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常规去骨瓣减压术,n=50)和B组(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n=53),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情况。此外,根据开颅术中是否出现急性脑膨出将患者分为膨出组(n=41)和未膨出组(n=6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的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低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与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入院后首次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合并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高血压病史、术前体温、术前颅内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合并DTIH、合并PADBS、受伤至手术时间<3 h、入院后首次GCS评分<6分、术前颅内压偏高、术前体温偏高是重型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P<0.05),而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采用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受到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合并DTIH、合并PADBS、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后首次GCS评分、术前体温、术前颅内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接诊的135例拟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监测组;其中常规组予以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监测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结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90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计算两组的预后良好率,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2h的颅内压均小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后24 h、48 h的GC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均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但预后受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病情危重(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伴脑内血肿形成病人的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0例入院后急诊手术(24小时内)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伴脑内血肿形成的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探讨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10例病人(Hunt—Hess分级III级3例Hunt—Hess分级IV级6例Hunt—Hess分级V级1例)均伴有脑内血肿形成,血肿量约20-30ml。手术均采用额颞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后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1-2年时间,预后按GOS分级:V级(恢复良好)4例;IV级(轻残生活自理)3例;III级(重残)2例;I级(死亡)1例。结论对于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形成病情危重(Hunt—Hess分级III级以上)的患者,经早期(24小时以内)急诊手术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90%(9例)病人可挽救生命,对此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顶部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策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7例颅脑创伤后发生的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总结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按GOS治疗结果评定,保守治疗的15例患者均恢复良好;开颅手术的12例患者中,7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全组病人均经头颅X线或CT检查提示血肿区域有骨折或冠状缝或矢状缝分离,并经手术证实,其中伴有上矢状窦破裂2例。单纯骨折不伴有矢状窦损伤者手术效果较好,而伴有矢状窦撕裂者预后较差。结论:顶叶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临床少见,病情变化快,正确掌握顶部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把握手术指征,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妇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并为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10年10月进行妇科手术治疗的1380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出现泌尿系统损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其泌尿系统损伤情况,归纳影响妇科手术损伤泌尿系统的危险因素。结果:13801例患者共确诊122例术后泌尿系统损伤,损伤率0.88%;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盆腔粘连、导尿管阻塞及手术操作是影响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5C(P〈0.05)。结论:妇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主要有手术方式的选择,患者出现盆腔粘连,导尿管受到阻塞及手术操作不当等。绝大部分损伤可在术前、术中得到避免,而对于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损伤的患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腹膜后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腹膜后血肿106例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膜后血肿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通过休克、腹穿、放射、超声波、尿路及血管造影等提高诊断,手术79例,非手术19例,死亡8例。结论:对腹膜后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救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结果:头颅CT表现主要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除1例未破裂)。其中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手术路径为枕下旁正中16例,枕下正中入路1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在MVD的辅助下行脉瘤夹闭术27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并小脑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3例意识障碍致死亡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辅助MVD下,能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完全夹闭动脉瘤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对老年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颅内压、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脑出血后脑水肿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7天,观察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及认知功能(分别采用MMSE、Mo CA评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均明显下降而MMSE、Mo CA明显上升,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老年脑出血后脑水肿,控制颅内压、改善脑水肿与脑血肿,作用优于单用甘露醇,能更大程度保护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术与椎管减压固定术对胸髓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择取胸髓损伤患者5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研究组27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螺钉置入术,研究组采用椎管减压固定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情况;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对比两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均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VAS、ODI评分下降程度更为显著,Frankel分级情况上升程度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胸髓损伤患者行椎管减压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患者炎症水平降低,疼痛得到缓解,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整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管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19例LC术致胆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类型及原因,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要点。结果:19例患者中,1例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以上处损伤,2例发生胆总管缺损伤,3例发生胆总管横断伤,5例发生胆总管侧面伤,3例发生胆总管钳夹但未切断,1例发生右肝管损伤,4例发生胆囊管残端漏。治疗方法应视胆管损伤类型的不同而不同。