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矶鹬(Tringa hypoleucos)的繁殖习性,目前在国内报道甚少。笔者于1966年3—10月和1979年3—10月,先后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海兰江流域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共采获成鸟4只(1 3)、离巢幼鸟8只(4 4)、在巢雏鸟4窝(16只),卵6窝(共24枚)。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 Leautungensis)是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一种较常见的留鸟。我于1965—1974年在沙圪堵镇附近,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 成鸟多成对活动,幼鸟出飞后至次年初春多按小家族三五成群或集体十多只的小群。3、4月间配偶成对,占据巢区,选择巢址,营巢繁殖。繁殖期间常见雄鸟在几十米至百米的上空悬飞停留,久久鼓翼鸣唱,然  相似文献   

3.
鹰鴞(Ninox scutulata scutulata)每年4月下旬迁来长白山地区,在针阔混交林带内繁殖。9月下旬南迁。我们于1977年6月2日至1979年6月26日在长白山的二道白河和头道白河发现4个鹰鴞的巢,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沼泽山雀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山雀 Parus palustris Linné的繁殖习性,国内仅有郑作新、钱燕文(1958)在河北昌黎果区对Parus palustris hellmayri Bianchi作过部分观察工作,La Touche(1930)、Wilder and Hubbard(1938)、清栖辛保(1954)、郑光美(1963)等对沼泽山雀的营巢场所、巢卵特点等有所记述,但系统的繁殖习性观察工作尚未见有报导。 1963—1964两年的3—6月间,我们在辽宁草河口林区对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Taczanovski)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所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绿鹭的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4-9月在合肥市对绿鹭(Butorides stri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绿鹭营巢生境主要选择在建筑物附近的高大阔叶树上,常一树一巢,未见与其他鹭类混群营巢。每巢产3-5枚卵,孵卵期21d,育雏期41d,42日龄后幼鸟离巢飞走,出飞存活率62.5%。育雏期雏鸟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在4所大学校园及1处公园统计到有效巢56个,推算绿鹭224只。绿鹭在合肥繁殖属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领角鸮(Otus bakkamoena)的繁殖习性资料,国内未见专题论述。1986年4—6月,作者在山东省徂徕山对其繁殖习性做了系统观察。1990年4—6月又在泰山做了补充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巢窝 领角鸮繁殖期不自行营巢,产卵于石墙洞和树洞内。1986年在徂徕山观察到一窝,产卵于大口井之石壁洞内。井口直径48.9cm,井周石壁厚1.6m。洞口距水面0.8m,距石壁上缘2.4m。洞口纵径65cm,横径64cm,洞深96cm。卵周无铺垫物。此处原系白鹡鸽(Motacilla alba)的巢,已产卵6枚。4月下旬被领角鸮侵占,但未损其巢,卵。1990年在泰山见到一窝,产卵于胸围13.9m古老银杏树(Ginkgo biloba)洞内。有两个洞口南向者口径9×15(cm),朝西向者28×10.5(cm),洞深31.2cm。  相似文献   

8.
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maoronyx)是农业益鸟,它的繁殖习性在国内迄今未见报导。作者于1964年5—6月间在吉林省大安县月亮泡作鸟类调查时,对本亚种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观察方法是定点整天观察(以苔草伪装,并用望远镜),观察地点距巢40  相似文献   

9.
四川南充市白头鹎的繁殖习性及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3~8月对南充市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其雏鸟生长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白头鹎于3月底开始营巢,营巢期(6±1)d,4月初产卵,一般为(3.50±0.50)枚,孵卵期(11±1)d,巢内育雏(13±1)d,雏鸟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度高,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10.
攀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攀雀的一般繁殖生物学及营巢过程,欧洲曾有过记述(Merkel,1935;Kortner,1981),但较少涉及生态学。我们根据所获的65巢攀雀,对其营巢程序及巢中112枚卵和118只雏进行了观察与研究。本文报道攀雀的繁殖习性、种群关系、分布密度以及雏鸟的生长、孵化率、繁殖率、食性等。  相似文献   

