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Neuritin在大鼠脑外伤合并骨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的骨痂中Neuritin的表达及血清中变化,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加速对骨折愈合的作用,为临床难治性骨创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取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组正常组8只、B组单纯骨折组40只、C组单纯脑外伤组8只及D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40只,做股骨骨折和采用脑损伤液压装置建脑损伤模型,术后3、7、14、21、28天取血离心,ELISA法测血清中的Neuritin值。分时间处死B组和D组,取骨痂做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各时间点骨痂中Neuritin的变化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胞浆中有阳性表达,并显色强。D组1w至3w时的Neuritin阳性细胞百分数均高于B组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但4周时(P>0.05)。②血清浓度值:A组值(81.37±1.37),B组、C组、D组3天(94.94±3.77 107.28±3.46 118.35±1.43)逐渐升高,2周达到高峰(110.18±1.48131.89±3.26 161.48±1.46),然后下降,3d至3w时各组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4周下降为略高于正常(P>0.05)结论:血清和骨痂中Neuritin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Neuritin可能是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时促进骨折修复的重要因素一  相似文献   

2.
魏勇  董金波  李长俊  张振东 《生物磁学》2011,(19):3683-3686
目的:通过检测脑外伤患者、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NG3F,neuritin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根据其含量的变化,判断与骨折愈合速度的相关性,寻找骨折愈合的关键因子。方法:收集单纯脑外伤、单纯骨折患者各80例、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60例、健康体检人群20例。选取外伤后3天、10天、2周抽取所有实验对象的静脉血,应用ELISA技术测定标本中NGF与Neuritin的含量。结果:损伤后每个时间段里,患者血清中NGF、neuritin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又以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最高。血清NGF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第3天含量明显升高,为(0.86±0.21),伤后10天为(1.47±0.29)。14天为(2.07±0.21),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neuritin血清含量在伤后第3天略有升高为(83.47±18.85),10天(108.50±31.65),2周(91.86±21.12).脑外伤合并骨折病人血清NGF、neurit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合并骨折病人血清NGF、neurit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说明与骨折愈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两种因子可能在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从而,推测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脑外伤对血清b FGF、TGF-β、VEGF表达和肢体骨折愈合速度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中等程度脑外伤模型和股骨骨折模型,将大鼠分为A组(正常对照)、B组(单纯股骨骨折)、C组(单纯脑外伤)和D组(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每组25只,分别检测手术前0 d及手术后3 d、7 d、15 d和30 d时的血清bFGF、TGF-β和VEGF水平,并考察不同时间点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发现,B组在术后3 d时bFGF、TGF-β和VEGF水平迅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而C组和D组的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趋势类似,均在术后15 d时达到最高。组间比较显示,D组大鼠在术后3~30 d期间内bFGF水平显著高于C组,并且在7 d、15 d和30 d时bFGF水平高于B组。D组在7 d、15 d和30 d时的TGF-β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D组在15 d和30 d时的VEGF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并且,D组3种生长因子在整个实验期间的最高值均显著高于其他组。HE染色结果显示,脑外伤合并骨折的大鼠其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骨小梁、板层骨形成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大鼠,而X线显示该组骨痂量和密度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本研究的结果说明,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大鼠的b FGF、TGF-β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脑外伤或股骨骨折大鼠,并且其骨折愈合速度也更快。bFGF、TGF-β和VEGF水平均可在脑外伤和骨折大鼠血清中高度表达,而脑外伤的发生可能通过改变bFGF、TGF-β和VEGF等生长因子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大鼠自身的骨折愈合,本研究的成果可作为临床骨科治疗研究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大鼠骨痂中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变化,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及脑外伤模型,术后7、14、21、28d4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动物,标本切片后通过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OPG和RANKL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外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OPG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表达增强,术后各时间点OPG平均光密度值(OD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KL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表达变化不显著,其OD值仅术后21d1个时间点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骨折合并脑外伤组术后各时间点OPG与RANKL OD值的比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外伤后OPG和RANKL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脑外伤患者、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NGF,neuritin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根据其含量的变化,判断与骨折愈合速度的相关性,寻找骨折愈合的关键因子。方法:收集单纯脑外伤、单纯骨折患者各80例、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60例、健康体检人群20例。选取外伤后3天、10天、2周抽取所有实验对象的静脉血,应用ELISA技术测定标本中NGF与Neuritin的含量。结果:损伤后每个时间段里,患者血清中NGF、neuritin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又以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最高。血清NGF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第3天含量明显升高,为(0.86±0.21),伤后10天为(1.47±0.29),14天为(2.0 7±0.21),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neuritin血清含量在伤后第3天略有升高为(83.47±18.85),10天(108.50±31.65),2周(91.86±21.12).