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TAMS)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外伤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4,行传统开胸手术)和B组(n=47,行VTAMS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7d的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较术前降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7d的APTT、PLT高于A组,DD、PT则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低于A组的27.27%(12/44)(P<0.05)。B组病死率为2.13%(1/47),低于A组的15.91%(7/44)(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外伤患者应用VTAMS手术治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对凝血功能影响较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还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本文通过观察DCO在肝胆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肝胆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CO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DCO组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等。结果:DCO组手术时间为(62.59±8.61)min,术中出血量为(306.48±23.54)m L,死亡率为20%,术后感染率为8.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术时间为(90.35±7.86)min,术中出血量为(600.32±34.21)m L,死亡率为53.33%,术后感染率为24.44%,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6%;DCO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本文通过观察DCO在野战条件下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野战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肝胆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CO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DCO组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等。结果:DOC组手术时间为(62.59±8.61)min,术中出血量为(306.48±23.54)mL,死亡率为20%,术后感染率为8.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术时间为(90.35±7.86)min,术中出血量为(600.32±34.21)mL,死亡率为53.33%,术后感染率为24.44%,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6%;DCO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付健  宋云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9):1046-1049, 1055
目的探讨早期益生菌干预联合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给予早期益生菌干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益生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干预。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认知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g/L)、前白蛋白(g/L)、血红蛋白(g/L)水平升高(34.63±4.79 vs 32.05±3.64,215.56±30.13 vs 201.57±29.47,121.51±13.08 vs 114.90±12.36),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37.5%vs 15.0%),D-乳酸(mmol/L)、降钙素原(μg/L)水平降低(1.31±0.38 vs 2.15±0.43,4.20±1.03 vs 6.45±1.16),MMSE评分和MoCA评分升高(24.65±2.08 vs 22.16±1.95,26.61±2.17 vs 24.35±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益生菌干预联合肠内营养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胃肠功能和认知功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在开放式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12例患者采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凝进行手术,B组112例采用传统丝线结扎方法,2组均为开放式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8.7±10.5)min、(17.1±7.1)m L、(2.8±0.3)d、(8.8±0.5)d,均低于B组的(78.6±11.7)min、(41.5±8.2)m L、(3.9±0.3)d、(11.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46%(5/112),低于B组的11.61%(1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式甲状腺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升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对比观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对于胸外伤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胸外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小切口组与开胸组,每组患者32例。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传统开胸的手术方式。通过对比两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死亡率。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患者(p0.05),同时小切口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也显著少于开胸组患者(p0.05)。最终,死亡率也显著低于开胸组患者(p0.0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用于胸外伤手术治疗,具有手术伤害小、康复时间短、死亡率低等优势,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开胸手术,因此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放置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接受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等相关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7.18±18.00)min,出血量(56.27±26.47)m L,留置尿管(3.47±0.94)天,住院天数(4.21±0.93)天。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3.96%、阴道壁血肿0.79%、术后肢体疼痛7.14%、下肢静脉血栓0.79%,所有患者术中均无膀胱或直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26例患者中,111例完成随访(88.09%,111/126),随访时间为6~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术后发生网片暴露1例(0.9%,1/111),网片挛缩1例(0.9%,1/111),慢性盆腔疼痛2例(1.80%,2/111)、新发尿失禁6例(5.4%,6/111)。其中3例为急迫性尿失禁(2.7%,3/111),3例压力性尿失禁(2.7%,3/111)。盆底重建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2例因症状明显再次行手术治疗,客观治愈率的为97.29%(108/111),主观治愈率为98.19%(109/111)。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PFDI-20)均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21例患者恢复性生活,性生活疼痛者3例(14.28%),性生活不适者4例(19.04%),总体性生活满意度为85.71%(18/21)。结论:全盆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较好,且网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广泛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行膝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对照组行广泛清理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手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0.00%(32/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4±14.8)h及(8.9±4.3)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6±16.9)h及(15.6±6.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术后Lysholm评分为(73.2±12.3)分,与对照组的(73.7±11.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2例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研究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与广泛清理术疗效相当,但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及优势,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18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择期接受开腹手术的1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皮下气肿9例、高碳酸血症8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13例,吻合口漏1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90%。