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赫坎按蚊种团一新种凉山按蚊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坎按蚊种团是由许多蚊种组成的一个复合体,Reid(1968)报告了马来西亚和婆罗洲的8个种,Harrison(1972)报告了东南亚的14个种,许锦江、冯兰洲(1975)和马素芳(1981)分别报告了我国的9和16个种。确定这些蚊种,过去主要以形态特征为鉴定依据,在这方面,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日本学者Oguma(1977)用杂交的方法分离出了E型中华按蚊。1977年6月,我们在四川省美姑县捕获一种按蚊,成虫;翅前缘具亚缘脉白斑和亚尖端白斑,第六纵脉三黑斑,腹侧膜各节具一横的长方形暗斑,无T型斑,雄蚊阳茎叶片5—7对,第一对叶片基部3—5齿。幼虫头部2号毛不分枝,3号毛…  相似文献   

2.
我国蚊类两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单环伊蚊Aedes(Finlaya)unicinctus Edwards,1922雌蚊头顶大部平覆暗色宽鳞,仅中央近后头有部分淡色鳞。触角、触须和喙暗色。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平覆银白宽鳞;中胸盾片平覆致密的黑色窄鳞,在前端缘、侧缘、中侧区及翅基前区有淡黄窄鳞饰;小盾片具窄鳞,中叶的暗色,侧叶的淡黄色。后足股节淡色,具一亚基窄黑环和一亚端宽黑环;各足跗节暗色,仅中足和后足跗节1有基白环。腹节暗色,腹节I—Ⅷ背板具基侧白斑;Ⅲ一Ⅶ节腹板具基白带。雄蚊中胸盾片平覆淡色窄鳞,仅肩窝有暗色鳞;小盾片3叶都具淡黄色窄鳞。腹节Ⅲ—V背板具狭窄的淡色基带。尾器…  相似文献   

3.
Aedes(F.)gilli(Barraud,1924)(全背伊蚊)属纷蚊亚属(Finlaya) 的白环伊蚊组(alboannulatusgroup)。成蚊的喙深褐色;前胸后背片是宽鳞,上部有窄鳞;中胸盾片前部3/5金黄色()或白而带黄色光泽();后跗节Ⅰ—Ⅲ基部具白环。幼虫头毛5-C和6-C单枝而特长,远超过头的长度,我国伊蚊幼虫中是有这样头毛的只此一种,因而容易辨认。  相似文献   

4.
1981年4至10月在海南岛万宁县调查,发现霍蚊属(Genus Hodgesia Theobald,1929)及贝氏霍蚊、中间费蚊为我国属种的新纪录。 一、贝氏霍蚊(Hodgesia bailyi Barraud,1929) 成虫 体型小,翅脉上的鳞片除一些短宽鳞外,有许多窄长而顶部微凹的鳞片;V_(1—4)纵脉在前横脉水平之后和V_5纵脉在分叉之后部分,此鳞片数较多;前缘脉上此鳞稀疏,亚前缘脉和V_6纵脉无此鳞片。翅脉V_6末端不超过V_5纵脉分叉处,腋瓣完全裸露,翅基前有一黑褐色圆斑。喙末端不膨大,两性蚊的触须均很短,触角也类似。  相似文献   

5.
雪足按蚊Anopheles nivipes(Theobald),1903隶属于环斑按蚊种团,曾被视为菲律宾按蚊的问种异名。Reid(1967,1968)和Klein等(1984)研究证明是两个独立种。作者从海南岛的成蚊和幼虫标本中发现有雪足按蚊,该蚊种为我国新记录。雪足按蚊成蚊和幼虫与近缘种非律宾按蚊和An.pallidus形态特征很近似,其主要鉴别特征如下表:表雪足按蚊与近缘种主要鉴别特征特征雪足按蚊菲律宾按蚊An.pallidus成蚊Ⅴ1分脉前黑斑较长,伸达或超过前缘脉的肩黑斑末端短,与前缘脉的等长或稍长常有变异Ⅴ3端部黑斑较长,为其附近缘缨长的2倍较长,约为附近缘缨长的2倍较…  相似文献   

