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的影响,为研究抗马尔尼菲青霉的免疫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下进行共培养,分别于60min、120min、240min和360min后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统计分析体内组与体外组CFU数结果的差异性。利用钙荧光白染色巨噬细胞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经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共培养,两组之间的CFU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CFU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巨噬细胞内的酵母细胞被钙荧光白染上淡蓝色荧光。结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内、外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不起明显的杀灭或溶解作用,其最大的吞噬时间为共培养240min。钙荧光白染色可快速有效的区分巨噬细胞与真菌,是一种良好的检测真菌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慢性胃炎与神经内分泌G、D细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探讨神经内分泌G、D细胞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52例慢性胃炎及9例对照者进行胃窦粘膜内G、D细胞密度计数。结果显示慢性胃炎病人的G、D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萎缩性胃炎G、D细胞显著减少,同时还发现不同组别、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其G细胞的数量均大于D细胞,G/D细胞的比值在中、重度性胃炎与其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资料还显示G、D细胞的计数不仅可以判断胃窦粘膜的萎缩程度,而且可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主研制的微电极芯片系统,研究电脉冲参数及Ca2+对酵母细胞穿孔率的影响.发现酵母细胞穿孔率随着脉冲电压、脉冲持续时间、脉冲个数的增大而升高,且电穿孔具有累积效应,在脉冲电压40 V、脉冲持续时间10 μs、脉冲个数8个的条件下,穿孔率达到83%.此外,研究了钙离子对酵母细胞穿孔率的影响,一定浓度的Ca2+能提高酵母细胞穿孔率,当Ca2+浓度为0.1 mmol/L时,穿孔率可达到89%;Ca2+浓度过高会降低酵母细胞的穿孔率甚至会抑制穿孔的发生,并从机理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电穿孔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群体细胞数量估算的一种简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婷  陈非洲 《生态科学》2011,30(5):553-555
采用加酸水解和人工计数的方法,对巢湖铜绿微囊藻、放射微囊藻、惠氏微囊藻、坚实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挪氏微囊藻、水华微囊藻、鱼害微囊藻所含细胞数进行了估算.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微囊藻群体最大投影面积与所含细胞数的回归方程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估算群体微囊藻所含的细胞数.  相似文献   

5.
Asy (apoptosis /saibousi Yutsudo)是日本Yutsudo小组于1999年发现的一个新的人类细胞凋亡诱发基因. 2000年齐兵等人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肺细胞系(W1-38) cDNA 文库中克隆出一个能与ASY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的新基因hap (homologue of asy protein). 已经证明ASY能在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形成同源二聚体, ASY与HAP能在酵母细胞中形成异源二聚体, ASY和HAP均能诱发肿瘤细胞Saos2和CGL4凋亡. 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证明HAP能在酵母细胞中形成同源二聚体; 通过交叉免疫沉淀证明HAP与ASY能在人类细胞中形成异源二聚体. 通过AnnexinV, TUNEL, DNA Ladder和流式细胞计数等检测凋亡的技术, 对asy, hap单独转染或共转染的人类正常细胞或肿瘤细胞的凋亡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证明ASY和HAP不仅诱发人类肿瘤细胞凋亡, 而且能诱发人类正常细胞凋亡, 并且证明由ASY与HAP形成的异源二聚体可降低由ASY和HAP各自形成的同源二聚体诱发细胞凋亡的活性, 揭示ASY与HAP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是调控人类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毕赤酵母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分离活酵母细胞的新方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淋巴细胞分离液和50%聚蔗糖溶液的比例,获得不同密度的酵母细胞分离液,进而通过离心分层的方法可使毕赤酵母活细胞主要存留于离心液的上层。当酵母细胞分离液的密度为1.1467 g/mL (27.5%淋巴细胞分离液+72.5%聚蔗糖溶液),分离液上下层中酵母活细胞的分配比例差别达到最大,分别为94.67%(分离液上层)和5.33%(分离液下层)。毕赤酵母细胞浓度为4.35×108~1.13×109/mL时,活细胞在分离液上下两层的分配比例约为95%和5%。低毕赤酵母细胞存活率有利于离心分离。本方法可用于有效分离培养液中的毕赤酵母活细胞。  相似文献   

