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50616从电激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大豆植株[英]/Dhir,S.K.…/P1ant Physi01.一1992,99(1).一81~88E译自DBA,1992,11(14),92—08040] 质粒DNA携带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该基阈与冠瘿碱生物合成的非选择标记相连。从上述质粒电激处理后的原生质体衍生愈伤,并再生出转基因大豆植株。从电激后培养的第15天开始,用卡那霉素(50pg/m1)选择。6周内,从1百万个电激原生质体中选出370~460个抗性集落,绝对转化频率为O.00037~O.00046。其中80%以上的集落具有NPT’Ⅱ活性,这些集落的90%产生冠瘿碱。连接的标记基…  相似文献   

2.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N.W.Blackhall、M.R.Davey及其同事利用流式细胞分类术评估了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接合葡聚糖(FITC-葡聚糖)存在下电激水稻原生质体后的瞬时基因表达,并与在携带cat基因的质粒存在下电激水稻原生质体后的瞬时基因表达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FITC-葡聚糖摄取与cat  相似文献   

3.
924173电激导人番茄原生质体的黄瓜花叶病毒的复制足迹分析[英〕/Smith,C.R.…/Anal.Bioehem一1092,200(2)一310~314〔译自DBA,1902,11(8),92一04507〕 将黄瓜花叶病毒(CMV)株系WT RNA(带有相应的随体CARNAS)电激导入番茄活原生质体中。以不同的时间间隔,从样品中提取总核酸并通过半一变性PAGE进行分析。用序列专一性杂交探针检测病毒和随体RNA。产生的PAGE谱型或自动放射自显影显示,各时间收集的提取物中都含有一定比例的病毒和随体RNA,属于专性CMV/CARNAS种组合的“复制足迹谱型”(REP)。电激后6小时便可检测到基因组…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和黄瓜原生质体电击基因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钙黄素、FITC-IgG 和溴乙锭-质粒 DNA 为荧光标记物,研究了电脉冲引起大白菜和黄瓜原生质体质膜通透性的改变及其动力学过程以及脉冲电学参数(脉冲幅值、个数、宽度)对原生质体成活率和外源物质导入率的影响。通过电击法成功地将外源 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导入黄瓜原生质体并实现瞬间表达。45℃热激预处理原生质体有效地促进了CAT 基因的电击转移。  相似文献   

5.
961872 改良的电激缓冲液提高落花生原生质体瞬时基因表达[英]/Li,z.…//Genome.-1995,38(5).-858~863[译自DBA,1996,15(2),96-00901] 评价了一种电激培养基改善落花生(Arachuis hy-  相似文献   

6.
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转移野生稻有利基因的途径,进行了栽培用与4种野生稻融合试验。总计6·28×107个野生稻原生质体与栽培稻原生质体进行了电激融合。获得了4364块愈伤组织,再生了490个植株。试验了Y射线处理野生稻原生质体的有效剂量和碘代乙酰胺抑制栽培稻原生质体生长的浓度。探讨了原生质体来源对融合效果的影响,讨论了融合亲和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最近,人们利用原生质体的直接转化及其再生成株从玉米原生质体获得了遗传工程植株,日本两个研究小组报道了从DNA经重组处理的原生质体中进行遗传转化水稻植株的生产。日本东北大学和筑波大学的K.Torigama等人借助于电激法用编码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Ⅱ(APH(3’)Ⅱ)的嵌合基因转化了从悬浮细胞分离出的原生质体。在抗生素G418存在下就其生长状况进行了选择。尽管APH(3’)Ⅱ即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又具有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激法和聚乙二醇法以及脂质体协调的上述两种方法对烟草和青菜原生质体进行烟草花叶病毒TMV-RNA的导入试验,并应用酶标免疫技术、电镜观察、半叶接种和十无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对在原生质体中增殖的TMV进行鉴定。实验证明,虽然电激法和聚乙二醇法均能有较地将处源病毒基因导入植物原生质体,但经阳离子脂质体处理后的TMV-RNA,其转染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TMV在原生质体转染48小时后  相似文献   

