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reparationofMeioticKarytypeofMouseOocyteLiChaojunYanLeipingZhangXiranChenYifeng(BiologyDepartment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哺乳动物的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两次自发的停滞现象,第一次是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这一静止期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到动物性成熟后卵母细胞进入发有周刎,在保住腺激素的作用下,卵母细胞的第一次减数分裂才重新启动.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又停滞在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在椅子或化学因素刺激的作用下,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4].因此,对哺乳动物的卵母细胞在一…  相似文献   

2.
冬眠蟾蜍的长足卵母细胞,只需要与垂体促性腺激素作短暂的接触,在其细胞核尚未破裂以前,转入生理水培养,即可恢复成熟分裂,由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发育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在垂体浸出液作用下,有核或去核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都会出现促成熟的活性物质(MPF)。含有这种促成熟因子的微量卵质,一旦注入未经激素处理的卵球,即能诱发后者正常成熟。可是,在同一激素的作用下,卵母细胞细胞核(胚泡)的内含物,却不能诱发未经激素处理的卵球胚泡破裂,继续进行成熟分裂。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既然可以不依赖于其细胞核的存在而形成促成熟的活性物质,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又能妨障此活性物质的产生,这说明,激素导致卵母细胞胚泡破裂和继续减数分裂,所涉及的主要是翻译水平上的蛋白质合成问题。激素对卵母细胞细胞核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细胞质的活动予以调控的。  相似文献   

3.
可口革囊星虫受精过程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极体排放、雌雄原核的形成与结合以及早期卵裂的特点,为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及指导人工育苗,显微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卵母细胞的形态;用荧光染色剂HOECHST33258对已固定的成熟卵及受精卵进行染色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受精过程及第一与第二次卵裂的细胞学变化。成熟卵呈椭圆形,卵膜较厚,核区偏位,染色体排列整齐。在水温30℃-31℃、盐度23条件下,授精后5min-10min,精子完成入卵;授精后10min-20min,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释放第一极体;授精后20min-30min,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放出第二极体,部分受精卵的第一极体分裂为二;授精后30min-40min,雌、雄原核形成,并相互靠近向卵中央迁移;授精后40min-50min,雌、雄原核在卵中央结合成合子核;授精后50min-70min及70min-90min分别完成第一及第二次卵裂。可口革囊星虫的受精过程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特点为:1)成熟卵是处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具有受精能力;2)精子入卵位点是随机的,存在多精入卵现象;3)雌、雄原核以融合方式结合成合子核;4)第一及第二次卵裂均为经裂、不等裂。  相似文献   

