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电针对椎间盘脱出模型犬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对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影响。方法比格犬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球囊压迫法制作椎间盘脱出模型,电针组术后每天电针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处理。术前(0 d)和术后1、4、7、14 d每只犬均使用德克萨斯犬脊髓损伤Texas Spinal Cord Injury Scale for Dogs(TSCIS)评分法评分,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量SEP并分析其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术后1 d模型组和电针组与对照组TSCIS评分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4 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潜伏期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潜伏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 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波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能够有效促进椎间盘脱出模型犬的脊髓损伤修复,提高TSCIS评分,恢复SEP波形,缩短其潜伏期,提升其波幅;SE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评价电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单侧肢体的外周神经损伤通常导致对侧体感皮层的功能重组. 然而,接受了对侧颈 7 (C7) 外周神经移位手术治疗单侧手臂臂丛全撕脱的病人,在术后早期当其患手被触摸时,只在其健手产生感觉. 在术后晚期,病人才逐渐恢复其患手和健手的正常、独立的功能. 我们在模拟对侧颈 7 (C7) 外周神经移位手术病例的大鼠模型上,用记录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研究了患手和健手的体感代表区. 患手的体感和运动功能由于 C7 神经的再生而逐渐恢复. 术后第 5 个月始, 13 只大鼠患手的体感代表区只出现在其同侧的皮层,同时患手和健手的代表区在该皮层内是高度重叠的 (除掉一个例外),虽然刺激它们产生的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反应幅度有很大的不同. 结果表明,移位到患手的对侧外周神经能够导致同侧体感皮层动态的功能重组,提示身体另侧感觉输入的介入激发了大脑显著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伸长细胞是否可以促进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传导束再生。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脊髓T8全横断模型,移植传代培养的伸长细胞,以未移植脊髓损伤组为对照,观察两组损伤后第12周末BBB评分,损伤平面以下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和横断部位组织学染色结果。结果:第12周末伸长细胞移植组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总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MD=133.2μV,P0.01),峰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MD=0.061ms,P=0.040);第12周末伸长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D=5.0000,P0.01);第12周末脊髓横断部位HE染色显示伸长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较完整。结论:伸长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了制定急性中央颈髓损伤综合征的大动物模型,本研究将20只成年雄性山羊随机分为A组(急性后路球囊压迫)、B组(慢性螺钉前路压迫)、C组(慢性前路螺钉压迫结合急性后路球囊压迫)和D组(假手术组),通过评估运动功能、CT、MRI、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病理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表明C组山羊运动功能明显低于其他各组。CSEP在脊髓压迫前呈现稳定的模式。脊髓压迫导致峰值潜伏期逐渐减少,而峰值振幅显著增加。C组颈椎椎管占位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MRI显示C组的T1加权像为局灶性低信号,T2加权像为局灶性高信号。病理分析显示C组的灰质病变较白质病变严重。初步研究表明,该模型很好地模拟了ACCSCI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刺激隐神经C类纤维诱发体感皮层电反应(平均诱发电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猫的隐神经A类纤维单独兴奋时,可引起同侧脊髓背表面电位 A-SSP(潜伏期 2.6±0.4ms)和对侧体感皮层诱发电位 A-CEP。A-CEP由早成分(潜伏期 9.6±1 1ms)和晚成分(203.0±10.gms)组成。当 C类纤维选择性传入时,出现特异的 C-CEP(潜伏期 134.4±25.9ms)和C-SSP(115.8±15.6ms)。C-CEP的幅值较A-CEP 小,并随C类纤维传入的数量而改变。C-CEP的最大幅值位于后乙状回一定部位,多为负或正-负电位,在皮层深层其相位倒转。与A-CEP相比,C-CEP的中枢延搁时间较长,跟随频率较低,对镇痛药较敏感。表明C-CEP不同于A-CEP,它是由C类传入所引起的,是在体感皮层内产生的。当A类和C类纤维同时传入时,只有A-CEP和A-SSP出现,而不出现C-CEP和C-SSP。在阻断电流逐渐增强过程中,C-CEP较C-SSP后出现;而在撤销阻断过程中,则C-CEP较C-SSP先消失。提示C类传入在中枢可能被A类传入所抑制,这种抑制可以发生在脊髓和脊上水平,后者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6.
