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一系列关于野生动物生活史和相关行为主题的纪录片中,法国导演雅克佩兰推出的记录片—《迁徙的鸟》,绝对是永恒中的经典。通过揭示鸟类生活史最为绚烂的周期—迂徙—的壮美,导演用最美的故事和场景打动了人心。观看影片的人们,随着鸟儿,完成了从南极到北极、从热带到苔原、从低地到喜马拉雅波澜壮阔的迁徙旅程。  相似文献   

2.
小枕异绒螨的形态及生活史研究(真螨目:绒螨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智强  忻介六 《昆虫学报》1989,32(2):192-199
本文报道了蚜虫的一种天敌——小枕异绒螨Allothrombium pulvinum Ewing及其饲养方法,描述了生活史各期形态,观察了实验室和田间生活史及习性,测定了温度20—30℃,湿度60—95%和光周期15L—9D条件下的生活史各期历期.  相似文献   

3.
针箍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4,23(3):381-387
利用基物和燕麦-琼脂技术研究了针箍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琼脂培养基获得的针箍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4.
广东全省棉田普遍发生翠纹金钢钻,阳江县平岗农场,1957年数百苗棉田,被害很严重,蕾铃被害率达95—100%,是广东棉区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因此我们进行了生活史和防治试验的研究,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史观察 1958年在石牌本所棉田设置虫场饲养,从4月12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活史型的多样性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适合度(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c生活史型3个基本类型以及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型、Sc生活史型等6个具有混合特征的过渡类型。文中分析了权衡(丁rade—off)植物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需求,使之合理地进行能量分配,进而使植物生活史型获得最佳的繁殖和存活效益以及最大的适合度的重要性,指出韧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增值物生活史型及其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韧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营养生长,次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促进繁育和拮抗环境胁迫。植物生活史型在特定时空中依生境的连续变化而发生相互转换,呈现出具动态特征的植物生活史型诺。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即生境中的资源状况和干扰程度构成了环境筛的径度,进而形成选择压力,以使植物按需分配能量,合成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来应对选择压力,形成自身的生态幅和适应对策,最终与生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合度来表征相应的生活史型。还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即每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有与该生活史型相对应的生境类型、选择压力、代谢物质和生活史对策,由于时空的连续变化,生境类型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形成过渡类型(ED、DE、DF、FD),因而导致选择压力、代谢物质、生活史对策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形成过渡类型LM、ML、MH、HM、KR、RK、RT、TR、BP、PB、PA、AP,最终通过VS、SV、SC、CS等过渡类型的形成而实现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文中以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等5种植物生活史型谱为例,分析了各植物生活史型谱的动态特征并指出:V生活史型的植物因营养体较为发达、寿命较长,且能通过正常的有性生殖繁衍后代,通常都能产生稳定种群;以S生活史型为主的植物,因台子中含有来自双亲的两套基因,故有性生殖过程能产生较多遗传性不同的后代,使种群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加强,因而容易形成爆发种群;以c生活史型为主的植物,其遗传物质与母体完全相同,故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导致种群濒危。  相似文献   

6.
圈绒泡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5,24(2):292-296
利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圈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 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圈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7.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8,27(6):890-900
黏菌的生活史对于研究其营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系统发育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有关黏菌生活史的报导很少。利用燕麦-琼脂培养、基物培养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扁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扁绒泡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细小疣点。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原质团类型为显型。成熟原质团乳白色,可形成多个孢囊。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扁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喜树和南方红豆杉混交群落中喜树和南方红豆杉的生活史型谱特征。结果表明,喜树和南方红豆杉在S生活史型得分和比例均为0。喜树和南方红豆杉生活史型V主成分得分均以山地2最高,而纯林的生活史型V主成分得分最低,C也表现为山地2最高,而纯林最低。喜树种群的生活史型比例按照从山地、坡地、平地、纯林排序,V型比例逐渐上升而C型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构成了混交群落中喜树种群的生活史型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生活史型谱特征,主要表现为山地2和坡地V型比例最小,而C型比例最大,纯林种植中V型比例较高,而以纯林1的V型比例最高,C型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供了1978—1985年美国亚利桑那州Chihuahuan荒漠旗尾更格卢鼠(Dipodomys spectabilis)种群的密度、体重、繁殖、扩散和寿命的标志重捕资料。较长的寿命、较重的体重、低繁殖力和喜巢行为标志着它的灵活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使该鼠的种群密度适应荒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还比较了与旗尾更格卢鼠共同生活于同一地区的同属物种麦利阿姆更格卢鼠(Merriam's kangaroo rat, Dipodomys merriami)的生活史性状的差异,这些差异使这两个同属物种能利用不同资源或以不同方式利用相同资源,从而保证了它们的共同生存。  相似文献   

10.
恙虫的培养及四种恙虫生活史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年来,我们在研究恙虫时记录了一些恙虫培养方法和生活史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除了已经见於报告外(徐秉锟、苏克勤、陈心陶,1956;和陈心陶、徐秉锟,1956)。本文再从培养方法和生活史两方面补充一部分观察和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戴丹  徐晓琪  王赛禹  梁逸  李玉  张波 《菌物研究》2019,17(2):116-124
真黏菌是世界性普遍分布的一类原生动物,其生活史具有单核黏变形体和游动胞、多核原质团和具孢子的子实体等阶段。掌握真黏菌生活史的全貌是该类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回顾了真黏菌生活史的研究发展,对已报道生活史的物种进行统计分析,以加深对真黏菌生活史的科学认知,为深入研究真黏菌生活史特征等生物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草生活史型的划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探讨了甘草生活史型的定性和定量划分方法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生活史型定性划分法基于生态幅与扰动程度对甘草生活的生境进行划分,将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分别划分为C、CVS和S生活史型。生活史型定量划分法是将生长于不同生境中甘草的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形态性状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得分比例划分生活史型。野生甘草定量划分结果为C0.4552S0.3150V0.2297型,总体上趋于C型生活史型;半野生甘草划分结果为C0.3540V0.3534S0.2926型,其营养生长、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发育比较均衡,属于CVS过渡生活史型;栽培甘草划分结果为V0.8931S0.0569C0.0500型,为比较典型的V生活史型。栽培甘草的定性、定量划分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生长年限太少,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均不发达。对植物生活史型的定量划分方法比定性划分法更为可靠、客观。  相似文献   

