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江苏高淳、溧阳、镇江和苏州4个产地‘白玉’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Baiyu’)果实的品质指标和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据此分析果实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白玉’枇杷果实的品质指标及果实和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差异。溧阳和苏州产果实的单果质量、横径、纵径、可滴定酸含量、含水量和果肉厚度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高淳和镇江产果实,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极显著低于后二者。果实中N、P、K、Mg、Mn和Zn含量均以苏州产果实最高,Ca含量以镇江产果实最高,Na含量以溧阳产果实最高,Fe和Cu含量均以高淳产果实最高;土壤中N、P、K、Ca、Cu和Zn含量均以苏州产地最高,Mg含量以镇江产地最高,Na和Fe含量均以高淳产地最高,Mn含量以镇江和苏州产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中,除Ca和Fe含量外,其他矿质元素含量与多数果实品质指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其中,N、P、K和Mn含量与单果质量、横径、种子质量和果肉厚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N、P、K、Mg和Na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Cu含量却与单果质量、横径、果肉厚度、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土壤中,Ca和Cu含量与果实品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K和Zn含量与固酸比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Mg和Fe含量与多数果实品质指标均呈负相关,且与其中部分果实品质指标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此外,N含量与单果质量、果肉厚度、可滴定酸含量和含水量,P含量与横径、种子质量、果肉厚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溧阳和苏州产‘白玉’枇杷果实较大,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果实中N、P、K、Mg和Cu含量以及土壤中N、Mg、Fe、P和Na含量对果实品质均有较大影响。此外,依据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中各元素的施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大兴安岭地区3种主要立地类型的笃斯越橘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由灌丛基部萌生的1~2年生(S1)、3年生(S2)、4年生(S3)、5年生(S4)、趋于衰老的多年生(S5)枝条叶片和茎部,以及衰老枝条(S6)的N、P、K、Ca、Mg、Mn含量分布规律及其与新梢生长的关系,明确矿质元素在笃斯越橘不同年龄基生枝上叶片及茎部的分布特性,探索矿质营养与笃斯越橘树体生长发育及衰老更新的关系。结果表明:(1)6种元素在不同年龄枝条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其中,N、P、K随基生枝条年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叶片和茎部分别在S5、S6时期降到最小值;Ca在衰老枝条上含量最高,Mg元素在S1时期叶片上分布较高;Mn在不同年龄基生枝中波动较小,水湿地、山地类型叶片Mn元素随枝龄增加而提高,茎部则先增后减,在S5时期分布最高;N、P、K、Ca、Mg含量表现为叶片明显高于茎部,而塔头草甸类型茎部Mn略高于叶片,且茎部Mn含量高达2 000mg·kg~(-1)。(2)笃斯越橘的新梢生长量与叶片K、Mg以及茎部N、K、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Ca、Mn以及茎部C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笃斯越橘新梢生长量的矿质元素因子因基生枝条年龄而异;S1时期主要与叶片Mg含量有关,S2~S4阶段受茎部K、Ca、Mg影响最大,S5时期主要受叶片Ca含量影响。(4)笃斯越橘的衰老可能与Ca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生长的植物叶片以及凋落叶营养元素含量,并分析养分重吸收效率对土壤类型与物种互作的响应.结果表明: 土壤类型对叶片N、P、Ca、Mg、Cu、Zn、Fe、N∶P以及凋落叶N、P、Mn、N∶P均有显著影响;燥红土植物叶片与凋落叶N、Mn含量和N∶P显著高于变性土,而燥红土植物叶片P、Ca、Mg、Fe、Cu、Zn和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变性土.燥红土植物叶片N含量较变性土高34.8%,而P含量低40.0%;在叶片凋落时,N、P、K表现为重吸收,而其他元素呈富集状态.燥红土凋落叶Ca、Mg、Mn富集系数显著高于变性土.物种仅对叶片N含量有显著影响,物种与土壤交互作用对植物叶片和凋落叶元素含量影响不显著,表明各土壤类型对不同物种元素含量的影响方式较为一致.土壤类型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可进一步作用于干热河谷植物凋落物分解、植物-土壤的养分反馈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特征,促进火龙果生长发育和品质改良,该研究采用套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与农药、地膜覆盖和无措施五种耕作方式,以每种方式土壤的22种矿质元素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耕作方式的矿质元素含量差异,阐明土壤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无措施相比,其他耕作方式的Ca、Si、Mn等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Fe、Mg、Al等元素含量则降低,Na含量无显著差异。(2)施用有机肥的矿质元素含量最丰富,地膜覆盖次之,套种紫花苜蓿最低。(3)相关性分析表明,火龙果地土壤矿质元素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Al、Si、S、Ni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较密切,其次为Fe、Mg、Na、Mn、Cu和Co,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 Ca、Fe、Mg、Mn、Cu、Zn和B之间多呈负相关,存在拮抗效应。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火龙果栽培时,应首选有机肥作为养分添加方式,并及时补充不同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矿质养分亏缺,尤其是Fe、Mg、Al、Na、Cu、Zn等元素。  相似文献   

5.
