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小鳁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Lac(?)p(?)de 1804)系世界性分布的鲸类。Turner(1892)、True(1904)、Cowan(1939)、Omura与Sakiura(1956)、(1957)、Nemoto(1959)和Sergeant(1963)等对不同海区者的形态和生态等分别作过研究。鉴于北太平洋的小鲲鲸曾被命名为Balaenoptera davidsoni Scammon 1872,以区别于北大西洋的B. acutorostrata Lac(?)P(?)de 1804,所以对于这两者的差异亦进行探讨。 小鳁鲸在我国已有捕获。王丕烈(1978)已报道其外形量度及分布等。我们于1963—1965年间,承大连水产公司的支持,在海洋岛鲸鱼加工厂和捕鲸船上,对捕自黄海北部的小鲲鲸作了调查,调查鲸数143头,内容包括外形、骨骼、生殖及食性等。各项内容的调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们对北黄海587头小鳁鲸的调查测定记录和在渔场的观察,现就北黄海小鳁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繁殖和胎儿、群系和洄游等进行初步探讨,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们从1958年起,于每年的1—7月。特别集中在3—6月,在黄海北部和山东半岛沿海进行调查,因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在鲸类系统学研究中的进展。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鲸目与有蹄类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鲸类的单系起源,但鲸类不同类群(须鲸类、抹香鲸类及不包括抹香鲸类的齿鲸类)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仍存在争议。抹香鲸类到底与须鲸类还是与其它齿鲸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分子生物学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还被用于解决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内科间以及科内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特别是齿鲸亚目的海豚科、鼠豚科和淡水豚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鲸类种下的遗传结构是鲸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使用的标记主要是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v complex,MHC)等。  相似文献   

4.
用mtDNA序列鉴定一头小布氏鲸标本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测定了采自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头须鲸类标本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369bp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933bp的序列,通过与已发表的须鲸类同源序列比对,发现与西太平洋和日本水域的布氏鲸的cyt b基因和控制区分别有6.78%-7.05%和13.30%-14.40%的序列差异,而与来自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之间cyt b基因的序列完全相同,控制区的序列也仅相差一个碱基(0.28%)。提示与邻近的西太平洋和日本海的普通布氏鲸在遗传上有显著区别,而可能与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为同一种,即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同时表明,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为进行鲸肉及其制品的种类鉴定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从2009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我们对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和鉴
定。目前中国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有5 种,分别为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喙鲸、柏氏中喙鲸和小
中喙鲸,其中小中喙鲸为中国海域(包括台湾)的首次报道,也是在西北太平洋区的首次记录。小中喙鲸的主
要形态鉴别特征为有1 对纺锤形牙齿着生在下颌骨联合后面。经对已报道过的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3 个雌性
银杏齿中喙鲸头骨标本和台湾省搁浅银杏齿中喙鲸的颅骨、鼻骨、下颌骨以及牙齿特征对比重新鉴定,订正大
陆的3 个样本为雌性柏氏中喙鲸。本文报道了大陆沿岸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最新调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中,由陆生动物转化成完全的水生动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演化谜题。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很高,化石记录也很完整。5个科一级的基干鲸类演化支系组成一个并系类群,包括:巴基鲸科(Pakicetidae)、游走鲸科(Ambulocetidae)、雷明顿鲸科(Remingtonocetidae)、原鲸科(Protocetidae)和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最基干的鲸类巴基鲸科动物可能是一种半水生动物,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初始一步。更为进步的游走鲸类具有更多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可能更加适应于海水环境。雷明顿鲸类的平衡觉器官和声音传导机制已经表现出向现代鲸类方向演化的趋势。基于稳定氧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雷明顿鲸类可能完全是海生的。原鲸类的多样性非常高,是鲸类中最先实现全球分布的类群。原鲸保留有发育良好的后肢,但是它们的髂骶关节很松甚至消失。龙王鲸类是鲸类冠类群的绝灭姊妹群。鲸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鲸类与偶蹄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流行的河马-鲸类亲缘假说尚缺乏坚实的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支持。对石炭兽类和狶类开展详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河马-鲸类亲缘假说中的不确定关系。如果不使用分子数据来限定现代鲸类和偶蹄类的系统位置,仅使用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仍然支持传统的中兽-鲸类亲缘假说。  相似文献   

