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不稳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3例患者因早期未能准确诊治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而导致同侧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临床资料。我们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生理性制导及稳定作用,反之损伤后膝关节的生理运动一定程度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载荷传导紊乱,从而导致膝关节不稳。膝关节不稳所引起骨折端应力改变,其对骨折愈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如未能及时修复交叉韧带在患者股骨干骨折术后行CPM锻炼及部分负重行走时将传导以骨折断端以一种剪切、旋转的应力,同时下肢垂直的纵向压应力将难以传导至骨折端,可能导致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延缓愈合甚至不愈合。结论:膝关节不稳定可引起同侧肢体骨折端的应力改变,可能导致骨折的延缓愈合甚至不愈合。  相似文献   

2.
陆霜白  卢兰芳  覃彦婷 《蛇志》2011,23(2):212-213
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是利用膝关节镜直视下行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自体移植重建交叉韧带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由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易引起关节不稳定等症状,若时间长,易导致关节内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及其他严重后果,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工作障碍[1].  相似文献   

3.
骨折磁疗愈合仪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折延迟愈合是指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内,仍未能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临床症状与体征:4个月的异常活动;骨端在移位或试做负重时,产生疼痛;畸形与肌萎缩;负重功能丧失;骨传导音降低。我科应用骨折磁疗愈合仪治疗骨折延迟愈合30例收到了满意效果。30例患者中应用骨折磁疗愈合仪40天骨痂形成的20例,50天骨痂形成的10例。治疗方法1将患肢固定在不负重石膏管形内,安置线圈时须用X线准确定位,使两线圈中心与骨延迟愈合部位对准,并彼此相对平行。2两线圈固定后,将线圈插入仪器前面板输出插座中,开启电源开关…  相似文献   

