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对住院患者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影像学检查主要记录动脉瘤的位置、瘤体长度和瘤颈宽度,测量其长宽比例。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观察各种介入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44例、女53例,男性平均年龄51.3岁,女性平均年龄46.7岁,男女共同平均年龄4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及其附近动脉瘤51个,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29个,大脑中动脉1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6个,所用到的栓塞材料包括各种弹簧圈、颅内支架、不可脱球囊等。97例中15例出现并发症(15.5%),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术中发生血管痉挛3例,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栓塞5例,3例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最主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栓塞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能够降低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患者的疗效,分析栓塞剂的选择及合理应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30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患者采用急诊介入造影检查,使用丙烯酸微球和明胶海绵条对出血动脉行急诊栓塞治疗,对动脉造影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找到并成功栓塞42支出血的支气管动脉,28支采用单独丙烯酸微球栓塞治疗,14支行丙烯酸微球与明胶海绵条联合栓塞治疗。栓塞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栓塞术后均无再次咯血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大咯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栓塞剂是确保栓塞治疗成功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球囊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介入诊疗科接受介入治疗的5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球囊辅助栓塞组有340例,单纯栓塞组有20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球囊辅助栓塞组和单纯栓塞组在性别组成、年龄、颅内动脉瘤性质、位置、Hunt-Hess分级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前者栓塞程度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前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过程中,球囊辅助栓塞组发生2例破裂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1例弹簧圈移位,单纯栓塞组发生2例破裂出血、1例栓塞、2例脑血管痉挛、3例弹簧圈移位。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方面,球囊辅助栓塞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单纯栓塞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医师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并经DSA证实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CTA、MRI的表现.结果:CCF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搏动性突眼、复视、视力障碍、眼球活动障碍,临床体征为颅内杂音、结膜水肿和充血等.CT及MRI平扫表现为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外肌增粗,眼球边缘模糊、眼睑肿胀.CTA及MRA可观察其瘘口所在位置、大小及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DSA表现为造影剂从颈内动脉沿瘘口进入海绵窭,形成该处造影剂浓聚,静脉系统旱显而动脉系统充盈不佳造成"盗血现象".结论:根据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可确诊颈动脉海绵窦瘘,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脑动静脉畸形(AVMB)造影技术的总结,分析AVMB的诊断及栓塞过程中选择性造影和微量造影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方法:人为地将50例AVMB分成两种类型,即高流低阻型(A)和高流高阻型(B)。根据不同的类型,设定不同的造影条件。栓塞过程中微量造影时。根据微导管的类型及微导管位于畸形团内的深度,定微量造影条件。结果:当微导管位于畸形团内时,压力应相应减低至120-150PSI,当微导管在供血动脉行经较长时,应重复造影,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结论:良好的造影条件能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微量造影,有时可能出现全和无的信息反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探讨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患儿36例,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选择300-700μm聚乙烯醇(PVA)微栓颗粒或微球颗粒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评价疗效,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门诊复查。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直接征象的诊出率为55.5%(20/36),16例为假阴性(44.4%),未发现假阳性病例;36例患者栓塞术后治疗即刻成功率为100%,复发率13.9%(5/36),复发时间出现于术后2-6个月,表现为再次咯血,但咯血量较初次封堵前减少,均行二次栓塞术。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所致咯血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明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减少复发风险,患者术前应仔细进行MSCTA检查,行全面DSA下血管造影,根据患者病变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永久栓塞剂,运用恰当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率,本研究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和分期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以6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对照组33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分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以治疗前后患者大腿围、小腿围、血管通畅评分,手术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血栓复发、出血以及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为指标,考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在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栓复发0例,对照组血栓复发4例,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出血1例,肺栓塞0例,对照组出血2例,肺栓塞0例,两组出血和肺栓塞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PTS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 %(P<0.05)。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1996—3至2005—12期间我科与介入放射科合作,对66例内科方法未能止血的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术止血。观察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患者在1250数字减影机下,经股动脉插入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3—5FCobra导管。找到支气管动脉,造影后确定出血部位,在明确无栓塞禁忌症后,以明胶海绵粉末或PVA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观察止血状况及并发症。结果:总体止血率95.3%(61/64),半年内9例复发咯血,但咯血量明显减小,复发率14.1%(9/64)。仅1例栓塞后未止血。2例动静脉瘘患者不能实行栓塞。15例出现发热,占23.4%(15/64),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气短,吸氧后缓解。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救治难治性大咯血十分有效、可靠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β2-微球蛋白评估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在造瘘术前1d、术后3个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血清β2-MG检测,判断血管通路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口的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都明显高于术前1 d(P<0.05)。2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术前1 d(P<0.05)。210例患者经过手术判定为动静脉内瘘异常22例,占比10.5 %,其中吻合口狭窄10例、内瘘头静脉端闭塞6例、静脉段血栓2例、吻合口血栓2例、静脉段狭窄2例。