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一个CMS水稻育性回复突变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保持系Ⅱ-32B、恢复力由单基因控制的育性回复突变体(G3和E15),以及两个恢复系(明恢63和IR24)的基因组DNA为材料,用RAPD方法比较分析了各材料间的差别和亲缘关系。发现可育回复突变体和不育系间有一定的差异,但远远小于两个恢复系和不育系间的差异,甚至小于保持系和不育系间的差异,从而在DNA水平上为育性回复突变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排除了机械混杂或惭复系串粉的可能性。实验也说明辐射可引起基因组内广泛的变异,但大部分遗传的变异并不影响生物的性状和生活力。另外发现突变体中出现的多态片段有二部分也存在于其他品种中,说明辐射引起的突变在整个水稻种群中并不一定是全新的,有的可能属于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4.
5.
水稻红莲型CMS育性恢复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莲型CMS是在我国杂交水稻生产中被广泛利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之一。为了同时定位红莲型CMS育性恢复主效和微效QTL,利用红莲型CMS不育系粤泰A(YTA)与“Lemont/特青”RIL群体测交,结合1张含有198个DNA分子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测交F1群体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在对YTA的育性恢复性方面,该。RIL群体的2个亲本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特青的恢复性较强,其测交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分别为72%和51%;而Lemont测交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分别为32%和9%。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到4个育性恢复QTL,分别位于水稻第1、2和10号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在5%~24%之间。其中,除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源于Lemont外,其余3个QTL的增效基因均来源于特青。效应最大的QTL为qRF-10-1,该QTL位于10号染色体RM258-C16标记区间,对小穗育性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24%,对花粉育性的贡献率为17%,且该QTL被检测到的LOD值显著较高,因此是1个主效QTL,其增效基因来源于特青。除了主效QTLqRF-10-1外,其它3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均在10%以下(5%~8%)。由此表明,该RIL群体对红莲型CMS的育性恢复由1个主效QTL控制,并受其它几个微效QTL的影响。该QTL定位结果与小穗育性在测交F1群体中呈连续的双峰分布的结果相一致。与主效QTL qRF-10-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为RM258,该主效QTL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操作目标之一,用于杂交稻分子育种中培育红莲型CMS的强恢复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Ⅱ.恢复基因与育性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及其恢复系DES-HAMF277为对照,对我国5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育性恢复的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5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两个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Rf1和Rf2称为恢复基因,其中Rf1为完全显性,Rf2为部分显性,Rf1对育性恢复的遗传效应大于Rf2。育性恢复还可被一个称为育性增强基因(E)的基因所促进,E基因与Rf1和Rf2基因 相似文献
7.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Rf3)的近等基因系1031-1、S-165和1031-1与S-1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1031-1、S-1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从发育遗传学的角度,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可育株旗叶表达的相关蛋白产物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对旗叶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发现4个品系有相近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没有相应穗中差异蛋白质的出现。从蛋白质水平上证实了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表达具有器官特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及其恢复系DES-HAMF277为对照,对我国5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育性恢复的遗传学研究。嵮芯拷峁砻鳎海蹈霾挥档挠曰指词芰礁龆懒⒌南孕曰颍ǎ遥妫焙停遥妫玻┛刂疲遥妫焙停遥妫渤莆指椿颍渲卸游耆孕裕遥妫参糠窒孕浴#遥妫倍杂曰指吹囊糯вΥ笥冢遥妫病S曰指椿箍杀灰桓龀莆栽銮炕颍ǎ牛┑幕蛩俳呕蛴耄遥妫焙停遥妫不蛭蘖嬖诨プ鳌N只指椿蚝陀栽銮炕虻牟煌饔茫疚奶岢鱿赴市坌圆挥龒棉花在育性恢复中应有两个不同概念,即恢复性和恢复度。恢复性是指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嵒指椿蛞种菩坌圆挥谋泶锸梗疲北硇统士捎奶匦裕欢指炊仁侵赣栽銮炕虼俳指椿虻谋泶锸梗疲庇韵灾岣叩牧 相似文献
9.
核编码的育性恢复基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胞质雄怀不育现象涉及线粒体基因组中的不良基因与核编码的育性恢复基因的相互作用。文章介绍了有关恢复基因对线粒体CM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式、恢复基因定位和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共选用了4个提型不育系(A系)及其保持系(B系)、4个恢复系(R系)及其川7B/R4份F~1|代材料,用不同遗传背景的B、R系及川7B/R材料与A系杂交,种子成熟时收获干燥考种,度过休眠期后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父本对F~0|种子千粒重存在胚乳直感现象;川3A、川4A与其它B系杂交,其F~0|种子的千粒重、饱满度、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川4A×R和川6A×R的杂种种子千粒重多分别比川4A×川7B/R和川6A×川7B/R的高,但前种组合(A×R)的种子发芽和发芽率远不如后一种组合(A×川7B /R)的种子,且前种组合的穗发芽率也较高。作者认为,利用A系与农艺性状相近、但遗传背景各异的B系杂交,或在R系中输入抗提型细胞质负影响的高种子生活力基因, 是提高A系和杂交种种子生活力的值得注意的途径。Abstract: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grope for ways of improving sced viability of A-line and hybrid in wheat with T.timopheevi cytoplasm.Four A lines and their B lines,4 restorers (R line) and 4 crosses of Chuan 7B/R were used.The combinations of A×B,A×R and A×Chuan 7B/R were madc,and 1 000-grain weight (GW),rate of pre-harvest sprouting(RPHS),germinating energy(GE) an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GP) of their F0 seed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W,full weight,GE and GP of the seeds of Chuan 3A and 4A×other B lin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huan 3A×3B and chuan 4A×4B;although the GW of Chuan 4A and 6A×R were heavier than those of Chuan 4A and 6A×Chuan 7B/R,the GE and GP of the latter crosses increased largely and their RPHScs were less.Therefore,it was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ways for improvement on seed viability,that A lines cross with other B lines having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 but simila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at the gene(s) concerning high seed viability were transferred into restorers. 相似文献
11.
