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为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黔北3所高校393人,其中男生117人(29.8%)、女生276人(70.2%),进行问卷调查,以BMI来评价大学生营养状况。结果:每月饮食费<500元占64.6%;大部分学生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营养不良筛检率28.8%、营养过剩6.4%,女生(34.8%)营养不良筛检率明显高于男生(14.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大学生高于营养正常及过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黔北地区大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突出,与挑食/偏食不良饮食行为及经济水平有限有关。应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学校餐饮质量,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的摄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8所中小学537名学生,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零食与饮料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学生1w零食摄入频率10次及以上的有55.9%,平原高于山区(P<0.05),低年级高于高年级(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走读生高于住宿生(P<0.05),喜欢零食的学生高于不喜欢零食的学生(P<0.01),家长零食摄入频率高的高于频率低的(P<0.05)。影响中小学生零食摄入频率的因素有类型(OR=1.65)、零食是否影响正餐(OR=0.29/0.39)和家长1w零食摄入频率(OR=6.67E-10/8.41E-10)。结论:应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营养知识宣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武汉市大学生冬季的饮水以及排尿情况,旨在为大学生的饮水健康提供参考数据,扩展大学生饮水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饮水健康意识,促进大学生正确的饮水行为。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月在武汉市抽取大学生468名参与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饮水知信行及排尿行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剧烈运动是否可以猛喝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反复煮沸的水是否可以长期饮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正确饮水方式(定时定量喝水、增加饮水次数)男生知晓率为88.24%、女生为93.27%;在最健康的饮品中,大学生首选白开水(75.68%),其次纯净水(19.59%),再次是自来水(3.38%),最后是碳酸饮料(1.35%);调查中大学生最主要的饮水知识获取渠道来源于网络(66.22%);每日平均饮水量的调查中,有78.15%大学生每日饮水量在1 500 mL以下,有43.95%女生每日饮水量在1 200 mL以下,46.15%的男生选择每日饮水1 200~1 500 mL,整体来看,男生饮水量较高于女生。对于饮水的大致温度,男生选择凉水的比例(17.19%)高于女生(7.62%),女生选择烫水的比例(17.04%)高于男生(4.52%)。性别样本对于每日的总排尿量、是否观察自己的尿液颜色,尿液颜色呈现出显著性(P<0.05),性别对于是否观察自己的尿液颜色呈现出统计学差异,男生选择是的比例(52.04%)高于女生(39.01%);性别对于尿液颜色呈现出统计学差异,男生选择无色透明的比例(18.55%)高于女生(7.17%)。结论:本调查只有21.84%的大学生的饮水量超过1 500 mL,说明大学生的饮水意识还需提高。在饮水知识获取情况上,大学生在校园宣传、专家讲座、课堂教学等方面获取的较少,说明学校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学校在饮水知识健康方面的宣传还需加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尿液健康不够重视,需要加大这方面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大学生饮水情况,分析日常饮水习惯、对饮水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饮水方面存在的误区。方法:2016年4—5月,采用分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省昆明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饮水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总人数697人,有上课带水杯习惯为64-7%,女生高于男生(P<0-01);随着年级升高,上课带水杯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女生经常饮用温热水,在饮水温度方面的习惯好于男生(P<0-05);随着年级升高,饮用温热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购买饮料时,女生关注外观和生产日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P<0-01);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是大学生最不关注的,分别为21-8%和21-4%;茶饮品饮用较少,占32-9%;而碳酸饮品深受男生喜欢,占38-2%,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1)。结论:高校学生健康饮水意识较弱,科学饮水相关知识欠缺,应开展健康饮水知识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订学生营养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中抽取8个县(市)32所中小学校,共5 580名学生(男生2 847名、女生2 733名)。采用统一规定的方法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结果:调查学生除6岁年龄组身高、体重外,其余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低于2010年全国农村同年龄段学生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为16.0%,其中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4.2%、12.6%,男生(18.7%)高于女生(13.2%);小学生(17.5%)高于初中生(12.9%);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9.1%、16.8%、11.2%。超重/肥胖率为9.1%,男生(10.5%)高于女生(7.5%),小学生(9.5%)高于初中生(8.0%);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8%、6.9%、11.1%。结论:我国中部贫困地区学生体格发育水平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问题堪忧;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亟需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首都医科大学166名本科生日常膳食摄入情况。分析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能量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有严重缺乏的情况。男生食物净重、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尼克酸、磷和铁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比较,食物净重、能量、脂肪、维生素C和钙的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脂肪(男生27.78%、女生29.05%)、蛋白质(男生17.10%、女生15.66%)提供能量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男生55.12%、女生55.29%)提供能量比例偏低。三餐能量分配基本合理,男女生间差别较小。结论: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够合理,应提高奶、蛋、瘦肉、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大学生食用方便面情况,分析其原因,为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匿名调查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6所高校6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在被调查的606名大学生中,食用方便面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13%,其中男生的食用率为54.96%、女生的食用率为81.69%,女生的食用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大学生食用方便面主要是为了充饥,影响大学生购买的主要因素是方便性和口味好。