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用分光光度计,采用三波长法在生物样品(血、尿、组织、胆汁及粪等)中测定N-甲酰溶肉瘤素(简称 N-甲)的方法;并用此法观察了 N-甲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本法特异性高,灵敏度为0.10 O.D.相当于样品中含 N-甲11.5微克。大鼠口服 N-甲200毫克/公斤后5小时,由胃肠道内容物可回收剂量的7.9%,而在所排出的粪中并无可测定的药物存在。体外实验证明 N-甲在胃肠道内容物的代谢很快。可见,药物由胃肠道消失的速度并不能反映其自胃肠道吸收的情况。静脉注射后,N-甲在大鼠及家兔的血中消失很快。其在血中的生物半衰期大鼠为12分钟,家兔为15分钟。给正常或肿瘤大鼠静脉注射 N-甲100毫克/公斤后1小时,药物含量以肾脏最高,肝次之,脾、肺、心等组织仅含痕迹量。肿瘤组织的药物含量亦很低。大鼠静脉注射 N-甲100毫克/公斤后5小时,由尿可回收剂量的23.8%,其中96.3%为前两小时所排出。由胆汁亦可回收剂量的12.4%。家兔静脉注射 N-甲50毫克/公斤后,12小时内可自尿排出剂量的12.5%,其中92.6%为前两小时所排出。成年男性肿瘤患者一次口服 N-甲300毫克后5小时内,血中的药物浓度很低,但给药后12小时内可自尿排出剂量的7.1%,其中82.6%为前两小时所排出。用纸层离法证明,大鼠及肿瘤病人口服 N-甲后尿中的代谢物主要为羟基水解产物  相似文献   

2.
大鼠口服C~(14)标記的N-甲酰溶肉瘤素(簡称N-甲C~(14))后,C~(14)很快进入血液,口服后1小时血C~(14)濃度达最高,此后緩慢下降。C~(14)在腎脏含量最高,肝、脾、肺、血等次之, 肉瘤含量并不比血中者高,心、肌肉、脑及睾丸含量很低。C~(14)在正常动物組織的分布形式与接种吉田肉瘤大鼠或梭形細胞肉瘤B_(22)小鼠者很相似。給药后不同时間(5小时或24小时)处死的动物彼此間,或不同途徑(口服、腹腔或靜脉注射)給药的动物彼此間,在相应粗織內,除C~(14)含量稍不同外,分布形式基本相同。正常大鼠靜脉注射N-甲C~(14)后3分钟,或吉田肉瘤大鼠腹腔注射后5小时,血浆的放射活性約为血球的5.6—6.8倍。将N-甲C~(14)在体外加入新鮮大鼠全血后,血浆与血球放射活性之比亦在此范圍內。 N-甲C~(14)腹腔注射(正常大鼠、肿瘤大员或小鼠)或靜脉注射(正常大鼠)后,C~(14)主要自尿排出,給药后5小时內,自尿排出的放射性为剂量的41.8—54.3%,主要是前2小时排出的。腹腔注射后24小时內,自粪排出者不超过剂量的6%。但給药后5小时却可自胃腸道内回收剂量的20.6%,其中几乎全由胆管而来。口服N-甲C~(14)后5小时及24小时,分別自尿排出剂量的7.2%及17.4%,自粪排出3.8%及38.9%,自胃腸道內容物却回收了剂量的80.4%及11.0%。无論口服或注射后,24小时內呼出的放射性不超过剂量的9%。  相似文献   

3.
