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蝗灾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蝗灾爆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境内的3个重点蝗区——黄灶、杨官庄和藤南大洼为监测样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2002年(东亚飞蝗大发生年)秋蝗产卵期到夏蝗孵化期间的土壤湿度信息以及2004年(东亚飞蝗轻为害年)相同时段的土壤湿度信息,发现蝗灾大爆发年份的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轻发生年份,在秋蝗的产卵期(9—10月)和夏蝗的孵化期(3—5月)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刘珍  李坚强 《昆虫知识》1999,36(6):348-349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流经长达162km,黄河滩区宜蝗面积5万多hm2。近几年,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在我市的发生和危害都很严重,1995年发生面积达到5.37万hm2次,其中夏蝗2.5万hm2,秋蝗2.87万hm2。据河南省植保植检站报道[1],60年代以来,河南省先后有20多个县对东亚飞蝗发生期进行了系统观察,明确了其在河南省1年发生2代,即夏蝗和秋蝗。又据南京农业大学等报道[2],东亚飞蝗在黄河下游、江淮流域1年发生2代,少数年份可发生3代,在山东微山湖地区仅在干…  相似文献   

3.
气候及其变化对飞蝗发生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渤海2类典型蝗区飞蝗发生期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对不同蝗区气候变化和飞蝗发生期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沿海蝗区和洼淀蝗区气候的差异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差异的重要因素,影响飞蝗发生期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沿海蝗区3、4月气温偏低0.2 ℃~0.4℃,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前飞蝗发生期比洼淀蝗区偏晚2~3 d,沿海蝗区其他月份气温偏高,气温的累积效应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后发生期偏早;秋蝗发生期变化幅度小于夏蝗,与入夏后气温变异系数小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2类蝗区气温变化幅度不同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变化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且夏蝗发生期早晚与3、4月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楼亦槐 《昆虫学报》1959,(2):101-115
本文根据沿淮蝗区的历史情况、饲养观察、气象、水文等资料,加以整理与分析: 1.从产蝗基地形成的过程中,阐明飞蝗生态特性与水涝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飞蝗消长规律是由这种联系内在矛盾和统一的更替影响的结果。 2.雨水对飞蝗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故雨量的多寡与雨量的分布具有飞蝗生态上的重大意义: (1)淮河流域雨量适中,全年雨量集中在7、8两月,雨期短,湖滩洼地暴露时间长,故 宜飞蝗生长繁殖,同时该蝗区雨量较多,加之年雨量变幅大(年雨量相对变率超出25%以上,接近30%),及淮河水流平缓吐洩困难等原因,故而有大水涝灾发生,对飞蝗繁殖有很大的限制。 (2)雨期推移与蝗虫的盛衰是有直接的联系:(i)全年雨量表现在两个高峯以上,即夏秋蝗蝗卵发育及孵化时间多雨,蝗卵的死亡淘汰高,蝗情在雨量控制下基本不能猖撅成灾。(ii)雨期提前即夏蝗在卵的发育后期和孵化期遭高雨量的影响淘汰,以及秋蝗受高水位的影响不得大量发生。(iii)雨期移至7月份正值夏蝗成虫活动和秋蝗孵化的交错时期,对蝗情影响程度须视雨期前后、雨量大小而定。(iv)雨期后移至8月,即夏季季尾雨量一般较少,水情不大,而利于夏蝗发生,对秋蝗影响也少,往往在这种情况下,造成蝗虫大量的发生。 (3)雨水对蝗卵发育后期及孵化期有严重的影响,不仅是引起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及未来灾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以来 ,尤其进入 90年代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出现了暴发频次增加、发生期提前、秋蝗发生加重、潜在和隐伏蝗区突发等特点。作者分析了 5 0年来影响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 5种因素 :气象因素、生态因素、湖库水位因素、河泛流量因素、人为因素等。并对河北省东亚飞蝗未来灾变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气象因子对北疆地区蝗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洪升  季荣  熊玲  原惠 《昆虫知识》2007,44(4):517-520
