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食道粘膜下肿瘤患者172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72例。观察组给予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对照组给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记录与随访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天数与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 %(P<0.05)。观察组术后1 d与术后14 d的血清IL-2、sIL-2R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1年与2年复发率分别为2.0 %和6.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 %和15.3 %(P<0.05)。结论: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能减少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并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ESD组(49例)和对照组(30例)。ESD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整块完整切除率(63.27%)低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内均未出现原发病灶转移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较好,与传统手术相比,ESD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性较高,更加适宜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3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在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治疗,并根据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特点,于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精心护理及健康宣教。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病灶切除完整,术中3例患者切除创面少许出血,经亚等离子凝固术止血后未见再次出血。术后患者均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及消化系统症状。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实施严密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对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实验组患者给予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病变残留例数、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切除效果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复发率较低(P0.05),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患者切除效果相比较,实验组分次切除、肿瘤残留例数患者较少,完全切除患者例数较多(P0.05),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例数无差异(P0.05)。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对于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5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食管8例,胃26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10例,直肠12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后(24例位于固有肌层,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4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12例病变位于黏膜层),均进行ESD治疗。结果:4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达83%,病变最大直径0.5~5.7cm(平均2.9cm),手术时间15~130min(平均74.2min),术中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未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无腹膜炎发热(消化道瘘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2例病变部分突出腔外(底)均转外科手术;2例病变已向深部浸润(胃窦),均转外科手术;术中消化道穿孔6例(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均转外科急症开腹手术。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31例,无1例复发及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疗效可靠、安全,可以一次性完整地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腺瘤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消化道腺瘤性肿瘤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使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脂肪瘤、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和增生性息肉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病变最大径、创面长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23.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消化道腺瘤性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除术能够提高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EGC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66),对照组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Livin、EGF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但两组患者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Livin、EGF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2/66),低于对照组的15.63%(5/32)(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D治疗EGC的预后效果与腹腔镜微创手术相当,但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清Livin、EGF水平,加快患者的恢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穿孔修补术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硬化合并消化道穿孔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内镜下穿孔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手术切除治疗。观察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检测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γ-GT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水平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P0.05);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穿孔修补术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穿孔患者手术创伤小,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从而可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施行ESD治疗。1例发生术后出血,经积极止血补液对症治疗出血停止。其余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护理对该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士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或ESE治疗的68例上消化道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病变部位大小、整块切除率、并发症等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穿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4例患者完整切除瘤体(94.12%),肿瘤平均直径(16.98±8.29)mm。食管病灶病理类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有15例(22.06%);胃部病灶分布以胃体、胃底和胃窦居多,分别有18例(26.47%)、16例(23.53%)和12例(17.65%),病理类型以间质瘤最多,占36.76%;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18%),4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5.88%),经过内镜下止血后好转,8例患术中穿孔(11.76%),均行内镜下尼龙绳联合钛夹行荷包缝合,其中1例患者术中穿孔合并术后迟发性出血;病灶最大直径(≥25 mm,P=0.036)和病灶部位(胃底,P=0.015)是导致ESD或ESE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和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但需注意病灶大小和胃底病变,因其是导致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略高于对照组的9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胃蛋白酶原I(PG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将选择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治疗费用,手术前与手术后血清ProGRP、PGI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整体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治疗费用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血清ProGRP、PGI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PCT、CRP、IL-6、IL-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PCT、CRP、IL-6、IL-2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均被完整切除,整体切除率对比无差异;且观察组穿孔、迟发性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均能够完整的切除胃息肉,且治疗费用相当。而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ProGRP、PGI水平,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反应,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对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消化内科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前病变患者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68,常规胃镜下行EMR)和EUS组(n=69,EUS辅助下行EMR),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相关遗传学分子水平。结果:EUS组手术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并发食管黏膜小穿孔例数、使用钛夹止血例数均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均较术前升高,但EUS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肾素(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均较术前升高,但EUS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均较术前降低,且EUS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胃镜,经EUS辅助下EMR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有利于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遗传学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两种手术方法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2例。A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B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所切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切除肿瘤的直径和厚度、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垂直切缘阴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为(8.95±1.63) min,治疗费用为(2127.70±468.31)元,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肿瘤直径和厚度、住院时间、垂直切缘阴性率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3.75%,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两种内镜下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清除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少低,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电切术及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内镜下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180例(298枚息肉)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术式将患者分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n=59,96枚息肉,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电切术组(n=61,103枚息肉,行高频电凝电切术)以及黏膜切除术组(n=60,99枚息肉,行黏膜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以及临床疗效,并记录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息肉个数整体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电凝电切术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黏膜切除术组(P0.05),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黏膜切除术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黏膜切除术组扁平及浅表隆起息肉的治愈率显著高于高频电凝电切术组(P0.05);高频电凝电切术组、黏膜切除术组亚蒂及有蒂隆起息肉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亚蒂及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患者,高频电凝电切术和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而对于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和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于高频电凝电切术,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息肉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到2015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都行食管癌切除术,同时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手术,治疗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减压时间及术后闭式引流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一般状况、治疗相关症状、社会影响、情感活动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管状胃代食管术在治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小视窗双路径术和单独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13年8月~2015年5月在我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鼻内镜单独下中鼻道开窗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下鼻道小视窗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量表(SNOT-2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术后6个月对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SNOT-20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粘膜纤毛传输时间(M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以上两种手术路径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相近,但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小视窗双路径术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症状及促进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腹腔镜手术(LAP)治疗直径≤5 cm胃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对术后应激反应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直径≤5 cm 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行LAP的患者83例纳为A组,将行ESD的患者87例纳为B组。对比两组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应激反应和胃肠激素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住院总费用、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更短(P<0.05)。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D、LAP治疗直径≤5 cm GIST,疗效相当,其中ESD相对而言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可能与减轻应激反应及减轻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影像导航技术在内镜鼻颅底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实施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辅助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9例),分别采用3D打印联合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和单纯影像导航系统辅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脑脊液鼻漏、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联合影像导航技术辅助内镜治疗鼻颅底肿瘤可以减少术中并发症及副损伤,实现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  相似文献   

20.
熊卫锋 《蛇志》2016,(3):300-30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钛夹法治疗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钛夹法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大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钛夹法治疗阑尾炎的疗效确切,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