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柴胡桂枝颗粒的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为控制其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对方中的柴胡、人参、甘草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测出柴胡、人参、甘草。结论:定性方法准确可行,重复性好,该方法可作为该品种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肾衰康浓缩丸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鉴别肾衰康浓缩丸中大黄、丹参;采用HPLC-ELSD对制剂中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1 mL/min,柱温:28℃,漂移管温度:42℃,氮气:355kpa.结果:大黄、丹参的TLC鉴别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黄芪甲苷在1.0μg-10.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5),平均回收率为99.81%,RSD为1.73%(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肾衰康浓缩丸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丸对脾不统血证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肝脏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前42 d,实验组每日游泳30 min,同时饮食一天禁食两天(饮食失节),第43~72日,在游泳力竭加饮食失节的基础上,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诱导出血,构建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将成功建立模型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模型对照组(MD)、自然复健组(NR)、归脾丸组(GP)。第73~102日,模型组继续施加处理因素(游泳力竭、饮食失节及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溶液),自然复健组和归脾丸组停止施加处理因素,归脾丸组每日灌胃人参归脾丸溶液(0.2 g/ml ,10 ml/(kg·d)),自然复健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第103日后,取血和肝脏,检测血清中各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水平,检测血中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 IL-6和TNF-α 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TP水平明显降低(P< 0.01),血RBC数量、HGB含量和HCT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Bcl-2 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Bax和Caspase3 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复健组和归脾丸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TP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RBC数量、HGB含量和HCT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Bcl-2 蛋白及mRNA水平升高,Bax和Caspase3 蛋白及mRNA 水平降低(P<0.05);与自然复健组相比,归脾丸组血清ALT、AST和TBil均明显降低,TP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RBC数量明显升高(P<0.05),肝脏Bcl-2蛋白和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05),Caspase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人参归脾丸对脾不统血证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脏细胞凋亡、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桂珍  刘纪青  廖朝峰  周国波 《生物磁学》2011,(14):2767-2769,2782
目的:建立肾衰康浓缩丸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鉴别肾衰康浓缩丸中大黄、丹参;采用HPLC-ELSD对制剂中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1 mL/min,柱温:28℃,漂移管温度:42℃,氮气:355kPa。结果:大黄、丹参的TLC鉴别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黄芪甲苷在1.0μg-10.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5),平均回收率为99.81%,RSD为1.73%(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肾衰康浓缩丸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单味药对肠道酵母茵生长的影响,同时比较七味白术散复方传统汤剂与超微汤剂对肠道酵母茵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滤纸片法和比浊法测量药物的最低抑茵浓度及在测试浓度内的最佳促茵浓度。结果.:单味药人参和甘草对肠道酵母茵产生了抑制作用,其中人参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7936μg甘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3949cOmE;茯苓、白术、葛根对肠道酵母茵产生了促进作用,葛根的促菌效果最好,茯苓次之;而木香和藿香对肠道酵母菌在本次研究中未表现出明显的抑促作用。七味白术散复方在低浓度下对肠道酵母茵产生了促进作用,且通过比较分析,七味白术散超微汤剂的促茵效果要优于传统汤剂(P〈0.01)。结论:人参和甘草对肠道酵母菌有抑制作用,茯苓、白术、葛根及七味白术散复方对肠道酵母茵有促进作用,且超微粉体的药物溶出率高于传统饮片,促菌效果好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甘草次酸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剂处方,评价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甘草次酸素丸,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甘草次酸素丸进行包衣,用浆法评价微丸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采用微晶纤维素和甘草次酸,同时加入黏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经过充分搅拌混合,以30%的乙醇作为润湿剂,通过挤出-滚圆制得甘草次酸素丸。以尤特奇S100为膜控材料,加入适量柠檬酸三乙酯与滑石粉配制包衣液,对甘草次酸素丸进行包衣,制得甘草次酸包衣微丸。释放度实验表明甘草次酸素丸在其增重20%时,在0.1 mo L/L的盐酸溶液中不释放,在p H6.8的磷酸缓冲液条件下6 h内其释放率不到20%。而在p H7.4的磷酸缓冲液条件下2 h内释放率达到80%以上。