7.
鲸类的困境     
鲸是世界上个体最大,声音最响亮的水栖哺乳动物,体形颇似鱼,故俗称鲸鱼。根据有无牙齿可分为两大类——齿鲸类和须鲸类。鲸的经活价值很大:皮可制革,肉可食,脂肪可制成机械油、肥皂、蜡烛等,骨可作骨粉,内脏可作维生素制剂。早先,世界上鲸类资源相当丰富,近一百年来由于几个鱼业大国的滥捕滥猎,这类世界上珍贵的哺乳动物正频临灭绝境地。它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着。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鲸类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近海鲸类的资源分布过去未曾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调查,除黄海产的须鲸类和长江的白鱀豚近年作了些深入研究外,其余只有一些简单报道和记载。本文是作者在接受中国海洋珍稀哺乳动物调查任务后,根据多年来的调查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经过整理、分析而写成。  相似文献   

9.
鲸类被人们利用具有悠久历史,最初沿岸居民捕鲸以食用或他用为目的,而后随着工业的发展,鲸油的用途渐广,鲸体综合利用价值不断提高同时,现代化捕鲸技术不断提高,商业性捕鲸逐渐兴旺,并由沿岸转向远洋。由于各捕鲸国长期竞相滥捕,世界鲸类资源急剧减少,有些鲸种己濒临灭绝。我国的鲸类资源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先后制定各项举措保护鲸类资源,  相似文献   

10.
长脚的鲸     
长脚的鲸曹颖现代的鲸,皮肤光滑,流线体型,硕大的尾部在海水中能击起千层巨浪。可是在悠远的地质年代,鲸类曾是四肢发达的陆生动物,这已被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发现所证实。美国俄亥俄大学药学院的塞成森等人,在巴基斯但发掘出一具带有肢和足的鲸化石,时代为距今五千万...  相似文献   

