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期家庭氧疗配合呼吸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时由医务人员指导给予家庭氧疗和呼吸操训练,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年肺功能,应用StGeorge’S呼吸问卷(SGRQ)评价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1年内急性发作1次5人,2次2人,3次及以上1人,对照组1年内急性发作1次9人,2次7人,3次及以上4人(P〈0.05);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1年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和FEVl/FVC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年FVC、FEVI/FVC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1年SGRQ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年SGRQ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家庭氧疗配合呼吸操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延缓患者肺功能恶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儿采取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及心肌酶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及48 h,两组患儿PaO2和PaO2/FiO2显著上升,PaCO2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儿PaO2及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FEV1和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 h,患儿FEV1和FEV1/FVC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CK-MB和LDH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下降,且观察组CK-MB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且不良反应BPD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NRDS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减少心肌损伤,从而降低心肺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7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6,低分子肝素治疗)和研究组(n=36,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两组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0d后PaO2、SaO2较对照组高,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升高,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降低(P<0.05),治疗10d后研究组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Fib、APTT、TT、PT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采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但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者疗效更好,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应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12 h及24 h后的PaO2、血pH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胸部X线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胸部X线各项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患儿的用机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在左侧桡动脉穿刺,连接肝素化塑化管(3 mm×1 000 mm),注满血液并计数血液注满所需心跳次数。用止血钳将塑化管钳闭成与心跳次数相对应的分段后,迅速置于冰水中,立即进行血气分析。选取每位患者的2个典型波浪式周期,用于分析2对最高-最低和最低-最高共4个测定值,取平均值。对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作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 血液注满塑化管需要16±2次心跳,均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每个呼吸周期是5±0.6次心跳。PaO2、PaCO2、[H+]a和SaO2都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变化(相邻高点与低点比较,P<0.05),PaO2、PaCO2、[H+]a和SaO2的波浪幅度分别是(11.28±1.13)mmHg,(1.77±0.89)mmHg,(1.14±0.35)nmol/L和(0.52±0.44)%;波浪幅度分别是其平均值的(7.7±1.1)%,(5.1±2.5)%,(3.1±1.0)%和(0.5±0.4)%。结论: 动脉延长管连续取血,按心跳次数分隔血样,血气分析法简单易行,为验证动脉血气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信号提供了可靠证据。本方法为原创,技术操作层面仍需提高熟练程度,增加志愿者和试验样本的数量进一步探索此类信号的临床检测可靠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众说纷纭,特别是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直接的试验证据。本文依据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降低幅度,探讨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5名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桡动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PaCO2,pHa和S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动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是否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例外科手术和3例ICU住院监护患者,4男1女,年龄(69±7)岁,身高(169±10)cm,体质量(75±19)kg,左心射血分数(LVEF)=(38±3)%。动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7±2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7±2次心跳,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心力衰竭患者PaO2,PaCO2,[H+]a和S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分别是(7.94±2.02)mmHg,(1.18±0.56)mmHg,(0.54±0.17)nmol/L和(0.21±0.07)%,分别是各自均值的(6.1±1.5)%,(3.2±1.5)%,(1.5±0.5)%和(0.2±0.1)%。与心功能正常患者比较,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幅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但仅PaO2和[H+]a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心力衰竭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也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但其变化幅度较心功能正常患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完成吸入室内空气状态下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动脉血气指标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液酸碱度和CO2含量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 选正常志愿者5名,给予5%NaHCO3(总量0.3 g/kg)分次口服,每5 min口服75 ml(3.75g )。总量服完1 h后,重复CPET。于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变化,并与本人在非碱化血液条件下对照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碱化血液之后,CPET期间随着运动功率逐步递增,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反应模式与非碱化血液对照相似(P>0.05);即与静息状态比较,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VO2、VCO2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P<0.05~0.001)。与碱化血液前吸入室内空气的对照比较:在碱化血液条件下,所有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PaCO2与pH均显著提高(P<0.05);除无氧阈PaCO2减低外,只有热身状态呈增高态势,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而PaO2无差异(P>0.05),各状态均较对照状态减低,除恢复期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碱化血液对照比较,除静息每分通气量低于对照(P<0.05)外,所有通气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碱化血液条件下, 尽管有更高的CaCO2, PaCO2 和 pHa平均水平及更低的Hba和[H+]a平均水平,机体对CPET的呼吸反应模式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老年COPD患者81例,按照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干预)和观察组(41例,给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干预),均干预6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6个月后用力肺活量(FVC)、1 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FEV1/FVC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受限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人际关系、抑郁、偏执、敌对、焦虑、恐惧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老年COPD患者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干预后,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均得到显著改善,提示该康复训练方案可用于辅助中老年COPD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急性血液碱化前、后空气吸入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在血液碱化后吸入纯氧对呼吸调控的影响。