大鼠静脉注射 PAT 15毫克/公斤,一小时内胆汁排锑量为给药量的29±13%,平均锑浓度为399±122微克/毫升,如在给 PAT 前先静脉注射 BSP 50毫克/公斤,则锑排泄率降为2±2%(P<0.001)。抑制程度与 BSP 的剂量及给药时间有关。大鼠静脉注射 BSP 15毫克/公斤,先收集胆汁一小时,再注射 PAT 30毫克/公斤及第二次 BSP15毫克/公斤,又收集胆汁一小时,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 BSP 排泄率:第一次各为给药量的81±11%及75±7%,第二次各为47±14%及95±12%。给 PAT 后BSP 排泄率较对照组及自身对照期显著降低(P 值均<0.01)。上速竞争抑制现象在其他类型锑剂及酸性染料间也能获得证明。静脉注射(月弟)波芬,Sb-58或锑铵,剂量分别为40、20及17毫克/公斤,一小时内胆汁排锑率各为16.5±12.6%,6.45±4.4%及8.4±3.0%。若在给锑剂前先给 BSP 50毫克/公斤,则锑排泄率分别降至1.4±0.5%,1.9±1.2%及1.3±0.2%。大鼠结扎肾动静脉后注射 PAT 15毫克/公斤,一小时内胆汁排锑率为32±6%,若在给 PAT 前分别先注射50毫克/公斤溴甲酚绿或酚红,或100毫克/公斤萤光黄,则锑排泄率分别降至8±6%,17±12%及4±1%。家兔注射 PAT 或(月弟)波芬后,胆汁中锑在纸电泳时系向阳极泳动,且泳动速率变慢,证明锑剂代谢产物仍是阴离子,但已非原来的 PAT 或(月弟)波芬。对上述结果作了讨论,初步认为 PAT 经代谢后形成新的锑络合物,以阴离子形式,经肝—胆汁的酸性物质转运机构,通过特殊转运进入胆汁。  相似文献   

4.
皮下注射二巯基丁二酸钠1500毫克/千克,司将小鼠一次腹腔注射锑铵的半数致死量从90—112毫克/千克提高至1300—1460毫克/千克。静脈注身锑~(124)铵予家兔後,如立刻经同一途径注射二巯基丁二酸钠,亦可降低锑铵的急性毒性。二巯基丁二酸钠的解毒机制为阻止血锑进入组织,减少锑在部分组织中的含量及增加锑自尿排泄的速度。锑主要自尿排出,用二巯基丁二酸钠後,72小时内锑由尿排出给药量的96%,而对照组动物在同时间内仅有36%由尿排出。  相似文献   

5.
曾观察17个双磺胺类及苯骈噻二嗪类衍生物对大鼠的利尿、排盐及排钾作用,结果表明双磺胺类作用较差;双氢氯噻嗪(HCT)类中,3位氢原子为简单基团取代的化合物(HCT-6,HCT-13,HCT-14及HCT-16)仍保留与HCT相近的利尿与排盐作用,但为芳香基取代的HCT-18卽无利尿活性,5-氯-双氢氯噻嗪(HCT-55)及Benzthiazide(CT-S)的利尿作用与HCT相等。对其中6种化合物(CT,HCT,HCT-16,CT-S,HCT-55及HCT-18)进行了在大鼠体内代谢特点的研究。发现口服后,所有这些化合物均主要以未变形式自尿排出。各化合物自胃腸道消失的速度与化合物的油/水分布系数有平行关系(HCT-18例外):HCT-55分布系数较大,吸收最快;反之,CT的分布系数最小,而且pKa值鞍低(CT的pKa_1为6.7,其他化合物的pKa_1均在9.0—9.2),吸收亦最慢。各种化合物均在腎(或肝及腎)分布最高,其他各脏均无明显堆积。口服后药物自尿的排泄速度基本上与自胃腸道消失的速度平行;静脉注射后,则以CT-S,HCT及HCT-55排泄最快,CT和DSA较慢,HCT-18最慢。本文还討論了这些化合物在腎脏的轉运特点与产生利尿作用之间的可能联系。本文曾经雷海鹏及金蔭昌二先生指正,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6.
敌百虫是一种对高等动物毒性较低的有机磷药剂,我们作了牛口服此药对蚊虫毒效和对牛体毒性反应的试验观察,以探求循此途径灭蚊的可能性。一、黄牛单次口服敌百虫对中华按蚊的毒效 1.方法 以健康黄牛4头,按体重分两组,给予50毫克/公斤和100毫克/公斤口服药剂,以摸索毒效剂量。然后根据毒效情况,另选黄牛4头,按不同剂量将药物配成5%浓度的水溶液,以竹筒由口灌服。服药时间均在下午5时,服药后将牛分别隔离拴放,每头牛相距50米以外,以免吸血的蚊虫相互侵扰。服药后3小时分别在牛体捕回饱血的中华按蚊,置于蚊笼饲养,观察其24小时的死亡率。敌百虫的有效成分为95%。  相似文献   

7.