选取位于北疆东、西和西北部的3个典型蝗区,即哈密、伊犁和塔城为研究区域,采用合成分析和距平分析方法,研究温度和降水对3个不同地区蝗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蝗灾发生严重年份与一般年份的月均温度和月降水有显著差异。(2)蝗虫严重发生的年份,产卵期间(上一年7~8月)的平均气温偏高。(3)塔城和哈密地区,冬季气温较高,孵化期(5~6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蝗灾的发生,而伊犁地区蝗虫大发生年份与常年比较,冬季和孵化期(5月)的气温偏低。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飞蝗这样厉害 飞蝗为我国农业上的大害虫,并且是一个有历史性的大害虫。早在周平王时代(公元前707年),书籍上就记录现在的山东一带发生蝗灾。这二千多年来,大大小小的蝗灾,有记载可查考的,就在八百次以上。不但如此,其他国家如印度、伊朗,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苏联,美国以及非洲、澳洲许多地方过去或现在都发生过蝗灾。蝗虫有许多种类,在中国沿海,沿湖蝗区及台湾的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东亚飞蝗持续大发生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任春光 《昆虫知识》2001,38(2):128-130
进入 90年代以来 ,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持续大发生 4次 ,是50年来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 ,主要受白洋淀水位变化的影响 ,其中 8月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翌年夏蝗发生程度 ,其次是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郛 《昆虫学报》1954,(3):277-286
一.引言 1952年在洪泽湖蝗区工作以及1953年在微山湖蝗区工作时均发见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有蝇蛆寄生。1952年仅采到少量3龄蝇蛆及成虫标本,注意到一些伤害现象。1953年微山湖区夏蝗末期秋蝗大量发生之时,发见此蝇异常活跃,遂做了一些初步的观察及试验。其中包括蝇的雌雄蛹、幼虫的外部形态,用“接种”方法来测定蝇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蝇蛆寄生的成活  相似文献   

10.
偃师市1998年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平 《昆虫知识》1999,36(4):221-221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gen)是农作物大害虫之一,1994年秋季,偃师市秋蝗曾大发生,秋粮欠收。以后的几年一直没有发生。1998年秋季,东亚飞蝗在偃师市南部丘岭地区的大口、庞村、李村等乡镇突然暴发,为害面积2000多hm2,其中有100多hm2玉米被吃成光杆,最大虫口密度每平方米有虫224头,单株玉米有虫20~30头。虫情发生后,经过迅速扑火,其本控制了为害。对于东亚飞蝗在非蝗区突然大发生的情况,比较少见,应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对植物群落的利用特征,采用自然生境中罩笼的方法,观察东亚飞蝗对栖息高度的选择行为,分析发生代数、种群密度、调查时间以及环境温湿度对东亚飞蝗栖息高度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夏蝗偏好栖息在0~20 cm,秋蝗偏好栖息在80 cm。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当蝗蝻密度d≤20头/m~2时,东亚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以8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种群密度d=100头/m~2,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较低位置,以0~2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东亚飞蝗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在12∶00和16∶00这两个时间段偏好选择栖息在植株中下部。选择栖息在0~20、40~60和80 cm这3个高度的东亚飞蝗数量百分比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但是与环境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这说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湿度的增加,飞蝗偏好栖息在这3个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以下简称飞蝗)在我国沿海诸省每年一般发生两代。根据在洪泽湖与微山湖蝗区观察的结果,夏蝗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产卵,至同年7月中、下旬孵化;秋蝗在9月上、中旬产卵,到次年6月上旬孵化。越冬蝗卵在土中停留8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使它们有充分的机会去领受当地环境因素如寒冷、干,湿、天敌等的作用,从而左右次年飞蝗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3.
蝗卵的研究Ⅳ.浸水对于蝗卵胚胎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东亚飞蝗常生长在湖滨、已干涸的河道、沿海边等长着禾本科杂草的低洼荒地;这些地方也就成为它们的产卵场所。蝗卵在产入土中之后须经一定时间方始孵化;夏蝗所产卵在自然情况下须经12天以上的孵育时间,秋蝗卵在越冬时在土中常长达7—8个月。蝗区每当雨季或湖、河的水位上涨时其有卵的地区常被淹没,使蝗卵在水中经过长短不一的  相似文献   

14.
