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华烨  梁汝庆  丁新生 《生物磁学》2009,(15):2850-285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关系,并对高Hcy血症成因作初步分析。方法:测定225例缺血性脑卒中和4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85例同龄健康受试者的血浆Hcy水平以及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将缺血性卒中按照TOAST分型分为不同临床亚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心源性脑栓塞组以及其他或不明原因脑梗死组,并分别与健康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为(16.19±4.35)μmol/L,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16.89±6.41)μmol/L,心源性脑栓塞组为(18.23±4.83)μmol/L,其他或不明原因脑梗死患者为(17.31±2.56)μmol/L,脑出血组患者为(14.91±4.54)μmol/L,均高于对照组(7.20±7.91)μmol/L,P〈0.05;各缺血性卒中组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出血性卒中组(P〈0.05)。卒中各组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不同类型卒中中均升高,高血浆Hcy水平可能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和VitB12缺乏可能是导致高Hcy血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脑梗死患者与7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Hcy水平测定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及脑梗者颈动脉斑块有无者中的血清Hcy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分别是25.40、14.9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中伴有颈动脉斑块的组中Hcy水平是33.72±8.08,而无颈动脉斑块组的Hcy水平是12.73±3.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脑梗塞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叶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3.2 g/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cy水平均显著下降,叶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PCT、Hcy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叶酸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能够显著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降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叶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微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同时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β-阻滞剂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叶酸、B组维生素进行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连续治疗半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y、L-6、CRP、PCT、ICAM-1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L-6、CRP、PCT、ICAM-1和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联合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冠心病患者可有效其血清Hcy水平,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有效发挥保护心肌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以及维生素B12在胃癌及癌前疾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10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包括41例胃炎、34例胃溃疡、25例胃息肉(癌前病变组),并于同期随机选择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三组的血清Hcy,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癌前病变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且胃癌组血清Hcy水平高于癌前病变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低于癌前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胃癌患者Hcy水平高于Ⅰ+Ⅱ期,进展期患者Hcy水平高于早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Hcy水平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表达与性别、年龄、病变位置以及分化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维生素B12的表达在胃癌患者中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病变位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在胃癌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而叶酸及维生素B12呈低水平表达,联合检测三种指标有助于早期区分胃癌及癌前病变,同时血清Hcy还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Hcy、叶酸及维生素B12可作为早期鉴别诊断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叶酸、甲钴胺对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112例脑血管病患者,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三个叶酸组、甲钴胺组和联合治疗(叶酸+甲钴胺)组。叶酸组口服叶酸5 mg(1次/天)。甲钴胺组予以甲钴胺口服500μg(3次/天)。联合治疗组联合用药,连续口服6个月。评价治疗前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认知障碍评分。结果:治疗后,三组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叶酸组和甲钴胺组(P0.05)。三组间认知障碍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钴胺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叶酸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认知障碍MMSE评分水平水平明显高于叶酸组和甲钴胺组(P0.05)。结论:叶酸联合甲钴胺能够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评分,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叶酸对认知障碍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血清游离DN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脑卒中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收集131例脑卒中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血浆游离DNA,用SYBR Green染料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血清游离DN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含量,并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显示血清游离DNA、BDNF、Hcy、hs-CRP在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77.939,49.443,13.724,30.943;p0.001)。脑梗死患者游离DNA、Hcy、hs-CRP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7.892,3.576,5.204;p0.05);脑出血患者DNA、Hcy、hs-CRP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7.446,2.664,4.357;p0.001)。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含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393,-5.794;p0.001)。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两组间血清游离DNA、BDNF、Hcy、hs-CR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1.483,0.936,0.119,-0.362;p0.05)。血清BDNF与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有关,其含量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血清游离DNA及BDNF在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或可成为脑卒中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丹参注射液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59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叶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RP及Hcy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叶酸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提高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叶酸水平,降低CRP、Hcy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肝降压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清肝降压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SBP及DBP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BP及DBP更接近于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均升高,而VEGF及Hcy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较高,而VEGF及Hcy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降压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升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同期选择来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志愿者4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比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溃疡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恢复良好24例,恢复不良16例,恢复良好组治疗前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且两组血清Hcy和hs-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恢复良好组治疗后IMT、血清Hcy和hs-CRP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结论:颈部血管内的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于2013年10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白细胞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cy、EPO、血小板、Fib及血白细胞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法对血清Hcy与EPO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Hcy(23.52±12.15)m IU/L与EPO(34.61±11.25)m I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57±2.18)m IU/L、(17.54±5.83)m IU/L;观察组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可知,Hcy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独立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PO水平与Hcy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发与血清Hcy和EPO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且Hcy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与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相关。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具有差异。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联。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与患者年龄、血液中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脑梗死性质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白蛋白(ALB)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复发患者63例记为复发组,另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未复发脑梗死患者57例记为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cy、ALB、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基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血清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非复发组,复发组血清ALB水平低于非复发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Hcy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ALB与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复发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脑血管病家族史人数占比高于非复发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血清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以及高血压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ALB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患者的血清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升高,而血清ALB水平降低,上述三项指标的异常改变可能共同促进了脑梗死的复发,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至96 h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有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组(45例)和非进展组(55例),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非急性脑梗死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Hcy、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TC、LDL、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Hcy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进展组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LDL、Hcy、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HDL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Hcy、D-二聚体水平异常,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Hcy、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患者甲状腺激素与血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单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78例纳入脑梗死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SCH患者122例纳入合并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受试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三组受试者的甲状腺激素、血脂指标、BDNF、Hcy水平,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SCH患者甲状腺激素与血脂、BDNF、Hcy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合并组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合并组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合并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合并组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合并组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合并组BDNF水平低于脑梗死组,Hcy水平高于脑梗死组 (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SCH患者的TSH水平与TG、TC、LDL-C、Hcy呈正相关性,与BDNF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SCH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的血脂水平、BDNF、Hcy有一定的相关性,初步推测SCH通过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升高Hcy水平、降低BDNF水平等途径,加重患者的脑梗死程度。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2,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21年4月在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早期CAS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2周后脑梗死稳定后再给予手术,CA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3~5 d后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清Lp-PLA2和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CAS组治疗后7 d的总有效率为97.7 %,高于对照组的86.0 %(P<0.05)。CAS组治疗后7 d的高灌注综合征、脑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7 %,对照组无出现高灌注综合征、脑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颈内动脉相对脑血流量与脑血容量高于治疗前(P<0.05),CAS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血清Lp-PLA2、Hcy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CAS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抑制Lp-PLA2、Hcy的表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叶酸对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326例恢复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自愿的原则分为实验组(n=201)和对照组(n=125),对照组针对病因应用常规药物,实验组在针对病因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应用叶酸,随访三年,所有患者均在实验前和半年后测一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同时记录对比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323例纳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入选时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无差异(P>0.05),半年后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等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在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可以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对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病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成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比较三组患者斑块检出率、Hcy、hs-CRP水平和IMT厚度,同时对Hcy、hs-CRP与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重度狭窄组斑块检出率为86.4%,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5);颈动脉内膜正常组Hcy、hs-CRP水平以及IMT厚度均显著低于颈动脉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P0.05);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Hcy与IMT呈正相关(r=0.79,P0.05)。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Hcy、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