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用恒河猴生物化学、血液学及免疫学参考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外有关恒河猴(Macaca mulatta)生化及血液学各种数值测定的文献不少,Mitruka和Rawnsley(1977)已予综述。马秀权和汪安琦(1959)曾报导云南产33只猕猴的血象。张和君等(1965~a,1965~b,1965~c) 报导了云南产猕猴血液生化和血象24项正常值。叶智彰和白寿昌(1978)也用云南产猕猴测定血象。  相似文献   

2.
Wu XJ  Zong W  Sun YM  Hu XT  Ma YY  Wang JH 《动物学研究》2012,33(1):89-91
吗啡成瘾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猕猴(Macaca mulatta)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猕猴可建立吗啡条件化位置偏好(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且其与吗啡线索相关的记忆可持续(36.3±1.3)月。该研究可以为药物成瘾研究提供有效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3.
猕猴(Macaca mulatta)的齿序、年龄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猕猴(Macaca mulatta)齿序与年龄的关系,我们已作过简明报道(曾中兴,1965;曾中兴等,1980)。与人一样,猕猴有2套齿列,即20颗乳齿和32颗恒齿。约在5月龄时出齐全部乳齿,4.5岁时乳齿全被恒齿替换。通常,雄猴到6.5岁左右出齐恒齿,而雌猴要到7岁左右。此后,随同动物年龄的增长,各类牙齿的齿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因此,猴子的牙齿状况可用来估计其年龄。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猕猴(Macaca mulatta)反转学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不同年龄猕猴(Macaca mulatta)反转学习(reversal learning)的比较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猕猴(6—11月)的反转学习已达到较高水平,至少不比成年猴的神经过程灵活性差,而接近中年的猴(10—12岁)神经过程灵活性则有所降低。此外,不同年龄猕猴的颜色反转均较形状反转困难,同时,阳性(+)至阴性(—) 的困难反转(即“先—后+”的错误)是不同年龄猕猴反转学习中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恒河猴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大群预防和典型病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河猴(Macaca mulatta),习惯称猕猴,是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某些疾病由细菌性痢疾可威胁其生命。据贲氏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新来猴群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比基本猴群高得多。在过分拥挤和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达60%以上。1978年第三季度,我所新引进的104只恒河猴中发生了一次急性细菌性痢疾。我们采用痢特灵、止痢片、四环素等药物,分别进行大群预防和典型病例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猕猴属五个种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猕猴属5个种(Macaca mulatta.M.nemestrina.M.assemensis.M.thibetana,M arctoides)线粒体DNA进化。在13个个体中,共检出8种限制性类型。恒河猴种内存在广泛的线粒休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合日本猴(M.fuscata)的有关资料,构建了猕猴属6个种的分子系统树,并给出各个种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这6个种可分成4个类群,熊猴和藏酋猴、恒河猴和日本猴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可分别划为同一类群,红面猴与其他5种猴的遗传距离最远,在系统发生上分离最早。  相似文献   

7.
用FISH技术对人、恒河猴、食蟹猴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人类5号、 9号、13号、15号、17号、20号整条染色体探针分别对人、恒河猴和食蟹猴的中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人的5号、13号、17号探针分别杂交到恒河猴的5号、16号、17号染色体上;9号探针杂交到恒河猴14号染色体的长臂及部分短臂上; 15号探针杂交到恒河猴7号染色体短臂及部分长臂上;20号探针杂交到恒河猴的13号染色体长臂上。食蟹猴的杂交结果与恒河猴完全一致。结合G带带型分析,对人与猕猴的染色体同源性及其进化进行了讨论。 Abstract: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iton(FISH)was used on the metaphase of Macaca mulatta and Macaca fasicularis with human chromosome specific DNA libraries for chromosome 5、9、13、15、17 and 20.In Macaca mulatta,the result showed that chromosome 5、16 and 17 was entirely painted by human chromosome 5、13 and 17 specific libraries respectively.The long arm and the partial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4 and the short arm and the partial long arm of chromosome 7 were painted by human chromosome 9 and 15 specific libraries respectively.And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3 was painted by human chromosome 20 library.The result was the same in Macaca fasicularis.Combinded wit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banding,the evolutional relationship of these chromosomes between human and macaque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2014年4月21日17∶30,在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风景区的一个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群(WLK-1)内首次发现了太行山猕猴一胎双生的现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双胞胎母亲和婴猴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旨在对母猴早期育婴行为特征和婴猴个体发育进行初步研究。这是国内首次报道野外条件下猕猴的双胞胎现象。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南郑县南湖公园于1986年7月15日收购1只猕猴(Macaca mulatta),雌性。入园时,食欲正常,健康,无任何病状,其毛色及活动情况与园内另外15只猕猴一样,并一起混养。 1987年4月20日,该猴产1死胎,3天后,死胎被该猴吃掉一部分,6月开始换毛,脱毛速度比一般产仔母猴要快。这时新毛颜色开始从臀、背至头部变白,全身无杂色毛,皮肤也逐渐变白。1990年10月,该猴体重已达6.5公斤,体长750毫米;尾长215毫米;后足长154毫米;耳长38毫米;年龄11—12岁。现公园将其与另1只成年雄猴并居,专笼成对饲养。有关猕猴毛色白化变异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不同地域恒河猴MHC-Ⅰ型部分等位基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方法对在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247只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其中30只来源于广西、34只来源于海南,183只来源于川西、安徽等内陆地区杂交群)的Mamu-A01、A02、A08、B01和NA7等5个MHC-Ⅰ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01、A02发现于海南群和杂交群,阳性率均小于8.8%;A08发现于杂交群中,阳性率小于3.8%;B01发现于广西群和杂交群,阳性率均大于17.48%;NA7在3个猴群中均有发现,阳性率均大于32.4%。中国不同地域恒河猴群体携带的5个MHC-Ⅰ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印度的恒河猴比较,中国恒河猴与印度恒河猴携带的MHC-Ⅰ等位基因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国产中耳功能测定仪在猕猴(Macaca mulatta)描记了23只正常耳的鼓膜声顺图。测试声为300赫。猴鼓膜声顾图的形状、正常变异及声颠值均与人的相近,因此用猴作为动物模型来研究鼓膜声顺图的正常和病理变异规律是较为可取的。猴耳最大声顺值平均为1.31毫升(正常范围为0.91至1.79毫升).声顾动态范围平均为0.69毫升(0.30至1.26毫升)。  相似文献   

