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生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96例SAP患者分为益生菌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腹痛消失时间、CRP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肠内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腹痛消失时间、CRP恢复时间及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且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总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早期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SAP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降低SAP肠黏膜损伤,保护肠屏障功能,进而改善其病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收集 10 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 ,并分别给以常规补液、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发生腹泻 ,肠内营养组无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0 .0 5 ) ,常规补液组及肠外营养组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 14例 ,给以双歧杆菌制剂等治疗菌群失调 ,症状得以改善。结论 :肠内营养有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留置鼻饲管行常规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水化后鼻饲管注入,1.5 g/次,3次/d,连用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血清TP、TF水平和MAM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P、TF水平和MAMC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不仅可显著减缓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恶化;而且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伴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9月期间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20例活动期UC伴营养不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和研究组(60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90.00%)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33%)(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同期,大肠杆菌数量则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UC伴营养不良患者选用肠内营养进行治疗,可促进营养状况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预防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由于化疗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作用。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98例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有48例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48.9%;在3周后的第二周期化疗前1d予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一次4片,一日2次),直至化疗后2周,肠道菌群失调例数减少到32例,发生率为32.7%。在前后两周期化疗期间监测血常规,粪便菌群失调检查。治疗周期出现菌群失调比例32.7%明显低于对照周期48.9%(P〈0.05),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导致胃肠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干预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121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早产儿早期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其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时间以及应用抗生素天数、病情稳定天数和第7天摄人奶热量数。结果双歧杆菌组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出现菌群失调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缩短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提高第7天摄入奶热量数。结论早产儿生后应尽早应用活菌制剂,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翟哲  高岩  毕宏远  王鹏  刘小伟 《生物磁学》2012,(28):5552-5554,5561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RD)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及氮量,EEN组30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按照肠内营养优化策略喂养;对照组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EN+PN)30例,接受常规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机械通气时间、1周平均营养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监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结果:EEN组病人治疗后一周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免疫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营养费用、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管理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费用低,能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就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治疗恢复期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将恢复期SAP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回春生胶囊,疗程4周。均在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疗效,包括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2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明显下降,双歧杆菌显著上升(P<0.01)。结论 双歧杆菌治疗恢复期SAP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为重症肺炎患者选择可靠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入院即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建立全胃肠外营养(TPN),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及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第0、7、14 d时活菌数的分布情况,分别计算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乳酸杆菌活菌数,并进行组间比较。检测血清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7 d、14 d后,观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 d,观察组血清内毒素、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死亡,对照组1例死亡。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促进疾病康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118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TPN组,比较两组SAP病人住院时间、费用、感染率、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TPN组住院时间长,费用高,感染率、并发症及病死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早期空肠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SAP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方案组)、B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方案组),各52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及ALB、TF、PA等营养指标。同时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判定3组患者肠道菌失调症发生率。治疗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患者CD+4细胞、CD+8细胞、CD+4/CD+8、NK细胞、B淋巴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除CD+8细胞和NK细胞外,其余各细胞水平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各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显著升高,且A组和B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3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B组高于对照组,但A组和B组治疗后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7~10d后,A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为5.77%,低于B组(19.23%)和对照组(36.5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1例MODS,0例病死;B组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2例MODS,3例菌血症,1例腹腔感染,2例病死;对照组出现6例胰周胰腺感染,7例MODS,5例菌血症,3例腹腔感染,3例病死。A组和B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且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均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水平,且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改善肠道菌群及预后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 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和淀粉酶水平、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考察治愈率症、感染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治疗组患者行肠内营养后,血浆内毒素、TNF-α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与费用明显降低。结论:EN能改善ASP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来加强治疗效果,是SAP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与普通肠内营养制剂对老年重症肺炎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68)、对照组(n=68),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干预,研究组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干预,对比两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T细胞亚群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10 d后各项营养状态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0 d后两组各项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0 d后两组CD3+、CD4+、CD4+/CD8+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与普通肠内营养制剂相比,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营养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免疫功能改善效果均更好,且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胡文芳  唐佳新  吕建华  郭敏  梅进 《生物磁学》2011,(19):3719-3720,3745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118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TPN组.比较两组SAP病人住院时间、费用、感染率、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TPN组住院时间长,费用高,感染率、并发症及病死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早期空肠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SAP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情况。术后随访3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EEN组术后排气时间[(2.46±0.78)d vs(3.85±1.03)d]、排便时间[(4.03±1.17)d vs(5.67±1.23)d]、进流质时间[(5.88±1.30)d vs(7.26±1.59)d]、进半流食时间[(7.94±1.85)d vs(11.01±2.36)d]和住院天数[(14.87±2.56)d vs(17.54±3.30)d]均显著短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各项体液免疫指标(Ig A、Ig G、Ig M浓度)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营养支持后逐渐恢复,而EEN组恢复幅度较TPN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13.33%vs 36.67%,P0.05)。EEN组患者1年、2年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稍高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N可有效促进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杰锋  何志国  陈澍  余铖  廖洁  何子超 《生物磁学》2013,(27):5279-5281,523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及72小时的APACHEII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分别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或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及72小时后,实验组APACHE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o.05),而对照组治疗24、48h后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APACHEI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O.05)。结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ICU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6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经过营养支持治疗后,将两组的免疫、营养以及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对比发现,在第5天、第10天EN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B)明显升高(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中重症肺炎应选择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能有效的改善营养状态,并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