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腹联合侧腹壁切口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术后综合护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接受上腹和侧腹联合切口手术的46例S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包括采用造瘘袋辅助护理、使用可调节式伤口保护罩、早期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等;2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种护理策略对SAP开放性伤口的预后影响。结果:接受综合护理的患者再次手术率(5/26 vs 10/20,P=0.027),住院周期(26.08±8.48 vs.31.95±8.82,P=0.03)及护士工作满意度(93.15±4.05 vs.87.45±5.90,P<0.01)等方面均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综合护理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0/26 vs 3/20,P=0.075)及术后肠瘘发生率(1/26 vs 4/20,P=0.08)有降低的趋势。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可降低再次手术率,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周期,可能降低肠瘘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护理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一晦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行小切口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切口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推荐的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观察并记录完全恢复患者例数、完全恢复时间、小腿最大周长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AOFAS评分为(98.6±9.7)分,痊愈率96.00%,痊愈时间(20.2±3.2)周,两侧小腿最大周长差为(0.79+0.68)cm,共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而对照组的AOFAS评分为(91.4±11.5)分,痊愈率92.00%,痊愈时间(22.4±3.8)周,两侧小腿最大周长差为(0.91~0.76)cm;共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两组患者的痊愈率、两侧小腿最大周长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痊愈率:x2=-0.355,P=0.552;侧小腿最大周长差:t=O.588,P=0.559);而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AOFAS评分明显升高,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OFAS评:t=2.393,P=0.021;恢复时间:t=2.150,P=0.037;并发症发生率:xⅫ.153,P=0.042)。结论:小切口手术与常规切口手术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疗效相当,但小切口手术术后恢童时间曼短.并发症更少.临床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3.
黄平  陈玖  唐英  杨来启  李亚萍 《生物磁学》2014,(6):1152-1154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感觉门控P50 的变化特征,为产后抑郁患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配对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本院2011 年1 月至2012 年6 月收治的26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实验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测量P50 的潜伏期、波幅,并与25 例健康被试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1-P50 潜伏期[(56.62± 17.42) ms vs. (49.86 ± 15.21) ms],S2-P50 潜伏期[(57.36 ± 15.42) ms vs. (50.04 ± 16.27) m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1-P50 波幅[(3.58 ± 1.72) μV vs. (1.13 ± 0.91) μV]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P50 波幅[(1.32 ± 1.16) μV vs. (1.48 ± 1.05) 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2/S1 波幅比值[(1.17 ± 0.26) vs.(0.41 ± 0.13)]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抑郁症患者感觉门控抑制能力有缺陷,P50 受损指标可能为评估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利用POSSUM、P-POSSUM和APACHE-Ⅱ评分对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术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进行预测,评价各评分的预测能力,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死亡风险寻求有效的评估方法。方法:收集了2002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资料,统计其手术后的住院死亡率;统计学方法:所有的数据通过SPSS15.0 for windows、Medcalc9.2.1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和Z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O:E值和ROC曲线用来评价评分方法的判别能力。结果:348例患者的术后有6例发生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1.7%,POSSUM评分预测的住院死亡率为9.3%(33例),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0,df=1,P〈0.01);P-POSSUM评分预测的住院死亡率2.8%(10例),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df=1,P〉0.05);APACHE-Ⅱ评分预测的住院死亡率9.2%(32例),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2,df=1,P〈0.01)。POSSUM、P-POSSUM和APACHE-Ⅱ评分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0741和0.608。