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1992,11(3):202-215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主要手段,依据Keeley的实验方法,对实验和 “盲测” 的燧石制品进行了微磨痕 (microwear) 的观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表明在石制品的加工方式、加工对象与其可能的残留信息——石制品的使用痕迹,如以光泽、条痕、破损疤为主要特征的微磨痕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实验模式,初步掌握了微磨痕研究的实验方法,取得了一些结果,并予以检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 “晶体破损” 与否,可能是鉴定石制品使用或未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期,英国杂志《自然》(Nature)发表了对贵州观音洞遗址1964-1973年出土石制品的再研究结果,认为该遗址石制品中存在系统的勒瓦娄哇技术;新的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主文化层距今17-8万年。据此,该文作者认为观音洞遗址的石制品组合代表了东亚最早的勒瓦娄哇技术遗存。本文对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的研究历史、勒瓦娄哇技术研究简史和定义等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同时对观音洞遗址相关石制品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组合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复合体,与之前学者得出的结论一致;不存在勒瓦娄哇技术。最后,本文对宁夏水洞沟、金斯太、通天洞等遗址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遗存的简要分析表明,目前尚无可靠证据显示中国在距今5万年前出现过勒瓦娄哇技术。  相似文献   

3.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是对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洞内部分1995年发掘出土的18608件石制品的拼合研究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8499件标本中(不含石料、石锤、石砧和烧石等标本108件)共获得94个拼合组,涉及212件石制品,拼合率约1.15%。分析结果显示拼合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龙牙洞遗址石制品的平面及垂直分布规律,还是准确地判断遗址埋藏过程的有效手段。拼合研究在恢复早期人类石器制作技术上具有独到的优势,石核—石片拼合组合以及石片之间的拼合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显示早期人类所采用的剥片技术,但以拼合石制品在洞穴中的分布距离判断具体的剥片方法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残留物分析是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考古标本功能分析技术,现今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和应用,但由于考古标本年代、埋藏环境、器类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标本的残留物分析手段也不尽相同,旧石器时代考古标本因其年代和性质上的特殊性成为了残留物分析的难点。西方目前已有许多通过各种试验方法进行的旧石器石制品残留物分析实例,而我国至今对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此方面研究还没有先例。本文以水洞沟遗址石制品植物残留物处理为例,简要介绍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植物残留物实验室处理流程、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地处松嫩平原西缘的嫩江右岸。本文以2018年在查哈阳农场太平湖管理区第八作业区东北的E2地点试掘的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石核的剥片和石器修理的角度对石制品进行技术分析。石核、石片以及石器分析显示,E2地点存在两种剥片技术体系:一是简单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不存在剥片前对核体的预制过程,以片状石核、大量不规则的石片以及修理程度较低的石器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以剥离石叶(长石片)为最终目的,存在剥片前对核体“几何组织结构”的修型、预制现象,同时伴随台面的预制修理。E2地点的石制品技术分析,可为嫩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面貌的揭示和技术变化的探讨提供新的材料与线索。  相似文献   

6.
关于小长梁石制品的进步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1999,18(4):241-254
小长梁遗址发现于1978年。尤玉柱等研究后认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石制品被一些学者认为相当进步 ,甚至怀疑已经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于是出现了年代古老和石制品进步的矛盾。笔者检查和分析了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 ,认为细小的不规范的石制品并不说明技术的进步 ;小长梁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率并不高 ;几件不规则的石叶状的石片也不足以说明打片技术的进步 ;所谓修理台面的石片亦难于肯定 ;至于所谓极精细的加工痕迹似乎用使用痕迹来解释更为合理。总之 ,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从打片和第二步加工的技术水平看来 ,加工简单粗糙 ,并未显示出任何明显的进步性质。小长梁的石器类型并不复杂。比较起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没有北京人的石制品进步 ,也没有达到晚更新世的石制品的技术类型水平。就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看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磁测年提供的论断是大致协调的。  相似文献   

7.
阅读文献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兴趣,是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有必要探索一些引导和训练学生高效阅读文献的方法。该研究旨在通过“数据解读卡”文献阅读法来引导和规范医学研究生阅读文献的过程,通过分析学生在文献文本和图片上阅读时间分配的动态变化、测试学生文献解读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以及调查学生满意度来评价“数据解读卡”文献阅读法在培养和提高医学研究生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数据解读卡”文献阅读法能明显提高图片相对阅读时间,从第1周20%左右逐步提高到第12周45%左右;学生解读实验数据能力得分从第1周0分左右提高到第6N3分和第12周4分左右;平均86%左右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文献阅读的效率和有助于论文写作。该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解读卡”文献阅读法可以规范和训练研究生阅读文献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文献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9,28(4):418-429
残留物分析是197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项功能学分析技术, 即借助自然科学的多种手段, 对工具表面加工对象残存物的提取和鉴定分析。本文对西方石制品残留物分析研究史做了回顾和综述, 简要介绍此种方法的概念、原理及相关技术问题, 同时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残留物分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希望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引进和应用起到铺垫和促进作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源非常丰富, 残留物分析在石器功能解读、遗址环境重建、古人类行为复原和食谱分析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成为破解很多学术疑点和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考古标本微磨痕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1992,11(4):354-361
从周口店第1地点和马鞍山遗址选取了20件燧石制品,以微磨痕的实验研究为基础,以扫描电子显微镜 (简称电镜) 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尝试了不同遗址间考古标本的微磨痕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店第1地点和马鞍山遗址的石制品的功能都具有多样性;“楔” 的功能见于马鞍山遗址,并为周口店第1地点 “使用石片较多” 的说法提供了微磨痕方面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研究的分析方案。本方案以宏观分析方法为主,不包括同样重要的微观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学分析,不涉及特定地区和特殊石制品的讨论。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中,鉴于学者们使用的技术学与类型学分析方案总体相似,我们认为在研究中使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案会提高地区间石器面貌的可比性,并有助于理解旧石器时代早期旧大陆古人类的技术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回顾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分析视角和术语建议,希望有助于研究中对描述剥片类、废片类、锤击工具、拼合工具和传统石制品的测量与绘图惯例。  相似文献   

