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胃癌患者236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107)和实验组(n=129),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实验组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升高,而其他临床症状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IL-6、TNF-α、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对照组IL-6、TNF-α、CRP水平仍高于术前(P0.05),但实验组TNF-α、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7 d,两组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CD8~+高于术前,且实验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疗效更好,可减轻炎性反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老年结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价及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结肠癌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36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行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79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减少,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02%,低于对照组的17.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 d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和NK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的比值与术前1 d相比有所减小(P0.05),且术后1 d的CD4~+/CD8~+的比值和NK细胞低于术后3 d(P0.05);两组术后1 d及术后3 d外周血中CD8~+所占比例与术前1 d有所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 d的CD8~+所占比例与术后3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天外周血中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的比值和NK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 d及术后3 d血清CRP、sIL-2R、IL-6、IL-8水平与均较术前1 d增高,术后3 d治疗组血清中CRP、sIL-2R、IL-6、IL-8水平低于术后1 d(P0.05),治疗组术后1 d及术后3 d血清中CRP、sIL-2R、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近期疗效更好,具有创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等优点,可应用于老年结肠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围手术期外周血PCT、CRP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 d,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相比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 d,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则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5 d,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 d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血清PCT、CRP水平,有利患者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并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2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RTF)、CD3~+、CD4~+、CD8~+细胞水平,并于术前、术后2周应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 LQ-C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以及对照组术后2周的RBP、PA、ALB、RTF、CD3~+、CD4~+、CD4~+/CD8~+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CD8~+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 d、术后2周观察组RBP、PA、ALB、RTF、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EORTCQ LQ-C30功能量表各项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症状量表各项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观察组功能量表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量表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围术期营养干预对患者术后营养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干预,研究组给予营养支持方案干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营养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 d、术后7 d的CD3+、CD4~+、CD4~+/CD8~+均低于入院时,CD8~+则高于入院时(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的CD3~+、CD4~+、CD4~+/CD8~+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D8~+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7 d血清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水平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血清PA、Hb、TP、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围术期给予营养支持方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6例与无并发症组6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以及术后48 h的血清CRP、WBC和T淋巴亚群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效能。结果:术后24 h、术后48 h两组患者血清CRP、WBC水平高于术前(P<0.05),且并发症组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术后48 h,并发症组CD3+、CD4+、CD4+/CD8+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而手术前后CD8+无明显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CRP≥10 mg/L、WBC≥10×109/L和CD4+/CD8+<1是患者术后发生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RP、WBC、CD3+、CD4+联合检测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RP、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对CRP、WBC、CD3+、CD4+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肝移植患者在术后第1、3、5、7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CT值,并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以判断PCT水平变化与肝移植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移植组术后第1天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CRP水平、WB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各时段血清PCT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T水平可以有效判断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PCT的动态变化能有效预测肝移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宫颈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均采取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方法。比较两组的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72 h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CD3~+、CD4~+/CD8~+、CD8~+、CD4~+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的血清TNF-α以及IL-6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12 h的CD3~+、CD4~+/CD8~+、CD4~+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术后12 h的CD3~+、CD4~+/CD8~+、CD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CD3~+、CD4~+/CD8~+、CD8~+、CD4~+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更有助于宫颈癌手术患者早期拔管和苏醒,其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的免疫抑制,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麻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T细胞水平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择期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对照组(全麻),每组5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插管时、术中1 h、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和心率(HR);两组患者术前30 min、术后2 h、术后2 d和术后7 d的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3~+、CD4~+、CD8~+、CD4~+/CD8~+;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的认知功能;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诱导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AP、Sp O2和HR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插管时、术中1h和拔管后观察组患者的MAP和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D3~+、CD4~+、CD8~+、CD4~+/CD8~+值均较术前30 min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各指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 d,观察组的CD3~+、CD4~+、CD8~+、CD4~+/CD8~+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T细胞亚群水平均较术前30 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 h和术后1 d,两组的MMSE评分均较术前1 d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和7 d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观察组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和3 d观察组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凭全麻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T细胞水平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 (IL-6)的水平变化与感染程度的相关性,为外伤术后腹腔感染临床治疗、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腹部外伤手术患者150例,其中术后发生感染患者83例,未感染组,未发生感染患者67例,为非感染组。通过检测其术前术后及进行抗感染治疗后的PCT、TNF-α、CRP、IL-6水平,对腹腔感染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并分析PCT、TNF-α、CRP、IL-6水平变化与腹腔感染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感染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血清PCT、TNF-α、CRP、IL-6水平明显较术前升高(p<0.05);且在术后12 h、24 h、72 h的PCT、TNF-α、CRP、IL-6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患者标本共检出76株不同的菌株,革兰阴性杆菌45株,革兰阳性菌22株,真菌9株;PCT、TNF-α、CRP在术后12 h、24 h、72 h检出感染的阳性率与病原学诊断结果相关性较高,血清IL-6则在术后72 h检出感染的阳性与病原学诊断相关性较高。