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用收割法对湖北省武昌县斧头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该群落的生产量。菰群落的抽条密度在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97.8±13.5根/m~2,现存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1520.88±346.32g/m~2。利用生产结构图对菰群落3—6月份的枯死叶量进行了估计,并主要利用Mason等(1975)的方法对菰群落的枯死凋落量进行了估算,由此得到菰群落的生产量为1792.02g/m~2,比最大现存量高出17.8%,P/B=1.24。菰群落的种子生产量很低,约为14.56g/m~2。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小叶章氮素的累积与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5—10月,对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草甸和小叶章-苔草沼泽化草甸群落优势植物小叶章的氮素累积与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地上器官及枯落物的全氮含量在生长季均呈递减变化,符合指数衰减模型(TN=Aexp(-t/B1)+B2,R2≥0.94),二者根的全氮含量波动较大,且在生长高峰期前的15~30 d存在一个明显的养分蓄积时期.不同器官和枯落物的氮累积量和累积速率(VN)季节变化明显,且典型草甸小叶章地上部分的氮累积量和VN明显高于沼泽化草甸,而地下部分则相反.两个群落小叶章不同部位的氮分配比差异明显,其中根分配比高达(59.38±12.86)%和(84.58±3.38)%,地上部分的氮分配比以叶最高,为(24.28±12.09)%和(8.18±3.32)%,其他部分较低.二者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氮分配比呈相反规律变化,反映了其在氮供给方面的密切联系.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氮的年吸收量和最大现存量分别为23.02、36.30 g·m-2和28.18、51.43 g·m-2,前者的氮吸收系数(0.017)和利用系数(0.634)明显高于后者(0.015和0.548),说明典型草甸在氮的吸收与利用方面强于沼泽化草甸.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小叶章氮素的累积与分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4年5—10月,对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草甸和小叶章-苔草沼泽化草甸群落优势植物小叶章的氮素累积与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地上器官及枯落物的全氮含量在生长季均呈递减变化,符合指数衰减模型(TN=Aexp(-t/B1)+B2,R2≥0.94),二者根的全氮含量波动较大,且在生长高峰期前的15~30 d存在一个明显的养分蓄积时期.不同器官和枯落物的氮累积量和累积速率(VN)季节变化明显,且典型草甸小叶章地上部分的氮累积量和VN明显高于沼泽化草甸,而地下部分则相反.两个群落小叶章不同部位的氮分配比差异明显,其中根分配比高达(59.38±12.86)%和(84.58±3.38)%,地上部分的氮分配比以叶最高,为(24.28±12.09)%和(8.18±3.32)%,其他部分较低.二者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氮分配比呈相反规律变化,反映了其在氮供给方面的密切联系.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氮的年吸收量和最大现存量分别为23.02、36.30 g·m-2和28.18、51.43 g·m-2,前者的氮吸收系数(0.017)和利用系数(0.634)明显高于后者(0.015和0.548),说明典型草甸在氮的吸收与利用方面强于沼泽化草甸.  相似文献   

4.
香港山坡地草本、灌木群落的植物能量生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收获法和植物热值分析,在研究香港桃金娘灌木群落、芒萁群落和鸭嘴草+野古草+金茅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基础上,探讨群落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以及植物能量现存量、净固定量和现存净增量.结果表明,芒萁具有较高的热值,而禾草植物的干重热值较低.草地、芒萁、灌木群落植物的能量现存量分别为18683、38436和65632kJ·m-2;能量净固定量为13286、20354和18784kJ·m-2·a-1;能量现存净增量为3437、9626和6695kJ·m-2·a-1.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比,草地、芒萁、灌木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和能量现存净增量都较低.刈割实验也表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加大,植物能量净固定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森林群落土壤表层的细根年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济普  唐建维 《广西植物》2002,22(6):509-512+502-512,502
用钻土蕊法和内生长土蕊法研究了西双版纳 4个不同的热带森林群落一年内细根现存量和两个群落长入细根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在原始群落中活细根现存量 6~ 1 2月间相对较大 ,峰值为 1 0月份 ,在 2~ 6月间相对较少 ,死细根现存量高值出现于 4月中后期 ,最小值出现于 8月。人为干扰较大的 1 5年生群落和人工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在各个月份出现不规律的变化 ,死细根现存量与原始林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3 0年生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在 6~ 1 0月份相对较大 ,低值出现于 2月 ,死细根现存量高峰值则出现于 6月 ,低峰值出现在 8月。细根长入量在原始群落和人工群落 4~ 6月期间量最大 ,人工群落于上年 1 2~ 2月份出现最低值。  相似文献   

6.