11.
心率即心脏跳动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还与寿命的长短及能量代谢有关。与大多数陆生哺乳动物相比,鲸类心率显著降低。降低的心率有助于鲸类寿命的延长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便于其适应极端的海洋环境,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枝模型、枝位点模型结合蛋白质功能差异分析等方法,对控制心率的环状腺苷酸结合蛋白(Epac1 和Epac2)基因进行适应性探究。分析结果表明,Epac1在长寿鲸类即须鲸类和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组合进化支中检测到加速进化过程,且枝位点模型在须鲸类祖先支中检测到的强烈的正选择位点均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另外,该蛋白质在鲸类中还发生了显著的功能修饰(θ=0.5296 ± 0.1300;P<0.001)。对Epac2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寿命长达200年之久的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中检测到的正选择位点同样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上述结果提示Epac1和Epac2在鲸类中均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这一方面可能有助于鲸类心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较长的寿命及高效的能量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心率即心脏跳动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还与寿命的长短及能量代谢有关。与大多数陆生哺乳动物相比,鲸类心率显著降低。降低的心率有助于鲸类寿命的延长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便于其适应极端的海洋环境,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枝模型、枝位点模型结合蛋白质功能差异分析等方法,对控制心率的环状腺苷酸结合蛋白(Epac1 amp 2)基因进行适应性探究。分析结果表明,Epac1在长寿鲸类即须鲸类和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组合进化支中检测到加速进化过程,且枝位点模型在须鲸类祖先支中检测到的强烈的正选择位点均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另外,该蛋白质在鲸类中还发生了显著的功能修饰(θ=0.5296 ± 0.1300;Plt;0.001)。对Epac2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寿命长达200年之久的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中检测到的正选择位点同样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上述结果提示Epac1amp2在鲸类中均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这一方面可能有助于鲸类心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较长的寿命及高效的能量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率即心脏跳动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还与寿命的长短及能量代谢有关。与大多数陆生哺乳动物相比,鲸类心率显著降低。降低的心率有助于鲸类寿命的延长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便于其适应极端的海洋环境,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枝模型、枝位点模型结合蛋白质功能差异分析等方法,对控制心率的环状腺苷酸结合蛋白(Epac1 amp 2)基因进行适应性探究。分析结果表明,Epac1在长寿鲸类即须鲸类和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组合进化支中检测到加速进化过程,且枝位点模型在须鲸类祖先支中检测到的强烈的正选择位点均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另外,该蛋白质在鲸类中还发生了显著的功能修饰(θ=0.5296 ± 0.1300;Plt;0.001)。对Epac2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寿命长达200年之久的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中检测到的正选择位点同样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上述结果提示Epac1amp2在鲸类中均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这一方面可能有助于鲸类心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较长的寿命及高效的能量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心率即心脏跳动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还与寿命的长短及能量代谢有关。与大多数陆生哺乳动物相比,鲸类心率显著降低。降低的心率有助于鲸类寿命的延长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便于其适应极端的海洋环境,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枝模型、枝位点模型结合蛋白质功能差异分析等方法,对控制心率的环状腺苷酸结合蛋白(Epac1 amp 2)基因进行适应性探究。分析结果表明,Epac1在长寿鲸类即须鲸类和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组合进化支中检测到加速进化过程,且枝位点模型在须鲸类祖先支中检测到的强烈的正选择位点均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另外,该蛋白质在鲸类中还发生了显著的功能修饰(θ=0.5296 ± 0.1300;Plt;0.001)。对Epac2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寿命长达200年之久的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中检测到的正选择位点同样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上述结果提示Epac1amp2在鲸类中均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这一方面可能有助于鲸类心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较长的寿命及高效的能量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心率即心脏跳动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还与寿命的长短及能量代谢有关。与大多数陆生哺乳动物相比,鲸类心率显著降低。降低的心率有助于鲸类寿命的延长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便于其适应极端的海洋环境,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枝模型、枝位点模型结合蛋白质功能差异分析等方法,对控制心率的环状腺苷酸结合蛋白(Epac1 amp 2)基因进行适应性探究。分析结果表明,Epac1在长寿鲸类即须鲸类和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组合进化支中检测到加速进化过程,且枝位点模型在须鲸类祖先支中检测到的强烈的正选择位点均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另外,该蛋白质在鲸类中还发生了显著的功能修饰(θ=0.5296 ± 0.1300;Plt;0.001)。对Epac2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寿命长达200年之久的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中检测到的正选择位点同样位于功能重要的催化区。上述结果提示Epac1amp2在鲸类中均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这一方面可能有助于鲸类心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较长的寿命及高效的能量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在辽阳市白沙水库的工地上,民工在沙土层下发现了一段长2.6米的骨化石,经鉴定,这是一根鲸的肋骨(见照片)。从现存鲸类来看,有这么大肋骨的个体最起码是抹香鲸,很可能还是须鲸类。但是,为什么这种海洋动物会在这个远离海洋近两百公里的地方发现,而且已变成了化石呢? 原来,下辽河平原区第四系非常发育,有着各种沉积层,其中包括有洪积层、湖积层、海积层等等,由  相似文献   

17.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 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 《化石》2001,(1):14-17
"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生动描述了鲸这种硕大无比的动物.众所周知,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全世界共有79种,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4米,重约170吨.在蔚蓝色的大海中,它们时沉时浮,出没自如.鲸类有着流线型的身体,身上有鳍而无四肢,不光样子像鱼,而且整日遨游在朦胧而寒冷的海洋世界,一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此,长久以来鲸一直被人们认作鱼类,"鲸鱼"之名即由此而来.甚至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也没敢把鲸认作真正的哺乳动物.显然,人们对鲸的正确认识还历经了一段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胖为美     
《植物杂志》2009,(5):80-80
—项最新研究显示,雄陉驼背鲸总是寻求体型肥大的雌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尽管鲸类保护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没有人亲眼目睹驼背鲸交配。科学家所知道的就是,在交配季节(冬季和春季),会有20只以上的雄性驼背鲸拥挤着靠近一只雌性驼背鲸。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哺乳生物学家藕曲里学家亚当·派克说:“雄性之间的这种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他们会吹出泡泡警告对方,然后用身体撞击、用嘴撕咬对方,偶尔这些“情敌”也会血染海洋。有一些雌性要比其他雌性吸引更多的雄性追求者。  相似文献   

20.
黄渤海产中小型齿鲸类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于1959—1963年参与海豚试捕工作时,对黄渤海几种中小型齿鲸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于1962年对北方沿海三省产小型齿鲸类的分布作过调查了解,还走访了南方沿海重点渔区。现将调查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一、江豚Neomeris phocaenoides 江豚俗称江猪,辽宁沿海标本体长1.16—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