11.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谷坨遗址T1区域开展了新的发掘,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将原6A文化层划分为2个亚层。其中6A2为粗砂砾石堆积,显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但该层出土的多数石制品表面新鲜,并未显示出受高能水流的改造或被长距离搬运的特征。鉴于此,我们以探讨搬运改造石制品所形成破损特点为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模拟搬运试验,开展了遗址内沉积物、石制品特征等多指标分析探讨遗址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A2层的多数石制品并非由高能水流搬运而来,而是粗砂砾石堆积在遗址形成后,古人类活动于其上所遗留,此层石制品显示了原地埋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近年来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埋藏于陇西盆地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约4.6~2.3万年间。本文使用原料最小单元分析这一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的方法对该遗址主文化层的石制品进行研究,涉及遗址形成过程、空间利用以及古人类的流动组织等方面。研究表明,古人类原地剥片行为是遗址主文化层石制品分布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层交界位置所受扰动程度较大;石器工业面貌权宜性色彩较为浓厚,发掘区内并未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其他生活中心。本文对原料最小单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潜力作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常难以直接对比,对器物的分类定名也存在交流上的困难.由法国学者开创发展起来的史前石器技术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形态特征的同时,通过关注支配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机制和逻辑规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特征和技术行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石器工业甚至跨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基础.本文对贵州观音洞遗址的石核标本为例进行了技术分析,说明其在研究中国旧石器材料上的可行性,特别是信息提取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深涌黄地峒遗址是香港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初步调查、试掘后认为,这是一处打制石器加工场,其范围之大(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约150m)和石制品密度之高(试掘10m2,出土及采集石器3261件)实属罕见。出土石器种类比较丰富,旧石器加工技术大部分在此都能见到。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了解和解决岭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老奶奶庙第3地点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年代距今约4.5万年或稍早。2016年度的发掘,发现动物化石575件,石制品66件。从遗物的密度和分布情况来看,本遗址应为第1地点或其它中心营地外围的临时性地点,古人类曾在此活动,但并不频繁。动物化石的种属组合揭示出当时应为草原-疏林景观。石制品属于典型的华北地区小石片石器工业,与本区MIS3阶段其他遗址工业面貌相似,应属于同一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石制品组合间对比是石制品研究的关键一环,定量分析凭借其在复杂变量对比研究中具有的客观优势拓宽了石制品组合间对比的视野,与考古学思想、石制品组合内涵解读的深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定量分析方法分为图表法和统计法两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选择对比组合,确定研究目标;根据研究目标提取变量;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解释仍为石制品研究的重点,定量分析方法更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时需检验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西沟湾1号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AMS-14C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1-3.4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点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掘面积约27 m2,出土石制品218件,其中41件可以拼合为14个拼合组,拼合成功率为18.8%;其拼合关系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大类型,其中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石核与石片、石片与石片、石片与断块以及石锤与断块四大类。石制品的打击特征以及部分拼合组的剥片序列分析显示,西沟湾1号地点剥片方法为硬锤锤击法,石核剥片主要通过台面或剥片面的转向以实现对原料的多次开发和利用,剥片程度较高;综合各拼合组的空间分布状况,较高的石制品拼合率以及大多数石制品表面和边缘较为新鲜锋利的保存状态等信息,推测该地点在埋藏过程中受到的扰动程度较小,人类行为应是遗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董哲  战世佳 《人类学学报》2022,41(2):334-341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少量为石英。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制品均为使用硬锤直接剥片。石制品主要出自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中,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风化壳的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推断安友庄遗址古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年代延续中更新世中、晚期一段时间。虽然安友庄遗址发现石制品数量不多,但其中存在模式2技术产品,如剥取大石片的大石核、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大石片,以及以手斧、大型石刀等为代表的大型切割石器,特别是比较典型的两面加工手斧在水阳江流域尚不多见。安友庄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讨论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扩散与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Lithic refitting studies have consistently contributed to address two specific research aims: the intra-site mo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eferential areas or latent structures, and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knapping technologies and core reduction strategies. Multiple refits, in particular, can produce highly detailed data on knapped stone technology. Elucidating human skills and lithic economy, a potential still rarely evaluated for Discoid technology: a stone knapping method largely spread across the Middle Paleolithic of Europe.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Neanderthal knapping behavior is provided from the remarkable discovery of a primary lithic waste concentration in the Mousterian Discoid level of the Grotta di Fumane, Italy, dated to at least 47.6 ky cal BP. With a combined approach that included the 3D virtual interaction, we were able to reproduce a complete reduction sequence that supports the technological analysis conducted on the lithic assemblage. Results lead to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knapper's technological and technical behavior,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economic objectives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20.
《L'Anthropologie》2014,118(4):391-407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technological re-analysis of the lithic material from Bel Poggio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oldest sites in the Italian peninsula. The study has permitted to identify several reductions sequences and to bring to light some errors of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 confusion between artifacts and geofacts leading to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assembl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