结论:P-POSSUM评分能很好的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术后住院死亡率,POSSUM和APACHE-Ⅱ评分不能准确的预测,明显高估了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2018年2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营养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后两组营养状况和钙磷代谢的变化,以及透析后两组患者外周血营养指标和钙磷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维持性血液透析后,血清TP、ALB、PA、HGB水平均较透析前高,且透析后,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TP[(66.28±2.65)vs(63.26±2.84)g/L]、ALB[(33.96±1.14)vs(32.22±1.33)g/L]、PA[(206.58±13.90)vs(191.38±12.95)mg/L]及HGB[(99.56±3.20)vs(96.60±3.46)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维持性血液透析后,两组患者血清血钙水平均较透析前高,血清血磷、钙磷乘积及iPTH水平均较透析前降低,且透析后,营养干预组患者血清血钙[(1.48±0.17)vs(1.19±0.1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血磷[(2.77±0.34)vs(3.67±0.25)mmol/L]、钙磷乘积[(4.06±0.59)vs(4.38±0.75)mmol2/L2]及iPTH[(260.30±53.72)vs(282.12±57.18)n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可改善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使得钙磷代谢紊乱得到更好的纠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64例接受PCI治疗的N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磺达肝癸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那曲肝素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第10天的心脏事件(死亡、再梗死)及不良反应(出血)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脏功能(LVEDV、EF)及第30天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0天的死亡率[2.4%(2/82) vs. 3.7%(3/80),P=0.630]、新发梗死率[3.6%(3/82) vs. 5.0%(4/80),P=0.724],第30天的死亡率[1.2%(1/80) vs.6%(2/77),P=0.538],严重出血发生率[1.2%(1/82) vs. 2.5%(2/80),P=0.5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磺达肝癸钠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6%(3/82) vs. 12.5%(10/8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凝血时间显著延长[APTT(30.02±2.10) vs.(29.24±1.84),t=2.512,P=0.013;PT (13.62±1.34) vs.(12.24±1.20),t=6.89,P=0.000],心功能明显改善[LVEDV (35.80±1.62) vs.(36.25±1.22),t=1.993,P=0.048;EF(42.25±0.34) vs.(42.15±0.26),t=2.099,P=0.037]。结论:磺达肝癸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治疗中的抗凝效果优于那曲肝素,其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更好,且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检测心功能的指标—颈动脉瞬时减速度波强(W2)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测量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右侧颈总动脉W2,组织多普勒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和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分析W2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①高血压组W2低于对照组,以左侧明显(1126±996vs1690±1126 mmHg.m/s3,P〈0.01);②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E/Em(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纵向运动峰值速度)增大(9.37±3.32vs7.39±1.83,P〈0.01),NT-proB-NP升高(94.6±48.5vs45.2±13.8,P〈0.01);③相关性分析:W2与E/Em负相关(r=-0.46,P〈0.05),与NT-proBNP负相关(r=-0.21,P〈0.05)。结论:无创性评价血流动力学的新技术指标W2是反映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在治疗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对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别进行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组(CHF对照组)(n=46)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激素治疗组(CHF实验组)(n=41)及正常对照组(n=10);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总胆固醇(1℃)、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之间GH、IGF-1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CHF实验组患者GH(0.71±0.34/350.96±0.48)、IGF-1(95.64±21.11 vs 111.64±23.1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HF对照组治疗前后GH(0.81±0.32 vs 0.79±0.29)、IGF-1(97.82±19.74 vs 99.65±20.11)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CHF实验组与CHF对照组相比GH(0.96±0.48 vs 0.79±0.29)、IGF-1(111.64±23.14 vs 99.65±20.11)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HF实验组LDL-C(2.11±0.82 vs 1.76±0.51)、TC(3.78±1.34 vs 3.21±1.17)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而HDL-C(1.10±0.31 vs 0.99±0.28)、TG(1.89±1.07 vs 1.66±0.95)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CHF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LDL-C、HDL-C、TC、T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GH参与了血脂代谢,可降低LDL-C、TC水平,但对HDL-C、TG水平无明显影响。故在长期应用生长激素时需要关注血脂代谢,及时调整血脂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入院的81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甲钴胺、单磷酸阿糖腺苷和高能激光联合治疗并配合精心护理,对照组仅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两组均在治疗第10天时观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2%和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止疱时间(1.4±1.1天vs2.6±1.3天)、结痂时间(5.4±1.4天vs8.1±1.5天)和止痛时间(3.0±1.6天vs 5.8±3.3天),以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直观模拟尺评分结果(2.95±1.45 vs 3.97±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出现后遗神经痛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并配合精心护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妊娠晚期腹腔注射缓冲液对近交系SPF级C57BL/6J(B6)和BALB/c(B/c)小鼠繁育生理的影响。方法 B6和B/c小鼠随机、全同胞兄妹2∶1/1∶1(♀/♂)过夜同居交配,观察交配方式、阴栓与受孕率的关系;受孕鼠在妊娠的第17.5天(妊娠0d=交配后当天)接受腹腔注射酸性磷酸缓冲液,观察注射对母鼠及胚胎的作用及子鼠从离乳到8周的早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B6较B/c雌鼠的受孕率高(29.4%vs.21.1%[2∶1],33.2%vs.29.7%[1∶1]);交配后10 d~14 d,根据雌鼠增大的腹部、结合体重来判断受孕较观察阴栓更为准确;比较而言,妊娠晚期腹腔注射对B6母鼠及胚胎的影响较大,表现在离乳子鼠数量减少(4.7±3.1 vs.6.1±2.1,P=0.231),离乳时两性别的子鼠体重(g,雌性:11.7±1.1 vs.12.7±1.5;雄性:12.8±1.3 vs.13.6±1.5)显著降低(P均〈0.05)及两品系子鼠早期生长发育的方式显著不同(P=0.000)。