6.
最近,从云南盈江县(海拔826米)的青芋叶腋积水内采到一批局限蚊。经鉴定,发现其中有脊突局限蚊Topomyia(Suaymuia)cristata Thurman,1959的雄性成蚊。本蚊种为我国新记载,它与我国早年报导的胡氏局限蚊Topomyia(Suaymyia)houghtoniFeng,1941形态近似,但可根据下述特征与后者区别。脊突局限蚊的鉴别特征是:喙暗棕色,腹面基部至顶端具淡色纵线,后足跗节4从基部至端部两边具显著突生的暗色扁平鳞簇;跗节5与跗节4呈直角,肘状,并具不太明显的突生鳞。各腹节背板一致暗色,腹板一致暗色,但较背板色稍淡,尾器:(如图)第Ⅸ背板叶端毛粗刺状,末端钝圆;各叶内缘毛有6根,较发达。小抱近器端部内缘具两根粗鬃和6—7根细弯鬃。抱肢端节“C”字型,顶端平截,端背缘具3根指状毛和两根细毛;附叶背缘具6根细毛,其中3根较长而弯曲。 本种局限蚊幼虫与胡氏局限蚊、肘喙钩蚊和台湾伊蚊共栖。  相似文献   

7.
帕氏按蚊的补充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氏按蚊Anopheles(Cellia)pattoni Christophers,1926为我国特有种。模式产地在我国山东济南。在鉴定本蚊种时,发现成虫尾器的结构,卵壳表面的形状,翅各纵脉上的黑斑和白斑的数目,后足股节上的淡色区,以及幼虫内唇基毛(2-C)和外唇基毛(3-C)的分枝等与前人的描述有所不同。为此对帕氏按蚊各期形态作补充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种直脚蚊采自云南勐腊(1976年8月)。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三种直脚蚊。它和已知的其他两种,即anopheloides(Giles,1903)(类按直脚蚊)与lanyuensis Lien,1968(兰屿直脚蚊),都属花白直脚蚊组(albipes group)。成蚊与我国分布最广的anopheloides很近似,两者都无翅前鬃,亚气门鳞簇不分叉,但本种的触须有3个白斑,后附节Ⅱ的白环远比末端的为宽,而anopheloides的触须仅有2个白斑,后  相似文献   

9.
1983年、1987年,先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色达草原清水坑、松潘黄龙寺林下清水坑中采到伊蚊属、骚扰蚊亚属一新种,记述如下:色达伊蚊Aedes(Ochlerotatus)sedaensis sp.nov.(图见封二)雌蚊:翅长4.5—5.0mm,棕黑色中型蚊虫。头顶及头顶两侧全覆淡黄色窄鳞,后头竖鳞淡黄色,颊部平覆淡黄色宽鳞。触角梗节内侧和鞭分节1背侧有淡黄色鳞片分布。触须短大约为喙长的1/5—1/6,表面暗色,基段1/2和末端背面有淡色宽鳞。喙全部暗色。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均具淡黄色窄鳞,后者下部有时有少数淡黄色宽鳞。中胸盾片完全由淡黄色窄弯鳞覆盖,中部有不甚明显的两…  相似文献   

10.
杵蚊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正达  姬淑红 《昆虫学报》1989,32(4):482-484
新种杵蚊属杵蚊亚属,是我国首次记载的本亚属新种。 宽刺杵蚊Tripteroides(Rripteroides)latispinus新种(图1) 雌蚊 中型棕色蚊虫。头顶的大部、后头和头的两侧具平覆深褐色宽鳞,后部近头窍有少数黑色竖叉鳞;眼缘具银白鳞饰。唇基、触角,触须和喙暗色。触角梗节棕黄色,鞭节1内侧具少数淡色宽鳞。触须为喙的1/9长。喙长约为前足股节的1.2倍。前胸前背片平覆银白宽鳞;后背片棕黄色,上部具散生的平覆褐色宽鳞,下部光裸;侧板无鳞。中胸盾片一致平覆密致的棕色窄鳞;小盾片平覆褐色宽鳞;后背片光裸,暗褐色;侧背片光裸。气门鬃3—4根;前侧片上部黑色,气门下区有一个小白鳞簇;气门亚区、腹侧板上部和后下部、后侧片大部以及各足基节平覆银白宽鳞。翊:翅鳞暗色。足:暗色,各足股节前面都  相似文献   

