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全能性是指在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与动物相比,离体植物细胞在一定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即可表现出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是实现植物再生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microRNA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其在调控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生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着重介绍已知的参与植物全能性的miRNA以及它们对植物再生过程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的创立和实验论证,介绍了近年来植物细胞全能性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对植物组织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植物细胞全能性研究的基础上引出动物细胞全能性这一热点研究课题.介绍了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分析了细胞全能性表现程度差异的原因,最后对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广泛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细胞命运及其调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组织培养和用于研究植物发育的转基因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产生转基因植物的关键在于所分离的植物细胞或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具有的生长及分裂能力,以及在适当条件下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一旦细胞吸取了外源DNA,只要该外源DNA稳定地保存于细胞中,那么转基因植物就能够得到再生。在过去的几年中,植物转化方面的进展已经为研究植物DNA序列的功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于植物转化方便可行,短的生活周期,泛义遗传学,以及可产生大量转基因植物个体的简单性均证明在努力探讨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基础方面,植物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全能性  相似文献   

5.
细胞全能性和多能性是植物再生的细胞学基础. 2005年, Science杂志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植物细胞全能性被列为最重要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植物体细胞的命运如何在激素作用下进行重编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植株或器官是建立植物高效再生方法的理论基础.植物再生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将引领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变革,培育出更多高产、多抗、环境友好的未来作物,助推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全能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本领域亟需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的遗传全能性与组织培养形态发生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言自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的单个细胞可能具有分化的全能性的理论以来,人们才开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以致今天广泛用来有意识地定向控制遗传变异和人工创造植物新类型的研究。到今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1000种高等植物作过离体培养尝试。根据大量实验结果证明,植物单个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相似文献   

7.
植物工程学是研究联合利用植物的全能性和生物工艺学为人类创造价值的学科。植物工程学的意义 1902年,Haberlandt 指出:生命的最小单位是细胞,无论哪一个细胞都具有形成完全植物体的全部基因。近年来,已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被称为“植物的全能性”,是植物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为植物细胞和一个微生物细胞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故用生物工艺学方法(细胞融合和基因重组)导入特定的遗  相似文献   

8.
植物微体繁殖是植物在离体的条件下,以其组织、器官或细胞作为外植体,在一定的培养基中和培养条件下,经过形态发生的不同时期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形成再生植株的过程。1902年哈布兰特(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1958年斯蒂沃德(Steward)从胡萝卜根的悬浮细胞诱导分化,形成完整的再生小植株,首次证实了细胞全能性,至今,植  相似文献   

9.
细胞杂交是以不同种、属的动物或植物的体细胞,进行原生质融合,以期获得杂种个体或杂种细胞的一种技术。植物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能性(totipotent)。因此,通过细胞杂交技术,可以把获得的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Carlson 与Melchers 二氏分别于1972与1974年,都曾培育出烟草种间的细胞杂交种植株,使体细胞杂交育种的设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培养抗性植物的细胞/组织培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性育种在作物品种改良中已日益显得重要。近10多年来,随着细胞/组织培养、遗传操作等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由于植物具有全能性,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从单细胞原生质体可以再生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成功以来,人们试图利用细胞/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将野生种的抗性基因引入到作物中来,或是人工诱发抗性变异,从而筛选出抗性愈  相似文献   

11.
发育生理学的研究,包括了从种子到种子的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与形态建成,以及从低等到高等的系统发育中有关进化等问题。需要在植物与外界环境统一,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基础上,从群体、个体、细胞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近十多年来由于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研究不断深入,细胞与组织培养研究的发展和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器官发生的条件、顺序和生理生化机理,以及激素和核酸等大分子类物质(包括专一蛋白质)在细胞分化及形态建成中的重要性方面都得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使植物育种工作得到了新的推动。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程的理论和技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 (stemcells)是机体组织保留的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有“万能细胞”之称。按其分化潜能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非胚胎干细胞 ,前者表现其全能性 (细胞能发育成任何类型细胞或组织的特性 ,最终能分化形成独立个体 ) ,后者表现其多能性和专能性 ,但不具全能性。这二者在临床医学上均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视网膜中有干细胞的存在。过去认为人的眼球发育在胚胎阶段完成 ,在人的视网膜中不再有干细胞存在 ,人眼球一旦受损伤 ,不能自行修复。后来研究者发现 ,人、牛、鼠的视网膜中都有干细胞的存在 …  相似文献   

13.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已广泛应用了源于植物的许多物质,已知大约3万种天然产物中80%以上取自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这些物质在临床、食品及化工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天然产物大都具有较为复杂的化学结构,其中某些迄今仍无法人工合成。许多科学工作者对植物细胞培养进行的研究都证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totipotency)。所谓全能性,是指任何生活的有核实体细胞都具有完整的遗传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细胞的来源无关。从培养的细胞不但有可能再生出完整的植株,也能产生原有的植物产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蔷薇植物组织培养的亲身实验,记录了无菌操作下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成功的将茎尖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成了完整的植株,验证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相似文献   

15.
第二讲 高等植物酶合成的调节——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植物体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如发育、分化,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等无不与基因的活动相联系。高等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证实了植物细胞中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至于细胞中特异的遗传信息的表达,则是受内部和  相似文献   

16.
原生质体培养在体细胞杂交、遗传转化、细胞壁再生、细胞分裂及细胞的许多生理生化研究和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组织和细胞培养相比,松柏类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研究难度更  相似文献   

17.
主题:现代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中心议题:1、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及其调控:2、植物细胞与基因工程育种:3、作物、花卉、林草和果蔬的生物技术育种;4、生物技术与药用/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地点:山东济南。时间和日程:2009年5月10日报到[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校)学人大厦。1.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坐出租车约100元;乘机场巴  相似文献   

18.
生物个体在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上量的不可逆的增加称为生长。种子植物的生长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无限性、局部性、不可逆性、相关性、向性和全能性。无限性植物有三种分生组织,特别在其茎端和根端存在着能始终保持胚性活动的具有无限分生能力的顶端分生组织。这就使植物在其一生中不断产生新组织、形成新器官,一直持续到个体死亡。局部性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出生后基本上已具备了成体的一切器官,以后的生长仅是身体各部分体积的增大。因此,动物的成体及其幼体在体形上保持“相似形”关系。植物则完全不同,其生长仅限于存在分生组织的某些特定部位,并非整体生长。如在根、茎顶端及其侧方周围以及某些器官的基部。这就使植物与其幼苗相比显得面目全非了。  相似文献   

19.
培养的植物细胞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是研究从单个细胞到完整植株的分化和发育全过程的理想系统,对全能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更是如此。本综述报告有关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3):612-612
一、会议研讨的主题:1、植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环境保护;2、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及其调控;3、主要粮食作物的基因转化;4、原生质体与体细胞杂交:5、花卉的生物技术育种;6、林草和果蔬生产中的生物技术;7、生物技术与药用/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8、分子农业与生物反应器;9、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保存;10、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