结论近交系小鼠繁殖生理存在品系差异;两品系受孕鼠对妊娠晚期腹腔注射的耐受不同,并可能影响实验动物产后的哺乳过程及子鼠的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膳食调查联合营养风险筛查在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前的应用。方法:采用24 h回顾法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拟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和营养风险筛查,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调查的25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通过24 h回顾法膳食调查发现,患者每天平均摄入的热量为1 602.8±172.5 kcal,仅达到目标需要量的64.1%,76例患者显示为营养不足(BMI < 18.5 kg/m2)。通过NRS2002调查发现,162例患者NRS-2002评分≥3分,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3.3%。此外,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吻合口瘘这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分别为9.9%vs 6.4%(P=0.006)、6.2% vs 2.1%(P<0.001)。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显著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14.18±2.37 vs 12.75±1.91,P=0.045)。结论: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前热量摄入量较低,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均较高,鼓励术前进行膳食调查联合营养风险筛查,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腹内压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0例SAP患者,均经三腔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统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内压对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53.75%(43/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679,95%CI:1.549~23.078,P=0.026)、肠内营养开始时间≥72 h(OR=7.069,95%CI:1.700~29.395,P=0.007)、腹内压≥15 mmHg(OR=4.495,95%CI:1.137~17.770,P=0.032)为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3 5 g/L(OR=0.264,95%CI:0.073~0.956,P=0.042)、添加膳食纤维(OR=0.178,95%CI:0.048~0.662,P=0.010)是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腹内压预测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95%CI:0.706~0.888),敏感性为79.07%,特异性为72.97%。结论: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与年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腹内压、白蛋白水平、是否添加膳食纤维有关,腹内压对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探讨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效果,为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2014年1月-2015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关节病区行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自动出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高血糖等患者,最终试验组纳入66例、对照组纳入107例。试验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给予围手术期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短肽型肠内营养+益生菌制剂精细化营养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自行给予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共3次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术后12月内的并发症情况(创口愈合延迟、感染等)。结果:术前,试验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19.1±40.5)mg/L vs(7.0±8.8)mg/L,P=0.034;(6.9±2.4)×109/L vs(5.9±1.7)×109/L,P=0.002],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3天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值比较,试验组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8.06±11.63)g/L vs(12.27±10.50)g/L,P=0.041];试验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0% vs 13.1%,P=0.027)。结论: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精细化营养治疗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创口愈合延迟、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肿瘤内科行腹腔灌注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BMI及SGA评分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68例患者均行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全称使用全静脉营养(卡文)支持,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在腹腔灌注化疗间隔期给予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安素),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变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前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无差异(P>0.05),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全静脉营养支持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4 vs 8/34,P=0.040),肛门排气时间[(2.062±0.380)vs(2.820±0.312)]d和住院时间[(14.41±1.234 )vs(18.29±1.338)]d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减缓晚期胃癌患者腹腔灌注化疗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肠道恢复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血磷水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肾内科28例高血磷(SP〉1.6mmol/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病例组,30例血磷正常(SPN1.6mmol/L)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原发病组成,年龄,性别,透析龄,皮肤瘙痒发生率,腰背痛发生率,血钙,血碳酸氢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碱性磷酸酶,肾功能,血浆白蛋白水平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原发病组成,年龄(43.2±9.8岁VS40.5±12.2岁),男女性别比例(16/12vs.17/13),透析龄(32.56±6.71月vs.35.43±5.82月)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o.05),有可比性,在血红蛋白(83.22±6.71g/Lvs103.36±5.84g/L),红细胞压积(24.83±1.92%vs.30.76±1.52%),血钙(1.71±0.16mmol/Lvs.2.23±0.21mmol/L),血碳酸氢根(14.2±3.1mmol/Lvs20.6±4.9mmol/L),血碱性磷酸酶(124.26±16.33U/Lvs.61.47±14.91U/L),皮肤瘙痒发生率(22/28vs.7/30),腰背痛发生率(19/28vs.6/30),左心室肥厚发生率(20/28vs12/30),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酐(956±142mmol/LVS.923±156mmol/L),尿素氮(23.1±6.3mmol/LVS.24.8±8.9retool/L),血浆白蛋白(30.5±3.8g/Lvs.31.2±2.9g/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伴有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血磷正常的患者相比,血碱性磷酸酶,皮肤瘙痒发生率,腰背痛发生率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较高,而血钙,血碳酸氢根,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低,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胆囊胆总管取石术。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93.7±17.O)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8.7±10.6)min,t=4.37,P=O.049〈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91.7±27.3)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2.7±17.O)mL,t=-6.10,P=0.026〈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7.%明显小于对照组20.0%,x2=-7.05,P=0.008〈0.05;观察组的结石复发率3.6%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0%,x2=-7.76,P=0.005〈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良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了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omplicated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AB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156例cABAD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将其根据不同的年龄、治疗方式(药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并在不同的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2.46±11.72岁,45%的患者(n=70)大于65岁,55%的患者(n=86)小于65岁。小于65岁的患者有22.2%的患者(n=19)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9.8%的患者(n=17)接受传统手术治疗、58%的患者(n=50)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于65岁的患者有48.6%的患者(n=34)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1.4%的患者(n=8)接受传统手术治疗、40%的患者(n=28)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小于65岁与大于65岁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2.8%与35.7%(P0.001),接受血管内治疗分别为2%与28.6%(P=0.001),常规手术治疗分别为21%与37.5%(P=0.468),药物保守治疗分别为31.5%与41.7%(P=0.489)。年龄65岁或以上是多因素分析中住院死亡率的预测因子(OR=2.72;95%CI 1.343-4.674; P=0.012)。结论:年龄≥65岁对于cABAD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院内死亡率,但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新型静脉剥脱导管单次与分次手术治疗双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双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患者53例,以接受采用法国Gamida公司新型静脉剥脱导管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手术次数不同分为两组。单次手术组:(28例)患者一次性接受双侧手术;分次手术组:(25例)患者接受单侧手术,1月后再入院接受对侧手术。结果:分次手术组两次手术时间总和较单次手术组手术时间长(P=0.034),而两组在术中失血量上无明显差异(P=0.550)。两组临床治愈率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相当(P〉0.05),但分次手术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单次手术组(P〈0.001)。结论:应用新型静脉剥脱导管单次手术剥脱双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分次手术相当,但在经济方面单次手术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各7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方法对其进行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前白蛋白、白蛋白、上臂三头肌肌围(349.88±20.76)g/L、(37.83±4.43)g/L、(27.54±2.87)cm与对照组患者的(335.91±20.32)g/L、31.28±4.01g/L、(23.18±2.39)cm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情感职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1.43%)与对照组患者的(10.00%)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给予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临床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普外科122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中切口感染的比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切口类型、麻醉方法以及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与感染的关系。结果:1225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78例,感染率为6.36%,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方式、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情况均与术后切口感染率关系密切(P〈0.05)。性别和麻醉方法与术后切口感染未见相关性(P〉O.05)。结论:根据切口感染因素,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