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在儿科应用的优点。方法将1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使用注射器采血,并对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无溶血现象;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低,且易使标本溶血。结论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优点是穿刺部位易掌握、血管易暴露、针头易固定,且方便、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高,值得儿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璞 《蛇志》2009,21(3):207-208
目的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z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单腔静脉留置针在冠状CTA检查中的安全性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冠脉CTA检查4600例病人全部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on(B-D公司)18-20#单腔静脉留置针注射对比剂,注射速率5-6ml/sec,对比剂浓度350mg/ml.结果:99.8%病例顺利完成冠脉CTA检查,图像质量优良;有0.2%的患者因穿刺技术、血管本身条件差或等待中保护不当造成不同程度渗漏,未完成检查.结论:冠脉CTA检查需高流速、高浓度注入对比剂,其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性明显高于传统强化头皮针;同时便于对比荆毒副反应抢救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低MSCT直接CTV技术在检查下肢KTS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重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0例。实验组(A组)采用12G留置针,以1.0ml/s速率,2∶8混合液100ml,单筒单肢注射;对照1组(B组)采用16G留置针,以2.0ml/s速率,2∶8混合液200ml,双筒单肢注射;对照2组(C组)采用20G留置针,以2.5ml/s速率,2∶8混合液150ml,双筒单肢注射。3组均自足趾扫描至髂静脉起始水平,并以薄层1.25mm行标准重建,常规多角度MIP与VR重建,充分显示曲张血管及周围比邻关系,评价各组总体图像质量,并对各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的优良率均达100%,无差评,图像总体质量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的图像有硬化现象,VR观察过于僵硬。疼痛感比较,B、C组明显高于A组;对比剂的总碘量比较,A组明显低于B、C组;ED值比较,A组明显较B、C组下降。结论 MSCT的双低直接CTV技术能满足下肢曲张静脉直接CTV的诊断需求,在图像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成本,降低操作难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对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科2018年2~3月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30例患儿为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对我院2018年3~4月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30例患儿为实验组,使用规范化管理。观察比较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使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患儿的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0.00%,实验组为9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针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患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进针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效果,为临床护理选择适宜的进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福州儿童医院住院输液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穿刺点的上方与皮肤呈15~30度角进针,对照组静脉穿刺均采用40~45度角进针,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儿穿刺引起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有5例,进针无回血2例;对照组50例患儿穿刺引起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21例,进针无回血6例。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以皮肤15~30度角进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可减少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无回血以及血管破裂导致皮下淤血现象,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唐梅珍 《蛇志》2017,(1):61-62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行输液治疗的患儿16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穿刺,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儿科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穿刺较传统头皮针穿刺具有优势,临床操作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可有利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韦春萍 《蛇志》2014,(3):353-354
目的:探讨头皮式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对我科2013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12例术前患者,采用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同时给予相关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显著减少了静脉穿破的几率。结论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的减轻反复穿破血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规握拳法和自然放松法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经常输液、血管弹性较差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握拳法,实验组采用自然放松法。结果:对比两组穿刺的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所采用的自然放松法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握拳法。结论:自然放松法利用了通常情况下不易采用的微静脉进行静脉输液,且固定后针头不易位移,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护理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于我院行心脏检查1024例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检查前对每一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紧张情绪;进行心率控制、屏气训练等护理措施准备;在扫描过程中配合影像技师使用高压注射器;检查完成后积极与患者交谈,严密观察患者状态,预防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受检患者中987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图像重建后血管显示效果优;16例血管显示良;有1例患者造影剂未全部进入血管内,导致血管显影不充分。有2例出现轻度过敏反应;无空气栓塞或任何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受检病例中432例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98%(425/432)与检查结果完全一致,有2%(8/432)与检查结果有轻度误差。结论:检查前细致的护理对提高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成功率、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205例行输液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经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输液,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发生液体外渗、堵管、静脉炎、针体滑出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经济实惠、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也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持了输液治疗的连贯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相似文献   

13.
卢艳如  黄艾芬 《蛇志》2013,25(2):161-162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肥胖危重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8例肥胖危重儿随机分为腋静脉留置针组(42例)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56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首针穿刺成功、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腋静脉组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患儿首针穿刺成功率较高,脱管、堵管、静脉炎、渗血和外渗发生率均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组低.结论 在肥胖危重婴幼儿救治中,选择腋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安全型留置针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将2012年6~12月在我科行输液治疗使用留置针的患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为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输液;对照组150例,为使用普通型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种留置针的并发症,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炎、外渗、堵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操作者针刺伤发生率为0,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安全型留置针可起到预防针刺伤的作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应用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住院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局部皮肤采用硫酸镁湿敷,观察组患者应用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恢复情况及局部皮肤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导致的造影剂外渗治疗中,水胶体敷料不仅可有效缓解造影剂对局部组织刺激所产生的疼痛感,且能有利提高治愈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实施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先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收集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数据并绘制表格进行分析比对工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显像情况,研究组患者辐射剂量为(3.2±0.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7.8±0.5)mSv,差异经过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62例使用静脉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穿刺输液的大熊猫进行临床观察,总结了穿刺前准备、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适合长时间留置的大熊猫及封管液的选择等。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使输液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为临床输液、输血提供可靠的通路。  相似文献   

18.
顾琦云  潘习桃  孙金芳 《蛇志》2009,21(1):50-5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穿破血管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普通的静脉穿刺,每日需要穿刺1~2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减少患儿的痛苦,还能有效保持静脉通路,提高了救治效率,而且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然而应用中不同年龄对留置效果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成功率。现就我院儿科病房的240例住院患儿留置针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应用细针穿刺注射5-FU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用18G及22GPTC针对42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病灶进行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射5.氟尿嘧啶(5-FU)及氨甲喋呤(MTX)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应用22G细针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病例21例,成功率100%;穿刺出血病例3例,穿刺后出血发生率14.2%。对照组18G粗针穿刺,分别为15例、71.4%;9例、4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注射5-FU术1周病人血HCG测量值及异位妊娠病灶缩小或消失率达到90.4%、治疗方法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注射MTX分别为71.4%、80.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阴道22G细针穿刺注射5.Fu治疗未破裂型宫外孕较18G粗针及注射MIX疗效显著,成功率高、副反应少,为临床保守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穿刺针型号及用药种类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CT 等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常需要应用造影剂。在造影剂的使用常常发生不良反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 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能够使CT 增强扫描顺利进行,提高检查安全性。方法:搜集我院2011 年10 月至2012 年9 月间的1500 例CT 造影增强检查患者,包括冠状动脉CT 血管成像(冠脉CTA)、头部CT 血管成像(头CTA)、肝脏增强、泌尿系三维成像 (CTU)以及双下肢血管成像(双下肢CTA),进行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类型、造影剂药物剂量、注射速度等统计分析,总结造成不良 反应发生的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发热、呕吐、荨麻疹、面色潮红、局部疼痛、流泪、血压下降、喉头水肿、休 克等。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出现不良反应者85 例,占5.67 %。其中轻度反应65 例,占4. 33%;中度反应16 例,占1.06%;重度4 例,占0. 27 %。结论:在CT 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的用量及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相关性。CT 检查过程总应该认真 执行操作流程,密切观察病人情况,积极防治,正确处理,将造影剂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患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