4.
对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融合发育红鲤的卵母细胞成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比较研究。在银鲫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绝大部分卵母细胞的核物质,在胚泡破裂(GVBD)后的第一次成熟分裂时期,出现明显的不同于红鲤卵母细胞核的行为,其染色体逐渐清晰地分为三群,这三群染色体的发育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一首尾相接的三极纺锤体。随后,三极纺锤体扭转、重叠、合并成为一个正常的中期纺锤体。但极少数银鲫卵母细胞也出现了类似于红鲤卵母细胞的成熟单星光,并进而发育成两极纺锤体,形态类似红鲤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纺锤体。在银鲫上述两类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均未观察到“第一极体”外排的现象。由此,我们确认,银鲫卵是通过第一次成熟分裂异常,卵核染色体不减数来维持染色体倍性的;并且,根据上述特殊现象,我们对银鲫卵子第一次成熟分裂异常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硬骨鱼类中,发育完全的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被阻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这一时期也称为生发泡期。性成熟后,当卵母细胞受到促黄体生成素及其他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因子的调节,可突破第一次减数分裂阻滞,发生生发泡破裂,这标志着卵母细胞恢复了第一次减数分裂。这一过程被既复杂又严格精密的机制所调控,对产生可受精的雌配子尤为关键。明确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进程中的调控因子及各因子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门领域,但是关于这些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动物,在硬骨鱼类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因此,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硬骨鱼类卵母细胞最终成熟过程调控机制及研究进展;以第一次减数分裂的阻滞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恢复两条主线,重点分析总结了17β-雌二醇、环磷酸腺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调控因子及它们与上游调节因子和下游作用底物构成的信号网络对此过程的调控。本综述为研究硬骨鱼类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细胞学技术,比较研究了红鲤精核在雌核发育鱼类(银鲫)和两性融合发育鱼类(红鲤、彩鲫)卵母细胞成熟各阶段中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两性融合发育鱼类中,当卵母细胞发育到胚泡破裂期吋,精核开始解凝发育,及至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后阶段,高度解凝的精核才开始原核化,相应地,在雌核发育银鲫中,精核也只有在与胚泡物质接触后,才能开始解凝,并且在三极纺锤体形成后期初步原核化,但与两性融合发育鱼类相比,精核的原核化程度明显降低。这些实验结果初步揭示,在两性融合和雌核发育鱼类卵中均可产生促精核解凝和原核化的两类因子(SNDFs和SPDFs),其中SNDFs的活性表达起始于卵母细胞胚泡破裂时期,而SPDFs活性则产生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后或三极纺锤体形成后阶段,并且两性融合发育鱼类卵中的SPDFs活性远远高于雌核发育鱼类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7.
张焕相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6,42(2):205-211
体外培养的小鼠卵母细胞在12h内可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将卵母细胞培养在含250μg/ml去甲斑蝥酸钠的培养液中,生发泡破裂(GVBD)过程不受影响,但卵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卵母细胞中没有减数分裂器的形成,染色体紧密凝缩在一起;去甲斑蝥酸钠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在6h内具有可逆性:卵母细胞GV破裂后用去甲斑蝥酸钠处理2h换正常培养液培养,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不受影响;GV期卵母细胞用去甲斑蝥酸钠连续处理6h,洗去药物继续培养,减数分裂可继续进行,但第一极体的排放时间推迟。去甲斑蝥酸钠对分裂期细胞特异性磷蛋白的出现影响不显著,在连续处理的卵母细胞中分裂期细胞特异性磷蛋白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缺钙处理的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在孕酮作用下,仍能显示与恢复成熟分裂有关的早期启动变化,即卵内cAMP含量下降。但在缺钙条件下,孕酮不能促使卵母细胞进一步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促成熟因子,这可能与缺钙条件下卵母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反应普遍低下有关。在外环境中有足量钙离子的条件下,即使无孕酮刺激,二价阳离子载体A_(23187)亦能诱发卵母细胞GVBD。这些结果无疑证明外源钙离子内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卵内游离钙离子增加,与卵母细胞恢复和完成成熟分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在培养液中添加绵羊卵泡液和次黄嘌呤 ,抑制卵母细胞GVBD发生 ,延长转录活性 ,从而使卵母细胞真正成熟 ,提高胚胎质量及生产效率。方法 利用体外成熟技术对有屠宰采集的绵羊卵母细胞进行培养 ,培养液中添加卵泡液及次黄嘌呤 ,检查成熟效果。结果 将卵母细胞培养在 5 0 %和 10 0 %的卵泡液中 ,2 4h后处于GV期的卵母细胞分别为 19% (8 4 2 )和 33 3% (13 39)。在含有 4mmol L次黄嘌呤的培养液中 ,2 4h后有2 1 6 % (16 74 )的卵母细胞处GV期 ,而对照组中只有 6 % (3 5 0 ) ,经过次黄嘌呤处理的卵母细胞多数都停滞于PⅠ期(44 6 % ,33 74 )。在 4mmol L次黄嘌呤培养液中添加FSH并未使受到抑制的卵母细胞诱导成熟。结论 卵泡液和次黄嘌呤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抑制减数分裂的重新启动 ,并对减数分裂的全过程都有影响 ,这种影响程度与抑制因子的浓度相关 ,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文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三种方法,对文蛤卵在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直径90.06μm±5.59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8.05μm±1.60μm,头部呈狭茧形,长度为3.06μm±0.17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min-10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激活卵子启动两次成熟分裂;分别在受精后20min、30min,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成熟分裂完成之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到最大,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受精后35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min-45min,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55min-60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是与第一次卵裂的卵裂沟呈基本垂直的纵裂;受精后80min-90min,第三次卵裂完成,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实验中也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多极分离和天然三倍体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辉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4,40(4):351-355
小鼠生发泡期卵母细胞在1μg/ml细胞松弛素B中培养,部分微丝解聚,卵母细胞不能产生极性而在细胞中部形成分裂沟(假分裂);极泡期卵在1μg/ml CB 中,分裂沟继续收缩,排和放第一极体,假分裂的分裂沟和极区分裂沟形成均与分裂器中体位置相关,部分微丝解聚并不影响假分裂和第一极体的排放,全部微丝解释(10μg/ml CB)将中断假分裂和胞质分裂,分裂沟消失,卵恢复球形,由此可见,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极  相似文献   

12.
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简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峰 《生物学通报》2004,39(10):55-55
正常的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前提,它保证了上下代之间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稳定性。几乎所有的核型异常都来自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错误,这些错误包括同源染色体不配对、染色体不分离(首次和二次不分离)、染色体结构畸变等。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两次停滞期,其中第一次停滞期长达几个月至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此期间卵母细胞受环境或自身病变的影响,极容易发生染色体畸变。有报道表明,卵母细胞比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错误。  相似文献   

