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介绍口腔微生态失调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出现口腔气味异常的机制。综合分析口腔微生态与口腔健康的研究动态及意义。展望口腔微生态调整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尤其在消除口腔异昧的积极作用。方法由第一、二作者应用计算机通过pubmed检索NCBI数据库1992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icro ecolog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1995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微生态”,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文章内容与口腔微生态相关的研究、以及在口腔疾病研究领域有关。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结果共收集到106篇相关文献,21篇文献纳入本文,其中,19篇为综述和述评类文献,19篇为中文杂志,2篇为外文杂志。结论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口腔微生态失调,菌斑内微生物之间以及机体与菌斑之间相互作用分解蛋白产生硫化物,这些代谢产物包括H2S、CH3SH、CH3SCH3、吲哚、甲基吲哚、挥发脂肪酸和聚胺等发出刺激性气味,产生口腔异味。治疗口腔异味应该考虑平衡口腔微生态,调整口腔菌群。口腔异味的治疗又有利于口腔菌群平衡。提示我们治疗口腔疾病应该考虑口腔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口臭是指呼吸时排出挥发性硫化物等臭味气体,主要由口腔微生态失调引起,具体为生理性菌群数目减少,产臭类菌群种类和数目增加。口臭是局部口腔或全身系统不良代谢状况的一种表现,临床可根据口腔异味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口腔微生态的调整来治疗口臭。本研究从口臭与微生态的关系、口臭主要相关微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机械、化学和中医药等方法调整口腔微生态来治疗口臭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口腔微生物与人体始终处于动态生态平衡状态,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与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用于口腔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这使得人们对口腔微生态的认识不断深入.以下将从口腔微生态的组成、口腔微生态与机体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近年来口腔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密切相关。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抗菌物质、与致病菌竞争性定殖、调节毒力相关基因表达、调节宿主免疫反应、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参与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代谢循环通路、调整生物膜pH值等过程发挥其益生效能。研究发现,益生菌疗法能够降低龋齿的风险、改善牙周状况、提高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防治口腔疾病的潜在途径。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调控相关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益生菌治疗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益生菌治疗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1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统计软件对提取完成后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研究,其中英文研究4篇,中文研究8篇,纳入研究对象1 029人,其中试验组537人,对照组492人。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能有效治疗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OR=7.80,95%CI(4.78,12.75),P<0.000 1],降低口腔假丝酵母菌检出率[OR=0.06,95%CI(0.01,0.57),P=0.010 0],降低治愈后复发率[OR=0.21,95%CI(0.12,0.35),P<0.000 1]。结论 益生菌对治疗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具有一定效果,能降低口腔中假丝酵母菌的定植,减低治愈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口腔微生物组是人体五大菌库之一,其微生态失衡不仅在牙周炎和龋齿等口腔疾病中发挥主要作用,还与全身诸多疾病紧密相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防治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表明,AD与某些口腔致病菌及其微生态失衡显著相关。本文就口腔微生物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总结了口腔微生物影响AD的可能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推测不同的微生物与AD间的潜在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AD,人们除了关注AD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外,还应关注患者的口腔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炎性细胞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口干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伴随着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内微环境的改变,口腔各种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出现口腔微生态失调。口腔微生态失调与自身免疫疾病关系密切,其不仅是疾病所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目前研究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微生态失调与唾液微环境的改变及口腔黏膜免疫受损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口腔微生态与干燥综合征关系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糖尿病患者的口腔菌群和卫生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得到糖尿病的一系列危害,包括糖尿病对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以及对口腔菌群起作用的几种可能机制、糖尿病引发的相关并发症;然后采用历史总结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众多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经历总结出糖尿病对患者身体、心理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除此之外,文章还根据医院对于糖尿病的现有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关键因素。益生元是一类具有选择性、能够促进体内有益菌代谢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主要通过调节口腔微生物生长代谢、抑制口腔菌斑生物膜形成、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参与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代谢循环通路、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等途径调控口腔微生态,从而对口腔常见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益生元在口腔健康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口腔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菌群失调导致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失调和氧化三甲胺累积是参与冠心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外,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相关,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型的判断缺乏客观标准。多项研究应用口腔菌群或肠道菌群分析了疾病的中医证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菌群分析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牙周病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其必不可少的始动因素,可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和宿主免疫反应,最终引起牙周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主要是机械清除牙菌斑生物膜和牙石,但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益生菌通过产生抑菌物质、刺激局部免疫反应、与致病菌争夺黏膜受体和营养物质,从而改善口腔微生态平衡,促进牙周病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在牙周病治疗上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为将来益生菌辅助治疗牙周病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可摘局部义齿是口腔活动修复中运用最久最为广泛的一种修复方式,其通过卡环的固位,基托的稳定,连接体的连接,可以使人工牙在患者缺牙间隙发挥相应的咀嚼功能。但是,可摘局部义齿作为一个外源性的异物戴入患者口内后,由于其理化性质与口腔正常环境差别极大,并且占据了口腔中的天然间隙,势必会导致口腔内环境的相应改变。口腔微生物依附于口腔内环境,与宿主共生。当口腔内环境变化时,口腔微生态也会产生相关的变化。研究可摘局部义齿戴入后口腔内微生态的变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评估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并指导我们新义齿的设计及开发方向。目前相关研究已相当充分,本文就可摘局部义齿戴入后,口腔微生态的变化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肺为"娇脏",易受风邪侵袭而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研究发现,微生态的平衡对人体健康的保持意义重大。在本文中我们解释了中医病机"风邪犯肺",并从微生态失衡的角度来思考"风邪犯肺"的科学内涵,探讨风邪犯肺与微生态失衡的联系。认为中医药主要通过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改变机体内部环境以及肺—肠轴这三种途径来调整风邪犯肺导致的微生态失衡。旨在将现代研究理论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挖掘中医药在调整微生态失衡方面的可能作用机制和潜力,深入探讨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本质和优势,以期为微生态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4.
摘要:微生态学是近年新兴的学科,女性生殖道是一个重要的微生态区域。生殖道微生态体系是由正常的解剖结构、生殖道各种菌群、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局部免疫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随着阴道微生态平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阴道微生态和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内在关联引起了极大的重视。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宫颈病变影响了阴道微生态环境,长期的阴道菌群失调也会反作用于宫颈,导致宫颈的病变加重甚至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阴道微生态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蚯蚓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艳孟  孙振钧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103-205
连作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而且会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及病原菌增加等一系列微生态失衡问题。土壤微生态失衡反作用于植物, 导致植物发生更严重的病害、减产等。作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 蚯蚓的取食、掘洞和爬行等活动对土壤微生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既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又可以强化土壤生物群落功能, 有望为缓解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总结了土壤微生态与土壤功能维持及蚯蚓调控土壤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 结合蚯蚓对化感物质降解作用的研究, 分析了蚯蚓通过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的三条途径: 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通过改变化感物质组成以及通过调控土壤动物区系调控微生物群落。蚯蚓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可改善失衡的土壤根际微生态, 有效缓解作物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d后记录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总数、产黑色素细菌总数及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目的菌总数。结果29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口臭主要来源于龈缘菌斑,10例主要来源于舌苔,4例患者的口臭由龈缘菌斑和舌苔共同产生;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相比,细菌总数、产黑色素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都明显上升(P〈0.01)。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口气变化与产黑色素细菌、核梭杆菌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