牛双芽焦虫病又称“红尿病”,在我州部分地区呈季节性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据兰州兽医研究所报道,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试制的国产贝尼尔,按3.5毫克、5毫克、7毫克/公斤剂量,对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轻型病例疗效为100%;对重型病例3.5毫克/公斤无效,5毫克/公斤疗效为40%,7毫克/公斤疗效为66%。贝尼尔对牛双芽焦  相似文献   

8.
酪胺、利血平和胍乙啶减少組織內NA的机制不尽相同。本实驗比較苯乙肼对它們釋放大白鼠心脏NA的作用。心脏的NA用氧化鋁吸附分离后用大鼠血压法檢定。正常大白鼠心脏NA含量为0.93微克/克。每天腹腔注射苯乙肼20毫克/公斤,共3天,NA含量为1.26微克/克,有明显的增加。皮下注射酪胺20毫克/公斤后2小时,心脏NA含量减少为0.56微克/克;給苯乙肼3天后再給酪胺,NA量更减至0.39微克/克。腹腔注射利血平1毫克/公斤后5小时,心脏NA已几乎耗尽;給苯乙肼3天后再給同剂量的利血平,NA含量只减少一半左右;加大利血平剂量为2毫克/公斤,也仅能减低一半的量,至15小时已近耗尽。腹腔注射胍乙啶20毫克/公斤后5小时,NA已近耗尽;給苯乙肼3天后再注射胍乙啶20—100毫克/公斤,心脏NA未見减少。給苯乙肼3天后,腹腔注射胍乙啶,然后再給利血平或酪胺,NA减少一半。預先給利血平或胍乙啶,再給一次苯乙肼,胍乙啶的釋放作用完全被对抗,而利血平仍有耗尽心脏NA的作用。根据以上結果,苯乙肼似能加强酪胺釋放心脏NA的作用,能部分减少利血平对心脏,NA的耗尽作用,但可完全对抗胍乙啶的釋放作用。結合前文結果推論苯乙肼的抗交感作用是与影响NA的釋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3H-CBD_1灌胃Wistar大鼠,研究其吸收、分布和转归。~3H-CBD_1迅速经胃肠道吸收,5分钟后血中即可测得放射性。血液时间-放射性曲线呈双峰,峰值分别为半小时和12小时。达峰值后血中放射性逐渐下降,生物半衰期6.33天。除胃肠道外,肝、肾、脑、睾丸放射性较高。肝、肾为其主要代谢和排泄器官。24小时内尿排出灌胃量的16.2%,粪排出7.5%。7天尿、粪共排出41.4%,14天排出43%。 CBD_1的吸收和排泄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参数如下:T_(1/2α)0.6858天,T_(1/2β)6.3330天,T_(1/2Ka)0.2342天,t_p 0.375天,Ka 2.9595天~(-1),V_1 1663ml,V_2 887ml,V_D(ss)2551ml。相关系数0.978。由此可见~3H-CBD_1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没有特殊的蓄积器官;排泄较慢;与动力学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研究常咯啉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并应用对电刺激家兔左心室致颤阙的影响。单用常咯啉在剂量范围1—8毫克/公斤内可提高家兔左心室电致颤阈,且剂量与阈值提高呈线性关系。实验又观察了5种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10毫克/公斤),普鲁卡因胺(40毫克/公斤)、苯妥英钠(10毫克/公斤)、奎尼丁(10毫克/公斤)和心得宁(0.05,0.1,0.2毫克/公斤),其中除心得宁在所试剂量时对致颤阈无影响外,其他4种抗心律失常药皆能显著提高致颤阈。将常略啉的高、低两个剂量分别与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的固定剂量合并以观察阈值提高,以及由用合并药后的常咯啉剂量反应回归线与单用常咯啉的剂量反应回归线比较来估价合并效应。实验分析常咯啉2.0毫克/公斤与利多卡因5毫克/公斤合并对致颤阈的提高有相加作用;常咯啉1.3毫克/公斤与普鲁卡因胺20毫克/公斤合并也有相加作用。