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以亚硝酸诱变处理黑曲霉N343和黑曲霉UV-11的分生孢子,然后将它们培养在完全培养基平板上至第二代分生孢子长出,收集这些孢子以制霉菌素浓缩处理,结果以3.8~0.3%的高频率得到19株稳定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从黑曲霉N343获得3株维生素类的缺陷型,它们分别为双缺或叁缺;从黑曲霉UV-11获得16株特殊的脯氨酸营养缺陷型,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从谷氨酸合成脯氨酸或精氨酸的代谢阻断所致。所有以上突变株形态与各自原养型相似,但在产酶活力方面均为负突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提高黑曲霉产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勃  阎淳泰  陈华癸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6):332-335
以黑曲霉N343和UV—11为出发株,分别经亚硝酸诱变处理,再以制霉菌素浓缩处理,从中筛得3株维生素缺陷型和1株氨基酸缺陷型的突变株。选取来自N343的突变株NB(B,PP,FA)和来自UV—11的突变株UBI(Pro)为融合亲本,在研究其原生质体释放和再牛条件的基础上,以PEG诱导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用直接选择法检出98个融合子,经过筛选得到两株稳定的融合子:F  相似文献   

3.
黑曲霉UB4和NB3的原生质体制备及其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勃 《生物学杂志》1997,14(4):18-20
以两株黑曲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UB4和NB3为材料,对于其原生质体制备及其原生质体再生条件作了详细的研究,从中找到了合适的破细胞壁方法和培养条件,为尔后的黑曲霉原生质体的利用如融合或诱变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梧宁霉素产生菌诱变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吸水链霉菌(Sireptomycesahygroselcns)NS—23为出发菌株。菌种斜面孢子萌动后采用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秋水仙素及加底物等物理化学因子进行诱变处理,经两代连续处理,从UV、DES的复合处理中选育出一株产素较高的突变株UDA257-C-24,产素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91.72%  相似文献   

5.
植酸酶高产菌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黑曲霉MAO21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亚硝基胍单独处理和复合处理,获得一植酸酶高产菌株UN-12-10。该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在经过优化的摇瓶培养基上发酵108h,其植酸酶活力达到2950-3015u/ml,是原始出发菌株的3.6倍。  相似文献   

6.
以携带pUB110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BR151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作诱变剂,直接在LB平板上进行诱变。从2949个菌落中筛选出一个转化频率低于出发菌株2~3个数量级的突变株,并对其营养缺陷型、UV的敏感性及Km抗性和质粒进行了检测,确证其转化能力降低为自然感受态缺陷而非营养缺陷型的改变或重组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7.
米曲霉原生质体融合及杂合二倍体的形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辛明秀  蒋亚平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3):143-148
采用混合酶液处理纤维素酶高产苗株3042N-2(天冬酰胺缺陷型“Asn”)及蛋白酶高产菌株3042N-19(蛋氨酸缺陷型“Met”)的营养菌丝,获得原生质体,以PEG为助融剂进行融合处理,成功地获得了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原生质体的营养互补融合。将异核体菌落的菌丝转接到合有0.1%樟脑的新鲜MM上,25℃诱导培养7─15天,挑取绿色角变菌落的孢子,将其转接到MM上能迅速生长,经孢  相似文献   

8.
对三株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Ch-T11、Ch-T21、Ch-F40的部分基因组做克隆测序,经比较发现与其它国内外HEV株ORF2部分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78.3-81.3,Ch-T21与Ch-T40的核苷酸同源性98.8%,而Ch-T11与前两者的同源性则分别为89.8%和90.2%。Ch-T11、Ch-T21、Ch-T40与其它HEV株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8-97.9%,它们之间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9.
影响紫云英根瘤菌入侵和根瘤发育的exo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云英根瘤菌菌株107的3个胞外多糖缺陷突变株NA-01、02、04不具备诱导宿主植物紫云英结瘤的能力。以NA-01突变位点的DNA面为探针,从可互补这3个变种的exoR’-11质粒上亚克隆到2.6kb的DNA片段。互补试验表明,2.6kb的片段不仅可纠正突变株的胞外多糖缺陷表型,而且使变种恢复诱导宿主植物形成有效根瘤的能力,2.6kb片段经Tn5定位突变后丧失这种恢复能力,表明该片段带有对应于3  相似文献   