比较桃品种‘川中岛白桃’和‘双久红’成熟前后20d内果肉硬度与几种矿质元素之间关系的结果表明:两品种桃在成熟前后20d内,P、Mg、Zn、Cu的含量均持续下降,N、Fe、Mn的含量则均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硬度与P、Mg、Zn、Cu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和Fe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Mn含量与‘川中岛白桃’果实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双久红’果实硬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雪胆各器官主要金属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雪胆原生土壤中Fe元素的含量最高,其次是K元素,Mn和Zn含量较低;2)植物的各器官中,均以K元素含量最高,其次是Ca和Mg,微量元素Fe、Mn和Zn含量均相对较低;3)Fe、Mn和Zn 3种微量元素均以根中含量为最高,Mg和Ca元素均以块茎中较高,K则以叶中最高;4)同一器官元素分布均呈正相关,而不同器官之间的元素分布整体上呈负相关;5)根中Mg、K和Ca均与土壤元素含量整体上呈负相关,块茎中元素均与土壤元素含量均呈正相关,叶中除Fe元素外,其他元素均与土壤元素含量均呈负相关;6)各器官大量元素的富集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7.
叶片生物量和元素含量是显著影响叶片生理功能的两类重要的叶片经济性状, 且二者紧密相关。然而过去的研究多数关注C、N和P三种元素含量, 而对其他元素含量关注较少。维管附生植物不能直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经常遭受养分胁迫, 养分含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协同关系在这类植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选择维管附生石斛属植物为研究对象, 应用系统发育独立对比分析, 检测了叶片生物量和元素含量的系统发育保守性以及这些性状间的关联进化。结果表明, 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重、C含量、N含量、P含量以及C/N具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 并且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重与这四个元素含量性状间存在较强的关联进化。另外, 经系统发育校准后, Ca含量和Mg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P含量与Si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Zn含量与N含量、N/P以及Mn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而与C/N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果为探讨维管附生植物叶片生物量和元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及从进化角度探讨二者在植物进化适应过程中的生态协同功能提供案例, 对进一步了解维管附生植物的功能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福建省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养分需求特征,选取25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31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测定了针叶中7种主要营养元素(C、N、P、S、K、Ca、Mg)含量。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K、Ca、Mg含量显著低于杉木,分别是杉木的68%、14%、50%,表明杉木对矿质养分尤其Ca的需求远高于马尾松,提示马尾松比杉木更能适应矿质养分尤其Ca较贫瘠的立地。两树种针叶C、N、P、S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表现出相似的内稳态特征,而Ca、Mg、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异大,表明这3种矿质元素受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大。两树种对N、P、K需求表现为协同正相关关系,N与Ca含量则为负相关关系,暗示持续N沉降或营林实践中长期施N肥可能抑制Ca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刘合霞  李博  胡兴华  邓涛  黄仕训  邹玲俐 《广西植物》2017,37(10):1261-1269
为探讨苦苣苔科植物对其岩溶生境的适应性,该研究选取黄花牛耳朵(Primulina lutea)、紫花报春苣苔(Pri.purpurea)和桂林蛛毛苣苔(Paraboea guilinensis)三种苦苣苔科植物,将其栽种在石灰土及红壤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观测记录其生长性状并对其叶片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植株采集过程中,同时采集自然生境中三种苦苣苔科植物叶片及取样植物基部土壤,并对叶片及土壤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作为今后苗圃试验的参照。结果表明:三种苦苣苔科植物在两种土壤上的生长状况及适应性具有差异,其在石灰土上生长良好,在红壤上生长较差;在两种不同土壤中,除N外,桂林蛛毛苣苔的叶片其他元素(P、K、Mn、Mg、Ca、Zn、Cu)差异极显著(P0.01);除P外,紫花报春苣苔的叶片其他元素(N、K、Mn、Mg、Ca、Zn、Cu)差异极显著(P0.01);除N、Cu、Ca外,黄花牛耳朵的叶片元素(P、K、Mn、Mg、Zn)差异极显著(P0.01);三种植物的叶片元素比值,除少数值没有差异外,大部分指标差异都极显著;对叶片元素与栽培土壤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物叶片Mn元素与土壤中N、Ca、Mg、Zn、Mn、有机质含量等呈正相关,土壤P元素与叶片中N、P元素呈正相关,而与叶片中Zn元素呈负相关关系。在其他栽培条件一致的条件下,土壤因素及物种差别是造成黄花牛耳朵、紫花报春苣苔和桂林蛛毛苣苔适应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高山森林林窗对苔藓及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藓植物和土壤在森林元素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元素含量特征可能受林窗和生长基质的影响,但有关不同林窗位置对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理解林窗更新对森林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6年10月,调查研究了在川西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林下、林缘、林窗和旷地中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Mg、Mn、Ca、Fe元素含量以及对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地表苔藓与石生苔藓的Na、Zn、Mg、Fe、Ca含量差异不显著,地表苔藓的M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石生苔藓;土壤有机层的Zn、Mg、Mn和Ca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矿质土壤层,但Fe元素含量则相反,Na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林窗位置对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Ca和Fe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均以林窗和旷地相对较高;石生苔藓与地表苔藓的Mn含量对林窗的响应存在差异,石生苔藓的Mn含量以林下最高,而地表苔藓则以林窗中心最高。