9.
设计制作了一种适合于对少量植物细胞材料进行电激转化的装置.用该装置对小麦受精后4~7 d的幼胚进行电激转化获得成功.当电容为20μF、电场强度为500V@cm-1时,由Act1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的瞬时表达频率为34.2%,而CaMV 35S启动子控制的GFP基因的瞬时表达频率为7.9%.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国立研究协会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的F.Georges等人开发了一种化学合成编码冬比目鱼抗冻蛋白基因的新方法.借助于电激法把合成基因引入玉米原生质体,并在此原生质体中得到表达,在无细胞提取液中明显地鉴定到该抗冻蛋白. 抗冻蛋白基因合成的第一步是:通过把抗冻蛋白基因引入冷冻敏感性植株里从而使植株产生抗霜冻性.作者认为,此合成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合成基因.  相似文献   

11.
923552甲醇利用型嗜甲基菌属耐热菌株的高效电激转化[英]/Haider,M.Z.…/Acta Biotechn01.一1991,21(4)一295~301[译自DBA,1902,11 (7),92一03606〕 采用pUC19、pBR322、pCMi、pUC/CAT以及由pSAS片段与pUC19的重组质粒(P USM4、pUSFio、pUSMZo)作为载体。分别用感受态、原生质体和电激三种转化法转化万eth好。夕瓜-105属菌株KISRI一5112(NCIB 12138)、KISRI一512(NCIB 12137和KISRI一6.1(NCIBiZi36)。在25产F、3 kV、1 .5一5 kV/cm电激条件下成功地转化了质粒(P UCM20的转化率达180万转化子/拼9 DNA),并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一种适合于少量幼胚材料的电激转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制作了一种适合于对少量植物细胞材料进行电激转化的装置。用该装置对小麦受精后 4~ 7d的幼胚进行电激转化获得成功。当电容为 2 0 μF、电场强度为5 0 0V·cm- 1 时 ,由Act1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的瞬时表达频率为 34 .2 %,而CaMV 35S启动子控制的GFP基因的瞬时表达频率为 7.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电激和普鲁卡因对DNA导入哺乳动物活体效率的影响.方法:向小鼠的股四头肌注射20 μg β- gal质粒,分别采用以下方法:直接注射;先注射100 μL0.25%的普鲁卡因,24h后注射质粒;注射质粒后进行经过前期优化后的电激程序进行加强(500 V,4个脉冲).注射后的第2d、1w和2w后进行x- gal染色检测.结果:三种导入方法均可将外源质粒导入肌肉组织中并进行表达.电激和普鲁卡因可以显著增强肌肉对外源基因的吸收和表达,尤其是优化后的电激程序,其可以使肌肉长期稳定高效的表达外源导入基因.结论:普鲁卡因是常用的增强DNA导入效率的促进剂,而合适的电激可以更为显著地增强DNA导入效率,均是基因治疗中提高基因导入效率的良好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电诱导细胞融合仪的研制及在真菌原生质体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融合仪是进行细胞融合研究的核心装置。作者研制出一种性能参数较好而造价低廉的电诱导细胞融合仪。其输出交流电场频率及电压峰峰值分别为0.5-4.0MHz和0-70V;脉冲时程和幅度分别为4-100μs和0-500V;带负载能力大于几种国内外产品。用本装置对香菇和丝核菌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诱导,对电场诸参数与融合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装置性能稳定,使用效果不次于进口日本产品,可用于真菌、细菌或植物的细胞融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激法和聚乙二醇法以及脂质体协调的上述两种方法对烟草和青菜原生质体进行烟草花叶病毒TMV-RNA的导入试验,并应用酶标免疫技术、电镜观察、半叶接种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等方法对在原生质体中增殖的TMV进行鉴定。实验证明,虽然电激法和聚乙二醇法均能有效地将外源病毒基因导入植物原生质体,但经阳离子脂质体处理后的TMV-RNA,其转染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TMV在原生质体转染48小时后达到复制高峰。SDS-PAGE显示,原生质体转染48小时后,除出现TMV外壳蛋白明显条带外,尚有1条分子量在50~55kd蛋白质条带也明显增强。这些研究结果对植物遗传工程和抗病毒基因有种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因工程     
940001乳酸克奋维酵母的电激转化〔英〕/San chez,M.…了Appl.Environ.Mierobiol‘一1993,59(7).一2057~2092〔译自DBA,1993,22(16),93-09071」 分析了与通过电激有效转化乳酸克鲁维酵母MDZ八有关的物理和生物学参数。利用最适电压并使小杯中的悬浮细胞体积恒定时,转化率随细胞数和质粒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用二硫苏糖醇预处理上述酵母细胞能提高转化率。但是,最重要的参数是脉冲时间。1毫秒的改变可使转化率下降70~80%以上。在优化条件下,获得10“~107个转化体/协g质粒DNA。在一定条件下,质粒的大小也影响电激效果。在任何情况下,未获…  相似文献   