常咯啉20毫克/公斤与普鲁卡因胺20毫克/公斤合并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于猫瞬膜,猫及大鼠血压对麻黄碱的快速耐受性进行了系統研究。在猫对麻黄碱快速耐受性产生过程中发现:(1) 麻黄碱对瞬膜的积累作用(机率)与积累剂量(对数)呈直线关系,(2) 瞬膜对电刺激交成神经的反应减弱,(3) 血压及瞬膜对静脉注射去甲腎上腺素的反应增加。与其他实驗动物相似,大鼠連续注射麻黄碱8毫克/公斤,其升压作用也易于产生快速耐受性。大鼠血压对麻黄碱产生快速耐受性后,酪胺的剂量反应曲线被压低,但去甲腎上腺素的曲线并无显著改变。猫预先注射利血平后,其瞬膜对麻黄碱的剂量反应曲线中部(2.5毫克/公斤)被压低。在猫和大鼠的剂量-升压反应曲线中,最大也卽最后一剂麻黄碱(猫:12.5毫克/公斤;大鼠:8毫克/公斤)的反应由于快速耐受性而有所降低;但用利血平后可使这个反应较对照組显著升高。大鼠预先用不同剂量利血平后,麻黄碱快速耐受性的产生趋于延緩;并且第一剂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特别是在注射利血平5毫克/公斤,3—4小时后,有增强现象。切除腎上腺对上述結果似无影响。预先灌注去甲腎上腺素也可增强第一剂麻黄碱的升压作用,但与利血平化不同,对多数大鼠,反可促进快速耐受性的产生。大鼠产生快速耐受性后,灌注去甲腎上腺素可部分地恢复麻黄碱的升压作用。预先静脉注射可卡因2.5毫克/公斤可压低麻黄碱的剂量反应曲线。以上一系列实验資料提示麻黄碱快速耐受性的形成由于两种重要因素:(1) 麻黄碱直接作用的快速耐受性是由于受体的饱和,(2) 麻黄碱间接作用的快速耐受性是由于介质的耗竭。  相似文献   

12.
用,H—CBD1 灌胃Wistar 大鼠,研究其吸收、分布和转归。H-cBD1迅速经胃肠遭趿收,5分钟后血中即可测得放射性。血液时间一放射性曲线呈双峰,峰值分别为半小时和12小时。达峰值后血中放射性逐渐下降,生物半衰期6.33天。除胃肠道外,肝、肾、脑、卑丸放射性较高。肝,肾为其主要代谢和排泄器官。24小时内尿排出灌胃量的16.2%,粪排出7.5%。7天尿、粪共排出41.4%,14天排出43%。 CBD.的吸收和排泄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参数如下:T1/2 0.6858天,T1/2 6.3330天,T1/2 0.2342天,t,0.375天,Ka 2.9595天-1,VI 1663m1 IV 887ml, VD(ss)2551ml。相关系数0.978。 由此可见sH-CBD1 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没有特殊的蓄积器官;排泄较慢;与动力学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用~3H 标记的雌三醇对雌性大白鼠在大剂量给药情况下观察了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比较了口服和肌注给药途径在排泄上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尿中放射性代谢物的性质。静脉推注~3H 雌三醇后血液中的放射性成指数曲线衰减,说明进入血液的雌三醇迅速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从肌注给药后各组织中的放射性分布来看,肝组织中放射性积累最多,持续时间也较其他组织要长,对肝脏中长时间保留放射性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口服动物最初三天由粪尿中排出的放射性占给药量的70.9%,而肌注动物相应的数值为43.7%,在给药初期口服较肌注排出要快。尿中放射性代谢物经薄板层析分析主要为极性较大的雌三醇结合物。标记物进入动物体后十三天,不论在组织或粪尿等排泄物中都还可测到少量放射性,说明给予大剂量的雌三醇以后,雌三醇或其代谢物在体内可贮存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4.