脑外伤合并骨折病人血清NGF、neurit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合并骨折病人血清NGF、neurit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说明与骨折愈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两种因子可能在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从而,推测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SCI)患者血清神经突起因子(Neuritin)、神经丝轻链(NFL)、S100B蛋白水平与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将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纳入研究,记作损伤组,另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单纯脊柱骨折未合并SCI患者60例作为无损伤组,再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此外,将损伤组患者按照术后预后的不同分作预后不良组25例和预后良好组35例,分析两组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以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预后不良和各项影响因素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联合检测预测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损伤组及无损伤组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损伤组上述三项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高于无损伤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椎管侵占率高于预后良好组,且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椎管侵占率以及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较高均是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联合检测预测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血清Neuritin、NFL、S100B蛋白水平较高,且随着上述三项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升高,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补骨脂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受体-骨保护素(RANKL-RANK-OPG)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取24只200+5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均注射钛颗粒溶液建立骨溶解模型,术后A组采用中药补骨脂水溶液腹腔注射,B组采用外源性OPG腹腔注射作为阳性对照,C组采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给药4周后,通过免疫组化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动物体内RANKL/RANK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用药4周后,3组12只大鼠背部气囊均为厚壁囊腔,骨溶解模型成功建立,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RANKIJRANK均呈阳性表达。免疫组化RANKL平均光密度(AOD)值A组(0.168±0.017)、B组(0.147±0.009)明显低于C组(0.314±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RANKAOD值测定A组(0.172±0.015)、B组(0.193±0.045)明显低于C组(0.342±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RT-PCR检测RANKL相对量A组(0.575±0.143)、B组(0.543±0.174)明显低于C组(0.951±0.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RANK相对量A组(0.433±0.025)、B组(0.611±0.209)明显低于C组(0.871±0.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补骨脂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无菌性松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过程,探讨糖尿病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70只,A组为糖尿病骨折组;B组为非糖尿病骨折组。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无菌条件下在各组大鼠胫骨中点用手术方法制成骨折模型。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各时间点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周、2周、3周、4周、6周、8周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1含量。分别在1、2、4、6、8周各时间点观察5只大鼠骨痂生长情况并取骨折断端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术后4周、6周、8周每组处死10只大鼠留取双侧胫骨标本,冷冻保存后集中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结果:各时间点A组骨痂生长减缓延迟。2、X线结果:A组骨折愈合质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B组。3、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6周、8周个时间点A组骨折处骨痂的机械强度均明显低于B组。4、组织学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2、4、6、8周A组与B组相比骨折处局部骨痂成熟延迟并且软骨细胞肥大。5、血清IGF-1含量测定:A组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低于B组,且高峰延迟1周。结论:1.患有糖尿病后大鼠骨折愈合质量差,比较容易出现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2.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骨折后血清中的IGF-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峰推迟1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A)组、急性胰腺炎组(B组)、白藜芦醇组(C组)、乌司他丁组(D组)和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C+D组)。制备各组AS大鼠模型,观察各组腹水量及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NF—κB、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结果:B组与A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C、D及C+D组与B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C+D组与C组、D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O.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和D组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病理学评分均降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C+D组上述指标改善较C组和D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白藜芦醇通过升高SOD保护性因子、降低MDA损伤性因子,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尤其在乌司他丁与白藜芦醇合用时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各20只。建立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给予N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给予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PDGF,给予NGF+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和0.8 μg PDGF;给予模型组大鼠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第2周(T0)、第4周(T1)、第6周(T2)通过X线检查计算骨痂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水平。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胫骨骨折端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NGF+PDGF组大鼠在T1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于其他三组;NGF组、PDGF组大鼠在T2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小均大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T2时骨折断端尚未完全愈合,骨痂体积显著大于其他三组(P<0.05)。NGF+PDGF组大鼠T0~T1时血清AK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NGF组和PDGF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4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时,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大鼠均可见骨小梁形态更加粗大、致密,呈栅栏状排列,骨小梁间的间隙变小,NGF+PDGF组大鼠骨断裂处被新生骨填满,NGF组、PDGF组骨断裂处仍有少量间隙。