但是,林窗对苔藓植物Mg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森林林窗位置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微量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Na元素含量以旷地土壤最高,而Zn、Mn、Ca和Fe含量以林窗中心的土壤最高;除元素Na,所有微量元素均以林缘的土壤最低。此外,地表苔藓的Na、Zn、Mn和Ca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而土壤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苔藓植物;苔藓中Ca和Mn元素含量与土壤的Ca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高山森林林窗更新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地表苔藓和土壤对微量元素的吸存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林窗和苔藓植物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紫草对房颤模型大鼠的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发展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大鼠通过尾静脉连续给乙酰胆碱-氯化钙(Ach-CaCl_2)造模。第6天开始,紫草组予紫草汤药灌胃,胺碘酮组予胺碘酮溶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于第14天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记录房颤的诱发时间及持续时间,之后,超声心电图检查以记录左房面积(LA area)、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收缩末径(LVDS),以评估紫草对模型大鼠的心脏重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1.紫草降低心房颤动大鼠的心房颤动诱发率并缩短了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2.紫草使心房颤动大鼠的心房重构改善,表现为左房面积和左室内径的减小,但对EF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温高湿胁迫及恢复对番茄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温高湿复合胁迫对番茄的影响,以番茄品种“金冠五号”(Jinguan 5)为试材,于2018年6-9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室进行温度、相对湿度与处理天数三因素正交试验,温度设置4个水平(昼温/夜温),即32℃/22 ℃、35℃/25℃、38℃/28 ℃、41℃/31℃,空气相对湿度设置3个水平为50%±5%、70%±5%、90%±5%,4个持续时间(3、6、9、12 d),以28℃/18℃、50%~55%环境下处理的番茄幼苗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番茄叶片光合参数和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日最高32~41℃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番茄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abs)、综合性能指数(PItotal)、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用于还原PSI受体侧末端电子受体的量子产额(φRo)、用于电子传递的光能(ET0/CSm)和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数量(RC/CSm)均有所降低,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发生变化,J、I、P相降低,且AK小于0.在高温环境下,70%湿度处理的LSP、AQE、Pmax、Fv/Fm、PIabs PItotal、φEo、φRo、ETo/CSm、RC/CSm等指标显著高于50%和90%湿度处理.不同天数处理和恢复期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高温胁迫破坏了番茄幼苗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超过日最高35℃的环境中,适当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至70%,可稳定光合反应中心,缓解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硝化抑制剂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的方法对相同生境下南方红豆杉野生种(Taxuswallichiana var.mairei)及栽培品种‘金锡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cv.‘Jinxishan’)针叶中代谢物含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针叶提取物中,共鉴定出689种代谢物并获得其相应的积分定量值,包括初生代谢物326种、次生代谢物334种和其他类成分29种。(2)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有71种代谢物在两种红豆杉中的表达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糖代谢、脂质合成等初生代谢途径,以及黄酮类合成等次生代谢途径中。(3)在‘金锡杉’针叶中,大多数氨基酸(5种)和黄酮类代谢物(10种)含量远高于野生种,而糖代谢(3种)、脂类合成(4种)及TCA循环(3种)途径中的差异代谢物含量均远低于野生种。研究认为‘金锡杉’针叶中黄酮类次生代谢物含量升高归因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的协同调控,从而增强‘金锡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而‘金锡杉’中低含量的,涉及糖代谢、脂类生物合成以及TCA循环等途径的代谢物造成的能量供应不足,则通过合成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来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a new species Habrophlebiodes zijinensis sp. nov. collected in Nanjing, Jiangsu Povince, China.  相似文献   

16.