7.
酵母真核表达系统是常用的安全性较高的外源蛋白表达系统。酵母细胞内存在翻译后糖基化修饰过程,对其糖基化修饰系统进行改造可用于生产人源糖蛋白。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消除酵母特有的内源糖基化反应、引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中糖基化类型等方法对酵母糖基化路径进行改造。近年来许多研究通过对酵母菌株糖基化位点突变、基因缺失等方法对酵母糖基化系统进行改造,探究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这为利用酵母生产治疗性蛋白和新型糖基化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综述将对近年来酵母糖基化改造成果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瑞典和西班牙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酵母细胞制造出了能够互相交流的“生物电路”,未来,科学家有望使用人体细胞构建出更复杂的系统,用以检测人体健康状况。作为欧盟“分子计算机”项目的一部分,瑞典哥德堡大学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科学家在哥德堡大学施特芬·霍曼教授的领导下,进行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团队使用酵母细胞制造出了合成电路,细胞之间可通过基因调控进行连接。  相似文献   

9.
p75NTR是低亲和力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能与高亲和力受体TrkA协同作用促进细胞增殖,也能与细胞内配体结合介导死亡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为了探讨p75NTR功能的调控机制,本文利用膜蛋白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新的p75NTR相互作用蛋白--BFAR.通过对酵母的共转化、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p75NTR与BFAR蛋白在体内外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荧光共定位实验发现,两者可共定位于细胞质中.此外,荧光素酶检测实验表明,共转染p75NTR和BFAR能够抑制p75NTR介导的NFκB和JN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实验发现,BFAR在PC-12细胞和HEK293T细胞中的高表达使细胞周期中的G2/M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量减少,而G0/G1期细胞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化反应器应用条件,提出了用于生化反应器的在线细胞观察仪的基本技术要求。在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细胞在线显微工作原理后,研制了一种基于暗视场的新的显微细胞观察仪,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及结构。另外,原位在线显微细胞观察仪应用于酿酒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HEK293细胞的培养试验,在线细胞计数结果与离线细胞计数和细胞干重相比较,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此仪器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生化反应器应用条件,提出了用于生化反应器的在线细胞观察仪的基本技术要求。在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细胞在线显微工作原理后,研制了一种基于暗视场的新的显微细胞观察仪,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及结构。另外,原位在线显微细胞观察仪应用于酿酒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HEK293细胞的培养试验,在线细胞计数结果与离线细胞计数和细胞干重相比较,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此仪器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便捷地分析细胞的数目和形态.方法 本文将深度学习应用到细胞识别中,实现了一种可以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拍照,并直接在培养皿中进行细胞识别计数的方法.结果 通过构建U-Net网络结构,并对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图像进行标记训练,来实现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的分割计数.同时,用该算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以及计算抑...  相似文献   

13.
旨在观察自组装IKVAV多肽纳米纤维支架凝胶对鼠嗅鞘细胞(OECs)的作用。通过调整IKVAV溶液pH值并加入培养液触发多肽自组装为支架凝胶, 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IKVAV分子可以自组装成编织状纳米纤维(直径为3~5 nm)。采用原代分离培养方法获得OECs单细胞悬液后, 使用差速贴壁法两次纯化OECs且在第12天通过免疫染色计数OECs纯度为85%。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支架凝胶与OECs复合培养,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OECs生长良好, 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表明活细胞数达95%。CCK-8法间接细胞计数证实IKVAV多肽可促进OECs的黏附, 对OECs增殖没有影响。由此可见IKVAV多肽可以自组装成纳米纤维支架凝胶且对OE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黏附作用, 可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酵母细胞甘油代谢与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油是酵母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常见的多元醇物质。尽管甘油的结构简单,代谢途径并不复杂,但是其在细胞内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甘油代谢过程主要参与细胞的高渗透压生理调节和厌氧条件下的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调节。近年来许多学者在酵母细胞的甘油代谢及生理功能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扼要介绍甘油生理代谢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甘油代谢参与细胞高渗压甘油应答信号途径和氧化还原平衡调节的生理机制,同时就酵母细胞甘油合成的代谢工程进行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孙建萍 《蛇志》2002,14(4):46-46
血常规检验已由过去的显微镜下手工计数 ,转变为血液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参考数据。血液细胞分析仪的种类很多 ,根据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光学型和电学型。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是根据库尔特原理制造的库尔特血液细胞分析仪。库尔特血液细胞分析仪能精确测量悬浮液中颗粒的数量和大小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避免影响数据质量。1 加大理论知识学习力度  有些实验室操作人员对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和性能缺乏了解 ,过分依赖仪器 ,只看打印数据 ,对异常结果未做全…  相似文献   