鼎湖山马尾松群落能量分配及其生产的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鼎湖山马尾松群落各组分热值、能量现存量、能量净生产量及群落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马尾松各器官热值相差不大,为19.02~20.30 kJ/g(总平均 19.34 kJ/g);灌木层植物热值低于乔木层,为16.55~18.78 kJ/g(总平均17.82 kJ/g);草本层植物热值低于灌木层,为13.07~16.16 kJ/g(总平均15.03 kJ/g)。(2)群落能量总现存量随时间而增加,且组分分配比例因年份不同而异。在 1990、1995和2000年分别为167 141.4、270 295.9和321 294.3 kJ/m2,其中乔木层占93.4%、79.8%和86.7%,林下层占3.5%、10.6%和7.2%,而地表现存凋落物层仅占3.2%、9.5%和6.1%。(3)群落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期间能量净生产每年分别为 1 7083. 2 kJ/m2 和 21 571. 8 kJ/m2,其中乔木层占 96. 6%和95 5%,林下层仅占3.4%和5.0%。所有能量生产量中,群落自身增长能量(即年能量存留量)占 72.7%和57.6%,而释放到其它子系统的能量占27.3%和42.4%。(4)群落太阳能转化效率在 1990~1995 年和 1995~2001年分别为0.759%和0.958%,10年平均为0.873%。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15—2016年进行野外控制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N)水平(0、1、2、4、8、16 g N·m-2·a-1)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根系生产、周转速率和现存量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 随着施N量的增加,根系生产量和现存量呈线性或指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16 g N·m-2·a-1处理根系生产量和现存量2年平均下降43.0%和45.7%。根系周转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2和4 g N·m-2·a-1处理达到峰值。线性混合模型结果显示,根系淀粉含量是调控根系生产量和周转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二者变异的21.7%和25.4%;而根系现存量则受根系蛋白含量的影响,其解释率为20.8%。N富集对根系生产和现存量表现出抑制作用,低N促进而高N抑制根系周转速率,根系碳氮代谢指标是调控根系动态对N添加响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亚热带细柄阿丁枫和米槠群落细根的生产和死亡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根管技术与挖掘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细柄阿丁枫和米槠天然林细根生产和死亡动态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观测,分析细根生产和死亡的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径级和序级分配,并估计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年死亡量.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细根年生产量和年死亡量分别为(230.1±162.8) g·m-2·a-1和(188.8±75.5)g·m-2· a-1,均略大于米槠的(214.5±185.8) g·m-2·a-1和(178.8±26.5) g·m-2·a-1,但两种森林群落的细根年生产量和年死亡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森林群落细根生产均在春季达到高峰,其中米槠细根生产与月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r=0.566);细根死亡则呈现季节性地波动,米槠细根死亡峰值主要发生于夏季和秋季,而细柄阿丁枫则出现在秋季.两森林群落细根生产和死亡皆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0-40 cm中,而且不同径级细根生产和死亡集中于0-1 mm细根中,其中0.3-0.6 mm细根的生产和死亡在两森林群落中均最大.两森林群落一级根的生产和死亡均大于高级根.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川西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根管法研究了不同施氮(N)水平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根系现存量、生产量、死亡量和周转率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N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氮(AN)含量, 降低了土壤pH值, 但是对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影响。在0-10 cm土层, 平均根系现存量和累积根系生产量无显著变化, 累积根系死亡量在N10处理下显著降低了206.1 g·m -2, 根系周转率在N30处理下显著提高了17%; 在10-20 cm土层, N添加处理的平均根系现存量和累积根系生产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95.3和142.3 g·m -2 (N10)、235.8和212.1 g·m -2 (N20)、198.0和204.4 g·m -2 (N30), 累积根系死亡量和周转率无显著变化。此外, 累积根系生产量、死亡量和周转率与AN含量相关性较大, 而平均根系现存量与SOM、AN和TN含量相关性较大。综上所述, N添加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可利用N含量, 进而影响根系的动态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周转以及碳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三个方面结合其时间特征对湖北省武昌县斧头湖的菰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菰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长型较为丰富,菰是该群落中唯一的建群种;②菰群落内部表现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化。