13.
鼎突多刺蚁群体结构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鼎突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的群体结构和生活史。通过研究表明,鼎突多刺蚁一年发生一代,以蚁后、雄蚁、工蚁、幼虫和卵越冬。卵和幼虫在冬天发育停滞(或极慢)。到了春天,随着气温的上升,卵和幼虫又恢复正常发育。据室内人工饲养观察,卵的发育历期为23.8±2.5天(平均温度26℃)幼虫为20.4±4.4天(26℃),工蚁蛹为19.8±5.5天(27℃)。成长工蚁在5—11月出现;8—11月,雄蚁从蛹中羽化;10月,雌蚁从蛹中羽化。雌蚁分飞交尾后,进入邻近蚁巢或回到原巢,脱翅成为蚁后。蚁巢内存在着多后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的禾草内生真菌研究历经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初的家畜中毒事件认识到是一种共生内生真菌存在的缘故,到如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其共生机制,人类发现这类植物内生真菌并非想象中的对生态系统无足轻重。Epichloë及其无性型Neotyphodium与禾本科植物是系统发生的互利共生关系,尤其是Neotyphodium可提高宿主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和抵御动物的取食,增强植物的竞争力。禾草内生真菌有3种生活史:有性生活史、无性生活史和兼性生活史,后者表明真菌在不同的宿主及环境下既能营有性生殖也可营无性繁殖,是一种更灵活而有效的生活史对策。对内生真菌分子系统学、生活史以及与宿主禾草协同进化的研究发现,Neotyphodium起源于禾草致病真菌Epichloë的某些种,或是Epichloë与Neotyphodium的种间杂交后代。植物和内生真菌各异的生活史策略,真菌的种间杂交,两者的协同进化亦或种群间基因流的差异,都促成了共生体多样化的基因组合(Genetic combination ),也是其共生关系多样化的根源。内生真菌对宿主的有益作用只在特定基因型真菌、宿主和一定环境条件下才起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要比农业系统复杂得多,是一个从互利共生至寄生关系的连续系统。未来对于更多共生体的遗传背景和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阐明将有助于对禾草内生真菌共生关系本质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 芦苞螟Chilo luteellus(Motschulsky)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微山湖芦苇上又一钻蛀性害虫。1978年—1981年对此虫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生活史 该虫一年三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地面下的苇茬中越冬,少量以三、四龄幼虫在芦苇茎秆中越冬。越冬代幼虫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底化蛹结束。年生活史见图。 生活习性 幼虫昼夜均能孵化,孵后立即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地里红恙虫卵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完成了地里红恙虫从幼虫至成虫生活史发育各阶段和温度之关系的研究(徐秉锟、陈心陶,1960)之后,继续进行了受精卵的发育和温度之关系的研究。这样就凑成了地里红恙虫整个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和温度关系的研究。本文是受精卵发育和温度之关系方面试验材料的小结。  相似文献   

17.
动物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活史性状、生活史对策、权衡、适合度及进化种群统计学等动物生活史进化领域的进展。权衡是生活史性状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分为生理权衡与进化权衡。适合度是相对的,与个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有关,性状进化与适合度之间关系紧密。适合度是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的焦点。探讨动物生活史对策的理论很多,影响最大的是MacArthur和Wilson提出的r对策及K对策理论。随年龄的增长,动物存活率及繁殖率逐步下降的过程,称为衰老;解释衰老的进化理论主要有突变-选择平衡假设和多效对抗假设。进化种群统计学将种群统计学应用于生活史进化研究,为探讨表型适合度的进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将进化种群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及特定种系效应理论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动物生活史进化综合理论体系,是当代此领域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恙螨生活史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恙虫病立克次体在恙螨整个生活周期中的传播方式、研究恙虫病的感染过程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在我国浙江发现的高湖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gaohuensis Wei et al.,1957)生活史及习性。 高湖纤恙螨的生活史分为七期: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及成虫,分述于下: 一、卵及次卵 初生卵为淡黄色,球形,大小为112.5×112.5毫微米,卵壳光裸。在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饲养,3—4天卵壳开始膨大,表面由光裸变为粗糙,5—8天延卵壳中轴分为两半球,一  相似文献   

19.
在银耳的生活史中,人们发现银耳的生长、发育、繁殖都与其伴生菌—羽毛状菌丝(又称香灰菌丝)分不开。为了从多方面探明银耳羽毛状菌丝的生物学特性,我们用松、杉、樟、混合阔叶杂木的木屑培养基进行分别培养,对羽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活史型的划分及其相互转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基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的权衡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植物生活史型形成以及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胁迫和扰动程度将植物的生境划分为基本生境型、特殊过渡型和过渡型,其中过渡型(EDF)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意义;与生境过渡型(EDF)相对应,植物形成的生活史型也为过渡生活史型(VCS),其基本型V、C和S以及特殊过渡型VC、VS和CS是其特例。植物的生活史型过渡型(VCS)具有普适性意义,在生境调控下的任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可表示为Vx1Cx2Sx3。植物生活史型的相互转化与其生境类型的相互转变是完全对应的,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和途径是复杂的,且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