11.
三、阿蚊属(ArmigeresTheo.,1901)阿蚊是中型或大型蚁虫,有些种类呈褐色,无显著花饰,但有的除体型大小外,外表近似复蚊亚属的伊蚊。本属的主要特征是:(一)翅第六纵脉的末端超过第五纵脉的分叉处,翅鳞正常;(二)足无爪垫;(三)有气门后鬃(阿蚊亚属),或无气门后鬃而气门后区具平铺的黑色和白色宽鳞(黎蚊亚属);无气门鬃;  相似文献   

12.
我国蚊类两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调查滇西的蚊类中,发现两种我国的新纪录,即巨蚊属的毛足巨蚊Toxorhynchites kempi Edwards,1921和伊蚊属纷蚊亚属的杂斑伊蚊Aedes(Finlaya)poecilus Theobald,1903。前者与我国南方的巨蚊常见种紫腹巨蚊Toxorhynchites fravelyi Edwards,1921较近似,但可根据成虫的鳞饰和雄蚊后足跗节1腹面有无密生毛列,和我国巳知的其它巨蚊区分。后者翅具白鳞斑和各足股、胫节具很多白环等特征在该亚属中较为独特,因此容易与其它种区分。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1.毛足巨蚊Toxorhynchites kempi Edwards,1921雌蚊前胸后背片除上缘外大部平覆银白鳞;…  相似文献   

13.
吴燕如  周勤 《昆虫学报》1987,(2):214-222
瘤腿泥蜂属 Alysson属于瘤腿泥蜂科,其主要特征为:唇基宽,端缘常具齿;上唇有时近于长方形;上颚亚端部常具一小齿,一些雌性内缘近中部具一齿状角;触角简单,雄性末节弯曲;额简单,中沟不明显;前翅中脉远离Cu_a脉,很少正交或稍在其前;翅痣大;缘室宽大,边缘止于翅边;亚缘第2及3室小,第2室常具柄,第2室偶具柄;后翅中脉基部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2):225-226
雌虫体长20毫米,棕黑色。眼有二条带。前额颇窄,深棕,具黑毛;端部明显宽于基部,长为基宽的2倍,高为基宽的9倍。亚胛高,棕色,颊与颜亦棕色,颊具黑色短毛。口毛黑色。基胛黑色,棒状,上端延线超过前额高度的1/2。触角黑色,柄节密覆黑毛,梗节具黑毛,鞭节较窄长,背缘有明显的背角。下颚须黑色,第2节较窄长,末端钝,具黑毛。盾片黑棕,具浅棕色条纹。小盾片、翅前胛(prealar callus)亦呈黑棕。小盾片侧后缘具白毛。胸侧片黑色、覆同色毛。翅透明,具浅棕色阴影,R_4脉无附脉。腋瓣上的一丛毛白色。平衡棒棕色。足黑色,具同色毛。腹部背板黑色,第1—4节中央具不明显白点状斑,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北京市蚊种的研究过去已做了很多,但至今还没有报告过赛保蚊(Theobaldia)属的蚊子。1954年春季我们在西山发现一种属于这一属的蚊子。 根据Barraud氏的记载Theobaldia 属的特征有以下几点:成蚊胸部侧面有5—10根气孔毛(spiracular bristles),成一行排列在前气孔之前;在翅的缘下脉基部(remigium)翅的下面有细毛;腿的末端没有爪垫。幼虫的呼吸管基部有一对毛束。  相似文献   