4.
韦廷强  米琨 《蛇志》2011,23(3):276-278
目的观察全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X线、MRI及关节镜检查确诊,并行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15例患者平均随访1年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8~72天,平均41.5天。按Lysc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11例达100分,4例达99分。结论全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有效、可行、损伤小,治疗时间短,但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运动爱好者逐渐增多,运动带来的膝关节损伤也与日俱增。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目前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中取自体肌腱编制成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因此,肌腱与骨的愈合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那么,如何加速肌腱与骨的愈合是关节外科医生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通过改变腱骨结合面的局部微环境对腱-骨愈合起到抑制或促进作用。其中,增强相关生长因子活性、加入自体骨膜、运用中药治疗等措施可加快腱-骨愈合;关节液等不利因素可减慢腱-骨愈合。因此,合理增加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可缩短愈合周期,加速术后康复,进而提高手术效果。本文就目前影响腱骨愈合因素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1 年骨愈合模型快速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对比术前术后模型,通过术前判定内固定取 出后骨折断端是否断裂。方法:运用Mimics、Geomagic Studio、Abaqus等软件采用快速个体化建模方法对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1 年内固定取出术前后的多层螺旋CT 数据进行快速建立模型,术前模型模拟剥除钢板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施加人体单腿站立时的 静力载荷和约束,并将分析结果与术后模型进行对比,观察米塞斯应力分布情况、最大值及其所处部位。结果:按照材料属性进行 区别显示米赛斯应力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在不同应力载荷下,手术前后各类型材料的米赛斯应力最大值及最小值部位相同,各类 型材料中,最大值均没有位于骨折断端,不同方法的最大应力值部位相近,均在股骨中远端1/4 交界处,手术前后应力分布基本相 同。结论:采用个体化建模方法可以对骨折内固定取出前的骨愈合模型进行运算分析,快速预判术后是否导致骨折断端断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3月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ACL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163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103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患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检测时间点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保留残端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中保留残端可加快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嵌入术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2 月至 2014 年2 月在我院接受关节镜下胫骨嵌入术治疗的膝关节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6 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 Lysholm 膝关节评分、KT-2000 关节测量值、后抽屉试验与Lachman 征的差异。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 个月患膝Lysholm 膝关节评分、KT-2000 关节测量值及物理检查(后抽屉试验试验与Lachman 征)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 者术后无韧带断裂、免疫排斥反应等现象。结论: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对膝关节PCL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9年10月,27例病人(28膝)经MRJ检查及关节镜检查证实ACL和PCL均断裂,其中9膝伴内侧副韧带损伤(MCL),8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5膝伴内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外侧半月板损伤。27例患者于伤后3~10周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88个月,平均(42.67±3.34)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93分,平均(86.67±5.21)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mDC)综合评定由术前显著异常(D级)28膝,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9膝、接近正常(B级)16膝、异常(C级)3膝。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1年骨愈合模型快速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对比术前术后模型,通过术前判定内固定取出后骨折断端是否断裂。方法:运用Mimics、Geomagic Studio、Abaqus等软件采用快速个体化建模方法对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术前后的多层螺旋CT数据进行快速建立模型,术前模型模拟剥除钢板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施加人体单腿站立时的静力载荷和约束,并将分析结果与术后模型进行对比,观察米塞斯应力分布情况、最大值及其所处部位。结果:按照材料属性进行区别显示米赛斯应力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在不同应力载荷下,手术前后各类型材料的米赛斯应力最大值及最小值部位相同,各类型材料中,最大值均没有位于骨折断端,不同方法的最大应力值部位相近,均在股骨中远端1/4交界处,手术前后应力分布基本相同。结论:采用个体化建模方法可以对骨折内固定取出前的骨愈合模型进行运算分析,快速预判术后是否导致骨折断端断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IIN)与锁定加压钢板(LCP)两种内固定方法对股骨干骨折(FSF)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创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7例FS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IIN组(n=54)和LCP组(n=43),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指标、创伤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IIN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59%,高于LCP组的76.74%(P0.05),IIN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少于LCP组(P0.05);IIN组浅表感染率、内固定物断裂率、骨折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LCP组(P0.05);IIN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高于LCP组(P0.05)。结论:相较于LCP内固定,IIN内固定对FSF患者的创伤较轻,术后并发症较少,可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胶原膜作为生长因子缓释材料治疗颌骨骨折的应用前景。方法:将100μg的rhBMP-2用1ml的bFGF溶液完全溶解;用移液器移出40μl的该溶液,滴加到面积为0.5cm×1cm的胶原膜组织块中,冻干后制成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在12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制成人工下颌骨骨折模型,左侧置放bFGF/BMP/胶原膜;右侧均为空白对照;术后2、4、12周行临床大体观察及X线片观察。结果:实验组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2周,X线结果显示bFGF/BMP/胶原膜组骨折断端边缘模糊。对照组骨折线明显。术后4周,X线结果显示bFGF/BMP/胶原膜骨折线基本不可见,骨折对位良好,断端边缘基本消失,骨折无错位。对照组骨折下缘可见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术后12周,各组X线结果无差异,骨折部位接近正常骨组织。结论:bFGF/BMP/胶原膜能加速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5.
PFN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于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7~45岁,平均22.3岁;右膝6例,左膝5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前交叉韧带(ACL)和外侧副韧带(LCL)。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于2周后I期愈合。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24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2.2±3.5,升至84.5±6.2分,其中A级9例,B级1例,C级0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有术前的41.7±6.5分,升至82.3±10.3分。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膝关节稳定和活动范围,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9年10月,27例病人(28膝)经MRI检查及关节镜检查证实ACL和PCL均断裂,其中9膝伴内侧副韧带损伤(MCL),8膝伴后外侧角损伤(PLC),5膝伴内侧半月板破裂,4膝伴外侧半月板损伤。27例患者于伤后3~10周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88个月,平均(42.67±3.34)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93分,平均(86.67±5.21)分。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显著异常(D级)28膝,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9膝、接近正常(B级)16膝、异常(C级)3膝。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PCL)同时重建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8例III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行缝合锚重建术后异位骨化发生与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8例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行缝合锚重建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对其临床一般资料、损伤程度及部位、膝关节活动度及异位骨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8位中Ⅰ度异位骨化4例,膝关节活动度73.75°~176.25°,平均125°,Ⅱ°异位骨化4例,膝关节活动度78.75°~157.25°,平均117.4°。在发生内侧副韧带异位骨化的8名患者中,仅有1名为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导致,其余7名患者中5名合并前叉或前、后叉韧带损伤,1例伴有胫骨髁间棘的撕脱骨折,1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4例合并胫骨或股骨髁骨折。结论:膝关节内侧异位骨化是异位骨化的好发部位,其发生与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 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 1年8月我科共收治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07例,均采用InterTan髓内钉系统进行治疗,其中男45例,女62例;年龄34-93岁,平均73.05岁.受伤肢体左侧63例,右侧44例.按AO分型,31-A1型32例,31 -A2型59例,31-A3型16例.记录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并发症、死亡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复查Harris评分,并对比患者健侧及患侧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的颈干角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66.69分钟.颈干角:术前健侧:140.66±9.08度,术前患侧:118.00± 15.49度,术中患侧:135.16± 7.08度,术后1周患侧:137.51±15.21度.术前患侧颈干角与其他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健侧、术中复位后患侧、术后1周患侧颈干角之间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3例患者于随访过程中死亡,6例患者失访.9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 -22个月,平均8.6个月.2例患者发生头钉切出,3例患者术后练习后出现股骨疼痛症状,未发生股骨干骨折.9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临床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41-92分,平均78.5分,优良率80.6%.结论:髓内钉InterTan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闫永  徐耀增  耿德春  李荣群  邹俊  杨惠林 《生物磁学》2013,(9):1714-1717,169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加压钢板(DVR-Anatomic)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掌侧切口进行切开复位、DVR^TM-Anatomic内固定,并随访其骨折愈合情况及远期功能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3个月(3~20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5d(56~84 d),无伤口感染、骨不连、内固定断裂脱出、伸指受限等并发症。运用DASH调查表和PRWE评分了解上肢的症状及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且在末次随访时两种评分系统的平均值分别为9.58±14.87和13.73±18.42。结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入路DVR-Anatomic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