大黄中蒽醌衍生物在体内可进行氧化和結合代謝,其代謝途徑可能如下: 小鼠分別口服大黄酸、芦薈大黄素和大黄酚,24小时尿中总蒽醌衍生物排出量(剂量的百分数)分别为27%、14%和6%。人体口服大黄酚,尿中蒽醌衍生物的排出率以4—12小时为最高,不同时間間隔,尿中蒽醌衍生物轉化产物所占百分数没有显著差异。文中詳細討論到蒽醌衍生物在体内的代謝轉化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pK_α值、排出量、尿液的pH以及药理活性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白鼠接种Ehrlich腹水癌細胞后第8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組)或放线菌素K,6小时后解剖,研究放綫菌素K对癌細胞核酸等含量的影响。当放綫菌素K的剂量为50微克/公斤体重(治疗剂量)时,6小时后每毫克干重癌細胞中酸溶磷、脂溶磷、RNA和DNA的含量都沒有变化。增高剂量为400微克/公斤时,每毫克干重癌細胞中酸溶磷、无机磷、脂溶磷、核蛋白氮以及DNA的含量仍沒有明显改变,但RNA含量則降低。以細胞为单位作比較,結果也一致。若于接种后第3天开始給药,剂量为50微克/公斤/天,共5天,停药后6小时解剖。每单位細胞的干重稍有減低,但經t测驗比較,相差不显著。每单位癌細胞中酸溶磷、脂溶磷和DNA沒有明显影响,RNA則下降更甚而核蛋白氮也开始減少。若以干重为单位比較,RNA仍有很大降低,核蛋白氮相差不明显而DNA反有显著升高。于一次注射药物后2小时,皮下注射Na_2HP~(32)O_41微居里/克体重,再隔4小时后解剖,比較对照組和給药組癌細胞中酸溶磷、无机磷和RNA的比放射強度(脉冲数/分钟/微克磷)。发現給药組酸溶磷和无机磷的比放射強度,不論剂量为50或400微克/公斤,都不变。RNA的比放射強度則下降:50微克/公斤組降低40%,400微克/公斤組降低52%。  相似文献   

16.
(一)延胡索素乙与环己烯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可以减低小白鼠的被动性和自发性活动;它能对抗小量苯丙胺的兴奋现象,又能明显降低大剂量苯丙胺的毒性反应。它们的有效剂量为20—4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乙素10—30毫克/公斤可使猫先兴奋后抑制,较大剂量对防御性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能抑制,该作用持续2—3小时以上;腹腔给药时作用情况相似。从侧脑室注射乙素1—2毫克/公斤可使猫消除恐惧跳避的行为,出现瞌睡现象,但易为外界刺激所唤醒。正常家兔的皮层脑电波以低电压快波为主,静脉注射乙素15—20毫克/公斤可使其变成高电压慢波,此时对感应电流刺激皮肤的惊醒反应明显消灭,约历40分钟乙素作用消失。 (二)乙素可使士的宁容易产生惊厥,伹能抑制五甲烯四氮唑的惊厥作用。它不能对抗电休克的发生,略能协同苯妥英钠作用。 (三)乙素略有中枢性的镇吐作用,略能降低体温。  相似文献   

17.
寄生虫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都必需坚持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方针,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医学寄生虫方面,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针对危害农业人口最严重的寄生虫病防治的有关理论和技术问题。而血吸虫病又是最重要、危害最平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今将其最近进展及奋斗目标综述如下。 1.“F”型药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F—30066是我国首创的不含锑的治疗血吸虫病的新药。其化学名称为β-(5硝基-2呋喃)丙烯酸异丙胺。对实验血吸虫病有很强的杀虫作用,小白鼠自感染尾蚴当天起,每天口服400毫克/公斤的药量,连服14天,减虫率高达99.5%;口服较大剂量(600—800毫克/公斤),连服3天,减虫率亦可达90%。在临床上对血吸虫病有显著的退热和改善症状的作用。曾对42例急性血吸虫病息者用双盲试验法分别给予F-30066及安慰剂。结果证明,用F-30066的22例在服药前3天最高体温平均  相似文献   

18.
