北纬21°09′—29°),东西之间占据8个多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应突出强调保护原有特色生态环境要素,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原住民人居环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城市面貌在过去数十年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用地显著扩张,同时严峻的环境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以丽江市为例,选取对其发展影响深远的水系元素、噪声环境因子和森林火灾3个关键生态敏感因子,提出通过分析这类生态敏感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避让方法、程度,区划城市规划基本空间格局,以避免城市未来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而制约其发展的规划用地思路。结果表明,丽江城区周边湖泊水系、古城内部及周边原住民人口密集区都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必须予以避让;该区域面积为147.2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1%。同时,明确给出了规划用地的具体空间控制范围和相应的避让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里所指的环境一般是自然环境。但随着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来越要求生态科学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超出纯碎的自然环境,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为社会服务,去宣传自我,发展学科。人类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就是明证。 我1981年参加省生态学会,自担任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职务以来,自己就是遵循生态学为社会服务的道路走过来的。如主持或者参加省内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园…  相似文献   

15.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人类生态学4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构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形成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并把生物环境即人类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视为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引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对环境遗传适应和质粒的分子生态效应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微生物对环境的遗传适应是进化的机制,它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号网络,调节微生物与环境新奇信号(污染物质)之间的相互适应、质粒的形成与存在正是宿主细胞获得这种适应的产物,由于它能在自然环境中广泛传播,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本文概述了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答和质粒的分子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妍  郑宏媚  陆韩静 《生态学报》2017,37(12):4258-4267
自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提出40多年来,其理论发展和应用实践不断拓展,但直至21世纪才不断引入到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用以分析城市内部多个主体和多种生态流构成的关联网络。目前,城市生态网络分析集中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与指标的拓展及多尺度的应用研究,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又形成了上升性分析和环境元分析两大分支,多尺度应用涵盖了城市镶嵌的区域背景尺度和城市内部产业部门之间的细节尺度。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着多尺度融合、多种生态网络分析方法集成不足等问题,这限制了城市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未来城市生态网络分析研究集中于如下3点:(1)开展多尺度城市生态网络分析,包括城市群-城市-园区/社区等,构建多级嵌套生态网络模型;(2)集成上升性与环境元分析方法,提出由外在表征到内在过程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模式及模拟方法;(3)强调自然节点在城市生态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社会经济节点与自然节点并重的生态网络模型,并强调构建多精度的生态网络模型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金鉴明 《生物学通报》1993,28(9):22-23,31
(一)几个概念性问题 1.自然环境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广义的自然环境,可泛指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但比较确切的涵义,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产物与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于盈盈  胡聃  王晓琳  李元征  韩风森 《生态学报》2015,35(23):7748-7755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高层建筑的出现,城市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形成了与自然环境不同的人工遮阴环境,这种人工环境可能会对其下生长的植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研究人工建筑遮阴与自然遮阴环境之间的差异,北京市典型高层建筑遮阴和冠层遮阴光环境进行了测量,发现建筑和冠层显著改变其遮阴微环境的光强和光质。两种遮阴下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天空自然辐射的9.09%和5.50%,遮阴处的光合有效辐射均小于200μmol m~(-2)s~(-1),低于多数城市植物的光饱和点。与天空自然辐射相比,建筑遮阴处蓝光在光合有效辐射中所占比例(B/P)、蓝光与红光的比例(B/R)以及蓝光与远红光的比例(B/FR)升高,且高于冠层遮阴,红光与远红光的比例(R/FR)没有显著变化,而冠层遮阴下R/FR则低于天空自然辐射。建筑遮阴下光质的改变可能会对植物的光合产生积极作用,并可能影响到植物的形态及生理反应。窄波段和宽波段两种不同积分方法对R/FR没有显著影响,采用宽波段积分得到的B/R低于窄波段,但降低幅度很小,在植物光合生理研究方面两种积分方法可以通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李欢欢  张雪琦  张永霖  董仁才 《生态学报》2019,39(17):6469-6476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损害事件频发,不但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下降,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势在必行。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确认环境损害行为、说清因果关系、判定损害程度和计算赔偿金额等环节难度均比较大,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研究迫在眉睫。根据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分析城市生态环境损害概念和特征基础上,从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出发,结合实例构建了一套测度城市生态系统损害状态监测的样方体系,通过形成城市生态环境整体水平评估框架为综合判定城市生态环境基线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出充分利用既有生态观测样方、环境监测站点和社会公众参与式数据共享策略,以提高现场勘察效率、降低鉴定评估成本和提高评估结果质量的方法。研究所形成的样方体系、监测策略和方法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业务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