11.
西沙群岛东岛小军舰鸟繁殖种群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3-4月对西沙群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考察,在西沙群岛的东岛发现小军舰鸟(Fregata minor)繁殖,为迄今所知该种在我国仅有的繁殖记录。野外观察共发现7个巢,其中5个巢中途毁损,另见幼鸟13只,非繁殖雄性个体2只。还观察到小军舰鸟与红脚鲣鸟相互影响的负面行为,如抢食、窃巢材等。调查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小军舰鸟分布范围现已缩小,而且种群数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迁徙;秋季迁徙季节,黑鹳于8月中旬开始迁徙到达,9月下旬出现最大种群,10月中下旬陆续迁离,极少数个体在本地区过冬。2012至2018年对合黎山正义峡、榆树河、车轱辘河3个观察区域持续跟踪监测,共记录到有9个繁殖巢7年内的有效繁殖巢37个。巢多位于崖壁上,主要由粗树枝筑成,外径110~170 cm,内径40~70 cm,高45~84 cm,巢深4~7 cm(n=9)。产卵期6~8 d,产卵间隔1或1.5 d,窝卵数4或5枚(n=9)。根据对19枚卵的测量,卵短径为47~55 mm,卵长径为63~71 mm。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卵期33或34 d(n=37),幼鸟为异步孵化,需要3~5 d才可以全部出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在巢附近短距离练习飞行,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根据历年的监测,本区域黑鹳的孵化成功率为55.2%,每巢平均繁育成功幼鸟(2.6±0.6)只(n=37)。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黑鹳在本区域的繁殖和迁徙习性,为开展黑鹳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四川雉鹑繁殖习性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2008年,在四川省雅江县对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的繁殖习性,包括巢、卵、孵卵时间、生长量度和日行为节律进行了初步观察.四川雉鹑同时营树上巢和地面巢,以树上巢为主,占68%(n=25);产卵期集中在4月,正常窝卵数2~5枚(n=9),窝卵孵化率为63.89%(n=12);雌鸟在孵卵期每天离巢1次,离巢平均时间(63.0±22.6)min(n=18),孵卵期24~29 d(n=4);150日龄幼鸟的体重接近成体.在繁殖期,四川雉鹑6:30~7:00时从夜栖树上飞下,行至觅食地觅食,17:00时左右返回夜栖地,19:00~19:30时上树夜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7月,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对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个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发现3对朱鹮在同一棵树上集群营巢(communal breeding),并繁殖成功。这是自1981年野生朱鹮种群重新发现以来,首次记录到朱鹮集群营巢的现象。3对朱鹮营巢的地点位于洋县华阳镇中学附近,经纬度为107°54′204E,33°59′670N,海拔1113m。营巢树种为油松,树高25m,胸径82cm,据当地村民说已有近百年树龄。3巢的详细信息见表1。表1朱鹮集群繁殖信息巢编号亲鸟环号雄鸟♂雌鸟♀巢高(m)产卵数(枚)出壳数(只)出飞数(只)1红色09红色10162222红色06无环14222…  相似文献   

15.
黄佳亮  梁伟 《动物学杂志》2017,52(4):565-573
部分鸟类在繁殖过程中,为避免被捕食、减少繁殖投入等而选择占用其他鸟类的巢。2014~2016年每年的4~8月,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4种占用喜鹊巢进行繁殖的鸟类,其中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8巢,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4巢,长耳鸮(Aiso otus)5巢,麻雀(Passer montanus)6巢。大部分(82.6%)为利用喜鹊的废弃旧巢,而绿头鸭(1巢)、长耳鸮(2巢)和纵纹腹小鸮(1巢)少数侵占喜鹊当年新建的巢。  相似文献   

16.
云雀(Alauda arvensis intermedia Swinhoe)的繁殖习性,在国内文献中,虽有记载,但很不完善,目前尚未见有专题报导。为此,笔者于1962、1963年的5—6月间,及1964年全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龙井地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提出初步报告,以供参考。 1.巢 云雀为延边地区最常见、数量亦较多的一种田野鸟类;据1964年观察,云雀于3月10日迁来,随后即行配对,4月9日开始筑巢,多选择在荒山坡、坟地、田间荒地、路旁和沙滩等地方;据对14个巢的观察,其中有12个巢筑在地表牲畜踩的蹄凹中,2巢则筑在自制的小地凹中;巢绿多与地面平齐,也有少数稍突出地面。  相似文献   

17.
1962年4-7月和1963年5-6月间,结合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在吉林省土们岭一左家一带,对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tegmanni)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主要是营巢)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之后,又在1963年秋、冬二季和1964年春季和夏季进行了补充观察。所得结果,不仅使学生具体地了解了当地的有益鸟类,并为保护益鸟提供了一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林业厅林木保护站、山东大学生物系(1986)记载:在山东省,毛脚燕为旅鸟;棕背伯劳居留情况不明。笔者近几年于山东省临沂地区的蒙山和日照市发现,毛脚燕为夏候鸟,棕背伯劳为留鸟。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lagopoda在蒙山4—7月繁殖,营巢于山的中上部的石壁上,巢半球形,似家燕巢,开口向上,由泥丸混少量软草砌成,内铺以软草、苔藓。1984年4月30日在蒙山阳坡南天门下见到10多只巢营造在一起,巢间距0.5—1米左右,而1983年6月26日在蒙山东侧天麻场曾见到将要筑成的独巢1个。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在山东日照4—6月繁殖,4月上旬于淡竹…  相似文献   

19.
正绿孔雀(Pavo mutic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国内关于其在野生状态下的繁殖生物学资料较为缺乏,仅郑作新(1979)、杨岚等(1995)对绿孔雀的巢与卵等有简单描述记录,但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尚无确切的野外绿孔雀巢的影像资料发表。2017年5月20日,在元江上游绿汁江流域的楚雄市双柏县(23°25′55″N,101°11′13″E,海拔1 132 m)境内进行样线调查时惊飞绿孔雀,从而发现1处绿孔雀繁殖巢(图1、2)。该巢简陋,无明显边界,几乎无巢材,仅  相似文献   

20.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鵟(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47.30 km,n=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8.58 km,n=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360 m(n=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物),在胡兀鹫巢域或附近区域营巢的捕食性猛禽所遗落的猎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