小麦胞质突变型雄性不育系85EA与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85EA是通过电子束辐照获得的胞质突变型小麦不育要用RFLP和RAPD技术对85EA及春保持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研究。RFLP分析表明85EA线粒体基因组中coxⅡ基因的位置结构与保持系发生了变化;RAPD分析中引物OPD-15扩增产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有明显差异,不育系的扩增产物比保持系多1条分子量为0.6kb的特展览 要带,用T-easy vector克隆该不育系特异条带并命名为OPD- 相似文献
12.
D^2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sD2-CA8057是新育成的具有粗厚山羊草(Ae.crasa,6x)胞质的D2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RFLP和RAPD方法对该不育系及其具有普通小麦(T.aestivum)胞质的保持系CA8057和恢复系保-769-22-6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该不育系的线粒体DNA组织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保持系,也不同于其恢复系。Southern结果表明,该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在atpA、atp9、cob和coxⅡ基因上或附近具有显著的组织结构差异。RAPD分析证实了这一点。相反,RFLP和RAPD结果都表明保持系与恢复系之间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非常相似。这支持了该不育系的胞质遗传特点来源于与普通小麦胞质差异较大的野生型胞质的事实。推测这种胞质差异与育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状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核基因组的重组,而且可以实现胞质基因组的重组,为转移由线粒体DNA或叶绿体DNA控制的性状提供了一条捷径。本文综述了获得胞质杂种的方法及其原理,细胞融合在胞质转移及创造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资源上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以及CMS在有性后代中的遗传规律,探讨了此育种途径的优势及其在木本果树无籽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普通小麦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提莫菲维(T.timopheevi)的3种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其相应保持系和共有的一种恢复系的mtDNA进行了RFLP比较分析。发现K型和V型不育系的mtDNA在组织结构上不同于T型,说明K、V型不育系是有别于T型的两种新不育类型。K型、V型不育系的mtDNA与保持系和恢复系显著不同,推测mtDNA与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有关。实验同时发现T型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的mtDNA非常相似,对这种相似性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水稻无花粉型核不育系南广占的体细胞无性系典败变异株NT1和NT2经过多代回交已经转成类似野败型的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NT1和NT2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的一致,即野败型的恢复系和保持系同样可作NT1和NT2的恢复系和保持系,NT1现已回交10代,不育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来自Polima胞质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源转育获得的不育白菜'Bpol97-05A'和其回交亲本即保持系'Bajh97-01B'为材料,利用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FLP)技术获得一条长约330bp的特异片段P1708,RT-PCR验证确认该序列为不育白菜材料所特有,经测序和BLAST比对,发现该片段除54bp的插入序列外,其余部分与大白菜和甘蓝叶绿体ndhJ-trnF基因之间的一段序列完全一致.根据基因区域两端的保守部位设计引物,以Polima不育白菜DNA和可育甘蓝型油菜的DNA为模板,分别获得了长约1900bp的序列,比较序列发现:不育白菜与可育白菜、甘蓝型油菜的DNA序列存在一定差异,'Bpol97-05A'中除多个位点发生变异外,另有108bp的插入序列,该插入由2个长度为54bp的重复序列组成,重复序列中除5′端3个碱基CTT外,其余部分均与trnF基因3′端51bp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对orf224/atp6的转录调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 10个线粒体基因探针对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 (polimaCMS)三系 1141A(pol) ,1141B(nap)和 1141R(pol)的花蕾线粒体RNA进行了Northern检测。结果表明 ,只有 3个探针atp6、orf2 2 4和orf2 2 2检测到转录本的差异。atp6在可育的 1141B中只转录产生一个丰度很高的 1 1kb转录本 ,在雄性不育的 1141A和pol胞质恢复系 1141R中 ,这个转录本的丰度明显减少并出现了分子量较大的 2个转录本 2 2kb、1 9kb转录本。与 1141A相比 ,恢复系1141R的 2 2kb和 1 9kb转录本丰度明显减少 ,并伴随着两个新的转录本 1 4kb和 1 3kb。表明orf2 2 4 atp6的表达与polCMS有关 ,并且其转录受到恢复基因Rfp的调控。同时通过对杂种F1 ( 1141A× 1141R)与另一个恢复系RS35 (pol)的比较证实 ,Rfp对orf2 2 4 atp6的调控与Rfp纯合与否无关。orf2 2 4 atp6在 1141A的苗期叶片中还转录产生育性恢复特异的 1 4kb转录本 ,这可能与细胞核基因型和相对低温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