菰群落内部小环境多样,存在着许多小群落。菰的抽条为群聚分布,表现出形态学格局;③菰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多数情况下仅存在一个挺水植被层。群落生产结构的变化与水位及其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菰群落的地下成层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作用。采用凋落物收集器和DIRT法(添加和去除凋落物法)研究三工河流域两处不同琵琶柴群落凋落物的产量、现存量、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1和群落2的凋落物产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呈"N"型变化,在10月份达到最大值,7月或8月份达到次大值。凋落物现存量随季节均呈现"W"型变化,在10月份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30.65 g/m~2和57.87 g/m~2。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群落1和群落2分别下降了61.73%—62.39%和18.24%—25.84%。与对照处理相比,去除凋落物处理(NL)的群落1和群落2土壤有机碳分别降低了6.97%和18.38%;添加凋落物处理(DL)的土壤有机碳分别增加了19.64%和13.66%;去除凋落物处理(NL)的群落1和群落2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007.36 kg/hm~2和709.30 kg/hm~2,添加凋落物处理(DL)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197.88 kg/hm~2和1010.78 kg/hm~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群落1的土层深度和三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群落2的交互作用显著。回归分析显示:土壤水分、电导率、pH、容重和温度是导致两琵琶柴群落土壤有机碳不同的主要生态因子。相对较高的土壤pH和盐分含量抑制了凋落物的分解,导致凋落物现存量较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和较小的容重,有利于土壤生物的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川西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根管法研究了不同施氮(N)水平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根系现存量、生产量、死亡量和周转率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N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氮(AN)含量, 降低了土壤pH值, 但是对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影响。在0-10 cm土层, 平均根系现存量和累积根系生产量无显著变化, 累积根系死亡量在N10处理下显著降低了206.1 g·m -2, 根系周转率在N30处理下显著提高了17%; 在10-20 cm土层, N添加处理的平均根系现存量和累积根系生产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95.3和142.3 g·m -2 (N10)、235.8和212.1 g·m -2 (N20)、198.0和204.4 g·m -2 (N30), 累积根系死亡量和周转率无显著变化。此外, 累积根系生产量、死亡量和周转率与AN含量相关性较大, 而平均根系现存量与SOM、AN和TN含量相关性较大。综上所述, N添加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可利用N含量, 进而影响根系的动态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周转以及碳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的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于2006年3—10月, 分析了其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不同月份3种森林群落溪流水的主要阳离子含量均表现为 Ca2+>Na+>K+>Mg2+, 主要阴离子含量均为HCO3->SO42->NO3->Cl-;不同群落类型的主要离子含量影响显著, 3种森林群落溪流水中Na+、Ca2+、Mg2+、Fe2+和Fe3+平均含量为云冷杉林>落叶松人工林>阔叶红松林, 而K+为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 主要阴离子平均含量均以落叶松人工林溪流水中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Allen曲线法为例,介绍了水生植物生产量测定的种群统计学方法的原理,并以同龄群的指数增长,与死亡模型为基础,得出了同龄群生产量的计算公式,以湖北斧头湖菰群落的调查数据为例计算了菰的生产量。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膜下滴灌田间试验,采用根钻双向采样法,研究了不同灌溉量(2618、2947、3600和4265 m3·hm-2)对棉花根系分布、地上部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影响棉花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各水分处理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膜下,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0.65%~73.45%,而膜间占39.35%~26.55%.水分亏缺增加了根系下扎深度和深层根系生物量,增大了根系水平分布范围.不同水分处理棉花生物学特性及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水分过量处理(4265 m3·hm-2)的棉花株高、倒四叶宽、果枝数、蕾数均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根冠比及干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增大,生物产量提高,但同时蕾铃脱落率也增加,经济产量的形成受到抑制.水分亏缺或过量都影响棉花干物质在不同器官及不同生育时期的累积与分配,使产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3600 m3·hm-2是最适宜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16.
