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6-羟多巴胺(6-OHDA)单侧注射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单侧微量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侧与6-OHDA注射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变化;并利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大鼠正常侧与注射侧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免疫荧光法显示注射侧黑质致密部TH阳性细胞数和网状部TH阳性纤维面积与正常侧的百分比平均值分别为21.83%,23.19%。免疫电镜显示:TH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于PD大鼠正常侧DA能神经元的高尔基复合体质膜面及胞质内,电子密度较高,注射侧很少见或几乎未见,且注射侧线粒体嵴有不同程度的溶解,呈空泡样变或髓样变,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结论6-OHDA可引起DA能神经元发生凋亡的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
Meng JL  Ma YY  Luo HY  Kong SZ  He YW  Dong BC  Wu SH  He M 《生理学报》2008,60(3):369-374
本研究以P50听觉诱发电位(P50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P50)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阳性细胞计数作为黑质功能和形态学指标,动态追踪研究雌激素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损伤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作用.将大鼠分为4组:(1)正常雌性大鼠对照组;(2)单纯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模型组;(3)双侧去卵巢PD模型组;(4)去卵巢回补3d雌激素的PD模型组.在大鼠清醒和安静的生理状态下连续14d记录黑质的P50,并检测黑质TH 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显示:单纯PD模型大鼠黑质P50的T/C值较正常雌鼠降低40.60%(P<0.01),其损伤侧黑质TH 细胞数目减少64.74%(P<0.01);去卵巢PD模型大鼠黑质P50的T/C值较单纯PD模型大鼠进一步降低45.88%(P<0.01),同时其黑质TH 细胞数目值也进一步减少57.26%(P<0.01),表明急性缺乏生理水平性腺雌激素将增大6-OHDA损伤黑质DA能神经元的程度,同时使黑质的感觉门控(sensory gating, SG)功能明显受损;去卵巢后回补3d生理剂量雌激素,可明显改善大鼠黑质的SG功能,提高TH 细胞数量(与去卵巢PD模型大鼠比较,P<0.01),其黑质损伤程度与单纯PD模型大鼠相当.以上结果提示,生理水平的雌激素具有提高黑质DA能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耐受性的神经保护作用.缺乏性腺源性的雌激素时,及时给予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可以减轻神经毒素6-OHDA对黑质DA能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腹侧被盖区(VTA)酪氨酸羟化酶(TH)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PD模型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采用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模型,取合谷和太冲穴,分别给予低频(2Hz)和高频(100Hz)电针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TA的TH和nNOS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模型大鼠vTA的TH表达减少、nNOS表达增加,高频电针可增加其TH表达和降低nNOS表达,低频电针对其没有影响。结论高频电针治疗PD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PD模型大鼠VTAnNOS表达,从而减少因NO的产生引起的TH标记的DA能神经元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观察6-羟多巴胺(6-OHDA)早期PD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异常改变。结果:早期PD动物DA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血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早期PD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这可能与DA能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直流电核团毁损术毁损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内侧苍白球(GPi),记录其手术前后脑电生理活动的变化,以探讨内苍白球射频毁损术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GP毁损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对PD毁损组和假手术组大鼠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右侧黑质致密部(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诱发旋转以对模型建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联宏电极在体脑电生理记录技术对各组大鼠进行右侧(注射侧)大脑皮层M1、M2区脑电及纹状体场电位的连续24小时记录,同时进行视频录像。对GP毁损组大鼠行直流电GPi毁损术,术后4天对各组大鼠均行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检验,继续记录脑电活动,记录数据经频率谱分析及相干分析以揭示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同位点神经元集群间的功能连接和同步性。