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间盘置换对手术及相邻运动节段几何参量的影响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椎间盘假体置换对置换及其相邻节段的几何参量的影响,为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的疗效及功能意义和间盘置换对脊柱多个运动节段的影响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计算机图形及辅助设计技术从置换前后X线片采集部分及整体的几何参量;按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间隙面积、运动节段中间隙的总面积作术前-术后对比。将单个与两个节段置换后相邻节段的指标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置换及相邻节段的参量及其关系。结果:①椎间盘置换后运动节段中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间隙面积、节段中间隙的总面积较术前增加,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②相邻节段术前与术后比较,各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双节段置换与单节段置换后其相邻节段2D几何参量对比,各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各指标在数值变化上具有一定的协同趋势。结论:①假体置换后相应节段前、后部的空间结构及解剖关系得到一定恢复,可能改善负载及运动功能。②单个及两个假体置换后其相邻运动节段仍能维持原有结构特征,置换不改变相邻节段的几何参量。初步论证了椎间盘假体置换的功能意义;③所测指标间有协同及互补性。2D参量如椎间隙面积、间隙的总面积,能为多运动节段的评测提供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病变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致残的常见原因,常常给人带来沉重的肉体和经济负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脊柱外科手术的进步,常规手术治疗在临床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对临近阶段的椎间盘的退变起到促进作用,并且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变。腰椎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及不同材质和特点的人工椎间盘材料的发展使人工椎间盘手术成为可能。与常规手术方式相比,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与人生理的解剖结构更加吻合。术后可以保持瞬时和长期的稳定性,从而对邻近的椎间盘的退变起到抑制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除腰椎融合之外的另一合理选择,目的是使退变导致的疼痛可以稳定长期缓解,并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从而避免晚期关节突关节及邻近节段的病变,恢复脊柱的运动学和载荷特性。目前人工腰椎间盘有了长远的发展,适应症不断扩大,但仍有较多限制。期待在将来能够找出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材料和设计,使之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腰椎疾病的治疗方式。现就人工椎间盘的类型、疗效、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DA组)和前路颈椎减压融合组(ACDF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末期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部功能,采用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痛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采用X线片在过伸和过屈位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NDI评分、颈痛VAS及上肢痛VAS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A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手术相邻上节段活动度和手术相邻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同期CD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近,另外其不会引起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08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6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研究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个月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升高(P0.05),术后12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总活动度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降低(P0.05),但是术后同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曲度与颈椎节段高度术后3月、6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且颈椎曲度和节段高度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与后路锥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70例椎管狭窄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Dynesys组与后路锥间融合术组。前者行椎板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后者行减压术并锥间融合术,术后随访24个月,对比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束时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0DI指数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两组固定节段间隙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Dynesys组L4-5节段、L5-S1节段活动度大为下降(P0.05),融合术组相应节段均融合良好,无活动度。3Dynesys组头侧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术组头侧相邻节段较术前活动度明显增加(t=2.286,P=0.026),两组术头侧相邻节段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3)。4随访结束时Dynesys组有1例(2.6%)患者S1节段出现1根螺钉松动,邻近节段未见退变病例;融合组有4例(12.5%)邻近节段出现Ⅰ-Ⅱ度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39)。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植入手术与传统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椎管狭窄术后短期内效果相当,前者对邻近节段活动性的影响小于融合术。  相似文献   

7.
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术后相邻节段病变(ASD)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腰椎融合术和腰椎减压术对RA患者的ASD发病率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本研究共纳入了68例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RA患者,36例行腰椎间盘减压融合术(融合组),32例行腰椎间盘减压术(非融合组),随访时间为3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和相邻节段病变情况,并在X线片上评估相邻椎间盘狭窄程度和椎体滑脱程度,评估ASD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患者平均年龄为(68.6±12.4)岁,男性17例,女性51例。研究结果表明:融合组和非融合组术后3年随访时的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融合组患者的ASD发生率和翻修手术风险显著高于非融合组(p0.05)。手术后相邻节段病变在融合组中比在非融合组中更频繁和严重(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和C反应蛋白计算的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CRP)与ASD的发病率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LS)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关节突关节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DLS患者作为DLS组,另外选取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CT进行关节突关节角和腰椎滑脱度的测量,使用MRI的T2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退变分级。结果:DLS组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DLS组不同滑脱程度的L2/3、L3/4、L5/S1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L2/3、L3/4、L5/S1节段不同椎间盘退变等级间的滑脱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L2/3和L3/4节段不同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关节突关节角度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L5/S1节段不同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关节突关节角度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明显小于正常人,且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并未随着腰椎滑脱程度的加重而改变,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滑脱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关节突关节的矢状化程度无关,但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不对称性会影响到同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闫国良  钱济先 《生物磁学》2013,(26):5194-5196,5086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mtivediscdisease,DDD)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数十年来,融合手术一直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对其随访结果仍存在争论,一些前瞻性试验显示效果优于常规的保守治疗,而别一些则相反。由于存在对融合术的有效性和在邻近节段可能引起的退变的争议,多种非融合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本文的目的是对目前临床上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开展的手术治疗方案作一综述,为医师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 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 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 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