结论:目前大学生方便面食用率高,应加强大学生营养知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因素对大学生肥胖及高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396名大学生进行体格及血压测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大学生出生情况及家庭情况,观察并分析出生情况及家庭情况对大学生肥胖及高血压的影响。结果:396例大学生中肥胖者有8例,肥胖率为202%,10名学生检出高血压,高血压发病率为253%;肥胖及高血压大学生巨大儿、童年发育较胖的比例显著高于体型正常的大学生(均P<005);肥胖大学生父母体型肥胖、居住在城区的比例显著高于体型正常的大学生(P<005);高血压大学生父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父母体型肥胖、居住在城区的比例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的大学生(P<005)。结论:高出生体重、居住在城区、父母学历低等早期营养影响因素是本地区大学生成年后发生肥胖和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预防大学生肥胖与高血压应从生命早期做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云南高校大学生奶及奶制品摄入状况、营养知识及其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方法: 2017年5—6月,采用分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省6所高校663名大学生进行奶制品消费情况调查。结果:云南高校大学生奶制品人均摄入量为87.59g/d,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奶制品摄入量,城市显著高于农村(P<0.05)。关于奶制品相关知识正确率,高温灭菌奶保质期的调查,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奶制品与乳饮料营养价值高低的调查,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奶制品是否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调查,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在消费频率和消费支出方面,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大学生不同奶制品购买因素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购买奶制品主要因素是品牌(P<0.01)和价格(P<0.05);关于新口味奶制品开发,水果味是大学生最愿意尝试的口味。结论:大学生奶制品摄入量总体较低,且奶制品相关知识有待提高,应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摄入更多的奶制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营养状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职业学校1 912名住宿生2013年体检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指标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4.81%和11.11%,女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07%和6.91%,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高三年级超重和营养不良率最高、高一年级最低。城市学生肥胖率高于农村,肥胖和营养不良率城市女生均高于农村女生。结论:该学校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并存,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每日饮水情况,为促进大学生健康饮水行为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连续7d饮水调查法对58名学生的饮水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天气情况。结果:医学生的日均摄水量约1-64±0-49 L,男女生无显著差异。日均饮水量男生少于女生(0-82±0-28、1-21±0-57 L,P=0-004)。仅有1 2-5%的男生每日饮水超过1 200mL,女生则是47-1%。男生每日摄入白水较女生少(0-78±0-26、1-15±0-54L),但摄入更多的饮料(0-21±0-16、0-10±0-04L)。结论:大学生每日饮水量不足,男生含糖饮料摄入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饮水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减肥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某大学600名女生进行相关调查.结果:①女大学生对体型的认知存在着错误导向,36%的女生根据体重来定义肥胖,55%的由感观上来判断是否肥胖,9%的由他人评价来判断肥胖的;其次,在减肥的动机上,22%的女生认为减肥的主要目的是身体健康,而78%的参与者认为是体型更美.②减肥效果与减肥的持续时间存在着高相关;③减肥者与不减肥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女大学生在体型的认知和减肥的动机上存在着错误导向,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女性健康减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谷类食物摄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效评价和指导谷类食物的摄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4所小学、4所中学的一、三、五、七年级577名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和体检相结合的方法,共完成558名学生和家长,有效应答率为96.71%。结果:1周7天均食用早餐的学生比例为72%;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偏食率均在50%以上;在学生身高和BMI指标上,学生和家长存在认知偏差,有统计学差别(P<0.01);5.2%的学生消瘦,17.4%的学生超重、20.4%的学生肥胖,只有57.0%的学生BMI正常,主要受到性别和谷类食物摄入量的影响。不同年级谷类食物摄入量不同,有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加强对每日按时、按量食用早餐的宣传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共同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以正确的食育知识进行引导、纠正偏食,做到谷类为主,特别是增加全谷物摄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基本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价值观问卷对618名1-4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看重的是心理因素,其次是生理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男生在生理因素(比如外表、健康等)分值高于女生(P<0.01);文科生在能力、经历和帮助上分值高于理科生(P<0.05);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受性别、学科、年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岛市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水平及与视疲劳的关系。方法:通过3d膳食回顾法调查428名在校大学生的饮食状况、用眼卫生等。结果:BMI、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睡眠时间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有关(P<0.05);性别、专业、食欲、锻炼时间与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无明显相关(P>0.05);视疲劳眼部症状检出率为 76.2%,眼睛酸胀(46.3%)和视力下降(39.7%)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眼睛酸胀的发生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平均日荧屏光暴露(OR=1.635)、不良用眼习惯(OR=3.369)是视疲劳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OR=0.062)及维生素A摄入(OR=0.350)是视疲劳的保护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较低,大学生视疲劳检出率较高,应该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云南各大高校大学生的茶饮料消费行为以及对茶饮料市场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以云南各大高校2 17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茶饮料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茶饮料的消费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总人数2 170人(男生30%、女生70%)。