切断家兔正中神经后,其支配区域的体感诱发电位消失,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退变,正常轴浆转运中断。用桡神经浅支的尺侧分支与正中神经远端吻合后4周痛觉恢复,体感诱发电位重新出现,随修复后时间延长,该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在修复后3个月潜伏期接近正常,而波幅仅达正常值的1/2。与此同时,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长出,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显示,在原正中神经支配的前爪掌侧皮肤神经末梢与其胞体之间形成新的通路。本实验从功能与形态学上证明了损伤后感觉神经的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出现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共纳入3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头MRI、脑脊液化验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34例患者有15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1例表现为外周神经受累,分别为3例颅神经受累,6例多发神经病变,1例多发单神经炎,1例怀疑小纤维神经病;4例为中枢神经受累,分别为.1例患者头和脊髓多发脱髓鞘病变,2例大脑单个灶性病变,1例脑干病变。患者间免疫学检查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约为44.1%,外周神经损伤尤其是感觉神经损伤更常见,未发现特异性神经系统改变。与不伴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相比较,未发现显著的差异以及能够辅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外周神经损伤对体感皮层分域组构的影响,在成年大鼠上观察了切断坐骨神经(SC)前、即刻和切断后数周内后爪皮层代表区的改变。在盐酸氯胺酮麻醉下,用微电极记录后爪皮肤轻触刺激在对侧体感皮层工区诱发的多单位反应,得出后爪的皮层代表区图。在16例中,8例大鼠观察了切断SC的即时效应。结果表明,不但SC代表区丧失皮肤反应性,原隐神经(SA)代表区的皮肤反应性也明显下降或消失,同时神经元自发活动也明显减弱。另8例大鼠在切断后数周内做了1~3次重复测定。在最初几天,原SA代表区范围内多数记录点的皮肤反应性仍未恢复,但在原SC代表区内,一些记录点转而对SA皮肤轻触刺激起反应。在随后数周内SA代表区进行性地扩张,占领了大部分原SC代表区。这一结果说明成年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体感皮层发生显著的重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SCI)和脊髓损伤+三七总皂苷组(PNS)(n=8)。所有大鼠分别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4、21和28天接受运动功能评分(BBB)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造模后,Sham组、PNS组、SCI组BBB评分低于正常;MEP波幅低于正常;潜伏期较正常延长。PNS组与同期SCI组比较,第7、14、21、28天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14天、21天、28天,MEP检查波幅(Amp)和潜伏期(Lat)组内有显著差异,并且与同期S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促进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了20例正常小儿和49例脑瘫小儿的下肢胫后神经刺激性短潜伏时头皮体感诱发电位(PTN-SSEP)。正常小儿在刺激后出现6个反应波(P18、N23、P31、N42、P54和N68),大脑左右两体感头皮的SSEP波形相似;时相基本相等,t检验表明两侧间无差异;电压除波P31外其余波也无显著差异。脑瘫小儿PTN-SSEP异常率达91.84%,有4种类型:正常型占8.16%、混合异常型57.14%、反应低下型6.12%及电压不对称型28.57%。经统计患儿左右头皮的SSEP、潜伏时和电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P31和N42电压差值>50%。与正常小儿比较,患儿双侧反应降低,多数波潜伏时延长。患侧电压损失率>50%(P<0.001),波P18、N23和P31的潜伏时差异显著。结果提示.(1)正常小儿体感通路反应稳定,左右侧活动基本对称;(2)脑瘫小儿体感通路左右侧活动不对称,患侧传导机能下降,体感皮层反应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