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狩猎在野生动物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现代狩猎有别于传统狩猎,但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际上有大量学者从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经济学等角度研究狩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狩猎在种群动态、行为、基因及表型方面可能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 规范管理下的适当狩猎是管理野生动物种群的有效方式,有利于野外种群数量的恢复甚至增加.但过度或不当的狩猎会影响野生动物种群性比、出生率和死亡率,改变动物觅食行为及社群空间行为,对动物基因及表型产生人工选择.国际上很多国家已成功开展适当的狩猎活动,而我国要想在野生动物管理中科学应用狩猎,应基于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参考国际上的成功案例,科学制定狩猎限额,加强狩猎监督管理,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发现人类活动水平与其长骨截面有显著的相关性。地处雷州半岛的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被认为营以捕捞采集为主,辅以狩猎的综合经济。基于骨骼生物力学的方法,本文对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长骨中部总横截面形态、骨骼的抗压、抗扭转、抗弯曲能力以及左右侧对称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对比,进而对该人群的行为模式和生业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在骨骼生物力学参数分布上与石器时代晚期南非人和原史安达曼岛人等已知的渔猎-采集型人群相类似。本研究结果支持目前考古学研究所认为的其社会经济是渔猎-采集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通过对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骨骼的鉴定与解释,了解古代居民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古人类狩猎的对象、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家畜蓄养等情况,也采用动物学方法研究考古学相关问题.1976年,在法国举行的第九届史前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国际动物考古学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Zooarchaeology).至此,其逐渐成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4.
藏西北地区有近两万年的狩猎野生动物历史.人们的狩猎活动对当地野生动物的种群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考察及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对藏西北地区传统与现代狩猎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显示,两种狩猎模式在目的 、方法、工具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现代狩猎模式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李法军 《人类学学报》2020,39(4):599-6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华南地区史前时期人类在行为活动上的历时性变化,希望在此基础上认识该地区史前人类文化行为模式和生业方式变迁问题。应用骨骼生物力学方法,对顶蛳山遗址、鲤鱼墩遗址、冲塘遗址、江边遗址及何村遗址古人类肢骨的相关骨骼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和生业方式下进行了更多人群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史前时期在距今8000-4000年的时期内,不同考古学文化人群在活动方式上较为相似。虽然多数华南史前时期人群之间在骨骼的抗压和抗拉伸力以及抗扭转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他们都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性,均未显示出低水平行为活动的现象。这些人群在诸多骨骼生物力学特征上与已知的狩猎—采集型人群的最为相似,与农业定居型人群的差异显著。本文认为上述华南史前时期人群在行为活动上更接近狩猎-采集型。  相似文献   

6.
赵潮 《人类学学报》2022,41(2):370-380
流动采食是狩猎采集者适应环境,获取生存资源的重要策略。对不同时空范围内狩猎采集群体的流动性具体特征进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史前狩猎采集者的人地互动模式、文化演进、社会转型等重要问题。本文以石制品技术组织理论为视角,结合相关研究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分析考古出土的石制品特征,推断史前狩猎采集者不同形态特征的流动性策略,并讨论了通过石制品视角推断流动性特征的局限性及所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狩猎采集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了上百万年,尤其在晚更新世之末全新世之初他们的适应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单一。本文提出一个简约的模型来模拟狩猎采集者可能的适应行为的变化。这个模型利用我国431个气象站三十年的气候材料,模拟狩猎采集者的生态环境与可能的食物资源,然后参考民族学上狩猎采集者的材料来推定我们假想的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特征,进而预测他们可能的适应行为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变化的地理分布,这对于我们探讨史前狩猎采集者适应行为变迁的规律可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考古学曾运用相似性概念对许多地区狩猎采集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相关的民族考古学资料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人的迁移性提供了可能。随着东北亚地区出土黑曜岩遗物遗址的增加,相应的黑曜岩产地分析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有关长白山黑曜岩产地研究的资料已显著累积。本文参考了现今狩猎采集者的民族学资料,以产自长白山的黑曜岩遗物及分布于特定区域的有柄尖刃器为研究对象,发现晚更新世时期(MIS 2)东北亚现代人拥有广大的直接或间接活动范围。对现代人迁移性的研究不仅为区域石器制作技术的对比分析提供了便利,也为了解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及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蜜蜂能够灵活调整出巢觅食行为,从而有效保证蜂群的正常发育与繁衍.为了探索采集蜂的行为特性,本文利用由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与广州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蜜蜂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对西方蜜蜂进行为期38 d的全天候监控记录.结果表明: 两蜂群中分别有63.4%和64.5%的采集蜂存在轮休现象,轮休时间比例为22.5%~26.4%;轮休与非轮休蜜蜂的采集工作总量差异不显著,但轮休蜜蜂寿命显著高于非轮休蜜蜂;提前发育的采集蜂的寿命显著低于正常采集蜂.本研究丰富了蜜蜂社会行为学内容,为进一步探索蜜蜂采集行为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1983,2(3):293-300
动物考古学,译自英文Zooarchaeology,是考古学与动物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从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骨骼。通过对这些动物骨骼的鉴定与解释,从而了解古代居民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他们狩猎的对象、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家畜畜养等情况,也即用动物学的方法研究考古学的有关问题。因此它首先应该和考古学、动物学有密切关系,此外为了解释古代居民的一些风俗、习惯,还必须借鉴一些少数民族的资料,故与民族学、民俗学也有一定的关系。 按理,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但后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