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膀胱癌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作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实验组予以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阳性率,血清IL-6,IFN-γ,P物质,前列腺素E2(PGE2),CD3~+,CD4~+,CD8~+,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阳性率、Fg、APTT、PT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IL-6,P物质,PGE2,CD8~+均低于对照组,但IFN-γ,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术膀胱癌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肯定,对血清IL-6及IFN-γ的影响较小,并可抑制疼痛应激指标的分泌,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在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TaTME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行手辅助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对照组(70例)行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保肛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保肛率、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尿道感染、盆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0),少于对照组的10.00%(7/70),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年内,研究组总复发率和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TME术治疗,运用手辅助腹腔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尽快促进切口愈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较低,实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18 例,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59 例。对照组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组行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效果、 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手术风险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 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肛门排气、肠胃功能恢复和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 发症率为5.08%,显著低于对照16.95%(P<0.05);观察组保肛率达到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66.10%(P<0.05);两组2 年复发率和 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 创伤小,根治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 相近,综合疗效优于开腹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74例结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分别采用传统结肠癌根治术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各指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1年和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直肠原发癌位于直肠中下段的病例,行直肠癌根治术复发再入院患者48例(均为本院2010年4月-2014年3月手术后的病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分别24例。对照组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2、MMP-9、CEA、CA199水平,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术后进行随访时间为3年,比较两组1年、3年的生存率状况。结果: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上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在肛门排气时间上低于研究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2、MMP-9表达水平降低,治疗2周后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2、MMP-9表达水平较低,治疗2周后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无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年生存率(66.67%)高于对照组(37.50%),(P0.05)。结论:直肠系膜切除术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降低血清MMP-2、MMP-9、CEA、CA199水平,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前梯度蛋白-2(AGR2)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0例作对照组。膀胱癌患者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采用ELISA法检测膀胱癌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血清AGR2水平的变化。术后随访至2017年12月25日,分析血清AGR2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根治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死亡,手术时间(359.8±45.7)min,术中出血量(423.8±109.4)mL,术后肠道排气时间(3.2±1.4)d,术后住院时间(12.9±2.4)d。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AGR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3.5±9.4) vs.(8.5±2.1)ng/m L,P0.05],术后4周血清AGR2较术前显著降低[(17.8±4.1) vs.(33.5±9.4) ng/mL,P0.05]。术后4周血清AGR2低水平患者PFS(23vs14月,P0.05)和OS (36vs23月,P0.05)均显著大于高水平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AGR2水平。血清AGR2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腹腔镜根治术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高龄患者经腹腔镜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则采取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的胃肠功能。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标本切除长度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t=10.394,P0.05;t=6.983,P0.05)。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和患者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胀持续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其胃泌素和胃动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的优势,并且对于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具有较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优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红素氧化酶(HO)-1、癌胚抗原(CEA)、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 IL-2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92例直肠癌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使用传统多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使用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前24 h、手术后24 h血清HO-1、CEA、YKL-40、s IL-2R水平的变化,并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24 h,两组血清HO-1、YKL-40、s IL-2R水平均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CEA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HO-1、YKL-40、s IL-2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血清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尿潴留、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多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且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可能与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O-1、YKL-40、s IL-2R、CE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4)
目的观察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行完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淋巴结清扫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淋巴结、左半结肠淋巴结、右半结肠淋巴结切除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9.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确切,出血量少,淋巴结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膀胱癌患者90例,患者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其中50例行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作为对照组;40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作为观察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排尿时最大膀胱压、最大尿道压、残留尿量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有所下降,CD8^+水平有所上升(P<0.05),且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有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且手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的最佳营养支持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法将60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PNS)组和肠内营养支持组(ENS),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ENS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显著高于PNS组(p0.05)。ENS组的营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S组(P0.05),且营养支持费用少于PN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肠梗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PNS组发生静脉炎3例。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是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胞间粘附分子-1(CAM-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异甘草酸镁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AM-1、SIL-2R、IL-2、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AM-1、SIL-2R、IL-2、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异甘草酸镁可显著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降低血清CAM-1、SIL-2R、IL-2水平,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双氢睾酮(DHT)、游离睾酮(FT)、总睾酮(T)、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F-PSA),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SH、LH、DHT、FT、T、T-PSA、F-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可起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控瘤效果,提高血清雄激素水平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控制肿瘤进展,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5(IL-35)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对甲状腺癌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38例、甲状腺癌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和比较其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并分析甲状腺癌患者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与其年龄、病程、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腺瘤组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血清IL-35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随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升高,血清IL-35水平随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与甲状腺癌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2、0.439,P均0.05)。血清IL-35水平与甲状腺癌病理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0.602,P0.05)。血清IL-17与IL-35呈显著负相关(r=-0.323,P0.05),IL-17与SIL-2R呈显著正相关(r=0.429,P0.05),IL-35与SIL-2R呈显著负相关(r=-0.415,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清IL-17、SIL-2R水平均显著上调,IL-35水平显著下调,其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RALRP)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1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81,传统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和B组(n=101,RALRP)。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的尿控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针对RALRP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短期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的尿控率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史是术后尿控恢复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提肛锻炼、保留神经血管束(NVB)是术后尿控恢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RALRP治疗前列腺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还可提高术后1个月的尿控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糖尿病、规律提肛锻炼、保留NVB、TURP史等均是RALRP患者术后短期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使用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61.2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6%、24.49%,复发率分别为9.8%、34.69%,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 年6月到2021年6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均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观察吻合口肠段血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死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中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梗阻、切口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对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胸苷激酶1(TK-1)、可溶性B7-H3(sB7-H3)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PHC合并PVTT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ACE治疗,60例)和联合组(TACE结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60例)。观察两组疗效、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TSGF、TK-1、sB7-H3。随访3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FP、CYFRA21-1、CEA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SGF、TK-1、sB7-H3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联合组的OS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PHC合并PVTT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肝功能损伤,延长患者OS并调节血清TSGF、TK-1、sB7-H3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