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34±2.12)天,明显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11.58±1.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的临床救治方法并总结救治体会,以提高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患者的临床救治水平,提高其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年收治的220例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综合性救治措施对重型颅脑外伤致脑疝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全组预后:45例恢复良好(20.5%),34例中残(15.5%),41例重残(18.6%),25例植物生存(11.4%),75例死亡(34.1%),其中7例术中死亡,28例术后死于感染、消化道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40例死于脑损伤及继发脑功能严重衰竭。结论:颅脑外伤致脑疝患者致死率高,预后差,采取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救治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6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检查结果。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2例,发生肺部感染者28例,肺部感染发生率45.16%。共分离病原菌3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株,占67.74%;革兰阳性球菌6株,占19.35%;真菌4株,占12.9%。经药敏试验分析,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呋喃妥因高度敏感。经单因素分析,气管切开操作史、住院天数延长、基础疾病、休克、呼吸机使用均是导致重度颅脑损伤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发生率较高,针对病原菌特点采用敏感抗生素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诊治程序和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00例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诊疗经验与教训。结果8例颌骨骨折合并急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10例休克发生和加重,56例骨折愈合和治愈,14例面部有畸形,22例咬颌紊乱。结论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病例,首先保证争取处理危急病人生命的症状,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量争取时间尽早治疗颌骨骨折及行清创术,才能减少死亡和口腔面部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IL-6及S-100B水平变化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特重型损伤组、重型损伤组、中型损伤组和轻型损伤组,每组25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5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血清IL-6及S-100B水平,并分析IL-6及S-100B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后第1、3、5、7、14天患者血清IL-6及S-100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检测时间,损伤程度越重的患者其血清IL-6及S-100B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损伤程度颅脑损伤患者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血清IL-6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损伤程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水平在损伤后第1天开始上升,第3天达到高峰,第5天开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和S-100B水平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呈负相关(rIL-6=-0.812、-0.770,rS-100B=-0.767、-0.831,P0.05),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76、0.791,P0.05)。结论:血清IL-6和S-100B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对颅脑损伤程度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联合使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5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确诊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后,立即给予传统常规治疗:吸氧、视情尽早预防性气管切开、湿化气道及气道灌洗、翻身拍背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每隔8h静脉滴注,沐舒坦450 mg,每隔12h微泵静推;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每隔8h静滴,沐舒坦30 mg,每隔8h静滴,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死亡率。结果:治疗组93例患者,治愈92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08%(1/93),治疗过程中发生ALI34例,ARDS12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2±2.1)d。对照组92例患者治愈88例,死亡4例,死亡率率为4.35%(4/92),治疗过程中发生ALI43例,ARDS17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2±2.7)d。两组患者ALI发生率、ARDS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在气管切开的前提下,给予常规传统治疗的同时,采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早期联合使用给药,能够明显的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下肢严重毁损伤的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下肢严重毁损伤56例,分析其临床诊治特点。结果:本组56例均有严重的下肢毁损,33例伴有休克,36例行截肢手术,治愈53例(94.6%)。结论:下肢严重毁损伤是急诊科及创伤中心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通过全面动态观察病情,积极的抗休克、合理的手术、平稳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的综合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全濒临截肢的肢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比较经胸腔镜与开胸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本研究指胸骨正中劈开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共120例胸腺瘤伴MG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WHO病理分型、Masaoka分期、术后MGFA分级、远期随访总缓解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WHO病理分型、Masaoka分期、术后MGFA分级及远期随访总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胸腔镜组,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短于或低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腔镜与开胸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治疗MG的远期疗效相当,但胸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并加快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探头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患侧开颅去骨瓣减压和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其中,行普通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28例,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32例。比较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恢复情况。结果: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和天数较普通颅内压监测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随访提示脑室型ICP监测组预后良好比例较普通型ICP组显著增加(P0.05)。并且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提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r CBF、r CBV、MTT、TTP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型颅内压监测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型颅内监测探头改变了脱水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模式,通过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损伤部位的r CBF、r CBV、MTT和TTP可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以及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