1995年白洋淀东亚飞蝗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春光  陈福强 《昆虫知识》1997,34(3):133-134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是历史老蝗区,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重点蝗区之一。1995年夏蝗呈特大发生,形成大面积高密度群居型蝗蝻,是20年来极为罕见的。其发生特点为蝗蝻出土集中,非农田蝗区密度高于农田蝗区,高密度群居型蝗螨均发生在淀边苇田蝗区。发生面积1.2万hm2,防治1.l万hm2,其中发生10头/m2以上的有0.7万hm2,100头/m2以上的0.l万hm2。现将分析的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报道如下。1大发生原因1.1大发生的蝗虫基数:据调查,1994年秋残蝗面积为1.2万hm2,比中等发生年多0.3万hm2…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南大港农场2002年夏蝗发生特点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入 90年代以来 ,南大港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大发生 6次 ,2 0 0 1年夏秋蝗发生面积达 2 6万hm2 ,5龄蝗蝻最高密度为 1 0 0 0 0头 m2 。 2 0 0 2年形势更为严峻 ,仅夏蝗发生面积超过 2万hm2 ;分别造成 1 3 0 0hm2 和 2 70 0hm2 的芦苇被吃成光杆和被啃食的严重破叶。出土时间早、孵化时间长、龄期悬殊大是今年夏蝗发生的主要特点。主要原因是去年越冬卵块基数大 ,其次是受气候条件和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贺艳萍  刘新  马恩波 《生态学报》2005,25(2):203-209
黄骅和平山是中国河北省两个不同的蝗区,这两个蝗区的生态特征有很大的不同。黄骅位于河北平原,靠近渤海湾.属于滨海蝗区,蝗区植被以芦苇为主,是我国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地区;平山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仍属于山区,蝗区位于岗南水库库区,属于滨湖蝗区,植被以稗草为主,并兼有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为了保护岗南水库水质不受污染,该蝗区很少进行防治。对采自这两个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用对氧磷、马拉氧磷、西维因及毒扁豆碱等4种抑制剂对这两个种群飞蝗的酯酶进行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大部分酯酶属于B-型。在雌性飞蝗中、用α-NA,αNB和β-NA3种酯酶底物测定酯酶活性,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的酯酶活性分别高1.63、1.66和1.70倍.雄性中则分别高1.12、1.41和1.27倍。对两个种群酯酶活性频率分布进行比较,黄骅种群中酯酶活性高的个体数远大于平山种群。两个种群酶活性的差异与马拉硫磷半致死剂量(LD50)的差异很相近,这提示酯酶活性的提高在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中起一定的作用。酯酶活性频率分布显示出东亚飞蝗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具有较高的马拉硫磷抗性发展趋势.其抗性发展速度较平山种群快。然而,黄骅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略低于平山种群,因此推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这两个东亚飞蝗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关键因子是“水”!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永林 《昆虫知识》2005,42(5):506-509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关键因子是“水”。其主要原因为:(1)水灾是为东亚飞蝗创造发生地和转移到临近地区危害的关键因子;(2)东亚飞蝗产卵的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沙土为10%~12%,壤土为15%~18%,粘土为18%~20%);(3)先涝后旱,飞蝗成片;(4)黄(河)患是东亚飞蝗蝗害发生的源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滨湖(库)蝗区东亚飞蝗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东亚飞蝗灾害——以河北省南大港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东亚飞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本文选择国家一类蝗区河北省南大港农场水库为实验区,以2002年东亚飞蝗(夏蝗)大发生为背景,测定了不同受害程度芦苇的光谱曲线,并用MODIS遥感数据分析蝗灾危害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健康芦苇(未受害)呈现出典型植被光谱的“峰和谷”特征;而受害芦苇,其红光区处反射率增加,且受害程度越重,增加愈显著,近红外区的反射率则显著降低,且受害程度越重,反射率愈低。比较多时相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受灾前后的变化,NDVI值增加表明未受蝗虫危害,而其下降则表明是受灾区域,结合地面数据,找出了不同危害程度的NDVI临界值;其次根据像元累计法,确定了不同受灾程度的面积。结果显示,NDVI小于0.2156和0.2389分别为严重受灾区和中等受灾区,其发生面积依次为168.74 hm2和337.48 hm2,判对率分别为72.97%和68.35%。MODIS遥感监测蝗灾发生面积(中等受灾及严重受灾)占实际发生面积的82.76%。研究结果为实时、快速、大面积监测蝗虫种群动态奠定了基础,并为合理 、经济地防治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95,38(2):153-160
本文系统地对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生态地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本蝗区是 Uvarov(1936)提出的飞蝗两类蝗区理论中,由于森林破坏而形成的一类蝗区,作者将它定名为“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这类蝗区在我国过去尚缺乏研究。文中进而根据本蝗区的成因、生态特征以及对蝗区的生态控制对策,分别与我国大陆的东亚飞蝗大沙河类型蝗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县地处历史上著名的微山湖滨湖蝗区南端,解放后治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六十年代初期已基本控制蝗害。但近年来蝗情有回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现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对本县蝗区的发生与演变作一粗浅分析。 一、滨湖蝗区的演变情况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0—1965年中,夏蝗与秋蝗累计发生面积大于耕地面积之半的有6年(1952、1953、1958—1961),平均不到3年大发生一次。其中,1953年蝗区面积占耕地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