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棉蚜抗氧化乐果品系的羧酸酯酶基因突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郭惠琳  高希武 《昆虫学报》2005,48(2):194-202
用氧化乐果对室内敏感品系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进行抗性选育,经24代筛选,抗性指数达到124.7倍。以α-乙酸萘酯(α-NA)为底物,比较了氧化乐果敏感和抗性品系棉蚜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发现抗性品系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小于敏感品系。对这两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对抗性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抗性品系有4个氨基酸残基发生了替代 (His104→Arg, Ala128→Val, Thr333→Asp, Lys484→Arg)。对其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推测只有His104→Arg的替代是位于其活性中心。棉蚜氧化乐果敏感和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基因cDNA全长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485216和AY485214。  相似文献   

2.
棉蚜抗氧化乐果品系及敏感品系羧酸酯酶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在室内用氧化乐果逐代筛选的棉蚜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是17。用α-乙酸萘酯(α-NA)、α-丁酸萘酯(α-NB)、α-磷酸萘酯(α-NP)和β-磷酸萘酯(β-NP)作底物比较研究了氧化乐果抗性和敏感品系棉蚜Aphis gossypii羧酸酯酶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等有关的动力学常数。以α-NA和α-NB作底物时,抗性品系棉蚜的比活力显著低于敏感品系的;以α-NP和β-NP作底物时,两个品系棉蚜的比活力、Km和Vmax没有明显差异。用α-NA、β-NA作底物染色做酯酶同工酶电泳,抗性品系棉蚜的酯酶同工酶染色比敏感品系棉蚜的浅。  相似文献   

3.
棉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主要解毒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生物测定和生物化学方法比较了棉蚜 Aphis gossypii 对吡虫啉抗性(约为7倍)和敏感品系几种主要解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对两个品系均无明显增效作用。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均明显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的Km值也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说明抗性品系羧酸酯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上述结果证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增强在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生物化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白纹伊蚊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随底物浓度(α-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的变化比活力变化趋势一致,但抗性品系对这2种底物的比活力均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与敏感品系有显著差异。胆碱酯酶抑制剂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对敌敌畏和磷酸三苯酯的敏感性高于敏感品系,对残杀威的敏感性低于敏感品系。2个品系羧酸酯酶对脱叶磷的敏感性差异不大。说明羧酸酯酶可能与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抗性品系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变异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李飞  韩召军  唐波 《昆虫学报》2003,46(5):578-583
用浸叶法测定了采自我国不同地区(泰安、莱阳、南京、北京和安阳)的棉蚜品系Ⅰ、Ⅱ、Ⅲ、Ⅳ、Ⅴ对久效磷、甲胺磷、抗蚜威和灭多威等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各棉蚜品系对杀虫剂的抗性依次为Ⅴ>Ⅳ>Ⅲ,Ⅱ>Ⅰ。进一步研究表明,Ⅴ和Ⅳ品系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显著下降,Ⅱ品系次之,Ⅲ和Ⅰ品系接近于敏感品系。Ⅴ和Ⅳ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Km值显著下降,表明酶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同棉蚜抗性品系的酯酶(全酯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其中Ⅲ品系的酯酶活力为Ⅱ品系的2倍。Ⅴ品系羧酸酯酶Km值达2460.4 μmol/L,而Ⅳ品系仅为84.4 μmol/L,该两个品系羧酸酯酶发生了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程度的棉蚜品系均存在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低抗水平的棉蚜品系,以代谢抗性为主,靶标抗性为辅;中抗水平的棉蚜品系,抑或由于解毒代谢酶的活性显著增强,也可能由于靶标的敏感性显著下降;而高抗水平的棉蚜品系,依赖于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增效剂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探讨了采自福建省的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6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UD-S相比,6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分别具有54.53~78.43倍和6.23~11.25倍的抗性。TPP、PBO和DEM对毒死蜱的增效比分别为3.61~24.94倍、1.14~1.76倍和1.04倍,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分别为1.67~2.64倍、1.33~1.65倍和1.09倍,表明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在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烟粉虱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Km值是敏感品系的1.83~4.0倍,V max值是敏感品系的0.34~0.62倍; 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底物浓度大于1.0 mmol/L时受抑制,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底物浓度大于16 mmol/L时受抑制;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敌敌畏和毒死蜱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低119.92~161.33倍和10.11~14.24倍,表明烟粉虱田间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可能已发生了变构,由变构引起的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是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结果提示,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和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在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对敌敌畏的抗性中起重要的作用,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烟粉虱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活体增效作用进行测定和生化分析,探讨了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增效醚(PBO)、增效磷(SV1)、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甜菜夜蛾抗氰戊菊酯品系(Fen-R)和敏感品系(S)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10.2、7.8、12.5和1.1,对抗顺式氯氰菊酯品系(Cyp-R)和敏感品系(S)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21.6、15.5、8.6和1.2.PBO、SV1和TPP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均有显著增效作用,