高三尖杉酯碱(高杉)为治疗白血病有效药物。在超显微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它除了产生一般性的细胞损伤外,还能选择性地对核仁产生刺激作用,见到核仁增大及增多。我们应用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作定量观察,测定单位核体积所含核仁体积(Nu/N)的结果显示:用高杉1.5毫克/公斤腹腔注射20小时后,Nu/N显著增大,几乎为对照组肝细胞核仁的三倍,具体数值分别为0.14±0.02和0.05±0.01,统计学测验相差非常显著。同时实验组核仁数目也较对照肝细胞增加一倍左右,后者平均每核含有1.76个核仁,前者则为3.08,差别也显著。由于核仁是rRNA前体的合成部位,当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受抑制时,往往会经反馈作用引起核仁代偿性增大。因此,结合高三尖杉酯碱生化作用的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因为抑制了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起始部位,从而导致核仁刺激作用。同时还定量分析了高三尖杉酯碱对核被表面积和厚度的影响,未见显著作用。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可见到,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会发生心率不齐或心电图异常等变化。我们研究了它对小鼠心肌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在注射1.5毫克/公斤后20小时小鼠心肌原纤维溶解,核质疏松、线粒体肿胀和肌浆网扩张等现象,如剂量增至3毫克/公斤时,Z带密度下降,局部断裂甚至消失,线粒体嵴也有些损伤。同时用另一对心脏有影响的抗癌药柔红霉素作比较,在等毒性剂量下(2.5与5毫克/公斤)所起的影响比高三尖杉酯碱严重得多。在高剂量组(5毫克/公斤)可产生空斑、肌纤维严重稀疏、线粒体破碎,Z带损伤,肌细胞广泛空泡化现象,毛细血管或细胞间质中出现纤维样物质等。这些变化可以说明临床和实验治疗所观察到的心肌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高三尖杉酯碱(高杉)为治疗白血病有效药物。在超显微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它除了产生一般性的细胞损伤外,还能选择性地对核仁产生刺激作用,见到核仁增大及增多。我们应用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作定量观察,测定单位核体积所含核仁体积(Nu/N)的结果显示:用高杉1.5毫克/公斤腹腔注射20小时后,Nu/N 显著增大,几乎为对照组肝细胞核仁的三倍,具体数值分别为0.14±0.02和0.06±0.01,统计学测验相差非常显著。同时实验组核仁数目也较对照肝细胞增加一倍左右,后者平均每核含有1.76个核仁,前者则为3.08,差别也显著。由于核仁是rRNA 前体的合成部位,当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受抑制时,往往会经反馈作用引起核仁代偿性增大。因此,结合高三尖杉酯碱生化作用的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因为抑制了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起始部位,从而导致核仁刺激作用。同时还定量分析了高三尖杉酯碱对核被表面积和厚度的影响,未见显著作用。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可见到,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会发生心率不齐或心电图异常等变化。我们研究了它对小鼠心肌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在注射1.5毫克/公斤后20小时小鼠心肌原纤维溶解,核质疏松、线粒体肿胀和肌浆网扩张等现象,如剂量增至3毫克/公斤时,Z 带密度下降,局部断裂甚至消失,线粒体嵴也有些损伤。同时用另一对心脏有影响的抗癌药柔红霉素作比较,在等毒性剂量下(2.5与5毫克/公斤)所起的影响比高三尖杉酯碱严重得多。在高剂量组(5毫克/公斤)可产生空斑、肌纤维严重稀疏、线粒体破碎,Z 带损伤,肌细胞广泛空泡化现象,毛细血管或细胞间质中出现纤维样物质等。这些变化可以说明临床和实验治疗所观察到的心肌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裕春  黄龙 《生理学报》1993,45(5):462-469
实验在12%乙醇麻醉大鼠进行,侧脑室注射强啡肽A-(1-13)(DYN)观察对肾水钠钾排出的影响。注射DYN10μg可使大鼠尿量明显增加,尿钠,尿钾浓度降低,但排钠量,排钾量无明显变化。注药后20min尿量开始增加,持续120min。侧脑室预先注射纳洛酮(NX20μg/μl)或阿托品(Atr10μg/μl)均可阻断DYN的利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