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为主,花粉育性和田间目测整株育性为辅的综合性状,判定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以及它与明恢63的杂种F_1、F_2和BF_1的植株育性,并以野败型珍汕97A作对照,比较研究了其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马协A与珍汕97A不育性的遗传均由两对基因控制,但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两对基因的作用方式与珍汕97A不同。前者F_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9:3:3:1的比例,BF_1符合1:2:1的比例;后者相应群体则符合12:3:1和2:1:1的比例,两对基因间表现为显性上位。斯米尔诺夫检验也表明马协A/明恢63和珍汕97A/明恢63的F_2群体的结实率频率分布差异显著(P<0.01)。并讨论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及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征  朱英力 《遗传学报》1999,26(5):518-523
对水稻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F1代泰优2号和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及另一种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保持系马协B,F1代马协63的黄化苗线粒体离体翻译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粤泰A的线粒体比粤泰B,泰优2号少合成2条多肽,B与F1的带型相近,A特异合成40.7kD多肽;  相似文献   

3.
水稻雄性不育与花药中类脂褐素的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和其保持系珍汕97B,处于不育期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W6154s和培矮64s的花药中类脂褐素(LFLP)含量随花粉发育或败育而增高.不育花药中LFLP的形成速率比可育花药快,三核期的珍汕97A和不育期W6154s的花药,其LFLP比相应具育性花药高24%.用抗氧化剂GSH、BHT和N2处理离体的单核期花药,发现GSH可降低珍汕97A和不育期的W6154s的LFLP含量.结果认为,水稻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荧光产物类脂褐素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个恢复力受单基因控制的水稻CMS育性回复突变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60)Co-γ射线对具有印尼水田谷细胞质的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干种子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了一育性回复突变体T24。育性基因未纯合的突变体分离出可育株和完全不育株,比例为3∶1;其与Ⅱ-32A和珍汕97A测交,F1代分离出1∶1的可育株和不育株。育性稳定株系与Ⅱ-32A和珍汕97A杂交,F2分离成3∶1的可育株和不育株。表明其育性回复是由一对基因显性突变所致。这一突变体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机制不同于明恢63、20964等恢复系,后者表现为两对显性恢复基因作用。未观察到T24与亲本Ⅱ-32A除育性以外的其他性状的差异,因而两者构成育性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本文还对不育系育性回复类型和T24的理论意义与育种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水稻线粒体DNA雄性不育有关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任意单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水稻WA 型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DNA 中得到一个特异的扩增片段R2-630 WA。以该片段为探针进行Southern 杂交分析检测到在雄性不育胞质与正常可育胞质间存在的线粒体DNA 多态性。不育系珍汕97A 和其F1 杂种的杂交图谱相同。而保持系珍汕97B和恢复系明恢63 的杂交图谱一样。序列测定该片段全长629 bp,其碱基组成A+ T= 54.1% ,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 该片段与1236 个已报道的植物基因(包括16 个水稻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小于50% 。序列内含有一个长度为10 bp 的反向重复序列5-ACCATATGGT-3,位于262—272 区段。另外,其379—439 区段可编码一个含20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上述结果表明,R2-630 WA 片段确与水稻野败型雄性不育密切相关。推测反向重复序列5-ACCATATGGT-3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状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60Co—γ射线NaN3复合处理对珍汕97A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珍汕97A为材料,通过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和NaN3药剂对珍汕97A进行复合处理,分析研究它们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群体中的育性恢复突变率有所下降,而分离出不育株的M2株系占育性恢复突变M1株系的比例逐渐增加;与珍汕97A相比,M2分离出的不育株有的仅发生农艺性状的变异,有的则在不育性的表达和农艺性状上均发生变异;与珍汕97B相比,育性恢复的M2群体部分农艺性状发  相似文献   

7.
水稻离体育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因素。因素表明:在5个材料(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  相似文献   

8.
王学德  潘家驹 《遗传学报》1997,24(3):271-277
以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及其恢复系DES-HAMF277为对照,对我国5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育性恢复的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5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两个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Rf1和Rf2称为恢复基因,其中Rf1为完全显性,Rf2为部分显性,Rf1对育性恢复的遗传效应大于Rf2。育性恢复还可被一个称为育性增强基因(E)的基因所促进,E基因与Rf1和Rf2基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水稻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F_1代泰优2号、恢复系胜优2号和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保持系马协B、F_1代马协63、恢复系明恢63及另一种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_1代汕优63、恢复系明恢63黄化苗的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粤泰A、B、F_1、恢复系之间出现6条多肽带的差异,马协A、B、F_1、恢复系之间出现4条多肽带的差异,珍汕97A、B、F_1、恢复系之间出现2条多肽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水稻野败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李平  周开达 《遗传学报》1996,23(5):357-362
以籼稻恢复系圭630与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1代花药培养,获得81个双单倍体(DH),构建了有233个RFLP标记的分子图谱。用籼稻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测定各DH系的恢复性,并将恢复性作为数量性状进行QTL的区间作图分析,鉴别出8个基因座位,其中有2个基因座位,Rfi-3和尾Rfi-4,单个QTL的基因贡献值分别是49.6%和35.4%,对育性恢复起主要作用,定为主效基因座位,位于第三和四染色体上,其它6个基因座位对育性恢复亦有一定的影响。表明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性是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性状。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研究了水稻细胞质生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在幼穗发育过程中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内源IAA,GA1+4,ABA和iPAs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从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到三核花粉期,保持系叶片中IAA水平高于不育系,并在二核花粉最高;在幼穗和花药中也可保持系为高。2)保持系与不育系叶片中GA1+4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先升后降,但从单核到三核花粉期以保持系为高;在粉  相似文献   