13.
张俊玉  吕珊  牛慧敏  雷安民 《遗传》2018,40(4):279-291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过程需要进行两次连续的不对称分裂,最终形成体积差异巨大的子细胞:大体积的卵母细胞和两种体积较小的极体。不对称分裂现象是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典型特征,不对称分裂后的卵母细胞是高度极化的细胞。精卵结合后,细胞重新恢复了对称分裂,但是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极性特征却得以保留并影响早期胚胎的极性。本文对近年来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方面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从细胞质不对称分裂和细胞核不对称分裂两个方面对染色体、细胞骨架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中的作用、细胞器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重组分配、染色体非随机分离等过程进行介绍,旨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细胞核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应用传统的醋酸地衣红染色法研究了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细胞核迁移现象,结果发现成熟分裂从GVBD现象起,其细胞核即由卵母细胞的近中央位置逐渐移向细胞表面,之后同源染色体分开,排出第一极体。卵母细胞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核又逐渐远离第一极体端。试验结果采用面积积分法处理,结果为:0~5.7h山羊卵母细胞处于GV期,持续时间为5.7h;5.7~8.9h为DK期,持续时间为3.2h;8.9~15.9h卵母细胞处于MI期,持续7h;15.9~17.5h为AI期,持续1.6h;17.5~22h为MII期,持续4.5h。  相似文献   

15.
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线粒体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山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线粒体的动态分布。方法收集山羊卵母细胞,在M199中分别培养4、8、12、16、20和24 h,用特异性线粒体标记探针进行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分布情况。结果生发泡期线粒体多分散在卵母细胞的胞质内,并且距生发泡有一定的距离;生发泡破裂期线粒体逐渐移向染色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线粒体成簇密布在染色体周围。排出的第一极体中也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结论同其他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线粒体分布情况相比,线粒体在山羊卵母细胞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线粒体密布在成熟卵母细胞染色体周围可能与极体的排出和受精后染色体的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二次卵巢发育的三疣梭子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① 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可以分为4期,Ⅰ期卵巢为乳白色或者淡黄色细带状,卵巢中主要为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内源性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Ⅱ期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Ⅲ期卵巢为橘红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近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发育基本成熟,肉眼可见卵粒,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② 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变化不显著,GSI和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HSI和GSI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的第二次卵巢发育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二次卵巢发育的三疣梭子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①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可以分为4期,Ⅰ期卵巢为乳白色或者淡黄色细带状,卵巢中主要为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内源性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Ⅱ期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Ⅲ期卵巢为橘红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近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发育基本成熟,肉眼可见卵粒,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②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变化不显著,GSI和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HSI和GSI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微丝在卵子极性产生、分裂沟形成和极体排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4,40(4):351-355
小鼠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在1μg/ml细胞松弛素B(CB)中培养,部分微丝解聚,卵母细胞不 能产生极性而在细胞中部形成分裂沟(假分裂);极泡期印在1μg/ml CB中,分裂沟继续收缩,排放第 一极体。假分裂的分裂沟和极泡期的极区分裂沟形成均与分裂器中体位置相关。部分微丝解聚并不影响 假分裂和第一极体排放;全部微丝解聚(10μg/ml CB)将中断假分裂和胞质分裂,分裂沟消失,卵恢 复球形。由此可见,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极性的产生及分裂沟的形成都依赖于微丝的聚合。胞质分裂和 第一极体排放同样需一定量的微丝存在。  相似文献   

19.
花鲢卵球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花鲢卵球属端黄卵,局部分裂。正常情况下,为单精虫受精;接受精虫的适当时期,从细胞核的标帜来说,是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排离卵巢的成熟卵母细胞上,有精孔、精孔细胞以及精孔细胞和卵母细胞之间的通路。精虫是经过精孔细胞进入卵球的。在26-27℃时,受精5-10分钟,精虫头部逐渐核化,星光发展,卵球第二次成熟分裂进入后期和末期,皮质小泡大量外排;10-15分钟,雌雄原核形成,精虫星光扩大,并移向胚盘中央区域,皮质小泡已排除殆尽;15—20分钟,雌雄原核在胚盘中央区接合,一对新发展的子星光出现;20—25分钟,第一次胚胎分裂图形建成;30分钟左右,卵裂开始;续后的分裂,大概每次间隔10分钟。本文比较分析了花鲢、白鲢、金鱼、鳊鱼和草鱼五种鲤科鱼类的受精过程,为它们之间杂交的可能性和困难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静水压休克诱导水晶彩鲫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细胞学机理初探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分析了静水压休克诱导水晶彩鲫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细胞学机理,促使第二极体保留的压力敏感期较短,在卵子第二次成熟分裂中后期的某段时间,也就是受精后4-5min时;而在这之前,为卵子启动期,施加压力会破坏卵子的激动和修整过程,造成发育受阻;其后,为压力不应期,此时第二次成熟分裂态势也趋明朗,压力对保留第二极体失去作用。本文还对促使第二极体保留生产鱼类三倍体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鱼类四倍体的条件等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