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变化及应用药物干预其变化后产生的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8例,DKDⅢ期43例,DKDⅣ期45例。分别检测各期患者血PAI-1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针对DKDⅢ期患者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AI-1水平、24 h尿白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DKDⅣ期患者血PAI-1水平明显高于DKDⅢ期患者(P<0.001)。DKDⅢ-O组患者治疗后血PAI-1水平下降(P<0.01),且尿白蛋白减少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C组治疗前、后血PAI-1、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血PAI-1水平呈上升趋势,应用药物降低其水平后可减少早期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宏俊  祝伟宏  樊桂春 《生物磁学》2010,(2):295-297,262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糖尿病(DM)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疗程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TGF-β1、CTGF水平,同时观察血压、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BUN、血肌酐(Scr)、24h尿白蛋白(UALB)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尿TGF-β1和CTGF水平下降(P〈0.05),UALB降低,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Scr、BUN指标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TGF-β1升高(P〈0.05),CTGF变化不大;后上述指标改善不如观察组。结论:氯沙坦可通过降低DN患者TGF-β1、CTGF水平而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从旭  郝立  白鹏  沈灵莉  佟静 《生物磁学》2011,(17):3346-3348
目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情况,探讨提高社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73例,根据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病程时长分别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病例检出率,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AIb在不同血糖控制情况患者中,血糖水平与MAI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血糖控制良好患者与其他血糖控制情况患者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MAIb在不同病程患者中,病程时间与MAI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5年组患者与5~10年组和≥10年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MAIb)W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检测的重要指标,能够提示肾脏病变的发展,定期检查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CP)、肾损伤因子1(KIM-1)与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60例DKD患者(DKD组)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和预后良好组118例,另选取同期56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T2DM组和47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尿CP、KIM-1水平,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eGFR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CP、KIM-1对DKD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年,160例DKD患者有42例发展为ESRD,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25%(42/160)。DKD组尿CP、KIM-1、UACR高于T2DM组、对照组,eGFR低于T2DM组、对照组(P<0.05);T2DM组尿CP、KIM-1、UACR高于对照组,eGFR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呈正相关(P均<0.001),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DKD分期4期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UACR(较高)、尿CP(较高)、尿KIM-1(较高)为DK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GFR(较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DKD患者尿CP、KIM-1升高与肾功能降低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医院收治的10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低蛋白饮食,口服他汀类药物调脂,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加服缬沙坦8 0 mg/d治疗,观察组服缬沙坦联合静脉滴注0.3 g的阿魏酸钠,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肾功能指标、血糖指标以及肾脏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68.63%(35/5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的纤维化相关指标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CⅢ)和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 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24 h UAER)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高(P0.05),且观察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缬沙坦对DKD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延缓机体肾脏纤维化的进展速度,进而有效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肾小管标志性蛋白/酶的影响。方法: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两组均采用糖尿病饮食管理、运动治疗,在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100 mg 1粒/次,1次/天,持续服药6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BG)、血清胱抑素-C(Cys-C)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AE)、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脂、Hb A1c、FBG、2 h PBG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24 h UAE、NAG、β2-MG和Cys-C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以有效控制早期DN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血清Cys-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减轻肾小管损伤,有利于延缓DN的病程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与糖脂代谢、肾功能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T2DKD患者为T2DKD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选取我院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IF-1α、ChREBP和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FBG(2hFBG)、血红蛋白A1c(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与糖脂代谢、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对T2DKD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T2DM组、T2DKD组血清HIF-1α、ChREBP、FBG、2hFBG、HbA1c、HOMA-IR、TC、TG、LDL-C、UACR水平依次升高,HDL-C、eGFR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与FBG、HbA1c、HOMA-IR、TC、TG、LDL-C、UACR呈正相关,与HDL-C、eGFR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单独和联合诊断T2DK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787、0.882,HIF-1α、ChREBP水平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升高与糖脂代谢紊乱和肾功能降低有关,血清HIF-1α、ChREBP水平联合诊断T2DKD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n=58)和常规治疗组(n=58)。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TGF-β1、IL-1β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TGF-β1、IL-1β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血清IL-1β较治疗前下降(P〈0.01),罗格列酮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TGF—β1较治疗前上升(P〈0.05),罗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调控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介质和抗炎因子的分泌,可能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脏代谢指数(CMI)与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20年7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且被诊断为T2DM的患者55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MI不同数值将患者分为低CMI(L-CMI)组(n=185)、中CMI(M-CMI)组(n=185)和高CMI(H-CMI)组(n=185),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294)、微量白蛋白尿组(n=209)和大量白蛋白尿组(n=52),然后对CMI与T2DM患者发生异常白蛋白尿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MI对T2DM患者发生异常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UACR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C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素氮(BUN)、血尿酸(SUA)、血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CMI组、M-CMI组、H-CMI组异常白蛋白尿发生比例分别为21.08%、42.70%、77.30%,异常白蛋白尿发生比例呈显著递增趋势(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UACR与FINS、BUN、 CMI、Scr、SUA、SBP、DBP、BMI、TG、TC、HbA1c、FPG、FC-P、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eGFR、H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MI对UACR的影响强度最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CMI、TC、LDL-C及HbA1c是T2DM患者发生异常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MI预测异常白蛋白尿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01,预测异常白蛋白尿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8.60%、76.90%。