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均参与了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Fen-R品系和Cyp-R品系4龄幼虫羧酸酯酶的活性分别是S品系的1.9和2.2倍,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S品系差异不显著,表明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是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两种药剂的抗性无关.Fen-R品系和Cyp-R品系的Na-K-ATPase活性与S品系均无显著差异,但在相同浓度下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对S品系Na-K-ATPase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抗性品系,表明抗性品系Na-K-ATPase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粘虫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敏感品系生化及分子机制研究,明确与抗药性产生相关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和分子技术,研究粘虫抗、感品系增效剂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性变化及钠离子通道序列变化。【结果】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明显,抗敏增效比分别为5.50和3.40。粘虫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酯酶(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均高于敏感品系,其比活力分别为2.45、1.73和1.70,其中抗、感品系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比活力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通过比较粘虫抗性和敏感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ⅡS4-S6片段,未发现与击倒抗性有关的突变。【结论】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在粘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铃虫对溴氰菊酯和硫丹 抗性的生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了新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敏感种群和室内筛选获得的抗性种群对硫丹和溴氰菊酯的反应及其α-乙酸萘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动态活性反应。结果表明,筛选后新疆棉铃虫对硫丹和溴氰菊酯产生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倍和66倍。两个抗性种群的α-乙酸萘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均高于敏感种群。相应杀虫剂预处理后,α-乙酸萘酯酶酶活力受到抑制。抗性种群的α-乙酸萘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敏感种群,但Vmax低于敏感种群。抗性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显著低于敏感种群,Vmax比敏感种群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两个抗性种群都有一条特异性酶带,其迁移率相近,且均可被甲基对氧磷抑制。因此推测,α-乙酸萘酯酶参与了新疆棉铃虫对硫丹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具有代谢和阻断作用;乙酰胆碱酯酶对抗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棉蚜后代抗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测定了5种药剂对棉蚜Aphis gossypii抗氰戊菊酯、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取食棉花、黄瓜和石榴的后代的毒力,并对它们的后代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氰戊菊酯抗性品系取食棉花比取食黄瓜的后代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大76.4倍,对灭多威、氧乐果、硫丹和吡虫啉的抗性也大0.5~4.6倍;取食石榴的后代对5种药剂的抗性介于取食棉花和黄瓜的之间。吡虫啉抗性品系的测定结果与氰戊菊酯抗性品系基本一致。敏感品系取食黄瓜比取食棉花的后代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更高。3个品系取食不同植物的后代相比,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取食棉花的为取食黄瓜的2.4~2.8倍;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取食棉花的为取食黄瓜的1.8~2.4倍。证明棉蚜的抗性和敏感品系取食的寄主植物不同,可引起对药剂敏感性的变化。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均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殿轩  原锴  高希武 《昆虫知识》2010,47(2):275-280
本文比较测定了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的磷化氢抗性(Rf=327)和敏感品系害虫的羧酸酯酶活性,研究了该害虫同一品系不同个体间羧酸酯酶的活性差异,比较了两品系害虫在系列磷化氢浓度下熏蒸24h和6.94×10-2mg/L磷化氢浓度下熏蒸不同时间的羧酸酯酶活性。主要结果为:未熏蒸的抗性害虫幼虫和蛹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分别高于敏感品系的1.37和1.16倍;敏感和抗性害虫同品系内不同个体间羧酸酯酶活性分布频率都存在明显差异,抗性害虫中酶活性大的个体数量占的比例较大;磷化氢浓度分别为0.69×10-2、2.78×10-2、5.56×10-2、8.33×10-2和11.11×10-2mg/L时都可导致敏感害虫羧酸酯酶的活性降低,但活性受抑制的程度不因浓度高低呈相应的增减。浓度分别为5.56×10-2、11.11×10-2、13.89×10-2、20.83×10-2和27.78×10-2mg/L的熏蒸中抗性害虫体内酶活性增加,且活性增高的程度与浓度增减也不呈对应变化。在6.94×10-2mg/L磷化氢浓度下熏蒸不同时间的结果中,敏感害虫的酶活性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抗性害虫的活性则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研究表明赤拟谷盗对磷化氢的抗性可能与羧酸酯酶的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金莹  冯国蕾 《昆虫学报》2001,44(2):182-186
测定敏感、抗溴氰菊酯(Del-R)、抗氯菊酯(2Cl-R)的家蝇品系对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辛硫磷及马拉硫磷的LD50,α-乙酸萘酯(α-NA)酯酶动力学,酯酶的活性和酯酶的抑制作用。Del-R和2Cl-R的家蝇品系对三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为0.966~7.190倍,均为低抗水平。三个家蝇品系的羧酸酯酶活性水平与抑制中浓度存在正相关性,说明羧酸酯酶在抗拟除虫菊酯家蝇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羧酸酯酶的毒理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5~1997年对湖北武汉、河北张家口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和台湾敏感种群相比,武汉种群抗性为4.3倍,张家口种群抗性为1.8倍;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武汉和张家口种群分别为2.2和2.9倍;对氟铃脲的抗性分别为3.2和0.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2.4和1.7倍。对羧酸酯酶(Care)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群幼虫CarE对a-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a或β-NA)水解活性差异显著,但成虫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武汉和张家口种群幼虫CarE对a-NA和β-NA的亲和力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武汉种群幼虫Care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张家口种群。敏感品系Care对a—NA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对β-NA,相差约3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对小菜蛾幼虫CarE的抑制能力不同。增效磷和对氧磷对敏感品系CarE水解a-N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比对武汉种群Care的抑制作用大4.577倍(SVl)和2.576倍(对氧磷)。  相似文献   

14.