采用断端处胆管端端吻合,同时放置T管引流、单纯胆总管T管引流、开腹去除误夹夹子、ERCP检查放置鼻胆管引流及胆肠Rouxeny吻合术。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修补胆道损伤的手术方法。随访6个月~18年,恢复好,无1例死亡。结论:胆管损伤是LC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规范的操作及手术适应症的掌握能减少其发生。一旦出现胆管损伤,及时诊断及正确处理能减少其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6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204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81,接受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和B组(n=123,接受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观察接受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1年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根据不同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收集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血肿清除率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不良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出血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肺部感染、血肿清除率、中线偏移、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发病至手术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8名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电话随访或者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总结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血管减压术后痊愈率及明显缓解率分别为92.5%及4.2%。249名(16.09%)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面瘫及术后手术区域皮肤感觉障碍,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患者。听力损害发生率为3.5%。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后组颅神经损伤、外展神经损伤、颅内出血等。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操作,以手术区域感觉障碍及迟发性面瘫是主要的并发症,持久性的或者严重的并发症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都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钻颅手术。结果:16例术后次日即拔针,10例第二日拔针,其余全部患者均在一周内拔针。术后一个月意识恢复良好者27例,重残者10例,死亡5例。结论:谊术式操作时间短,血块及时有效地清除,减轻了副损伤,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适合广大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2)
目的探究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3例,按就诊的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给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颞顶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手术前、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对照组为37.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均较手术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11.76%,对照组为4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可降低颅内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术)中胆管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19 例LC 术致胆管 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类型及原因,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要点。结果:19 例患者中,1 例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以上处 损伤,2 例发生胆总管缺损伤,3 例发生胆总管横断伤,5 例发生胆总管侧面伤,3 例发生胆总管钳夹但未切断,1 例发生右肝管损 伤,4例发生胆囊管残端漏。治疗方法应视胆管损伤类型的不同而不同。采用断端处胆管端端吻合,同时放置T 管引流、单纯胆总 管T 管引流、开腹去除误夹夹子、ERCP检查放置鼻胆管引流及胆肠Rouxeny 吻合术。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修 补胆道损伤的手术方法。随访6 个月~18 年,恢复好,无1 例死亡。结论:胆管损伤是LC 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规范的操作及 手术适应症的掌握能减少其发生。一旦出现胆管损伤,及时诊断及正确处理能减少其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陈学明  漆建鑫  罗平  杨帆  王科  邓建平  简晓红 《生物磁学》2011,(15):2926-2927,2934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62例,均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15.26±5.26)分提高到术后的(21.38±5.16)分(配对t检验P〈0.05)。结论: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既可以起到椎管彻底减压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某部新入伍官兵训练中膝关节损伤发生原因、特点进行流行性病学调查和分析,为合理训练,预防损伤发生和 治疗相关伤病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某部2013 年度450 名新入伍官兵的训练伤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分析膝关节损伤 发生率、伤病类型和致伤原因,并对其严重者进行关节镜治疗,观察和分析术后随访效果。结果:某部新兵的训练伤发生率为 20.0%。以关节急性扭伤最为多见,占81.1%。其中膝关节损伤共发生32 例,占训练伤发病率为7.1%,占训练伤发病率43.8%,其 中膝关节周围肌肉损伤20 例、交叉韧带损伤1 例、半月板损伤9 例、侧副韧带损伤2 例。致伤率最高的前3 位科目是5000 米负 重跑、跨越障碍训练、格斗训练,共27 例,占膝关节训练伤总数的84.4%。所有受伤患者中,12 例行手术治疗,20 例给予石膏、支具 固定、休息等保守治疗。经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功能恢复。结论:对于新兵膝关节训练伤预防工作非常重要,避免致残;关 节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对于膝关节军事训练伤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颈前路椎管减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但术后少数患者发生邻近融合节段的退行性变,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本文旨在分析术后再次退变的原因,以期为广大外科医师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该病再次手术的患者,回顾其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经过,并结合该病例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探讨术后复发原因。结果:颈前路椎管减压术后复发主要有三类原因:1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不恰当;2手术减压不充分,未能彻底解除潜在的颈髓压迫;3椎间融合后生物力学改变,相应颈椎节段应力不平衡。结论:对于需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前应仔细分析上次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的原因,妥善选择再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并分析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颅内压监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和监测组39例。对比对照组、监测组围术期指标情况,对比对照组、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纳入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13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纳为再出血组,再出血发生率为18.57%(13/70);剩余的57例未再出血患者纳为未出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SB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凝血机制异常、术前血肿量>60 mL、入院时SBP≥200 mmHg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较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入院时SBP相关,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干预,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 III型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pilonIII型骨折选择更好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pilonIII型骨折患者7l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优良率、手术时间、血肿吸收和恢复时间以及后遗症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4.29%、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吸收和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有缩短,其中以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差异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III型骨折疗效优于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缩短手术及恢复所需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