方法: 正常志愿者5名在碱化血液后呼吸纯氧CPET,在静息、热身、运动及恢复期,连续测定肺通换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指标,对CPET期间的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数据比较。结果: 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呼吸反应与急性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基本一致。CPET期间,各运动状态下的每分通气量均与对照组相似(P>0.05);仅静息每分通气量较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高(P<0.05),而其它状态和恢复2min时均相近(P>0.05)。潮气量仅峰值运动时较对照和血液碱化空气CPET略低(P<0.05);而运动过程和恢复2min时的潮气量均相近(P>0.05)。呼吸频率在各个时间与血液碱化前后CPET均无差异(P>0.05)。在碱化血液后吸入纯氧运动各个时期的PaO2和Sa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明显提高(P<0.001,P<0.05)。血红蛋白浓度虽然较急性血液碱化前后均低,但仅较血液碱化前显著降低(P<0.05),比血液碱化后差异不显著(P>0.05) ; 开始时的PaCO2较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时降低(P<0.05),无氧阈时相近(P>0.05),但到峰值及恢复2 min时明显增高(P<0.05);pH仅较对照增高(P<0.05),但与碱化血液空气试验时无差异;乳酸水平较对照略高,但仅在热身和恢复期有差异(P<0.05)。纯氧提高了两人无氧阈和三人峰值运动的功率和时间。结论: 虽然血液碱化给予纯氧, CPET呼吸反应与碱化血液前、后空气CPET呼吸反应模式相似,表明运动中呼吸反应主要取决于代谢变化,而非动脉血气平均值高低。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联合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肺功能、腰椎功能及腰部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8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n=49)和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腹式呼吸训练,n=49)。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腰椎功能、肺功能和腰部姿势控制能力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左右侧多裂肌肌电信号图均方根值(RMS)、左右侧腹横肌RMS高于对照组;压力中心转移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用于LDH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肺功能及腰部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 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 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hift work on pulmonary function. 217 subjects from a local steel plant, volunteered for this study. Of these, 65 were day workers (DWs) and 152 were shift workers (SWs). Pulmonary function, such as vital capacity (VC),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 and percent deviation of PEFR from the expected PEFR in each subject was measured between 09:00 to 11:00. Both day workers (DWs) and shift workers (SW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age, i.e., ≤ 40 y and ≥ 41 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levels of VC, FVC, FEV1 and PEF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older age in both DWs and SWs when compared to their younger counterparts. Although elderly shift workers had higher levels of VC, FVC and FEV1 than day workers of comparable age,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FVC and FEV1. In contrast, average value of PEFR was lower in older shift workers. Further, mean percent deviation of observed PEFR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was conspicuously low in elderly shift workers. In summary, shift work appears to accelerate age-related decline in PEFR at least in elderly shift workers.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compliment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已广泛应用于缺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本研究分析了HFNC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观察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我院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诊断为AECOPD且合并有中度II型呼吸衰竭(血气分析PaO2/Fi O2<200 mm Hg,PaCO2>45 mm Hg,pH7.25~7.35)的患者4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参照组22例患者采纳无创正压通气(NIV)技术治疗,实验组22例患者予以HFNC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失败改为有创通气、28天死亡率)、血气分析对比血pH、PaCO2、PaO2。结果:HFNC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73岁,男性占63.6%)同NIV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77岁,男性占54.5%)相比,血pH、PaCO2、PaO2等血气分析指标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失败率分别为22.7%(5/22)和27.2%(6/22),P=0.857。28天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HFNC组为13.6%,NIV组为18.2%,P=0.845)。结论:在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中,HFNC在改善氧合缓解CO2潴留方面具有同NIV相似的效应,因其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和耐受性,可成为NIV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训练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通气状态、血气指标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07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辅助通气,n=50]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腹式呼吸训练法干预,n=50)。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肺通气状态、血气指标及运动耐力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喘憋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周后第1秒呼气的最大容积(FEV1)、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周后氧分压(PaO22)、血氧饱和度(SpO2)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周后6 min步行距离(6MWT)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法有助于改善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肺通气状态、血气指标,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对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F患者83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接受弹力带抗阻运动,观察组接受缩唇腹式呼吸训练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观察两组运动耐力、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及1年内再住院率和1年内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干预4周后躯体领域评分、情绪领域评分、其他领域评分和总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VV)、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峰值摄氧量(VO2peak )及无氧阈值(AT)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1年内再住院率、1年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力带抗阻运动联合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可促进CHF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提高运动耐力,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同时还可降低1年内再住院率、1年内死亡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控制感染、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利迭无创通气治疗。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及酸碱度(pH)等动脉血气指标。应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呼气高峰流量(PEFR)以及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CO_2,PaO_2,pH,FVC,PEFR及FE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O_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PaO_2与pH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CO_2低于对照组,而PaO_2与pH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PEFR及FEV1明显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