T1时NGF+PDGF组大鼠BMP2、VEGF和IGF-1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NGF组和PDGF组大鼠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各组大鼠骨痂组织中BMP2、VEGF和IG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和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有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BMP2、VEGF和IGF-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片剂对周围神经修复术后患者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腕部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32例,在神经修复术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D组不采取其他任何措施治疗;C组给予弥可保片剂口服治疗;B组采取感觉再训练治疗;A组采取感觉再训练联合弥可保片剂口服治疗。对比患者术后1年及2年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及m2-PD检测结果。结果:A、B、C组术后1年及2年的感觉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A组与D组相比,差异最为显著(P0.05)。并且,A组的感觉功能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改善。A、B、C组的m2-PD检测结果均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1年及2年的检测结果分别为(6.79±2.08)mm、(4.98±2.05)mm,相比于D组的(13.31±1.64)mm、(11.94±2.37)mm,差异最为显著(P0.05);且术后2年的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感觉再训练与弥可保口服治疗相结合用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修复术后,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24只14周龄成年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6只,于双侧膝关节软骨处制作软骨缺损模型,A组采用软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BMP/bFGF处理,B组采用单纯软骨细胞移植,C组采用单纯BMP/bFGF修复,D组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阴性对照,于处理后8、12、24周行形态学、电镜观察及组织学评分。结果:8周时,A组关节修复面与周围结合紧密,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出现,电镜下有软骨基质形成;B、C组仅有少量软骨细胞;D组未见修复。12周时,A组关节修复面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软骨细胞增殖活跃,电镜下可见成熟软骨基质;B、C组修复块周围有肉芽组织生成,电镜下可见未成熟的软骨基质出现;D组可见肉芽组织形成。24周时,A组修复面周围组织融合,电镜下软骨细胞纵行排列;B、C组关节面修复不完全,电镜下软骨细胞分布不均;D组见大量肉芽组织形成。24周时,A组组织学评分(1.87±0.65),明显低于B组(3.49±0.71)、C组(3.43±0.83)组和D组(13.45±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均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软骨细胞联合BMP/bFGF移植能够促进软骨生长,提高软骨损伤的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氧化应激在高原重体力劳动过程中急性高原反应(AHAR)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由低海拔(1500m)快速进入高原(3700m)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官兵96名,年龄18~35岁。根据AHAR症状评分,分为重度AHAR组(A组,n=24)、轻中度AHAR组(B组,n=47)和无AHAR组(C组,n=25),在该高度逗留50d后下撤前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12h、15d分别测定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并与低海拔(1500m)50名健康官兵(D组)比较。结果:A组血清8-iso-PGF2a、MDA[分别为(9.53±0.47)μg/L、(8.91±0.39)μmol/L]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8.34±O.42)μg/L、(7.31±0.32)μmol/L]、C组[分别为(7.02±0.48)μg/L、(6.41±0.23)μmol/L和D组[分别为(5.13±0.56)μg/L、(5.48±0.33)μmol/L](均P〈0.01),SOD(52.08±3.44)μ/mL水平显著低于B组(62.27±2.54)μ/mL、C组(71.99±3.35)μ/mL和D组(80.78±3.44)μ/mL,(均P〈0.01),B组与c组之间和C组与D组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海拔3700mAHAR总计分与血清8-iso-PGF2α、ⅣⅡ)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血清SOD显著负相关(P〈0.01);8-iso-PGF2α、MDA与SOD显著负相关(均P〈0.01)。海拔3700m50d,血清8-iso-PGF2α、MDA水平显著高于,SOD水平显著低于海拔1500m12h、15d和D组(均P〈0.01),海拔1500m12h与15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海拔1500m 15d与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人体在高原低氧并重体力时氧化应激和氧化.抗氧化失衡与AHAR的发病和程度有密切关系,氧化应激和氧化.抗氧化失衡越严重,AHAR越重。返回低海拔后12h有显著改善,15d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颅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n=21):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静组。模型组与醒脑静组均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术,不造成脑损伤。醒脑静组盆大鼠造模后10min内经尾静脉注射醒脑静注射液10ml/(kg·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则经尾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三组均连续给药7d。给药第7天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S-100B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并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醒脑静组和模型组均有明显的神经缺损,脑组织含水量、MDA、S-100B蛋白和NSE水平明显升高,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醒脑静组与模型组比较,醒脑静组神经缺损程度及脑含水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清中MDA和NS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SOD、GSH-Px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颅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抑制氧自由基反应、保护神经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睾酮对雄兔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红素氧化酶-1(HO-1)、脂联素(APN)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10只(A组)、喂以普通饲料;假去势+球囊损伤颈动脉组16只(B组)、去势+球囊损伤颈动脉+生理剂量睾酮(6mg/(kg.2周))肌注组16只(C组)、去势+球囊损伤颈动脉+生理盐水肌注组24只(D组)均喂以高脂饲料。在实验第8周随机抽取处死部分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抽血测睾酮、hs-CRP、MMP-9、HO-1、APN水平。结果D组兔血睾酮水平显著降低;B,C组较D组兔血hs-CRP、MMP-9水平显著降低,HO-1、APN水平显著升高;且B,C组较D组兔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和内-中膜厚度(IMT)显著减小,斑块纤维帽增厚、胶原含量明显增加。结论生理剂量睾酮可以影响雄兔血hs-CRP、MMP-9、HO-1、APN水平,并能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对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4只220-30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1组(n=8),仅行剖腹关腹手术;A2组(n=12):12对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无SNP干预;A3组(n=16):16对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SNP加入灌注液进行供肠灌注。采用前述3。组动物模型再灌注5小时肠造口标本,TUNEL法检测小肠蜡块标本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A1组(3.86±4.74%)相比,A2(22.44±10.94%)、A3组(17.12±8.44%)小肠粘膜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显著增高(P〈0.05),A3组较A2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肠移植导致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增加,外源性NO供体SNP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植入小肠的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减弱粘膜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