16.
低温和氧化应激产生活酵母细胞衍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低温和H2O2应激条件下产生活性酵母细胞衍生物(Live Yeast Cell Derivative,简称LYCD)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能够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低温预处理可以诱导对致死浓度H2O2的抗性。通过0—15℃低温和0.2mmol/L H2O2处理酵母细胞后,提取LYCD并添加到酵母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细胞在致死浓度H2O2作用下的存活率明显提高,说明0—15℃低温和H2O2刺激酵母细胞形成的LYCD对细胞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毕赤酵母作为细胞工厂在小分子代谢产物发酵和蛋白制品生物合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随着CRISPR/Cas9等新型编辑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对毕赤酵母细胞工厂进行多基因高效率的工程化改造已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毕赤酵母工程化改造的遗传操作技术和目标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介绍了毕赤酵母作为细胞工厂的应用现状,同时探讨了毕赤酵母细胞工厂的优点及缺陷,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未来的毕赤酵母工程化改造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毕赤酵母细胞工厂在生物产业中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树突状细胞(DCs)在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用细胞因子 rhGM-CSF 和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观察DCs的形态, 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Cs的表型测定, 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L-12p70的浓度,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的mRNA的表达。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诱导获得的DCs细胞形态不规则, 表面伸展出大量树突。与马尔尼菲青霉酵母共同培养24 h后DCs的胞内含有大量的酵母细胞; 细胞表型CD86、CD83、HLA-DR和CD40的表达明显增高; 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 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CXCR4的mRNA表达量增加且能够产生IL-12p70但产生的量低于LPS刺激组。DCs能吞噬加热灭活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 并趋于成熟, 抗原呈递能力增加, 但是产生IL-12p70的量较低, 可能造成宿主抗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真核细胞依赖其亚细胞结构高效地完成复杂的生化反应。尽管目前有一些亚细胞结构分离技术,但却缺乏评估这些分离技术的简单、有效方法。目的: 构建可以用来检测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的酿酒酵母菌株。方法: 通过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方法以酿酒酵母为背景构建了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评估菌株,并进行可行性检测。首先,将酵母各细胞器、自噬体及质膜的标记蛋白进行分组,用不同的蛋白标签分别标记每组蛋白。然后,以标记蛋白-GFP/RFP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标签对标记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是否有影响。最后,通过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验证该检测菌株能否用来检测亚细胞结构的分离效率。结果: 成功构建了酵母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评估菌株,该菌株标记了大多数酵母细胞亚细胞结构。挂标签的标记蛋白仍然定位在各自标记蛋白对应的亚细胞结构。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后,酵母各个亚细胞结构的标记蛋白均可以被检测到。结论: 该酵母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评估菌株是检测各亚细胞结构分离结果的方便工具,对今后酿酒酵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绍兴家鸭腺胃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0—22周龄期绍鸭腺胃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D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分布,计数腺胃内D细胞数目及其与体重、胃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腺胃内D细胞形态多为圆形、卵圆形,单个散在分布。主要位于腺胃腺叶的内侧区和中间区。2.腺胃内D细胞数随周龄增加而渐增多,至18周龄达顶峰,22周龄开始减少。此变化规律用二次曲线方程Y=0.102+4.452X—0.142X~2反映, R~2=0.95(P<0.01)。3.D细胞数与体重在6周龄后开始出现负相关,至18周龄达显著负相关,r=-0.829(P<0.05)。D细胞数与胃重在各周龄期均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