12.
猕猴(俗称猴子),属于哺乳类,灵长目,狭鼻猴亚目,猴科,猕猴属,最初发现于印度恒河一带,所以又叫恒河猴.学名为Macaca malatta.猕猴属在全世界约有12个种46个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南亚、东南亚和我国南部.我国西南和华南各省和浙江、安徽一带均有她的踪迹,尤以广西最多,所以又有广西猴之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M.mulatta)猴猕的距骨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距骨的一些变量,如楔形指数\距一腓骨连接面长、距骨颈长及总长在两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从距骨形态结构和多变量(三维空间模式)分析,短尾猴比猕猴具有更多的地上活动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M.mulatta)猴猕的距骨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距骨的一些变量,如楔形指数、距—腓骨连接面长、距骨颈长及总长在两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从距骨形态结构和多变量(三维空间模式)分析,短尾猴比猕猴具有更多的地上活动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恒河猴     
我国的猿猴类资源共有18种,其中14种属于中级猴类,包括8种叶猴和6种猕猴。恒河猴(Macaca mulatta)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猕猴,因最初发现于孟加拉的恒河畔而得名。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和北方一些省份。体毛大部灰褐色,面部及两耳多呈肉色,雄性体长55-60厘米,尾长25-  相似文献   

16.
猕猴(Macaca mulatta)胚胎用非手术移植要比其它一些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困难得多,这是由于其子宫颈管道曲折的缘故。使用简单的胚胎移植装置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移植了体外受精胚胎以后,已有两个猕猴后代出生。将一个带有17或18号钝的皮下注射针头的插管轻微探索地插入子宫颈管道,该插管可用一金属套针使其变硬。套针可与一个结核菌素注射器的园筒连在一起。同时套针也可以防止子宫颈粘液引起插管闭锁状态。操纵插管经过子宫颈小阜后,撤出套针和注射器,再把一端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恒河猴MHC部分基因频率及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不同种群恒河猴(Macaca mulatt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其作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清晰了解云南地区恒河猴种群免疫遗传学背景对于运用该种群开展各项研究非常重要。恒河猴基因Mamu(Macaca mulatta)-A*01就被公认与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感染与延缓病程相联系。Mamu-Ⅱ类等位基因Mamu-DRB1*0306、0309有研究表明也与SIV感染后的病程发展有关。方法针对目前研究热点的Mamu-A*01基因及Ⅱ类Mamu-DRB1*0306、0309基因,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SSP),对云南地区的140只恒河猴(其中92只来源于云南景东野外自然繁殖群、48只来源于本灵长类中心自繁群)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本用部分测序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的方法加以验证。结果Mamu-A*01检测结果为阴性。Mamu-DRB1*0306、0309基因频率分别为32%及45%。结论初步显示云南地区恒河猴种群Mamu-A*01基因可能缺失或基因频率很低,但存在Mamu-DRB1*0306、0309基因。初步证明SSCP方法代替大规模测序是可行的,为云南地区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部分依据,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种群的遗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圈养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和猕猴(Macaca mulatta)中猴D型逆转录病毒(Simian Type D Retrovirus SRV)和猴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 SFV)。方法针对SRV-env和SFV-pol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外引物,然后再设计特异性内引物。将外引物扩增出的片段克隆到PJET1.2blunt载体中作为阳性对照,运用NCBI中BLAST软件比对测序结果。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检测食蟹猴和猕猴中SRV和SFV。结果发现食蟹猴中SFV感染率为65.2%,SRV感染率为9.5%,猕猴中SFV感染率为60.5%,SRV感染率为12.8%。结论圈养的食蟹猴和猕猴SFV的感染率均较高,SRV感染率很低。  相似文献   

19.
心脏的收缩时间间期(Systolic time interval 简称STI)是临床上用以判定心脏功能状态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尚少。猕猴(Macaca mulatta),的STI未见报导,近年来将猴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逐渐增加,寻求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技术以促进实验研究的发展,已为人们所重视。现将对40例正常猕猴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的STI值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SIVmac239恒河猴(Macaca mulatta)细胞适应株病毒,模拟HIV性传播感染特点进行恒河猴直肠黏膜感染研究,探索引起系统性感染的病毒阈值水平与机体病毒、免疫学之间相关性,为我国艾滋病黏膜疫苗等生物制剂有效性评价提供新的模型构建思路。方法参照HIV性传播自然感染剂量范围,选用SIVmac239连续升高的3种剂量直肠黏膜途径感染两只恒河猴,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病毒血症和免疫反应特点分析。结果两只恒河猴经2×101TCID50和2×102TCID50病毒滴度2次攻击后45d,经检测均未建立系统性感染,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均为阴性;第3次2×103TCID50病毒滴度攻击后,M296猴表现出典型的系统性感染特点,并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确认了HIV性传播过程中的病毒剂量效应关系,为预防性生物制剂的猴体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发现SIVmac239Gag区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在病毒控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新一代艾滋病黏膜疫苗的抗原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