王利华  吴益东 《昆虫学报》2008,51(3):277-283
本研究明确了kdr突变和解毒代谢在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中的作用。B型烟粉虱NJ品系相对于烟粉虱敏感品系(SUD-S,非B型)对高效氯氰菊酯有266倍的抗性。对NJ品系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群体筛选获得抗性为811倍的NJ-R1品系,对NJ品系进行单对交配筛选获得抗性达2 634倍的NJ-R2品系。在NJ,NJ-R1和NJ-R2品系间,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说明在筛选过程中解毒代谢没有发生变化。PASA检测结果表明,NJ-R2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L925I突变(kdr突变)频率为100%,NJ-R1品系为80.6%,NJ品系为55%。由此可见,kdr突变频率的增加是B型烟粉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NJ,NJ-R1和NJ-R2品系中,增效醚(PBO)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均为20倍左右,而PBO对SUD-S品系没有任何增效作用。PBO能同时抑制烟粉虱的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通过与TPP增效作用进行对比表明,在B型烟粉虱中PBO所产生的增效作用主要来源于对酯酶的抑制。因此,B型烟粉虱品系(NJ-R2,NJ-R1和NJ)与非B型SUD-S品系相比存在20倍左右的先天抗性,该先天抗性主要与B型烟粉虱的特有酯酶有关。在B型烟粉虱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中,抗性水平完全由kdr突变频率高低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拟除虫菊酯对家蝇Na-K-ATPase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通过对家蝇神经系统Na-K-ATPase性质的研究,表明Na-K-ATPase反应的适宜pH值为7.0~8.0,适温为35~40℃,Km为0.22 mmol/L,Vmax为555.56 nmol/(mg·min)。比较测定了家蝇敏感品系、Del-R、2Cl-R抗性品系的Na-K-ATPase活性及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对该酶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敏感与抗性品系间Na-K-ATPase活力无显著的差异,但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对不同家蝇品系Na-K-ATPase的抑制作用有明显区别,两种拟除虫菊酯可抑制敏感家蝇品系Na-K-ATPase的活性,而对抗性品系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马拉硫磷和敌百虫单独处理30代和31代的淡色库蚊,见到对马拉硫磷和敌百虫的抗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86和303倍,而以马拉硫磷和敌百虫轮用(32代)和混用(31代)处理的品系对马拉硫磷和敌百虫的抗性均在70倍以下。 离体酶的活性测定和酯酶同功酶的酶谱分析均表明,抗性品系体内羧酸酯酶活力高于敏感品系;酸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两者差异不显著,可见马拉硫磷和敌百虫的抗性主要和羧酸酯酶活力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淡色库蚊中抗性相关羧酸酯酶的纯化及其生化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库蚊Culex pipiens品系中,非专一性酯酶活性的升高是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理之一。应用SDS/PAGE,比较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抗敌百虫品系(RD)、敏感型品系(S)和抗苄呋菊酯品系(PY)中可溶性总蛋白质带型,显示RD中含有一条特异蛋白带,其它两个品系中未检出。在RD成虫匀浆液总蛋白中含量高达2.1%。分子量测定为66 kD。应用柱层析法分离得到了较纯的纯品。以α-NA为底物测得Km=64.1 mmol/L,Vmax=249.8 mmol/(L·mg·min)。与羧酸酯酶相比较:其Km值小于已报道的抗性品系及非抗性品系A-酯酶和B-酯酶。Vmax值比已报道抗性品系A-酯酶低,比B-酯酶高。较高浓度的敌百虫并不能抑制其酶活,属于A-酯酶。在昆虫体内可能主要通过结合隔离作用(sequestration)提高昆虫对有机磷的耐受性,对有机磷杀虫剂水解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18.