结论:所制的甘草次酸素丸处方合理,制剂工艺简便,通过流化床包衣技术所制的甘草次酸包衣微丸在模拟的胃液中不释放,在小肠液中释放缓慢,在结肠液中释药良好,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紫元益消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蜈蚣,紫河车,鸡内金和蟾酥各味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蟾酥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结果:紫元益消丸中的蟾酥、蜈蚣、紫河车、鸡内金的薄层色谱具有鉴别特征,斑点清晰;华蟾酥毒基在0.09-0.46 μg·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3),平均回收率95.57%,RSD为2.27%(n=5);脂蟾毒配基在0.16-1.01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4),平均回收率94.53%,RSD为2.06%(n=5).结论:鉴别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定量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且重复性好,可用于紫元益消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安神膏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为膏方应用于失眠调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由电脑产生随机数字,根据数字奇偶性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在认知行为治疗(CBT-I)干预基础上,试验组予口服益气安神膏1匙(约15g)/次,每日2次,对照组予口服归脾丸10丸/次,每日3次,4周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服用8周2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评分评估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3%(治愈2例,有效31例),高于对照组的77.1%(治愈1例,有效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得分(8.1±2.8)分,对照组得分(10.4±3.8)分,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安神膏在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归脾丸,其临床疗效明显,服用方便,可适用于临床慢性失眠患者的调理。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参术药对配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增效机制,本文就白术配伍人参前后挥发油成分物质基础变化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 3)、水通道蛋白4(AQP 4)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白术配伍前后挥发油,以GC-MS法表征挥发油化学特征,并随机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白术挥发油组及配伍挥发油组,使用MNNG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给药后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显微、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QP 3、AQP 4的表达。结果显示,白术配伍人参后挥发油的提取量升高,经GC-MS测定,配伍后苍术酮相对含量降低,新增少量人参挥发油成分。显微及超微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组织黏膜折叠皱起,黏膜层和固有层腺体萎缩严重,胃小凹形态改变,上皮细胞破损,炎症细胞大面积浸润,且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均缓解或改善上述病理结果,且配伍挥发油组表现更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AQP 3、AQP 4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相较模型组,各药物组对胃黏膜AQP 3、AQP 4蛋白的表达有增加趋势或明显增加,且配伍挥发油组优于白术挥发油组。上述结果表明,白术配伍人参前后挥发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具有治疗作用,且配伍后效果更佳。其增效机制可能与苍术酮比例的减少、人参挥发油成分的少量加入及AQP 3、AQP 4表达的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五味通心胶囊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建立,为今后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TLC法对五味通心胶囊中五味子、山楂进行定性鉴别,采取HPLC法对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Eelipse XDB—C18(5um,4.6×150m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0nm,柱温:30℃,进样量:10ul。结果:TLC斑点清晰,无阴性干扰;五味子醇甲进样量在2-10u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38%,RSD=2.21%。结论:本次试验建立的定性鉴别与定量分析方法在五味通心胶囊质量控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秀霞  于源华  张勇 《植物学报》2008,25(5):579-584
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重组于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n438, 得到重组质粒pBin438-PSY。用冻融法将其导入农杆菌EHA101中, 采用叶盘法转化人参愈伤组织, 对所获得的抗性细胞系进行PCR和Southern检测, 并对表达产物进行 了薄层层析(TLC)、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及含量测定。结果表明PSY基因已成功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基因组, 并已得到高效表达, 表达产物b-胡萝卜素含量为143 ug.g-1人参细胞干重。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方法在人参愈伤组织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 为进一步提高人参的营养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建立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对白术挥发油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术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对11批白术饮片挥发性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筛选挥发油中的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搜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显示11批白术饮片挥发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0,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白术饮片挥发油成分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PCA分析显示浙江产区白术分布更集中,HCA分析显示当分类距离为15时,浙江产区的4批白术被聚为一类,这表明道地产区的白术挥发油质量更稳定;根据GC-MS共有成分得到白术挥发油中10个Q-Marker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这些成分涉及19个关键靶点和66条通路。