南京中山植物园春夏季节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华  尹晓明 《生态学报》2004,24(7):1452-1458
2002年4月至8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收集了198份鸟粪样品,从中分离、鉴定出9 573粒结构完整的种子及果核,分别隶属于12科15属20种植物,另有1 6粒种子属于1未知种类.单份鸟粪样品中可含有1~4种种子,平均1.5±0.7种;但单份鸟粪样品中种子数量变化很大,约为1~583粒,平均48.4±70.7粒.鸟粪样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种类主要有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蛇莓(Duchesnea indica)、桑树 (Morus alba)、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日本珊瑚树(Viburnum awabuki)、蓬FDA1(Rubus hirsutus)和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等7种,并且它们的种子数量也多达9 213粒,占种子总数的96.1%.鸟粪样品中种子出现频次的月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出植物果实的成熟期和鸟类对果实的取食频率.白头鹎(Pycn 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erula)等鸟类则主要以呕出种子的方式传播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等体积较大的种子.此外,鸟类还以衔取果实的形式传播种子.2000~2002年,已经观察到8种鸟类取食18种植物的肉质果实,其中灰喜鹊(Cyanopica cyana)、乌鸫、白头鹎和山斑鸠(Streptope lia orientalis)等4种留鸟分别取食8~16种植物果实,是春夏季节植物园内取食果实种类数目较多的鸟类,并且也可能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传播种子已经导致了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掌叶复盆子(Rubus chingi i)和桂花等栽培树种逸出植物园,使它们的实生苗及小树成功地侵入到植物园周围的自然生境中,促进了植物园内一些具肉质果实的栽培植物的自然更新.同时,鸟类传播种子也是导致美洲商陆等引种栽培植物逸生为外来杂草并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柔裳蜉属在我国仅记载有吉氏柔裳蜉(Habrophlebiodes gillies Peters 1963)一种。本文根据采自南京的柔裳蜉属中鉴定一新种:紫金柔裳蜉(Habrophlebiodes zijinensis sp. nov. ),并对其成虫、稚虫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与吉氏柔裳蜉相似。但紫金柔裳蜉身体较宽;体色较淡,头、胸部呈灰棕色,腹部淡灰棕色;外生殖器阳茎叶基部愈合,仅近端部1/3处凹陷,顶端腹侧有一钩状弯曲。两者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8.
绿豆是一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本研究选取19个多态性丰富、条带稳定的InDel标记用于42个绿豆参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19个InDel标记有效等位变异数介于1.0998~1.9955之间,平均为1.750;期望杂合度变幅0.0918~0.5049,平均值是0.42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0.0907~0.4989,平均值为0.416。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0.0866~0.3744,0.25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近期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城墙上发现的蜈蚣草(Pteris vittataL.)天然种群,共计约101株蜈蚣草生长在高大墙体上部的砖缝中及中下部的条石缝隙中,分布面积共约70m2.这些长势良好的蜈蚣草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个体,羽片背面都具有线形孢子囊群.由于蜈蚣草在江苏省并没有自然生长与分布,并且它的孢子等繁殖体也很难依靠风、水等自然媒介传播至南京中华门城墙这一孤岛"状生境中,而有关历史资料显示,600多年前在修筑包括中华门城墙在内的南京明城墙过程中,所需的城砖分别在江西、安徽、湖北等省烧制,并通过水路运送至南京.综合分析认为,中华门城墙上的蜈蚣草种群可能最初来源于这些城砖运输过程中所携带的蜈蚣草孢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声门下型喉狭窄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科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4例特发性声门下型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基本相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术后用药下进行长期随访,电子喉镜下观察患者术前、后及随访2年的病灶区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4例特发性声门下型喉狭窄患者多因呼吸困难就诊,均采用气管切开术及支撑喉镜下热器械切除病变,旷置创面的手术方式,术后短期内气道狭窄均得到解决、呼吸困难症状均得到缓解;配合小剂量激素中长期治疗效果尚可,患者声门下病灶无明显复发,气道症状能得到控制,其中2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因拒绝激素治疗术后未予激素治疗中期观察有效,1例患者术中术后未予激素治疗,术后短期复发,后经激素治疗治愈。结论:特发性声门下型喉狭窄是后天性声门下狭窄的非瘢痕性的特殊类型,为独特的喉狭窄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或为某些因素引起了非特异的增生性炎症,表现为炎性细胞的浸润及淋巴组织增生。治疗上,手术能明显缓解其症状,但单纯手术治疗中长期效果不佳,极易复发;配合中长期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病灶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