棉蚜啶虫脒抗性种群交互抗性和增效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啶虫脒抗性品系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现状以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为延缓和治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头反选育和群体汰选的方式,获得了棉蚜啶虫脒敏感和抗性品系;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了13种杀虫剂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啶虫脒的增效作用。【结果】经过室内棉蚜敏感和抗性品系的筛选,获得了相对抗性倍数为82.33倍的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谱的研究表明,交互抗性倍数小于5的药剂为:吡蚜酮,甲基阿维菌素;交互抗性倍数在5~10倍的药剂为:噻虫嗪,联苯菊酯,毒死蜱,马拉硫磷,丙溴磷,辛硫磷;交互抗性倍数在10~15倍的药剂为:硫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氧化乐果;交互抗性倍数大于1 5倍的药剂为:吡虫啉。增效剂实验表明,TPP和PBO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增效作用不明显,但在抗性品系中增效作用显著。在啶虫脒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DEM在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中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增效比为1.04、1.02。TPP和PBO对啶虫脒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以室内棉蚜敏感品系(LC_(50)为0.180 mg/L)为基础,对新疆各主要棉区的棉蚜种群进行了啶虫脒药剂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各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的相对抗性倍数为6.1~22.0倍。【结论】由此说明新疆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生产中可以利用无交互抗性的吡蚜酮和甲基阿维菌素来治理抗性棉蚜种群。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昆虫学报》2014,(1):58-66
昆虫体内的解毒酶活性是反映其抗药性水平的主要生理指标,本文比较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几种解毒酶活性和抗药性水平关系。测定了9个地理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的桔小实蝇成虫的三种解毒酶,即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的活性,利用药膜法测定其对敌百虫(Trichlorphon)、高效氯氰菊酯(β-cypermethrin)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的抗性水平,比较了各地理品系的桔小实蝇这些酶活性和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的关系,并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广州地区桔小实蝇体内的MFO-O-脱甲基活性最高,为相对敏感品系酶活性的1.4782倍;而广东茂名地区品系酶活性最低,只有0.8649倍。广东惠州地区桔小实蝇体内CarE活性最高,为相对敏感品系酶活性1.8147倍;而广西南宁地区的桔小实蝇体内酶活性最低,为敏感品系的0.9636倍。广东茂名地区桔小实蝇GST活性最高,是相对敏感品系2.2557倍;而广东广州地区桔小实蝇GST活性最低,只有相对敏感品系的1.1622倍。抗性水平表明:各地理品系对敌百虫的抗性水平为相对敏感品系的2.1552倍至100.2271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在1.0065到26.0026倍之间,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在2.3353倍至29.0688倍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桔小实蝇体内的GST活性和对敌百虫抗性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1,存在显著性正相关;CarE活性与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ST活性对敌百虫的抗药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414,对敌百虫的抗性上升起到正向作用;MFO-O-脱甲基活性、CarE活性和GST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3311,0.4946和0.1775,均起到正向作用;GST活性与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很小,为0.0668。结果显示了桔小实蝇的解毒酶与抗药性水平关系密切,在抗性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兴富  宋春满 《昆虫知识》2008,45(1):95-100
室内模拟田间杀虫剂施药方式,研究3种杀虫剂连用及其顺序轮用对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抗药性发展和羧酸酯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乐果、灭多威、高效氟氯氰菊酯连续施药9次后,其抗性分别增长73.3,8.9,10.4倍;氧化乐果→灭多威→高效氟氯氰菊酯顺序轮用3次(施药9次)后,氧化乐果抗性指数增长了47.3倍,灭多威抗性指数增长了6.7倍,高效氟氯氰菊酯抗性指数增长了5.0倍。羧酸酯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连用9次后,烟蚜种群的α-NACarE活力分别增长了20.0,24.0和15.6倍,酶活力在0.6(OD600nm/aphid/min)以上的个体比例分别增加了73.4%,87.6%和43.8%;而3种杀虫剂顺序轮用3次(施药9次)后,烟蚜种群的α-NACarE活力增长了10.2倍,酶活力在0.6以上的个体比例增加了4.8%。结果证实杀虫剂轮换施用能延缓烟蚜抗药性的发展和烟蚜种群α-NACarE活力及高活力个体频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