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与药物治疗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伴EVB患者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纠正贫血、扩充血容量治疗,观察组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咽部麻醉下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疗法(EVL),对照组患者应用生长抑素3mg+50 m L生理盐水泵入,兰索拉唑40 mg+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观察组的出血复发率仅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P0.05);观察组食管溃疡、发热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VL治疗肝硬化伴EVB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和不良发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道益生菌联合奥曲肽对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予以奥曲肽治疗,研究组则采用肠道益生菌联合奥曲肽治疗,疗程均为28天。分别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再出血率、病死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门静脉血流量(PVF)、食管曲张静脉变化(EVD)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NO、LP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再出血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降低(P0.05),而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为套扎术后再出血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获取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二次出血的发生率为11.25%,性别(OR=0.163)是套扎术后再出血的保护因素,进食硬质食物(OR=23.696)、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高(OR=5.703)、食管曲张静脉数量多(OR=30.637)和食管静脉曲张Grade分级高(OR=6.143)是其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后二次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男性患者的教育,术后早期应避免进食硬质食物,并且严格掌握套扎术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是减少套扎术后再出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陆莲英  汤月英 《蛇志》2009,21(4):309-3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连发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多连发套扎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准备、物品准备和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的生活指导、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睡眠护理,以及出院健康指导。结果3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套扎术急诊止血成功率100%,术中无并发症发生。近期无复发32例,为88.89%。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护士掌握内镜套扎治疗配合和护理的各种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采用内镜下套扎术(EVL)和硬化剂(EVS)治疗对患者近远期并发胃底静脉曲张(GV)以及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予以内镜下EVS治疗,78例行内镜下EVL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并发GV、PHG的近远期概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本组患者GV、PHG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5%(17/97)、39.2%(38/9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本组患者GV、PHG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31/97)、70.1%(68/97),与治疗前相比,并发人数显著增加(P0.05);治疗1年后,GV、PHG的发生率为42.3%(41/97)、88.7%(86/97),并发人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内镜下EVS、EVL治疗在消退食管曲张静脉和良好地控制出血的同时,还可增加PHG、GV的并发几率,值得临床重视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88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4例。给予观察组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给予对照组内镜下注射碘化油与组织胶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中组织胶总用量,注射点数及平均每点组织胶用量。治疗14d后行胃镜检查,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统计两组患者再出血、再出血死亡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组织胶总用量、平均每点组织胶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点数、再出血发生率、再出血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有效,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饮食护理干预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雪凤 《蛇志》2010,22(4):415-416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EVL)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50%~70%,仅复出出血发生率为80%,因此有效控制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采取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联合硬化治疗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EVL)与硬化剂(EIS)联合组织胶(TAI)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98例EGV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8例给予EVL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EIS联合TAI治疗.观察比较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4例。A组使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B组使用奥曲肽进行治疗,C组联合使用兰索拉唑和奥曲肽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血压稳定时间、胃管引流量、胃液PH值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C组的显效率为61.76%,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C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B组(P0.05);C组的止血时间为(15.37±4.38)h,血压稳定时间为(7.23±1.18)h,胃管引流量为(236.59±29.81)mL,均显著少于A组和B组,而胃液PH值为(5.91±0.57),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显著提高止血效果,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兰索拉唑或奥曲肽治疗,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8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4例行EVL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较比,观察组的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联合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输血量,能够快速、有效止血,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到2015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观察组患者行TIP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各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及症状缓解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性脑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72)。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症状,对肝功能损伤控制较好,且远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剂量生长抑素、奥美拉唑联合止血芳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急性上消化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并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生长抑素、奥美拉唑联合止血芳酸治疗,研究组予以高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其余奥美拉唑及止血芳酸用法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止血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30%vs.74.42%](P0.05),而平均止血时间、再止血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WBC)、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计数(PLT)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生长抑素、奥美拉唑联合止血芳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生长抑素、奥美拉唑联合止血芳酸治疗,其能够更有效缩短止血时间,避免再出血,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肝硬化导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因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内镜下套扎、硬化及套扎序贯硬化3种治疗方法的止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和再出血率。结果:EVL组、EVS组和EVL+EVS组治疗1个周期后止血率分别为86.67%、92.31%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9,P=0.861);治疗3周期后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80.00%、84.61%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14,P=0.700)。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再出血率EVL+EVS组EVS组E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98,P=0.040)。结论:3种方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有很好的效果,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无特殊适应症的情况下,优先选择EVS或EVL和EVS相配合的序贯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榄香烯注射液对食管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接诊的食管癌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予以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生存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19/3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6.67%(11/30)(P<0.05)。两组治疗6周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CD3+、CD4+、CD4+/CD8+水平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卡劳夫斯基(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食管癌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阻止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机体免疫抑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IMRT)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间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普通适形放疗,40例)和研究组(IMRT治疗,40例)。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观察放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组间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IMRT治疗,可有效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