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医并行胃癌根治术的72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各36例。其中,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传统开腹组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术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低,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减少患者术后感染机会,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TNF-α、IL-1β细胞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观察组的TNF-α与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术后胃瘫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疗效良好,且能降低患者围术期血清TNF-α、IL-1β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a)、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分为腹腔组和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L-4、IL-10、TNF-a、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腹腔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或短于开腹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TNF-α及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腹腔组的血清IL-4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其余三组指标水平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和7天,腹腔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TNF-α及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在术中失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且对于患者术后的IL-4、IL-10、TNF-α和IFN-γ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胃癌患者236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107)和实验组(n=129),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实验组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升高,而其他临床症状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IL-6、TNF-α、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对照组IL-6、TNF-α、CRP水平仍高于术前(P0.05),但实验组TNF-α、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7 d,两组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CD8~+高于术前,且实验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疗效更好,可减轻炎性反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远端胃癌应用腹腔镜辅助技术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安全性、近期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58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75例(腹腔镜组),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手术83例(开腹组)。对比分析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生存差异。结果:腹腔镜组与传统开腹组病人一般资料、病理学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目、总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组长(P0.05),切口长度、离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性手术安全可行,可达到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但较开腹组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我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腹腔镜组(56例)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60例)采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并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3、5年的生存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留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近期疗效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减少(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伤口感染、肠梗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l、3、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3年、5年,腹腔镜组>60岁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肿瘤根治性与开腹手术相似,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高龄患者的术后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疗效的差别。方法:随机将86例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3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传统开腹组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与传统开腹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排气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特点,可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与全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AP)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组(HALS组)和全腹腔镜手术组(LA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和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HAL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副损伤显著低于LAP组(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和术后1 d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α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HALS组显著低于LAP组(P0.05),术后1 w血清IL-10、CRP和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ALS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小,炎性反应轻,且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及优势,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18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择期接受开腹手术的1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皮下气肿9例、高碳酸血症8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13例,吻合口漏1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90%。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34±2.12)天,明显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11.58±1.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切口腹腔镜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炎症因子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98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观察组使用单切口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使用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常规5孔操作法。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情况、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手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中转开腹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脐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 d、3 d、5 d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术后1d、3d、5d时hs-CRP、TNF-α、IL-6、NE、E、Co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小肠穿孔、肠梗阻、感染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5孔操作法相比,单切口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但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更低,应激反应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翻页式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术后近期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CT和电子肠镜确诊的右伴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D2)。最后纳入研究对象77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37~75岁。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入路翻页式腹腔镜辅助手术40例,并命名为观察组,剩余37例行开放式根治术,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提供了知情同意书。根据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记录围手术期结局为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液体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和30天之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等。通过蛋白印迹分析患者术后7天血清内Polo样激酶(Polo-like Kinase 1,Plk1)、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X连锁的凋亡蛋白抑制剂(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的活力。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手术运行时间缩短,失血量减少,血管危险因素病发率降低(P<0.05),淋巴结获得量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输液天数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吻合口漏、乳糜漏、术后腹腔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等不良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整体不良发生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Plk1、TK1、XIAP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联合入路翻页式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且具有手术难度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以及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外泌体Dicer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到2021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信封抽签法把患者分为3D组与开腹组各30例。开腹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3D组给予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指征、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Dicer和PTEN的表达。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对比无差异(P>0.05),3D组的术后排气时间等围手术指标较开腹组低(P<0.05)。3D组术后14 d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P<0.05)。3D组术后1 d、7 d与14 d的VAS评分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外泌体Dicer和PTEN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术前1 d,3D组高于开腹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21年11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为(17.92±0.22)个月,3D组的复发率为3.33 %,低于开腹组的20.00 %(P<0.05)。结论: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可促进血清外泌体Dicer和PTEN的分泌,不增加手术复杂度,还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促进缓解患者疼痛,降低随访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膀胱癌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n=49)与研究组(n=49),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SF、SIL-2R、TSGF,白细胞数、皮质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SF、SIL-2R、TSGF均降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白细胞数、皮质醇均上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RC与ORC的临床疗效相似,均可降低血清SF、SIL-2R、TSGF水平,但LRC的创伤较小,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作为膀胱癌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A组)和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B组)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标本病理情况。结果:1相比B组,A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少,肠道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切除标本长度、肿瘤距远切断、标本切缘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直肠癌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对进展期胃癌(AG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腹腔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G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和实验组(n=53),分别施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切缘距离)、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 d、3 d、7 d肠黏膜屏障功能[尿乳果糖/甘露醇(L/M)、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气腹后、关腹前腹腔微转移指标[多巴胺脱羧酶(DDC)、癌胚抗原(CEA)],并于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口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术后1 d、3 d、7 d两组血清DAO水平、尿L/M比较无差异(P>0.05);关腹前实验组腹腔冲洗液DDC、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实验组复发率3.92%(2/51)低于对照组20.00%(10/50)(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AGC,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恢复胃肠功能,减少腹腔微转移及术后复发,且未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肛门功能、肠道菌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8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常规经腹腔镜辅助下Soave术,32例)和改良组(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36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肛门功能、肠道菌群、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改良组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高于常规组(P<0.05),大肠杆菌低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的中期并发症发生率、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经腹腔镜辅助下Soave术相比,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用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治疗,在改善肛门功能、肠道菌群、生活质量、临床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6例子宫肌瘤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EGF、IL-6、IL-8、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血清VEGF、IL-6、IL-8、FSH、E2、AM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血清IL-6、IL-8、E2、AM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F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起到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相似的应用效果,但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形成的创伤较小,利于术后卵巢功能的恢复,可能与其降低患者术后血清IL-6、IL-8、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细胞癌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解剖性肝切除,两组术后都常规化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前后血清谷氨酸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或缩短(P0.05),术后3个月的膈下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血清ALT与AS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的ALT与AST值都明显升上(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ALT与A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15年8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33±3.11)个月,而对照组为(12.46±2.19)个月,较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具有更好的微创性,能减少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用于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HSC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临床病理确诊的79例HSCR患儿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对照组26例给予经腹巨结肠根治术,ERAS组44例入院后据患儿病情进行宣教ERAS,再采用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留置管道情况、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白介素-6(Interleukin,IL-6)、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前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留置胃管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ERAS组血清CRP、降钙素原、IL-6、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AS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7%vs. 23.08,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辅助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可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并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We compared serum leptin responses during and after laparoscopic and open cholecystectomy, and assesse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response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erum levels of leptin, interleukin-1alpha (IL-1alpha), interleukin-6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were measured by an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in 3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in 2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pen cholecystectomy. Serum samples were obtained preoperatively, at 10 and 30 min after the commencement of surgery, and at 6 and 24 h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cumulative responses of leptin, IL-1alpha, IL-6 and TNF-alpha to surgery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m were evaluated. Serum lept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24 h after both procedures. The serum leptin concentration at this time point and the cumulative leptin respons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an after open cholecystectomy. Changes in serum IL-1alpha, TNF-alpha and IL-6 concentrations showed similar kinetics in both groups, with postoperative IL-6 levels being consistently lower in th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group. Cumulative IL-6 and TNF-alpha respons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an after open cholecystectomy. The cumulative responses of leptin, IL-1alpha and IL-6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other. Leptin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surgical injury, and the postoperative leptin elevation and cumulative leptin response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an after open cholecyst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