17.
酵母整细胞及原生质体的最佳电穿孔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椭圆酿酒酵母AS2-607(南阳6号“K”)质膜的电穿孔条件。通过对不同电场条件产生的菌落数的测量,可以确定对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为:RC脉冲电场幅度应为5--10KV/cm 脉冲的时间常数应小于30微秒;为加强电穿孔作用应采取多个一列的短脉冲方式;用链霉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作预处理能提高质膜对电场的抗性。而对在28℃下悬浮培养14小时的该种酵母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影响,对高达20KV/cm或400微秒的RC脉冲仍无明显的电击穿致死效应。在本实验中,我们发观了以下的三点有趣的结果:对原生质体的膜击穿电压Vm可提高至3.7V,这时仍有足够高的成活率;一列相同的电脉冲的致死率依次序先后递减;对完整细胞作电击穿操作,可大大提高脉冲的幅度和时程。  相似文献   

18.
923408利用体细胞和分子技术进行豆科植物的遗传改生〔英〕/Kumar,V.…了EuPhytiea一1991,55 (2)。一157~169〔译自DBA,1992,11(5),92一02702」 就饲料和谷粒豆科植物的遗传改良讨论了包括土壤杆菌介导转化,基因直接转移及原生质体融合的体细胞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讨论主题为:用根癌土壤杆菌或发根土壤杆菌作载体将基因转移至豆科植物,基因直接转移(微注射、PEG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电激和微弹轰击),体细胞杂交。与其它科(如茄科)比较,豆科植物方面的进展有限,”但很多豆科植物(如百脉根属和首藉属)适于组培的事实使体细胞技术以这些品…  相似文献   

19.
幼胚的遗传转化对研究植物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技术.本研究借助一种自制的特殊装置,采用电激法将GFP基因转入2-3天水稻幼胚,得到瞬时表达, 4-6天水稻幼胚经电激后再生了植株,并在愈伤组织阶段及R0植株中检测到GFP荧光的转基因植株,从而建立了水稻幼胚的遗传转化实验系统.在电容为500 μF、电压为300 V/cm,浓度为100 μg/mL的条件下,幼胚GFP的电激转化频率可达35%. 在pH 5.8的电激缓冲液中,最高转化频率可达40%.在三种不同的启动子实验中,以Ubi启动子的转化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一种热声、光声双模态乳腺肿瘤检测成像系统。本装置中,脉冲微波和脉冲激光分别为热声、光声激发源,产生的热声、光声信号被同一个超声探测器、同一套数据采集装置接收,用同一种成像算法重建出图像。该系统可同时获取多种互补的诊断参数,提高检测早期乳腺肿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