结论:T2DM患者异常白蛋白尿发生风险与CMI密切相关,提示CMI有望成为临床上糖尿病肾病(DK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分析其可能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0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和其他药物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血糖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 A1c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治疗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浆Hs-CRP水平明显下降,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明显升高,与其他口服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能通过改善机体炎症状态,降低氧化和应激水平等机制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62例和非晨峰组32例,检测和比较两组的血肌酐和尿素氮、12小时尿微量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组12小时尿微量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血压与12小时尿微量白蛋白(r=0.374)、尿β2微球蛋白(r=0.456)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早期肾损害有关,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控制晨峰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改变,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2型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量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30mg/24h)2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300mg/24h)2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00mg/24h)23例,测定各组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和尿渗透压(U-OSM)。探讨年龄、DM病程、24h尿白蛋白量、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水平与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2型D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β2MG增高及尿渗透压减低,在正常蛋白尿组即有4例尿β2-MG和7例尿OSM存在异常;方差分析显示,随尿白蛋白量的增高,尿β2MG逐步增高,尿渗透压逐步减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23和13.889,P均〈0.01),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尿β2MG及尿OSM改变与DM病程、尿白蛋白(U-ALB)、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独立有关。结论:2型DM肾脏损害并非仅累及肾小球,在尿微量白蛋白出现之前即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异常。联合检测24h尿白蛋白量、尿β2-MG、尿OSM有助于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情况。严格控制血糖,尽早纠正代谢紊乱对肾小管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醇激动乙醛脱氢酶2(ALDH2)对糖尿病大鼠肾脏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乙醇+糖尿病组(n=6)。造模8周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24h尿蛋白含量等指标,测定肾重指数,观察肾脏病理结构改变,检测肾脏组织ALDH2、p-JNK及JNK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24h尿蛋白量及肾重指数均明显升高。病理切片显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变窄。肾脏组织ALDH2蛋白表达下降,p-JNK、JNK蛋白表达增加,p-JNK/JNK显著增高。给予乙醇干预后,肾功能损伤降低,病理改变减轻,肾脏组织ALDH2增高,p-JNK、JNK表达下降,p-JNK/JNK降低。结论:增加ALDH2表达可能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活性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血管紧张素I(IAng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RAS)观察其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任取其中3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A组,15只,缬沙坦10mg.kg-1/d灌胃);糖尿病对照组(B组,15只);其余15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于实验第4、6周末各组任取7或8只测定大鼠血糖、平均动脉压、血肌酐、尿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平均肾小球面积、平均肾小球体积。并于第6周末取各组大鼠肾皮质提取RNA,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对肾皮质ICAM-1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第4周及第6周末,A组血糖、肌酐清除率、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低于同时期的B组,B组则较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A、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始终无统计学差异,同时期三组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6周,A、B组的肾小球平均面积、平均体积均明显高于同期的C组(P〈0.01),但A组又低于同期的B组。RT-PCR半定量结果分析显示,B组ICAM-1 mRNA表达较A、C组显著增高(P〈0.01),A组表达较C组为高(P〈0.01),但仍较B组为低(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I(IAng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的尿白蛋白排泄,下调肾皮质ICAM-1mRNA表达,减轻肾脏肥大及延缓肾小球硬化,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Ccr)和血清尿素氮(BUN)等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且应用基因芯片探讨替米沙坦改善肾功能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其中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选用20只大鼠,采用STZ法制备糖尿病模型,而后将16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给予10 mg/kg/d的替米沙坦,n=8)和糖尿病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n=8)。三组大鼠均连续灌胃12周。每4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和体重。12周末测定大鼠24h尿蛋白、尿肌酐、血肌酐和BUN水平。12周末处死大鼠,取肾脏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实验,并运用real time PCR进行验证。结果糖尿病模型组24h尿蛋白(P<0.01)、血肌酐(P<0.05)和BUN(P<0.01)比对照组显著升高,Cc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替米沙坦能改善糖尿病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Ccr和BUN水平。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较糖尿病模型组有1541个基因发生显著改变,其中554个上调,987个下调。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氧化磷酸化通路和PPAR通路。Real time PCR证实替米沙坦组较糖尿病模型组ATP合成酶β亚基(Atp5b)、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VIc(Cox6c)和NADH脱氢酶(辅酶Q)铁硫蛋白3(Ndufs3)基因显著下调。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替米沙坦的肾脏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和PPAR-γ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中的筛查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842例进行糖尿病筛查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研究对象HbA1c(糖化血红蛋白)、GA(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分析HbA1c、GA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参加研究的受检者BMI为(24.32+3.61)kg/m^2,收缩压为(128.11±18.25)mmHg,舒张压为(82.41±11.07)mmHg,空腹血糖(6.05±1.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97±4.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7±1.13)%,糖化血清白蛋白(17.82±4.53)%。NGT组、IGR组和DM组三组HbA1c、GA比较不全相等(P〈0.05),且各组间两两比较也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HbA1c、GA、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小时血糖)这四个指标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bA1c和GA联合检测在糖尿病筛查中有应用价值,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了解降糖治疗的疗效,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价值,确定其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地位。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予常规的指尖血糖监测,观察组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血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最大波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清糖化白蛋白及餐后2h血糖等与治疗前相比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疗效优于常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早时相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用药安全性观察。方法:符合入选的患者,完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根据血糖水平及胰岛素释放结果给予单独瑞格列奈口服治疗12周。结果:与基础值比较,瑞格列奈治疗12周后患者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FBG)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无明显升高,P〉0.05;Ins30、Ins60明显升高,P〈0.05;而且Ins120、Ins180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I30/△G30比值明显升高,P〈0.05,AUCINS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下降,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所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略有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只有1例患者在早餐与午餐间出现轻微的低血糖的症状,当时测指尖血糖为3.3mmol/L,进食后症状缓解。应用瑞格列奈治疗后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的异常,P〉0.05。结论:瑞格列奈治疗可部分恢复老年T2DM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是一种有效的并且耐受性好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