对51年生甜槠群落Ca、Mg含量及其生物循环研究表明,甜槠群落现存量中,Ca、Mg总量分别为1029.96和231.34kg·hm-2;其中地上部分分别为801.40和159.68kg·hm-2, 地下部分分别为228.56和71.66kg·hm-2.该群落Ca、Mg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63.17和18.68kg·hm-2, 年存留量分别为31.77和11.41kg·hm-2, 年归还量分别为31.40和7.27kg·hm-2;Ca、Mg的富集率分别为1.66和2.14.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相关生长法与分层割取法相结合测定的21年生日本扁柏人工林的现存量为160t/ha,生长量为16.5t/ha·a,净光能利用率为0.64%。在日本福岡地区这样的光能利用率不算高?莞鞑愕母晌镏手赜隓~2·H的相关生长关系计算了各部分的垂直分布。以太阳能多点测定计测算了林冠上部和林冠内各层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变化。绘制了生产结构图。通过对林冠各部位叶的测定,证明了充分郁闭的日本扁柏林同日本柳杉林一样,可以区分为圆锥形、圆柱形树冠。其叶面积数和叶量密度分别为:35±5cm~2/g,495g/m~3;45±5cm~2/g,222g/m~3。以材积解析和群落生产结构、光能分布为依据论述了生产结构对光能利用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尽管干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目前关于干旱区植物细根有机碳与土壤碳循环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2010年整个生长季节内, 采用土钻法和内生长法, 对新疆干旱区的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土壤特性、细根的生物量月动态、生产量和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琵琶柴群落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低, 土壤含水量表现出从浅层到深层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最高,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 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细根生物量的月平均值为54.51 g·m-2, 群落细根生产量在82.76-136.21 g·m-2·a-1之间, 琵琶柴群落的细根周转率为2.08 times·a-1, 通过细根死亡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为17 g·m-2·a-1。这些结果表明: 由于灌丛细根高的周转速率, 细根是干旱区土壤有机碳输入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2—2003年长江口近海(122°00′—123°30′ E,29°00′—32°00′ N)四季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多样性、数量波动过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近海共有浮游糠虾14种,秋季10种,春、秋季8种,冬季2种.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其中从秋季到冬季更替率最高(90.9%),春、夏和秋季多样性指数(H′)值均大于2,冬季为1- 夏季丰度均值最高[234.70 ind·(100 m3)-1],秋季为103.34 ind·(100 m3)-1,春季80.36 ind·(100 m3)-1,冬季最低12.40 ind·(100 m3)-1,丰度变化与温度一致.因温、盐适应范围最广,漂浮囊糠虾是春、秋、冬3季的优势种;短额刺糠虾是夏、秋两季的优势种;长额刺糠虾是冬季的优势种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均较大.夏季短额刺糠虾的聚集强度最高.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对长江口渔场及舟山渔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毒莴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入侵杂草,也是国家进境植物的检疫对象.调查发现,毒莴苣植株高大,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常见的伴生杂草有小飞蓬、野塘蒿、鬼针草、裂叶月见草、裂叶牵牛、狗尾草、野胡萝卜、苍耳、一年蓬、山莴苣、葎草、龙葵和钻形紫菀等.应用LCA 4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毒莴苣进行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该种实测净光合速率高达21.22±0.45 μmol CO2·m-2·s-1,比入侵性杂草一年蓬、野塘蒿稍低,比藜、北美车前、山莴苣等高,是一种高光效植物;根据毒莴苣的光合-响应曲线,该外来入侵种的理论光补偿点为37.58 μmol·m-2·s-1, 光饱和点为1 480 μmol·m-2·s-1,理论最大净光合速率20.81 μmol CO2·m-2·s-1;毒莴苣的光合作用具有午休现象,是由于高光照和高温导致气孔阻力增加、气孔关闭,影响了植株对外的气体交换;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叶面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的蒸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