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验得出萝卜细胞液的浓度,以准确的数据作为一个已知条件降低"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这一知识点的难度,有利于实际教学。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再借助物理上的"气体扩散",以及实验中盐水溶液的具体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向浓度"高"处流原因。  相似文献   

2.
问题 “有一被水充分饱和的细胞 ,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 5 0倍的溶液中 ,则体积不变。”请问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现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这个说法错误。因为细胞“被水充分饱和”后 ,水势为 0 ,与纯水水势相等 ,而外界溶液浓度尽管比细胞液浓度低 ,但水势低于 0 ,故水应由细胞向外界溶液运动 ,即细胞失水 ,因此细胞体积应变小。同时其水势降低 ,直至与外界溶液水势 (渗透势 )相等。关于这一点 ,教科书上是这样写的 :“知道任何两个部位的水势 ,就可确定水分运转的方向 ,因此水分运动的动力就是供应水分的部位与接受水分部位之间的水势差。…  相似文献   

3.
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在生物学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使用质壁分离法,尝试不同浓度的蔗糖、氯化钠、氯化钾溶液研究紫色洋葱表皮、黑藻叶片等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和分离时间,从而总结出影响其质壁分离的因素。实验表明,在针对不同种类溶液的实验中,使用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梯度最易于观察;在针对不同种类细胞的实验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最明显;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10 min质壁分离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裴蕾 《生物学杂志》2006,23(6):61-62
1 教学内容的分析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植物细胞产生质壁分离(萎蔫)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知道溶液浓度梯度在探究实验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是植物生理学中的基础实验,通过小液流移动方向可以直观地表示植物组织与外界溶液之间水分交换的动向,并准确地求出组织的等渗浓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6.
1问题的提出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实验除了用紫色洋葱作材料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材料?除所使用的蔗糖溶液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溶液?引起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浓度究竟以什么范围最佳?浓度过低过高又会出现什么情...  相似文献   

7.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关于代表植物细胞由外界摄取水分的真正能力的概念,十九世纪初Ursprung和Blum曾加研究。他们证明了植物细胞吸取水分的能力受着两个因素的影响:细胞液的渗透壓是水分进入细胞的原因:细胞壁的紧张度(卽由流体静壓力所引起的壁壓)是水分进入细胞的障碍。以吸水壓表示之,它等于细胞液的渗透壓与壁壓之差。  相似文献   

8.
许多研究者在不同生长地进行细胞液汁浓度的观察,一致得出结论说:在干旱条件下,供水困难,细胞液汁浓度常比湿润条件下的为高。植物细胞液  相似文献   

9.
游隆信 《生物学通报》2005,40(12):32-32
1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渗透作用的定义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着重号为概念的精髓)。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对上述概念和条件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扩散”前用“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加以修饰,学生常常会把溶液浓度作为判断是否发生渗透作用的标准,即如果两种溶液之间没有浓度差就不会发生渗透作用。事实上浓度相同而溶质不同的两种溶液也能发生渗透作用;二是教材只在植物的水分代谢中叙述了渗透作用,学生往往认为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渗透作用,其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等在内的活体生物细胞都具有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一《生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教材中 ,有 1个演示实验 :用两个烧杯 ,甲杯装清水 ,乙杯装盐水 ,内各放 1块萝卜条。结果是一块变硬挺 ,另一块变软缩。教材以此证明 :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的水溶液浓度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教学中我感到此实验稍有不足 :直观性不强 ,学生印象不深 ,理解不透。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要求学生自行设计 1个直观性强的实验 ,着重提示学生设计时要在“看”字上下功夫。结果 1周后每班均有十几名学生设计并成功地演示出来。总结学生的实验报告如下 :1 目的验…  相似文献   

11.
在"探究细胞液浓度"实验教学中,尝试运用称量法简便地获得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达到预期实验目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借助坐标纸绘图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模型推测水萝卜根部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再使用Excel汇总全班数据、精确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中,为了说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限制,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就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探究。  相似文献   

13.
细胞液浓度与细胞吸水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的吸水力主要与细胞的渗透压和膨压有关系,而细胞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液的浓度大时,渗透压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大,细胞液的浓度小时,渗透质小,细胞的吸水力也就小。细胞吸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产生膨压,如果膨压与渗透压相等时,水分出入  相似文献   

14.
孔爱华  符凯 《生物学通报》2011,46(11):48-50
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将“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等知识目标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计数、表格设计等能力目标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应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获得的“利用质壁分离鉴定细胞的死活”的技能来探究酒精浓度对植物细胞毒害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邵永波 《生物学通报》2002,37(11):46-47
1 课题的提出和引入初中学生学习细胞吸水原理的知识 ,仅限于对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了解 ,而动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否与植物细胞一样 ,对学生来说仍是一未知领域。以此为出发点 ,设立研究课题——研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原理。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总结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原理 ,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在介绍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演示实验时 ,可做如下引导 :教师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 ,白菜叶柄的质量变化和外界水溶液的浓度有关。这种质量变化 ,是因细胞吸水或失水引起的。如果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6.
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简单易操作,但也有瑕疵,可进一步改进,可通过增加溶液浓度、调整教学过程、更换实验材料与调整教学过程结合等方式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第二个分组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在这个实验中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是紫色洋葱 ,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因为紫色洋葱的细胞液中含有的色素使其呈现为紫色 ,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影响到实验的效果 :一是每个洋葱的最外一层鳞片叶紫色深 ,越往里颜色越浅 ,最里面近似白色。如果想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最好只用外面的一层或两层鳞片叶 ,但这样做浪费太大。二是越往里鳞片叶越嫩 ,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结合越紧密 ,不容易分离。学生在撕表皮细胞时 ,往往撕…  相似文献   

18.
杨红辉 《生物学通报》2006,41(12):54-54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介绍的染色剂有2种,一种是质量浓度为1%或2%的龙胆紫溶液(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数为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的),另一种是醋酸洋红。很多教师及学生对于以上染色剂的配制有很大的疑问:碱性染料为什么用酸配制?配制好后的溶液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如果是酸性的还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复习 ,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 ,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1 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高中生物学中的动手实验和教材中提到的众多实验 ,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 ,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 :1.1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是相似的 ,都具备了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部分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因NaOH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就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NaOH扩散进入了“细胞”。再通过测量Na0H扩散进入了“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笔者在试做该实验时,感觉到由于NaOH属于强碱.有一定的腐蚀性.再加上用量较大,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在分组实验时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完成实验。所以设想以淀粉代替酚酞,碘液替换NaOH来改进该实验.通过再次试做取得了较好效果.制备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