结果:53.6%大学生对茶饮料相关知识感兴趣,但了解的不够全面。大学生选择茶饮料的人数偏低,占11.8%,其中男生显著多于女生;茶饮料的消费频率集中在1~2次/周,消费支出集中在<5元/周,并且花茶饮料是大学生的首选茶饮料,占32.3%;口味是影响大学生购买茶饮料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价格和营养与健康,分别占83.3%、54%、52.8%;有52%大学生表示会因为新产品的宣传而去尝试茶饮料新产品。结论:云南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茶饮料相关知识认知不完善,应该开设相关讲座或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营养健康知识;有关茶饮料企业可以加大创新力度,开发新型茶饮料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我校大学生营养知信行现状,探讨与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我校在校大学生中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发放485份调查问卷,收回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其中大一249名(51.66%)、大二104名(21.58%)、大三129名(26.76%);男生317名(65.77%)、女生165名(34.23%)。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资料,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现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482例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为(6.83±0.95)分,营养态度得分为(23.85±0.96)分,营养行为得分为(22.84±0.95)分。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得分与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相关(P<0.05)。营养知识与营养态度、营养行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97(P<0.05),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也存在相关关系(r=0.258,P<0.05)。73.24%的大学生体重正常,9.13%的大学生体重过轻,17.63%的大学生体重超重或肥胖,男女大学生体质指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重正常组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营养态度得分及营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体重过轻及体重超重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相关。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行为受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影响,在实际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有针对性的对男生、低年级学生、理科生及父母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营养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营养宣教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校午餐中各类食物剩余情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北京市丰台区选取4所中等规模的小学,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3个月的营养知识宣教,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前后采用相同方法记录学生午餐各类食物的剩余率。结果:基线调查发现,主食、肉菜、素菜和总剩余率分别为6.3%、6.3%、14.1%和6.4%;女生午餐剩余率高于男生、高年级剩余率高于低年级(P<0.05)。干预后,男生干预组的肉菜剩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随访期素菜剩余率明显低于基线期(P<0.05);女生、低年级组各类食物的剩余率均显著下降(P<0.05);高年级组干预组总剩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随访期仅素菜剩余率明显低于基线期(P<0.05)。结论:营养宣教可显著降低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各类食物的剩余率,明显改善男生对肉菜和素菜的剩余情况,尚不能证明对高年级学生各类食物剩余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心功能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年龄<45岁的初发AMI且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6例及同期60-75岁的患者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青年组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青年组年龄中位数为40岁,男性患者及吸烟人群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P<0.001);血尿酸水平、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a)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冠脉多支病变的比例和Gensini评分低于老年组(P<0.001),左室射血分数<40%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两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的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和高冠脉Gensini评分是青年初发AMI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初发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高尿酸、血脂异常更为多见,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对较轻,高尿酸和冠脉Gensini评分是青年初发AMI后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抽样测量会宁地区高一学生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肩胛下皮褶厚度, 腹部皮褶厚度, 分析BMI值, 估测身体密度, 计算体成分, 目的是分析会宁高一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规律和特点。结果发现, 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是体重过低, 仅有2.96%男生和8.33%的女生处于超重状态。男女生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整体状况好于甘肃省状况而低于全国状况。调查对象三个部位皮褶厚度值男生以16岁组, 女生以15岁组为最低; 男生三个部位皮褶厚度16岁组以前均呈递减趋势, 16岁以后呈上升趋势。男女生随年龄增加16岁以前体脂含量呈下降趋势, 16岁以后逐渐成上升趋势。男生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联合部位体脂含量高于肱三头肌而低于肩胛下角部位体脂含量。男生去脂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女生去脂体重随年龄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 但由联合部位皮褶厚度计算出来的去脂体重均最高。调查对象皮褶厚度百分位数男生P3, P5, P10高于全国正常值, 其余低于全国正常值; 女生14岁高于全国正常值, 其余均低于全国正常值,这说明会宁高一学生目前的体脂含量不高。结论认为, 调查结果符合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生长发育特征, 主要存在问题是体重过低。会宁高一学生男生主要以去脂体重增长为主, 女生主要以体脂增长为主。建议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增加膳食热量和优良蛋白质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