12.
以三系杂交水稻的不育系(珍汕97A,丛广41A和马协A)为实验材料,以其相应的保持系(珍汕97B,丛广41B和马协B)为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和幼穗睾酮和雌二醇含量,结果表明,在供试水稻各时期叶片中睾酮和雌二醇含量均比穗中高,同时不论是叶片不是穗中,睾酮含量均高于雌二醇,但是睾酮和雌二醇在供试的3个组合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内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呼吸途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之幼德、叶片和花药的呼吸代谢。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的总呼吸速率、抗氰呼吸所占总呼吸比较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活性低于保持系;幼穗中则仅6-PGDH低于保持系;叶片间各指标均无差异。Na3PO4可抑制保持系的叶片和幼穗及不育系叶片总呼吸的30%,而仅能抑制不育系幼穗总呼吸的24%;  相似文献   

14.
用呼吸电子传递细胞色素途径的抑制剂氰化钾(KCN)与抗氰呼吸途径的抑制剂水杨基氧肟酸(SHAM)处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的幼穗和花药后,KCN使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受到抑制,不育系的O2■的形成受抑制较多。SHAM处理则增高O2■形成,以不育系的增加较多.KCN与SHAM处理后都使不育系与保持系的丙二醛(MDA)含量升高,KCN使保持系的MDA含量升高较多,SHAM则使不育系的MDA含量升高较多.KCN处理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SHAM处理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SOD活性变化不明显。H2O2处理对不育系与保持系幼穗的呼吸速率影响不大.H2O2+FeSO4处理后,使呼吸速率大幅度下降,表明H2O2+FeSO4所形成的羟自由基(OH)比H2O2对呼吸代谢的破坏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
将T4RNA连接酶和AFLP技术特点相结合构建于适于mtRNA的差异显示方法,并比较水稻(Oryza sativa L.)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一代mtRNA差异。在4组引物对的选择扩增产物中共找到6个差异片段,其中差异条带DTA为不育系仅有,条带DAB为不育系和保持系特有,而条带DBF1、DBF2、DBF3、DBF4为保持系和F1杂种共有。这表明水稻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与杂种一代泰优  相似文献   

16.
水稻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征 《遗传学报》1998,25(6):525-530
利用200个10nt随机引物对水稻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恢复系明恢63和另一种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保持系马协B、F1代马协63的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在36℃的退火温度下,有132个引物扩增出了清晰的、重复性较好的条带。同一组合内的不育系同保持系、恢复系之间线粒体DNA随机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明显高于不育系与F1代。不育系与F1代线粒体DNA的扩增产物也存在多态性。一些特异性的差异片段可能与水稻CMS相关。  相似文献   

17.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若干常规品种与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IS配组,考察双亲及F1在自然低温影响前后的花粉育性,并于不育系稳定不育期间调查F2及F3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1)低温是影响双亲及F1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因子;(2)F1的育性稳定性除与父本的育性稳定性有关外,可能尚与其他因素有关,这种育性稳定性表现是由可遗传因子决定的;(3)短光低温不育特性基本上符合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但可能尚受到众多微效基因的  相似文献   

18.
赵世民  詹庆才 《遗传学报》1994,21(5):393-397
通过对WA型、BT型和D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细胞质基因即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翻译产物的分析,初步寻找出与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有关的调控基因产物。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制,并提出了两种育性恢复假说。  相似文献   

19.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R_1、R_2代中的雄性育性变异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水稻幼穗培养,1991-1992两年间,在5个品种(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南广占)中共获得了50株雄性不育变异株,其中R_1代有48株,R_2代有2株。在R1代,共获得5268株再生植株,雄性不育变异的平均频率为0.91%(0.83-1.08%);在R_2代(珍汕97B)发生雄性不育变异的频率为2%。本文报道了多种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变现象,此外不育和可育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变。对离体培养产生的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有CMS(Cytoplasmicmalesterile)不育系的典型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W6154s产生的雄性育性变异株仍保持核不育的特性;红源A产生的雄性育性变异株有的可能是嵌合体,有的其败育花粉类型虽发生了变化,但其恢保关系并没有改变,有的则可能已转成类似WA型的不育材料;南广占产生的典败变异株,其恢保关系类似WA型,可能属核不育转成CMS的首例发现。  相似文献   

20.
水稻雄性不育系花药微量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LKB2277生物活性检测器,对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水稻不育系紫稻A、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红莲型不育系红莲粤泰A和马协型不育系马协A等4个不育系以及1个保持系紫稻B的花药进行了37℃条件下等温呼吸曲线的测定,微量热分析结果表明,每一不育系都具有一特征曲线,等温曲线的幅度高低和走势与花药中花粉粒的败育程度呈睚相关,这与我们的细胞学观察结果相一致。以紫稻A败育最彻底,其呼吸曲线幅度最低,能量代谢最不活跃;余者呼吸曲线幅度递增,依次为珍汕97A,马协A,和红莲粤泰A,最后为紫稻保持系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