10.
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妥布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S.tenebrarius)ATCC1792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处理,获得一株产量较高且稳定的菌株UV-59,其抗生素效价比原株提高92.3%对UV_59菌株进行高温处理,得到一株T-541菌株,所产抗生素只有两个组分,比原出发株减少一个组份,不再含有出发株产生的氨甲酸卡那霉素;再对T-541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分别用紫外线和紫外线加氯化锂以及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原生质体,获得四株高产菌株,效价比原株提高115~150%,且稳定。此外还研究了变异菌株的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逆转录(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两份分别来自湖南省娄底地区丙型肝炎病人和河北省秦皇岛市职业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打点杂交阳性的血清中,扩增并克隆到1段563bp的HCV基因组C区抗原基因C269/831,并通过PCR得到了3个表达片段C831、C801和C587。测定C269/831基因的全序列后发现,中国人HCV湖南分离株与HCV-Ⅰ型株HCV-US和Ⅱ型株HCV-BK在该基因区段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0.3%/94.6%和95.2%/94.6%。利用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地表达了非融合的C区抗原基因重组蛋白CL、CM和CS。通过免疫筛选法及Westem印迹法对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11%的表达产物进行了鉴定。采用TritonX-100和盐析处理表达产物,再进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得到可用于检测HCV血清抗体的核壳蛋白(C)抗原。通过不同分子量抗原的表达,发现由C区N端8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CS其抗原性与由158或16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CM或CL相同,但抗原的稳定性和表达量显著优于后两种抗原。本研究为研制HCV抗体诊断试剂盒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伪狂犬病病毒Fa株胸苷激酶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琴  郭万柱 《病毒学报》1996,12(4):348-354
采用外切除缺失法对已克隆于pBR322中包含伪狂犬病病毒(PRV)胸苷激酶(TK)基因的BamHI-11片段(pPB11)进行改建,经筛选获得4株TK基因缺失重组质粒(pDTK3-1.pDTK3-6,pdTK3-8和pDTK5-6)对其进行酶切鉴定和Southern转印杂交,结果其11片段迁移率均发生改变,缺失的碱基数分别约1250,1100,1250和200bp,用PRVFa-DNA或PRVFa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逆转录套式PCR扩增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cDNA3载体上.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已知分离株的相应区域进行同源性比较.首次克隆出Ⅲ型中国株HCVE2/NS1基因(HC-W14),其核苷酸序列与Ⅲ型日本株HCV(HC-J6)该区域同源性为88.37%,其推定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9.29%.而与已知的非Ⅲ型株HCV该区域相比,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均相对较低.Ⅲ型中国株HCV与Ⅱ型中国株HCV在E2/NS1区域有较大的变异,揭示研制我国的HCV疫苗应该考虑这种基因型之间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学研究》1999,3(1):52-52
用RT-PCR方法从北京株丙型肝炎病毒中扩增出NS3区基因片段,该片段经pGEX-T载体克隆到大肠杆菌DH5α菌株中.经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出NS3基因的728bp长的核酸序列.发现在该片段中第31位核苷酸发生A→T突变,产生一个终止突变.这表明,丙型肝炎病毒北京株存在一定的变异,产生缺陷型病毒,这类缺陷型病毒的出现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土壤抑菌作用对食线虫真菌及其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漫红  刘杏忠 《菌物系统》1997,16(2):149-154
通过我国东北及黄淮海地区主要大豆种植区11种土壤对4株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M-14,厚垣孢子轮枝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JN-11,SH-26和BQL-1孢子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土壤元菌作用普遍存在,但依土壤条件,菌种类型而异,其中以安徽宿到,济南农科院,北京,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的土壤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RT-PCR和DNA克隆重且技术从中国云南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克隆到3个丙型肝炎病毒(HVC)5?端非编码区(5’NCR)核苷酸序列。这3个序列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再型肝炎患者。与国内外已发表的HCV原型株同源序列比较研究发现,这3个HCV5’NCR序列中分别存在部分核苷酸序列的缺失或出现插入重复。在YS225-1 5’NCR序列-155 ̄-174位之间,有18个核苷酸序列缺失;在YS203-  相似文献   

17.
产生L—乳酸的丝状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报道利用淀粉-生培养基富集培养,结合KMnO4-KBr平板检出筛选产乳酸丝状真菌的方法,并从土壤中筛得根霉R-2菌株,以其为出发株经UV诱变,从琥珀酸平板上获得了变异株R-2-91,其乳酸产率为10.3%,对糖的转化率为68.9%。  相似文献   

18.
黑曲霉原生质体电融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NTG和UV分别对生淀粉糖化酶菌株——野生型黑曲霉N 11,N一16(Aspergillusniger)进行诱变处理获Lys-和Arg-两类营养缺陷型。采用纤维素酶和蜗牛酶复合酶处理其菌丝并探讨了酶浓及菌龄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以BAEKON-2000型基因转移仪将上述营养缺陷型进行原生质体电融台处理。产生高融合率的最佳参数为:脉冲幅度4.5kV,脉冲数32,脉宽62.5μs,电激时间0.2s,距离3mm,周期数10。融合率可达60%。经连续传代7次获得4株稳定的融合子,经孢子体积,核DNA含量,生长速度测定证明上述融合子是种内杂合二倍体。以PFA处理得稳定的单倍体分离子。  相似文献   

19.
紫外线辐射增加对大豆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模拟南京地区自然光中有效紫外线B和紫外线A辐射,增大辐射剂量对大豆光合作用,生长及生物量形成的影响迸行了研究。3个加强的UV辐射(0.15,0.35,0.70W·m-2)处理均使大豆植株矮化,抑制根、茎、叶的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在3个UV处理中,生物效应以0.70W·m-2处理力最大,0.15W·m-2处理影响最小。UV辐射匀能使大豆叶片光合作用下降。下降幅度随UV辐射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还对UV影响大豆生长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双倍体酵母细胞D7经单核能为11.4MeV/u的An和U离子辐照后,测定了细胞随剂量的存活率和突变率。获得细胞对Au和U离子的失活截面分别为2.54μm2和1.92μm2。在存活率为37%的条件下,Au、U离子的RBE分别为0.28和0.19。在突变实验中,研究了DNA断链后的重组与倒位,它们对Au和U离子的截面为:8.3×10-2μm2[σm-rec(Au)],9.5×10-5μm2[σm-rec(U)]和6.1×10-4μm2[σm-rev(Au)]和3.8×10-5μm2[σm-rev(U)].最后,对所获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