结果:对GP毁损组大鼠毁损术前后在清醒静息状态下的皮层脑电和纹状体场电位有明显改变,术后HVSs(High Voltage Spindles)在持续时间上明显缩短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对各组大鼠术后在静息状态下的脑电信号进行对比,GP毁损组大鼠较假手术组的HVSs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均减少并接近正常组大鼠水平,相干性分析显示GP毁损组大鼠术后在HVSs频段(5-13Hz)上的相干程度显著小于假手术组。结论:在清醒静息状态下6-OHDA建立的PD大鼠皮层-基底节环路上HVSs持续时间延长发生频率增高,经GP毁损术后其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同步性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从而改善PD症状,该现象可能解释临床采用苍白球射频毁损术治疗PD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1对6-羟基多巴(6-OHDA)制备的去卵巢(OVX)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SN)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6-OHDA制备的OVX PD模型大鼠,侧脑室给予Rg1或雌激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和Bcl-2蛋白。Perls’铁染色检测SN铁含量。结果:①Rg1或雌激素可抑制阿朴吗啡诱导的PD大鼠旋转行为;②在损毁侧SN,Rg1或雌激素用药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6-OHDA组显著增多;③6-OHDA组损毁侧SN内铁含量较健侧明显升高,应用Rg1或雌激素后,SN铁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④与6-OHDA模型组相比,Rg1及雌激素均可增加损毁侧大鼠SN内Bcl-2蛋白表达。结论:人参皂甙Rg1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对OVX PD模型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铁负载和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过表达α-synuclein基因是否导致大鼠黑质纹状体选择性损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模型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做载体,将人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NACP)引入大鼠脑内,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后大鼠出现自发性活动减少、爬行活动减慢、暂时性躯干震颤、竖毛等类似PD初期的症状和体征;大鼠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出现数目减少,并且纹状体DA含量也出现减少,并且出现α-synuclein的积聚。结论:上述结果表明α-synuclein基因的过表达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对大鼠的运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产生类似于PD早期的症状与体征,与化学毒素(如6-OHDA, MPTP)诱导的动物模型相比,此法制作的动物模型可模拟PD缓慢发展的进程,为研究PD的病程进展及发病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蝎源活性肽对早期帕金森病(PD)大鼠强啡肽(DYN)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脑内微量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早期PD模型,观察蝎源活性肽对早期PD大鼠脑内DYN的影响。结果:蝎源活性肽可以逆转早期PD大鼠脑内明显降低的DYN免疫反应活性。结论:DYN参与蝎源活性肽对早期PD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Wang J  Jiang H  Xie JX 《生理学报》2003,55(4):422-427
应用快速周期伏安法(fast cyclic vohammetry,FC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单侧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早期黑质(sub-stantia nigra,sN)铁水平与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损伤的变化,以及纹状体(striatum,Str)的DA释放。结果如下:6-OHDA单侧损毁大鼠MFB1d和3d后,SN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分别下降了45%和66%;与正常鼠和未损毁侧相比,损毁侧SN的铁染色增强,铁浓度增加,而Str的DA释放量不变;6-OHDA损毁后1d与3d组相比,损毁侧的铁染色、铁浓度及DA释放量差别无显著性。上述结果表明,6-OHDA单侧损毁大鼠MFB的早期阶段,SN的DA能神经元数目中等程度减少时,铁染色及铁浓度即有增加,由于DA能神经系统有强大的代偿功能,使得Str的DA释放量仍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凋亡因子的改变及蝎源活性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为180~220 g,随机分为4组(n=10):早期PD模型组、假手术对照组、单独蝎源活性肽处理组和蝎源活性肽治疗组。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大鼠PD早期模型,免疫组化观察大鼠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尾状核处Bax和Bcl-2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数量和光密度的变化,观察大鼠PD发病早期脑内促进凋亡的Bax和抑制凋亡的Bcl-2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观察蝎源活性肽保护作用的抗凋亡机制。结果:发现在6-OHDA给药侧,PD早期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脑内促进凋亡的Bax表达增强,而抑制凋亡的Bcl-2表达减弱,而蝎源活性肽可有效的逆转这种异常的表达。结论:早期PD大鼠促进凋亡的Bax表达增强和抑制凋亡的Bcl-2表达减弱参与PD的早期病变,而抗凋亡机制参与了蝎源活性肽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