Spearsman分析显示动静脉内瘘异常与内瘘口血流速度、头静脉血流量、桡动脉内径、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瘘口血流速度、头静脉血流量、桡动脉内径、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为导致动静脉内瘘异常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内瘘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形态的变化,联合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可有效评估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状况,监测内瘘使用功能与状态,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老年科收治的63例老年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股动脉组以及颈动脉组,其中股动脉组患者30例,对其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微导管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颈动脉组患者33例,对其采用经皮患侧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2h以及术后30d采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术后2h及术后30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术后2h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颈动脉组(P<0.05),两组颅内出血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性;对两组患者术后30d牛津残障OHS评分、BI指数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明显优于颈动脉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微导管介入或采用经皮患侧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溶栓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相比较,股动脉组更能显示出优良的治疗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 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oronary stent deployment, without balloon predilatation. BACKGROUND: With newer high-performance balloon-premounted stents it has become more common to attempt coronary stent deployment without balloon pre- or postdilatation. METHODS: During 1998 524 coronary angioplasties were performed in the authors' institute, of which 279 resulted in coronary stenting. Of these 101 (36.2%) were stents without balloon predilatation (SWBP). PTCA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technique using mostly 7 F. guiding catheters, and 'rapid exchange' balloons and pre-mounted stents. RESULTS: Seventy-two patients ha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41 acute MI or post-MI angina, 28 unstable angina, 10 rescue PTCA after failed thrombolysis). Mean age was 56.4 3 11.1 years, 84.5% were males. Sixty per cent of the lesions were ACC-AHA type B2 or C. Target arteries were LAD 57.6%, LCX 21.2%, RCA 14.1% and SVG 7.1%. Procedure time was 18.2 3 17.3 minutes. Mean heparin dose was 3850 3 1570 units. Twenty-two patients received abciximab prior to stent deployment. Seven stents were not deployed without previous balloon dilatation and were retrieved safely via the guiding catheters and deployed after balloon dilatation. There was no stent embolization, ectopic suboptimal or partial stent deployment. Immediate angiographic success was obtained in 95 patients (94.1%). Minimal lumin diameter (MLD) increased from 0.27 3 0.15 to 3.23 3 2.1 mm. There were two in-hospital deaths (1.9%) due to cardiogenic shock. An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was required in eight patients. Two patients (1.9%) experienced 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 CONCLUSION: SWBP in selective groups of patients and lesions is feasible and safe. Larger randomized comparative trial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benefits and cost saving of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重度肾损伤再进一步行CTA联合CT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救治。保守治疗4例,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5例(其中有2例行肾动脉介入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随访3-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肾动脉CTA联合CTU检查,能全面提供肾血管及肾盂、输尿管、邻近脏器等的解剖信息,明确损伤程度,为介入和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尤其是结合肾动脉选择性栓塞,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入院后均有失血性休克表现,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治愈出院1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死亡率为5.9%。结论: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简单、有效,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止血、止吐,加强支持护理,及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疗效,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小肠CT及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克罗恩病患者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实施小肠CT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对克罗恩病患者诊断准确率及病变范围、病变位置、活动度和并发症的检测差异。结果:CT检出克罗恩病的准确率96.67%,双气囊小肠镜检出克罗恩病的准确率为93.3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CT主要表现为肠腔狭窄50例(83.33%),肠壁增厚52例(86.67%),肠外淋巴结46例(76.67%),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21例(35.00%),肠外炎症10例(16.67%),瘘管3例(5.00%),瘘道1例(1.67%);双气囊小肠镜表现为环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环状溃疡等共计46例(76.67%),阿弗他溃疡22例(36.67%),黏膜充血、水肿等26例(43.33%),结节样增生6例(10.00%),小肠肠腔节段性狭窄16例(26.67%),假性息肉9例(15.00%);经病理学检测表现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浸润,淋巴组织及肉芽组织出现增生小肠CT发现肠外炎症、瘘道、瘘管等合计14例,而双气囊小肠镜未发现并发症。结论:相比于双气囊小肠镜,小肠CT能够更为准确的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是否处于炎症状态,也能够更有效的发现肠外并发症的存在,但小肠CT及双气囊小肠镜联合应用监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孕晩期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36例,依据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分为子宫动脉栓塞组20例和非子宫动脉栓塞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临床结局。结果: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失血量、红细胞输血量、冷沉淀输血量均少于非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栓塞组ICU入住率、子宫切除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低于非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的产褥感染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早产儿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轻度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在急诊难治性医源性肾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急诊难治性医源性肾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介入下肾动脉血管造影,根据造影表现确定出血责任动脉,并行栓塞治疗,术后观察临床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72例患者,介入血管造影呈阳性结果64例,包括血管出现单纯造影剂外溢12例,单纯假性动脉瘤19例,单纯动静脉瘘8例,9例患者合并两种造影表现,以及16例患者呈现动脉出血的一些间接征象。阳性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止血率为100%。72例患者介入术后3 d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血肌酐及尿素氮较介入术前轻度升高(均P>0.05);其中30例患者介入术后7 d再次检测血肌酐及尿素氮,较介入术前基本恢复正常(均P>0.05)。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肾衰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急诊难治性医源性肾出血患者,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02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小肠息内行息肉切除.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的病变检出率为94.12%(96/102),病因诊断率为84.31%(86/102).其中35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倒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4.30%(33/35);在耐受性方面.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率,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