本研究初步得出结论,临床检测血清PCT、TNF-α、CRP和IL-6均有助于鉴别是否存在外科腹腔感染,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ESD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变化,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其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12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23例,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5.89±8.79)min,平均术后进食时间为(3.05±0.98)d,平均住院时间为(6.11±0.95)d,完整切除率为96.30%,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后穿孔发生率为5.19%,术后感染发生率为9.6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ESD治疗胃间质瘤术后出血与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PLT)、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而CD8+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以及CRP>62.19 ng/mL(P<0.05),而保护因素则为PLT>151.38×109/L(P<0.05)。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其会引起胃间质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分泌下降。同时,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和CRP>62.19 ng/mL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166例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n=83)与对照组(n=83),对照组行常规处理,ERAS组以ERAS处理。观察两组术后1 d、7 d血红蛋白(H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RE)、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等免疫球蛋白,CD3+、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群,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等炎性因子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7 d Hb、RbP、TRF、PRE、ALB、Ig A、Ig G、Ig M,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CD8+、IL-6、IL-8、IL-10水平均降低(P<0.05)。术后7 d,ERAS组Hb、RbP、TRF、PRE、ALB、Ig A、Ig G、Ig M、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IL-6、IL-8、IL-10低于对照组(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8.43%)低于对照组(2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态,解除免疫抑制,清除炎性因子,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可溶性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42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进一步划分为380例未感染组和40例感染组。感染组根据治疗结局进一步划分为29例治疗好转亚组与11例未好转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的血清PCT、CRP与s TREM-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和s TREM-1对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手术后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好转亚组相比较,治疗未好转亚组手术后以及感染后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最佳截断值为1.23 n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0.79,准确度为0.82;CRP的AUC为0.752,最佳截断值为36.07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81,准确度为0.83;s TREM-1的AUC为0.792,最佳截断值为20.58 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0.84,准确度为0.85;PCT、CRP联合s TREM-1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AUC为0.88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1,准确度为0.92。结论: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与患者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相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PCT、CRP和s TREM-1有助于预测肺癌根治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在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和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在评估颅脑手术患者重症肺炎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收治的颅脑择期手术患者268例,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分为非感染组(n=185)和肺炎组(n=83),肺炎组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31例及普通肺炎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CT、CRP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 LDH 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合并肺炎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LDH、PCT、CRP水平对颅脑手术患者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LDH、PCT、CRP水平预估颅脑手术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术后1 d、3 d、7 d与未感染组对比,普通肺炎组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普通肺炎组对比,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颅脑手术合并肺炎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与PS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以术后1 d血清LDH、PCT、CRP水平建立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DH、PCT、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25、0.746。以术后7 d血清LDH、PCT、CRP水平建立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DH、PCT、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725、0.684。结论:LDH在颅脑手术合并肺炎患者中高表达,与肺炎严重程度正相关。LDH在区分非重症肺炎患者和重症肺炎患者以及预测重症肺炎患者的28天死亡率方面具有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在医院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简单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含62例,对观察组进行腹腔镜辅助手术,对照组则给予开腹手术,对比两组围术期疗效相关指标,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CD4~+、CD8~+及CD4~+/CD8~+),以及两组术后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切口长度、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4~+、CD4~+/CD8~+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CD8~+水平明显上升,且术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是4.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对患者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炎症、免疫调节、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HH组、AHH+CLCVP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乳酸钠林格氏液血液稀释,AHH组给予AHH血液管理,AHH+ CLCVP组给予AHH联合CLCVP血液管理。比较三组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HH+CLCVP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点相比,三组心率(HR)于手术开始后60 min(T2)~术毕(T3)先升高后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MAP)先降低后升高(P<0.05),对照组和AHH组中心静脉压(CVP)于T2~T3先升高后降低(P<0.05),AHH+CLCVP组T0~T3 CVP保持稳定水平(P>0.05)。AHH+CLCVP组T2~T3 HR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MAP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CVP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3 HR低于对照组(P<0.05),MAP高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相比,三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CD8+于T2~术后24 h(T4)先升高后降低(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于T2~T4先降低后升高(P<0.05)。AHH+CLCVP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HH联合CLCVP可稳定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瘤(GIST)患者营养状况、T细胞亚群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GIST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和研究组(n=50,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营养状况、T细胞亚群、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均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 CD4+/CD8+、CD3+、CD4+较术前下降,CD8+较术前升高(P<0.05);研究组术后7 d 的CD4+/CD8+、CD3+、CD4+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相比,GIST患者采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的远期预后效果相当,可有效改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患者营养状况、T细胞亚群的影响较轻,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OA治疗,观察组行LA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并发症情况;围术期各时点血清CRP、PCT水平。结果: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患儿中无中转开腹者。观察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及并发症率均为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18.4%(P0.05)。两组术前12 h时血清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2 h时相比,两组术后24、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两组术后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较术后24 h时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同期对比,观察组术后24、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能更有效降低血清CRP、PCT水平,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