16.
1972年,我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采获一种新的赛蚊。由于新种赛蚊的第九背叶特大,因崦取名为大叶赛蚊Culista(Culiseta)megaloba新种。 大叶赛蚊Culiseta(Culiseta)megaloba新种形态特征 雌蚊 大型深褐色蚊虫,翅长6.3—7.0(平均6.5)毫米。 头部:头顶和后头覆盖淡色窄鳞,后头并有黑色竖鳞;沿复眼后缘有淡色鳞环,头侧为平铺的淡色宽鳞。触角蒂节(梗节)褐色,内面有淡色鳞,轮毛黑色。触须约为喙的1/8长,暗色,有时第三节基部和末端有少数淡色鳞。喙暗色,比前足股节赂长。 胸部:前胸前背片是淡色窄鳞和褐色宗毛,杂有少数淡色舌形鳞;前胸后背片具淡色窄鳞。中胸盾片的体壁黑色,具淡色或淡金黄色细鳞形成的不很明显的纵条,包括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伊蚊—新亚属及—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6月,在进行滇西类业区系调查中采获一批伊蚊,经鉴定,发现1新亚属,现将该亚属及1新种描述如下。华蚊亚属Sinoaedes,新亚属 亚属特征:雌蚊 中型,暗黑色,具银白鳞饰。触须暗色。喙暗色。前胸前背片平覆宽白鳞。中胸盾片平覆褐色窄鳞;小盾片三叶状,具宽鳞;后背片光裸。有气门后鬃;有1根中胸下后鬃。翅鳞暗色。各足除股节腹面具白色区外,一致暗色。腹节暗色。第  相似文献   

18.
徐国清 《昆虫学报》1964,(2):278-282
在调查成都的蚊虫种类时,作者发现一种新种杵蚊,兹将形态记述于下: 四川杵蚊 Tripteroides szechwanensis(新种) 成虫 ,体长4.65毫米,色棕黑。 头部 顶部及枕部均有淡绿色宽鳞片,两侧下部有白色宽鳞片。眼缘有一条白色宽鳞片形成的边,顶部前缘正中有一对黄色长毛。触角,梗节圆形淡黄色,鞭节黑色,节间有长毛8—9根,触角末端第二节与第三节的长度相似,末节更长,为末端第二节的1.56倍,末节有短毛,但较其它各节的毛稍长。鞭节每节的长毛由基端到远端,逐渐变短。触须为  相似文献   

19.
按蚊亚属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等1960年和1981年在昆明市郊龙潭坝水田内,采得一批唇基内毛分枝的按蚊幼虫。1980年在滇西北的德钦县采到同样的幼虫及羽化的成蚊。1981年又专程到龙潭坝再次采集该蚊,经隔离饲养,获得由卵至成蚊各虫期的成套标本,经鉴定为新种——昆明按蚊Anopheles kunmingensis,sp.nov。 雌蚊 中型蚊虫,翅长3.9—4.3毫米。顶鳞在中央处为乳白色,扩展至两侧为棕灰色。后头竖鳞深棕色。触角梗节及鞭节2—5有较多的窄白鳞,唇基两侧各有一小丛深棕色鳞片。触须(图1)较为粗糙,基部鳞片蓬松状,在中央处杂有白鳞,有白环4个,  相似文献   

20.
王兴相 《昆虫学报》1984,(2):217-220
1981年5—10月我们在广东省海南岛万宁县三更罗公社调查了蚊类,共发现13属58种,其中一库蚊经鉴定为一新种,根据产地命名为三更罗库蚊Culex(lophoceraomyia)sangengluoensis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第三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现描述如下: 雄蚊 小型蚊种,黄褐色,翅长2.2—2.4毫米。 头部 头顶和枕部被黑色宽鳞,杂有少数淡色窄弯鳞及竖立叉状鳞;颊部被淡色宽鳞,并与枕、顶部黑色宽鳞区成弧形交界,故头顶黑色区呈亚圆形,喙黑褐色,约和腹部等长;喙基部下方有一横行竖立毛,10根。触须比喙长,约长出整个末节;基节外侧有一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