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真真  吴洁  王奎武  吴斌  钟嫄 《广西植物》2019,39(11):1568-1572
从罗汉松内生真菌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的发酵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0个代谢产物,应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jesterone(1),hydroxy-jesterone(2),ambuic acid(3),6β-羟基-豆甾-4-烯-3-酮(4),(24S)-麦角甾-5-烯-3β,7α-二醇(5),7,22-二烯-3β,5α,7β-三羟基-麦角甾醇(6),麦角甾-7,22-二烯-3-酮(7),(4E,8E,2S,3R,2'R)-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8),鲨肝醇(9),棕榈酸(1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内生真菌P. heterocornis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7为首次从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在从神农架地区特有植物内生真菌中寻找各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中,从濒危植物珙桐叶片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X1-2。经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薄板色谱(TLC)分析其固体发酵产物多样性,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重结晶、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手段纯化次级代谢产物,从该真菌中分离获得四个次级代谢产物。经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四个化合物分别为icosalide A1(1),militarinone A(2),(+)-N-deoxymilitarinone A(3),β-hydroxytetradecanoyl-β-hydroxyl tetraecanoyl-Rha-Rha-C_(14)-C_(14)(4),其中icosalide A1(1),militarinone A(2),(+)-N-deoxymilitarinone A(3)为三个复杂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而化合物4是首次从真菌中获得。  相似文献   

3.
研究特殊生境梵净山土壤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JS31-2次级代谢产物,为微生物药物开发提供结构复杂新颖物质来源,也为其衍生物的合成提供先导物。通过薄层层析、反复正(反)相硅胶柱层析等技术对Streptomyces sp.FJS31-2次级代谢产物纯化分离;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Streptomyces sp.FJS31-2发酵产物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结合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解析,鉴定为2-(2'S-羟基丙基)-7-羟基色原酮(1)、Aloesone(2)和3,4-dihydro-3-(2-oxo-propyl)-3,6,8-trihydroxy-1(2H)-naphthalenone(3),都为III型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3是首次从放线菌家族中分离鉴定得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利用固体大米培养基对一株碱蓬内生真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himonanthi)进行发酵培养,利用硅胶、凝胶柱层析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株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分离得到3个次生代谢产物,分别为:3S,22R,26-trihydroxy-8,24E-euphadien-11-one(1),3-hydroxy-3-phenylpropanoic acid(2)和3-hydroxy-3-(4-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3)。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株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首次对药用植物北桑寄生叶片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菌株,鉴定此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离。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对其进行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属;运用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次级代谢产物,波谱学鉴定其结构。从北桑寄生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29株内生真菌,检测得到一株具有较高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的菌株,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从该菌次级代谢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alternariol-5-O-methyl ether(1)、alternariol(2)、cis,cis-9,12-octadecadienoic acid(3)。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弱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和3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南海柳珊瑚共附生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菌和抗附着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应用化学与生物活性相结合的筛选方法,从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中筛选获得代谢产物丰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目标菌株并通过大发酵提取浸膏,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采自海南三亚的柳珊瑚(Muricella flexuosa)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SCSGAA0009,鉴定为链霉属Streptomycessp.,从其改良ISP2发酵液中分离到新化合物N-(2-(1H-indol-3-yl)ethyl)propionamide(1)和已知化合物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2),其中化合物2对大肠杆菌和海洋细菌假单胞菌(Pseudoaltermonas piscida)具有较好抗菌活性,且有强抗草苔虫(Bugulaneritina)幼虫附着活性。【结论】首次从柳珊瑚共附生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获得新的生物碱化合物1,首次报道化合物2的抗海洋细菌活性和抗附着活性;从南海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可以得到新化合物和活性化合物,这一来源的微生物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改良的GYM培养基对从赤水丹霞山土壤样品中分离的链霉菌分离菌株Streptomyces sp.CSDX 001进行固体发酵,发酵产物利用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富集获得其粗提取物。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对粗提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分离产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SDX 001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苯邻二甲酰亚胺4-羟基-N,7-二甲基苯邻酰亚胺(1)和2-甲基-2,5-莰二醇(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对南海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lusitanus SCSIOLR32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四个酰胺类化合物,经MS1、H和13 C NMR波谱分析鉴定为二甲基甲苯2,4-二氨基甲酸甲酯(1),甲苯2,4-二氨基甲酸乙酯(2),甲苯2,6-二氨基甲酸甲酯(3)和甲苯2,6-二氨基甲酸乙酯(4)。运用X-单晶衍射确定了1的结构式。其中化合物2和4是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采用16S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为链霉菌属放线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特征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保守功能基因探针,定向分离土壤中产生特征次级代谢产物的菌种资源,借助基因转录分析为导向的培养基优化方法,获得目标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首先,根据5种特征次级代谢产物保守的合成功能基因设计简并引物,定向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分离并纯化菌株。然后,以RT-qPCR为指导开展目标产物的发酵培养基优化;最后,对菌株进行发酵,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目标天然产物,并结合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所获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了一株AHBA合酶基因和环氧化酶基因均为阳性的链霉菌菌株(编号为CQ01819),根据转录分析优化发酵培养基,最终从该菌株分离纯化得到了含有AHBA结构单元的丝裂霉素C、聚醚类抗生素莫能霉素A和缬吲霉素。【结论】本研究通过菌株的定向分离纯化,筛选得到了产生预期抗生素的浅紫灰链霉菌菌株CQ01819;基于RT-qPCR指导的发酵培养基优化,确定了菌株的发酵条件;获得发酵粗提物后,采用多种色谱整合技术和光谱分析策略,快速分离并鉴定了目标产物。该研究为目标菌种资源的定向筛选、菌株的发酵条件的快速优化和化合物的定向分离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及HPLC等方法对链霉菌FIM-080014发酵液及菌丝体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得到7个核苷类化合物。通过NMR及MS等方法鉴定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尿嘧啶(1)、尿嘧啶核苷(2)、2'-脱氧尿嘧啶核苷(3)、5'-C-甲基尿嘧啶核苷(4)、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5)、2'-脱氧鸟嘌呤核苷(6)和次黄嘌呤(7),其中化合物4首次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活性分析表明化合物1~7对神经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7、2.1、4.4、1.4、3.6、2.5和2.4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