本研究初步预测棕榈酸、β-桉叶醇、γ-榄香烯、榄香醇和苍术酮是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为白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类似中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参愈伤组织的PSY基因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重组于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n438,得到重组质粒pBin438-PSY。用冻融法将其导入农杆菌EHA101中,采用叶盘法转化人参愈伤组织,对所获得的抗性细胞系进行PCR和Southern检测,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薄层层析(TLC)、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及含量测定。结果表明PSY基因已成功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基因组,并已得到高效表达,表达产物β-胡萝卜素含量为143μg·g^-1人参细胞干重。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方法在人参愈伤组织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为进一步提高人参的营养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分离法,在不含盐及含盐PDA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内生菌,以甘草苷等8种甘草黄酮为对照品,分析发酵产物;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清除率。共得到108株内生菌,TLC发现31株可能产甘草黄酮;HPLC-UV发现产甘草苷7株,产异甘草苷3株,产甘草素3株,产甘草查尔酮A3株,产刺甘草查尔酮1株,均为耐盐菌;产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A、刺甘草查尔酮的部分菌株有较强DPPH清除率;产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菌株8-5-Y-2活性最强,与甘草总黄酮相当,强于甘草查尔酮A。盐协迫得到产甘草黄酮,且具较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耐盐内生真菌,为资源替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甘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采用Symmrtry shield RP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用上述方法确定了10批不同产地甘草药材的24个共有峰,建立了甘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专一转化人参二醇类皂苷Rb1为Rd的真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薇  孙晓东  张萍  吕国忠 《菌物学报》2011,30(2):305-311
于2009年的7-10月间在辽宁省的桓仁,吉林省的集安、靖宇、抚松等药材产区采集人参及人参根际土壤样品45份。通过真菌分离和培养,共获得真菌菌株105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属于15属48种。通过活性筛选,得到具有转化人参总皂苷活性的菌株25株,其中菌株SR87和SR105对人参皂苷Rb1具有专一转化活性。通过TLC和HPLC检测,其转化产物为人参皂苷Rd。经形态学鉴定,确定阳性菌株SR87为莫勒接霉Zygorhynchus moelleri,SR105为灰绿犁头霉Absidia glauca。这两株真菌均有较高的转化潜力,可以应用于制备人参皂苷R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比较野生甘草无性繁殖的甘草根和人工甘草种子有性繁殖的甘草根中药用成分的积累速度差异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影响甘草药用成分积累的基因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HPLC和UV等分析方法,比较野生甘草和人工甘草在甘草酸、甘草苷和甘草总黄酮以及其他类成分的含量差异。基于HPLC指纹图谱技术,全面分析不同繁殖模式下甘草根的化学信息和内在质量的差异情况。结果:除甘草素和异甘草素外,野生甘草不定根中其他三种药用成分和总黄酮的含量均高于人工甘草实生根,经SPSS分析,除异甘草素外,其他成分在两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HPLC指纹图谱,两种甘草药用成分之间差异显著,相似度为0.647。结论:野生无性繁殖的甘草根和人工有性繁殖的甘草根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甘草具有快速积累药用成分的功能。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人工调控生产优质甘草药材,实现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层析、JTY树脂分离制备人参皂苷Rb3,薄层板(TLC)跟踪,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目的是研究西洋参叶中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b3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影响,从而表明人参皂苷Rb3在抗肥胖中的作用。用制得的人参皂苷Rb3,在卵磷脂所乳化的甘油三酯的检测系统中进行体外胰脂肪酶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人参皂苷Rb3经过三种不同展开剂,薄层板展开,均为一个点,进一步经HPLC检测其纯度为93.2%。胰脂肪酶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3在浓度为0~1 mg/mL时,其抑制率达到85.11±0.409%,而且远远高于西洋参叶提取物。本文通过胰脂肪酶抑制试验表明Rb3具有抗肥胖作用,其抑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参细胞生物合成熊果苷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培养细胞为生物反应体系,利用外源氢醌为底物,对熊果苷的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TLC鉴别表明,人参细胞可以将外源的氢醌转化为熊果苷;以熊果苷含量和氢醌的转化率为指标,对人参细胞生物合成熊果苷的基本条件(氢醌浓度、转化持续时间、细胞培养阶段)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2 d的人参细胞,在含有2 mmol·L-1氢醌的生物合成培养基中转化24 h后,合成的熊果苷含量占细胞干重的7.176%,氢醌转化率也达到79.15%.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中药水团花的药材鉴定方法.方法:通过对主产地六批药材的研究,从薄层定性检查、水份测定、浸出物检查和灰分测定4个方面,建立了水团花的药材鉴定方法.结果:运用TLC法,定性鉴别了水团花中的2种化学成分;药材的含水量不得过9.6%;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1%;药材的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5%;药材的总灰分不得过5.0%.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控制水团花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